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十年:省级党报融合叙事的再创新探索——以河北日报融合报道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金卫卫 《传媒》 CSSCI 2024年第8期36-38,共3页
数字时代,媒介融合和传播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加速了新闻叙事方式的发展与变革。与之相适应,党报融合叙事始终处于不断创新与探索中。融合十年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创新发展党报融合叙事的新思路,成为当下省级党报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 数字时代,媒介融合和传播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加速了新闻叙事方式的发展与变革。与之相适应,党报融合叙事始终处于不断创新与探索中。融合十年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创新发展党报融合叙事的新思路,成为当下省级党报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河北日报融合报道的成功实践为例,探索省级党报如何在媒体融合新征程中打破已有的思维壁垒,将多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模式相融合,形成全新的叙事思维,实现融合叙事再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报党媒 数字时代 融合叙事 创新探索
下载PDF
接受视域下电视综艺节目的融合叙事创新——以《山水间的家》《非遗里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倩 《百家评论》 2024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山水间的家》《非遗里的中国》针对新时代受众接受的变化,进行了历时与共时、微观与宏观、文学与艺术、角色与视角等一系列融合叙事创新,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体验、审美和认知需求,强化了电视综艺节目知识普及、思想传播和精神引领... 《山水间的家》《非遗里的中国》针对新时代受众接受的变化,进行了历时与共时、微观与宏观、文学与艺术、角色与视角等一系列融合叙事创新,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体验、审美和认知需求,强化了电视综艺节目知识普及、思想传播和精神引领的社会功能,开创了纪实性、跨媒介、交互式叙事的电视综艺节目融合叙事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众接受 电视综艺节目 融合叙事 《山水间的家》 《非遗里的中国》
下载PDF
智媒时代综艺节目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融合叙事及价值实现——以《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为例
3
作者 李开渝 刘嘉奥 王玉娇 《新媒体与社会》 2024年第2期389-398,M0022,共11页
智媒时代赋予综艺类节目讲好文化故事的历史机遇,《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秉持着“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策略,通过在内容生产方面整合平台资源、创新叙事结构、贴合受众文化需求;在视听技术方面首创“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 智媒时代赋予综艺类节目讲好文化故事的历史机遇,《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秉持着“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策略,通过在内容生产方面整合平台资源、创新叙事结构、贴合受众文化需求;在视听技术方面首创“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XR创新呈现”的核心模式对其进行融合叙事传播,以唤醒、激发观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时代 融合叙事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下载PDF
论融媒时代灾难报道的融合叙事——以《人民日报》社交媒体东航坠机报道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燕道成 沈鼎洲 《传媒论坛》 2023年第4期18-21,共4页
灾难新闻在报道时除了关注其新闻价值外,必须兼顾报道内容的人文关怀。在融媒时代,根据不同媒介平台的特点,同一家媒体针对同一事件可以拥有不同的叙事方式与叙事视角。论文着重论述了《人民日报》在微博、微信、抖音三种社交媒体平台... 灾难新闻在报道时除了关注其新闻价值外,必须兼顾报道内容的人文关怀。在融媒时代,根据不同媒介平台的特点,同一家媒体针对同一事件可以拥有不同的叙事方式与叙事视角。论文着重论述了《人民日报》在微博、微信、抖音三种社交媒体平台中利用不同叙事视角进行客观性叙事、情感性叙事、关键点叙事的融合叙事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新闻 融合叙事 东航MU5735 人民日报
下载PDF
诗意电影《云霄之上》的融合叙事
5
作者 吴婷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47-150,共4页
诗意建构是电影艺术追求诗意、诗性的生动表现,也是超越叙事场景、构建无限美学意境的方向。电影《云霄之上》以“诗意电影”为指导,将镜头对准普通战士群体,采用“去戏剧化”的叙事艺术,以诗意化的构思技巧、人性化的书写方式,营造了... 诗意建构是电影艺术追求诗意、诗性的生动表现,也是超越叙事场景、构建无限美学意境的方向。电影《云霄之上》以“诗意电影”为指导,将镜头对准普通战士群体,采用“去戏剧化”的叙事艺术,以诗意化的构思技巧、人性化的书写方式,营造了极具感染力的视听画面,实现了诗意建构与主题表达的叙事成效。本文以电影《云霄之上》为例,归纳分析了“诗意电影”的概念及特征,从叙事风格、叙事主题等角度论述了影片释放诗意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电影 视觉语言 主题意蕴 融合叙事
下载PDF
文化圈视域下长阳廪君神话与向王传说叙事融合现象考察
6
作者 王婷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湖北长阳地区的廪君神话与向王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相融,出现了神话、传说的“破圈”融合现象。廪君神话中土家族先祖廪君在开创基业时体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与向王传说中向辅治水的勇敢无畏精神具有相似性,两者在流传过程中... 湖北长阳地区的廪君神话与向王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相融,出现了神话、传说的“破圈”融合现象。廪君神话中土家族先祖廪君在开创基业时体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与向王传说中向辅治水的勇敢无畏精神具有相似性,两者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相交相融,形成了一个箭垛型人物——向王,廪君神话的内容也就逐渐被附着到上面,最后形成了“廪君向王为一人”的融合叙事。神话与传说的“破圈”融合,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价值认同,符合当地民众的情感期许,正是民众认同与传播,最后才有了长阳民间叙事中“廪君向王为一人”的融合叙事。通过文化圈理论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地理空间上的相近分布与重叠、地方文化在时间上的叠压及当地民众价值认同和情感期许,是促成“破圈”融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圈 廪君 向王 长阳 融合叙事
下载PDF
《万里归途》中融合修辞叙事的创新运用
7
作者 黄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148,共4页
《万里归途》改编自真实的非洲撤侨事件,影片通过多视角交错展开宏大叙事,以简单有效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关于保护国民安全、肩负大国责任等宏大主题的主体构建。导演饶晓志在视觉书写中运用象征和文化语境的再现功能,还原了北非小国的风... 《万里归途》改编自真实的非洲撤侨事件,影片通过多视角交错展开宏大叙事,以简单有效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关于保护国民安全、肩负大国责任等宏大主题的主体构建。导演饶晓志在视觉书写中运用象征和文化语境的再现功能,还原了北非小国的风貌。影片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和叙事线索分化与收束过程,以及角色对比与交互塑造,都展现出导演对融合修辞叙事方法的创新运用。影片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立体的人物塑造,成为新主流电影的代表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修辞叙事 视觉语境 心理状态 角色交互 《万里归途》
下载PDF
文本、语境与价值:策展新闻的融合叙事表达 被引量:4
8
作者 蒋晓丽 夏晓非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27,38,共9页
策展新闻作为一类新型融合新闻,符合符号叙事学对于叙事文本的概念界定。它属于纪实型的多媒介混合的双轴共现文本,叙事效果呈现为(类)演示化。在话语主体、文本内容与文本语义三个层面,策展新闻呈现出独特的符号特征。从媒介语境来看,... 策展新闻作为一类新型融合新闻,符合符号叙事学对于叙事文本的概念界定。它属于纪实型的多媒介混合的双轴共现文本,叙事效果呈现为(类)演示化。在话语主体、文本内容与文本语义三个层面,策展新闻呈现出独特的符号特征。从媒介语境来看,策展新闻通过全文本表意与动态迭代的过程将文本边界打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策展新闻文本叙事。策展新闻的符号叙事研究给新闻叙事研究带来新对象与新方法,未来新闻叙事研究可从学科融合与文本把握两方面突破;符号叙事学处理复合多媒介的融合新闻文本具有一定的阐释力,未来符号叙事学可以从打破类型化体裁局限与增加动态化叙事理论的角度进行体系化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展新闻 符号叙事 融合叙事 双轴共现 全文本
原文传递
融合叙事与价值引领——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5
9
作者 燕道成 陈思妤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18,共5页
随着我国纪录片产业的逐步发展,医疗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题材日趋成熟,涌现出一批口碑与收视俱佳的优质作品。近年来,我国医疗纪录片采用融合叙事的创新策略,构成了冷峻与温情并存的叙事逻辑,展现出丰富而有力的表意能力,将蕴含的人文价... 随着我国纪录片产业的逐步发展,医疗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题材日趋成熟,涌现出一批口碑与收视俱佳的优质作品。近年来,我国医疗纪录片采用融合叙事的创新策略,构成了冷峻与温情并存的叙事逻辑,展现出丰富而有力的表意能力,将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通过有温度的故事传递给受众,发挥着价值引领与情感认同的双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纪录片 融合叙事 价值引领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的融合叙事与价值表达——以《大江大河2》为例
10
作者 周松林 吴晓青 李豫鲁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0-112,共3页
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大江大河2》紧密承接了前作的主题和剧情,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与前作相比,该剧采用了更加成熟的融合叙事策略,展现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价值表达。
关键词 《大江大河2》 改革开放 融合叙事 价值表达
原文传递
《振兴路上》: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的融合叙事创新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翔 魏碧霞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1-54,共4页
国家主流媒体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以“国家在场”视野和共情叙事与乡村振兴话题同步互动,搭建起民众对国家政策理解及认同的媒介桥梁,呈现出具有典型融媒体特色的共情叙事表征。本文认为,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振兴路上》的融合叙事创... 国家主流媒体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以“国家在场”视野和共情叙事与乡村振兴话题同步互动,搭建起民众对国家政策理解及认同的媒介桥梁,呈现出具有典型融媒体特色的共情叙事表征。本文认为,乡村振兴题材电视节目《振兴路上》的融合叙事创新,主要体现在“乡村—中国”共同体的文化叙事、媒介融合理念引导三农叙事和合力共建乡村记忆场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兴路上》 乡村振兴 国家在场 融合叙事
原文传递
“天人合一”视角下中国文化类纪录片中的融合叙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鹏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6-88,共3页
文化类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处理好叙事话语二元化、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媒介融合化等方面的问题,在不同媒介中间的融合叙事策略就成了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天人合一"本体论影响下的中国纪录片,强调人类... 文化类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处理好叙事话语二元化、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媒介融合化等方面的问题,在不同媒介中间的融合叙事策略就成了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天人合一"本体论影响下的中国纪录片,强调人类文化多元并且相互依存。融合叙事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交流,不断循环对话,既能确保对外话语的统一性,又能达到与自然、与其他文化间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话语 新媒体 融合叙事
原文传递
融合创新视域下双语微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研究——以《非遗有新人》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邓笠懿 《传媒》 CSSCI 2024年第1期56-58,共3页
双语微纪录片是沟通中外的一座重要的“文化桥梁”。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双语微纪录片通过聚焦“85后”“90后”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展现年轻人传承非遗文化的精神面貌,实现文化“破圈”。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通过深耕融合叙事创新,... 双语微纪录片是沟通中外的一座重要的“文化桥梁”。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双语微纪录片通过聚焦“85后”“90后”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展现年轻人传承非遗文化的精神面貌,实现文化“破圈”。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通过深耕融合叙事创新,提升非遗文化内涵,并通过全媒体促进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提高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并为传媒从业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展示了如何通过创新手法将传统文化推向国际舞台,实现文化的跨界传播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纪录片 《非遗有新人》 融合叙事 国际传播
下载PDF
融合叙事:绘画中的数字媒介
14
作者 张永瑞 《美术文献》 2021年第12期22-23,共2页
本文通过探讨绘画中的叙事模式与媒介之间的发展辩证关系,借用融合叙事的概念,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媒介对绘画叙事影响的假设,试图对叙事的多信道属性以及受到这种媒介影响的绘画叙事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笔者通过考察个案中两个不同来源... 本文通过探讨绘画中的叙事模式与媒介之间的发展辩证关系,借用融合叙事的概念,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媒介对绘画叙事影响的假设,试图对叙事的多信道属性以及受到这种媒介影响的绘画叙事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笔者通过考察个案中两个不同来源的数据如何对绘画的叙事模式产生影响,探讨在数字媒介影响下挑战传统叙事观念创作出来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 融合叙事 数字媒介 多信道
原文传递
扶贫综艺融合创新叙事策略研究——以湖南卫视《青春在大地》为例
15
作者 朱清 《声屏世界》 2021年第12期63-65,共3页
脱贫攻坚主题节目《青春在大地》在叙事手段、叙事主体和叙事主题上实现了融合创新:通过乡村纪实采风交织舞台剧表演及巧妙融入明星、观察等多重元素令人耳目一新;运用层层递进形式融合见证者、异叙述者和主人公的叙述,提升了叙事的真... 脱贫攻坚主题节目《青春在大地》在叙事手段、叙事主体和叙事主题上实现了融合创新:通过乡村纪实采风交织舞台剧表演及巧妙融入明星、观察等多重元素令人耳目一新;运用层层递进形式融合见证者、异叙述者和主人公的叙述,提升了叙事的真实性、感染力和接近性;以宏大主题融合微观视角、主旋律题材融合青春主题、扶贫主题融合扶志扶智主旨的方式让叙事高度与地气兼备、稳重与活力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在大地》 融合创新叙事 扶贫故事
下载PDF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叙事融合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齐爱军 张箫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22-128,共7页
智能媒体时代,数据、场景、游戏等新的叙事话语形式得到广泛应用,这大大丰富了智能媒体新闻的产出样态。较之传统新闻生产,智能媒体新闻的叙事手段更加多样、叙事手法更为多元、叙事视角更加多维,其叙事的融合趋势也愈发明显。究其根底... 智能媒体时代,数据、场景、游戏等新的叙事话语形式得到广泛应用,这大大丰富了智能媒体新闻的产出样态。较之传统新闻生产,智能媒体新闻的叙事手段更加多样、叙事手法更为多元、叙事视角更加多维,其叙事的融合趋势也愈发明显。究其根底,当前应用不同媒介技术的智能媒体新闻在叙事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不能遮蔽新闻生产的本质目的。由此,研究基于事实生产的广义上的智能媒体新闻作品,从叙事主体融合、叙事话语融合、叙事结构融合三个维度出发,结合直播新闻、数据新闻、机器新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新闻、新闻游戏等智能媒体新闻的叙事新形式,分析指出智能媒体新闻在生产领域的叙事融合形态已经初步显现,并探讨融合叙事的实践逻辑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媒体 新闻生产 叙事形式 叙事融合
下载PDF
电视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的价值观传播——从叙事融合角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厉震安 巴丹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52-660,共9页
为解决当前电视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价值引导缺失等问题,电视综艺节目有必要构建合理的价值观传播体系以增强节目的价值引导力。浙江卫视原创电视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以表演为竞技形式,以演技为核心话题,在泛娱乐化的综艺市场中异... 为解决当前电视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价值引导缺失等问题,电视综艺节目有必要构建合理的价值观传播体系以增强节目的价值引导力。浙江卫视原创电视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以表演为竞技形式,以演技为核心话题,在泛娱乐化的综艺市场中异军突起。节目以"综艺+影视+戏剧"的融合性叙事模式为载体来传播价值观,从专业视角揭露演艺行业的乱象,展现演员职业的本质,挖掘表演艺术的魅力,在节目的娱乐属性和价值属性之间做出了有效的平衡,对综艺行业的价值观传播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综艺行业必须加强模式创新力度,提高节目内容质量,强化价值引领功能,打造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综艺节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就是演员》 电视综艺节目 叙事融合 价值观传播
下载PDF
网络直播节目《白·问》的叙事融合研究
18
作者 菲力扎提·阿得列提 张莉 《新闻世界》 2021年第8期27-30,共4页
本文以网络直播节目《白·问》为研究对象,在新闻叙事学理论视域下,从叙事主体和叙事结构两方面对《白·问》的叙事融合特征进行分析,为网络直播节目的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关键词 网络直播节目 《白·问》 叙事融合
下载PDF
融合新闻产品叙事策略与传播效应分析
19
作者 黄嘉毓 《新闻文化建设》 2023年第19期50-52,共3页
科学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媒体融合逐渐成为大众媒介传播的大趋势,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多种媒介元素聚合表达的融合新闻也越发受到新闻行业的重视。以《墙:不为人知的故事,意想不到的后果》为例,多媒介元素的聚合表达,聚焦美墨... 科学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媒体融合逐渐成为大众媒介传播的大趋势,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多种媒介元素聚合表达的融合新闻也越发受到新闻行业的重视。以《墙:不为人知的故事,意想不到的后果》为例,多媒介元素的聚合表达,聚焦美墨边境进行融合新闻叙事和表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新闻 融合新闻叙事 媒体融合 传播效应 传播策略
下载PDF
基于叙事设计的李小龙主题乐园功夫形象设计探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苏镜科 张俊竹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第3期110-111,共2页
分析并研究李小龙及其功夫形象,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李小龙名人旅游故事和话题,不断发展李小龙功夫形象演绎新机制,形成功夫文化转译设计的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融合叙事学在"如何讲故事"和"如何叙事故事"两个层... 分析并研究李小龙及其功夫形象,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李小龙名人旅游故事和话题,不断发展李小龙功夫形象演绎新机制,形成功夫文化转译设计的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融合叙事学在"如何讲故事"和"如何叙事故事"两个层面的研究,挖掘出其在叙事设计的重要意义,在对李小龙主题乐园功夫形象的研究中,进一步推演出李小龙功夫形象的叙事设计的构建路径。就李小龙主题乐园功夫形象叙事设计的本质来说,是一种信息传达,其是在李小龙主题乐园空间中的参观者和功夫形象表达的相互作用下,通过"中华武术传播者"主题故事,"术""道""传""哲人"四个叙事情节的故事内容,转译为多种叙事展示手段的路径构建,以实现叙事设计对李小龙主题乐园功夫形象设计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小龙 功夫形象 融合叙事 叙事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