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80/IgG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1
作者 何伟 邹萍 张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82-1186,共5页
目的:构建CD80/IgG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呈分泌型表达,为白血病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从小鼠脾细胞和含小鼠CD80全长互补DNA(cDNA)的质粒pcDNA/B7中扩增出免疫球蛋白I... 目的:构建CD80/IgG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呈分泌型表达,为白血病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从小鼠脾细胞和含小鼠CD80全长互补DNA(cDNA)的质粒pcDNA/B7中扩增出免疫球蛋白IgG1的Fc段和CD80胞外区,以定向克隆的方法将其串联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cDNA/CD80-IgG;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CHO细胞,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细胞株;免疫印迹、斑点ELISA及流式细胞术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并初步检测其活性。结果:DNA测序证明两段基因正确克隆至pcDNA3.0的多克隆位点,CHO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融合蛋白的表达,其分子量大小和预期的基本一致,该融合蛋白可提高白血病细胞表面CD80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pcDNA/CD80-IgG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HO细胞中分泌性表达有活性的CD80-IgG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基因蛋白质 CD80/IgG 免疫逃逸 免疫疗法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下载PDF
黏液样/圆细胞型脂肪肉瘤中FUS-CHOP融合基因和MDM_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2
作者 王岩 魏万里 +2 位作者 张丽娟 陈芸 代自超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FUS-CHOP融合基因与MDM2蛋白在黏液样/圆细胞型脂肪肉瘤(MRCLs)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MRCLs标本25例。以非MRCLs的脂肪肉瘤及其它软组织肿瘤共18例作对照组。用嵌套式RT-PCR的方法检测FUS-CHOP融合基因mRNA并经和DNA测... 目的探讨FUS-CHOP融合基因与MDM2蛋白在黏液样/圆细胞型脂肪肉瘤(MRCLs)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MRCLs标本25例。以非MRCLs的脂肪肉瘤及其它软组织肿瘤共18例作对照组。用嵌套式RT-PCR的方法检测FUS-CHOP融合基因mRNA并经和DNA测序证实,以β-actin基因作为内对照。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MRCLs中MDM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RCLs组和对照组β-actin阳性率分别为72.0%(18/25)和66.7%(12/18)。25例MRCLs中15例检出型FUS-CHOP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率为(60.0%),去除β-actin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83.3%(15/18)。对照组18例标本未检出FUS-CHOP融合基因。MRCLs中MDM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0%(14/25),在圆细胞为主的病例组阳性表达率最高,差异有显著性。FUS-CHOP融合基因与MDM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1)MRCLs中FUS-CHOP融合基因与MDM2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2)FUS-CHOP融合基因在MRCLs中呈特异性表达,可作为该肿瘤的特异性标志物用于诊断。(3)MDM2蛋白过表达与MRCLs的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黏液样/病理学 RNA结合蛋白质FUS 基因表达 基因蛋白质 融合/遗传 诊断 鉴别 脂肪肉瘤 黏液样/诊断
下载PDF
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MLL-AF9融合基因沉默对p27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李蕾 刘凌波 +1 位作者 王利 邹萍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75-378,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MLL-AF9融合基因沉默对p27表达及转录调控的影响。方法选择THP-1细胞特有的MLL-AF9融合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并合成MLL-AF9小干扰RNA(siRNA)片段。应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MLL-AF9 siRNA导入... 目的研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MLL-AF9融合基因沉默对p27表达及转录调控的影响。方法选择THP-1细胞特有的MLL-AF9融合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并合成MLL-AF9小干扰RNA(siRNA)片段。应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MLL-AF9 siRNA导入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siRNA转染效率,用RT-PCR法比较转染前后MLL-AF9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LL-AF9蛋白水平沉默效果,比较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表达变化,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技术研究MLL-AF9融合蛋白是否与p27启动子结合。结果转染MLL-AF9 siRNA后THP-1细胞MLL-AF9 mRNA相对表达水平(0.31±0.07)较对照组(1.25±0.13)明显受抑(P〈0.叭),p27mRNA表达水平(0.84±0.12)较对照组(0.35±0.03)明显上调(P〈0.01),应用ChIP结合PCR扩增的方法分析发现MLL-AF9融合蛋白可与THP-1细胞p27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NA片段结合。结论MLL-AF9融合基因沉默后可使p27表达上调,其机制可能为MLL-AF9基因沉默解除了MLL-AF9融合蛋白与p27启动子的结合,从而恢复p27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基因类 MLL-AF9 基因 P27 基因表达 细胞系 THP-1
原文传递
野生型RET和RET/PTC融合基因在成人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晓丽 周晓燕 +1 位作者 张太明 朱雄增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野生型RET(WTRET)及RET/PTC1、3融合基因在成人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和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02例石蜡与新鲜(43例)甲状腺病变组织(PTC66例,对照组各种良恶性肿... 目的探讨野生型RET(WTRET)及RET/PTC1、3融合基因在成人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和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02例石蜡与新鲜(43例)甲状腺病变组织(PTC66例,对照组各种良恶性肿瘤及良性病变共36例)中WTRET和RET/PTC1、3融合基因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2%(41/66)PTC患者≥40岁。38%(25/66)PTC伴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59%(39/66)伴淋巴结转移,5例(7.6%)有远处转移。(2)RET原癌基因的酪氨酸激酶区(RETTK)检出率为68.1%(45/66)。RET原癌基因断裂点(BP)与TK的同时检出率在PTC中28.8%(19/66),腺瘤中12.5%(1/8),表明存在WTRET转录物。(3)RET/PTC检出率21.2%(14/66),其中5例RET/PTC1阳性(7.6%),9例RET/PTC3阳性(13.6%)。6例(9%)PTC同时表达RET/PTC和WTRET。36例对照组病例中未检测到RET/PTC融合基因。(4)统计学分析,PTC病例中WTRET与RET/PTC1融合基因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性、伴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学指标无关(P>0.05)。结论RET/PTC融合基因在散发性成人PTC中表达率低,其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价值不大。WTRET在甲状腺肿瘤的滤泡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基因蛋白质 融合 基因重排
原文传递
应用多重巢式RT-PCR初筛急性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媛媛 高丽 +7 位作者 孙君重 丁一 徐绎涵 吕超 刘雯雯 王楠 王莉莉 于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多重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nPcR)初筛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WH02008AML分型指南建立检测16种融合基因(AML1-EVI1、AMLl-ETO、AML1-MDSl、AML1-MTG16、MLL-AF9、MLL—AF6、MLL—AF10、... 目的探讨应用多重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nPcR)初筛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WH02008AML分型指南建立检测16种融合基因(AML1-EVI1、AMLl-ETO、AML1-MDSl、AML1-MTG16、MLL-AF9、MLL—AF6、MLL—AF10、MLL—ENL、MLL—MLL、PML—RARα、PLZF.RARα、NPM1-RARα、CBFB-MYH11、DEK—CAN、SET-CAN、TLS—ERG)的RT-nPCR体系,对356例AML患者同时采用RT-nPCR和核型分析方法检测染色体交互易位情况,针对阳性患者进一步采用分离PCR(split—ou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在356例AML患者中相应融合基因阳性者172例,阳性率为48-31%,高于核型分析相应染色体易位检出率(31.46%)(t=70.314,P〈0.01)。在少见和难以识别的染色体易位中,RT-nPCR比核型分析、FISH更具有优势(X2=96.074,P〈0.01)。结论RT-nPCR可便捷、有效、准确地检测AML患者融合基因异常,作为AML初筛的检测手段为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微小残留病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蛋白质 融合
原文传递
DEK-CAN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6
作者 田亮 马平 +1 位作者 刘炜 孙慧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1年第8期466-469,共4页
目的探讨DEK-CAN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DEK-CAN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 目的探讨DEK-CAN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DEK-CAN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29岁(4~64岁)。6例患者中,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5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1例。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5例,骨髓病态造血1例,嗜碱性粒细胞增多2例。6例患者免疫表型均CD34、CD13、CD38、CD33阳性。融合基因检测示患者DEK-CAN均为阳性,NPM1突变均为阴性,3例合并FLT3-ITD突变,2例合并WT1突变。染色体核型分析示2例未见分裂象,其余均为t(6;9)。6例患者中仅1例儿童患者第1个疗程诱导化疗取得完全缓解,5例成年患者第1个疗程化疗均未达到完全缓解,且在短期内死于并发症。结论DEK-CAN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预后极差,初次诱导缓解率低,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基因蛋白质 融合 DEK-CAN融合基因 疾病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表达特点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先琪 蔺亚妮 +7 位作者 刘恩彬 邢飞 王哲 陈雪晶 陈龙 马婧婷 秘营昌 汝昆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7-313,共7页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天津见康华美医学诊断中心1994例初诊ALL患者的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同时对表达不同融合...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天津见康华美医学诊断中心1994例初诊ALL患者的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同时对表达不同融合基因患者的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免疫表型特点及染色体核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1994例ALL患者,中位年龄为12岁(15 d至89岁)。44.3%(884/1994)的ALL患者检测到15种不同的融合基因,其表达呈现典型的“幂律分布”。(2)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融合基因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48.48%∶18.71%),B-ALL和T-ALL的融合基因分布具有重现性的特点,交叉少见。(3)融合基因的表达高峰分别出现在<1岁、3~5岁和35~44岁;儿童患者融合基因的种类明显多于成人;MLL-FG、TEL-AML1及BCR-ABL1分别是婴儿、儿童和成人患者最常见的融合基因。(4)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以伴随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为主,其中以NRAS和KRAS突变率最高;携带不同融合基因的B-ALL患者早期标记和B系标记表达有差异;BCR-ABL1阳性患者复杂核型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结论不同年龄及类型的ALL患者,其融合基因的表达特点明显不同;携带不同融合基因的ALL患者,突变基因、免疫表型及染色体核型特点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基因蛋白质 融合 突变 免疫表型分型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分子生物学复发1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陈俊如 王艺霖 +3 位作者 王玲珍 姜健 孙妍 卢愿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为复发性APL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停药8个月后分子生物学复发的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患儿,男,1... 目的探讨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为复发性APL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停药8个月后分子生物学复发的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患儿,男,1岁,以发热、皮肤出现出血点起病,查体示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散布出血点、瘀斑,左侧颈部可扪及数个肿大淋巴结,有融合,肝肋下2 cm,血常规示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低,骨髓涂片示早幼粒细胞比例占75%,POX(+),骨髓PML/RARα融合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均阳性,NRAS基因突变,初始符合APL的诊断标准。经规范治疗后,患儿骨髓涂片及微小残留完全缓解,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停药8个月后复查患儿PML/RARαL型4.51%,考虑分子生物学复发,给予复发方案化疗,患儿PML/RARα转阴,继续规律化疗,同时行自体干细胞采集,定期复查。结论对于复发APL,一旦明确分子生物学复发后应尽快选择复发方案治疗,同时应注意定期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无法达到第二次分子生物学缓解时应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基因蛋白质 融合 复发 基因融合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野生型RET与RET/PTC融合基因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义
9
作者 樊丽超 郭瑾瑛 陈鑫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6期631-635,共5页
目的探讨野生型RET(WT-RET)与RET/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融合基因检测对PTC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300例PTC患者,术后行野生型RET与RET/PTC融合基因检测,按照中央区淋巴结是否... 目的探讨野生型RET(WT-RET)与RET/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融合基因检测对PTC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300例PTC患者,术后行野生型RET与RET/PTC融合基因检测,按照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两组,转移组(155例)和无转移组(145例)。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灶直径、病灶数量、肿瘤分期、浸润被膜、野生型RET、RET/PTC融合基因、淋巴结肿大、病变腺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45岁、病灶直径≥1.0 cm、多发病灶数、T_(3-4)期、有浸润被膜、野生型RET阳性、RET/PTC融合基因阳性、淋巴结肿大、病变腺叶单侧(P<0.05);列线图模型并验证,结果提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850、0.826,两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0.789,当阈值概率在0.01~0.91之间的决策曲线,净获益值比较高。结论野生型RET与RET/PTC融合基因是预测PT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能指导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谨慎选择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特征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基因蛋白质 融合 中央区淋巴结 基因检测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EML4-ALK融合方式的多样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红霞 吴一龙 +9 位作者 张绪超 陈世良 郭伟浜 陈剑光 谢至 黄迎 苏健 陈志红 安社娟 唐红艳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93-597,共5页
目的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标本中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与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EMIA-ALK)变异的复杂性,分析其酪氨酸激酶(TK)结构域是否存在突变。方法在用eDNA末端快速扩增联合测序法检出1例NSCLC患者标本存在EML4-AL... 目的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标本中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与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EMIA-ALK)变异的复杂性,分析其酪氨酸激酶(TK)结构域是否存在突变。方法在用eDNA末端快速扩增联合测序法检出1例NSCLC患者标本存在EML4-ALK的新变体V3e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逆转录(RT)-PCR分析39例NSCLC患者标本,针对阳性产物采用T载体克隆测序技术分析潜在的EML4-ALK序列多样性。同时用RT—PCR和测序分析EML4.ALK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序列信息。结果从40例NSCLC患者肿瘤标本中检出3例NSCLC患者存在EML4-ALK变异。1例患者标本中EML4-ALK存在V3e(64.6%)、V3d(25.0%)、V3e(2.1%)、V3f(4.2%)、V3g(2.1%)和V3h(2.1%)6种融合变体,但不存在V3a、V3b2种常见融合方式;1例为V1变体;1例为V2和V3a、V3b变体共存。3例阳性标本中未发现ALK基因的TK结构域有耐药基因突变。结论NSCLC患者中可同时共存多种EML4-ALK变体,即EML4-ALK融合方式存在多样性与序列复杂性,临床分子检测中应全面关注EMIA-ALK的多种融合变体,以提高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 基因蛋白 融合 蛋白酪氨酸激酶 聚合酶链反应 突变
原文传递
Clinical and gene mutation studies on a Chinese pedigree with glu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
11
作者 丁伟 刘礼斌 +2 位作者 胡仁明 许曼音 陈家伦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7期979-982,142-143,共4页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iochemical profil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ne Chinese pedigree with glu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 (GRA) and to study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METHODS...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iochemical profil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ne Chinese pedigree with glu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 (GRA) and to study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METHODS: Plasma and urinary aldosterone, cortisol and plasma renin activities were dynamically tested and diagnostic therapy with dexamethasone was undergone in 3 affected subjects. Long-distance PCR as well as DNA sequencing were applied to detect the fusion gene in this pedigree. RESULTS: In this GRA pedigree, there were 4 affected subjects who had hypertension, hypokalemia and low basic and provoked renin activity. Three patients were given dexamethasone treatment, and ha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s (PACs) (from 192 +/- 9 ng/L to 87 +/- 7ng/L,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tation Adult ALDOSTERONE CORTICOTROPIN Female GLUCOCORTICOIDS Humans HYPERALDOSTERONISM PEDIGREE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原文传递
尤文肉瘤家族肿瘤染色体易位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汪红胜 孙梦熊 +1 位作者 华莹奇 蔡郑东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8-752,共5页
许多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存在染色体易位的现象,其中对尤文肉瘤家族肿瘤(Ewing sarcoma family of tumors,ESFT)中染色体易位的研究最早且最为深入。约85%左右的ESFT患者存在t(11;22)(q24;q12)染色体易位,由其编码的融合蛋白EWS/FLI1是导致... 许多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存在染色体易位的现象,其中对尤文肉瘤家族肿瘤(Ewing sarcoma family of tumors,ESFT)中染色体易位的研究最早且最为深入。约85%左右的ESFT患者存在t(11;22)(q24;q12)染色体易位,由其编码的融合蛋白EWS/FLI1是导致ESFT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EWS/FLI1进一步研究可以为ESFT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提供新的靶点。本文结合近几年的最新报道,对EWS/FLI1在ESFT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靶向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Ewing 易位 遗传 基因疗法 基因蛋白质 融合 EWS FLI1 ESF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