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摩精舍:以佛为主融通三教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华 《佛学研究》 2015年第1期374-382,共9页
民国时期,袁焕仙与贾题韬等成立“维摩精舍”,其成员多为当时四川官绅、文士,以实践、研究禅宗为旨,可谓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禅宗居士团体。维摩精舍在弘扬居士禅学方面影响延及至今,为中国当代居士佛学开辟了一条卓异之路。以维摩... 民国时期,袁焕仙与贾题韬等成立“维摩精舍”,其成员多为当时四川官绅、文士,以实践、研究禅宗为旨,可谓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禅宗居士团体。维摩精舍在弘扬居士禅学方面影响延及至今,为中国当代居士佛学开辟了一条卓异之路。以维摩精舍为代表的民国成都佛教居士弘法团体,主张以佛为主融通三教,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既是民国成都佛教的一大特色,更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由于这些特征,民国时期的成都佛教弘化已不再是传统的佛教弘化,而是应时应世发展出来的一种禅教一体、显密并重、三教混融的佛教弘化,一种旨在济世化俗、服务社会的佛教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精舍 居士团体 禅宗 融通三教
下载PDF
论刘秉忠的三教融通思想及其治政实践
2
作者 刘世明 王素美 《宋史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646-666,共21页
蒙元时期,儒释道三教都很发达。刘秉忠作为元朝开国重臣,其三教融通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生经历、举荐贤才、诗词文赋之中。他通过儒家传道守常的优势去稽古创新,凭借佛家待机彻悟的思想来敬天恤民,依靠道家道体术用的特点进行损中求益,并... 蒙元时期,儒释道三教都很发达。刘秉忠作为元朝开国重臣,其三教融通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生经历、举荐贤才、诗词文赋之中。他通过儒家传道守常的优势去稽古创新,凭借佛家待机彻悟的思想来敬天恤民,依靠道家道体术用的特点进行损中求益,并由此推出一系列的政治举措。在三教融通的思想之下,刘秉忠最终形成了“天下一统,民族共同”的治政理念,成为一代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秉忠 三教融通 治政实践
下载PDF
三教融通视野下的宋代节庆与停刑
3
作者 陈玺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3年第3期87-99,共13页
宋代节庆停刑惯例可分为圣节停刑、庆节停刑和其他期日停刑三种类型,并体现在停止死刑奏报、复核及行刑等死刑执行诸环节。唐宋之际逐渐形成的圣节(君主诞日)停刑惯例,反映了中国古代赏刑并举的辩证思维模式和社会治理理念。圣节停刑实... 宋代节庆停刑惯例可分为圣节停刑、庆节停刑和其他期日停刑三种类型,并体现在停止死刑奏报、复核及行刑等死刑执行诸环节。唐宋之际逐渐形成的圣节(君主诞日)停刑惯例,反映了中国古代赏刑并举的辩证思维模式和社会治理理念。圣节停刑实质上是以庆赏之名,限制和压缩刑罚适用空间,在传统明德慎罚思想框架内,通过“辍刑”这一标签化行为方式,强化朝廷恩典与慎用死刑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宋代庆节停刑惯例的设立以及纂入立法,主要是释、道二教悲悯好生理念的体现,尤其是宋代道教理念渗入法律执行层面之表彰。伴随道教对于法律的影响日渐深入,经由国家宣示、皇权庇佑和宗教加持,以庆节之名产生的停刑举措,逐渐成为证成宋代盛世文明的重要依凭。除圣节、庆节以外,宋《天圣令》对唐《狱官令》原有的停刑期日进行了调整,在保留元正、寒食、冬至、立春、立夏、雨雪未晴的基础上,新增太岁、三元、大祠、国忌等,皆停刑一日。节庆停刑惯例中礼乐与法制之融合与照应,乃至释道二教悲悯慎刑理念之渗入,反映出宋代礼法合治、赏刑并举、三教融通的治国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节日 死刑 三教融通 停刑故事
下载PDF
白玉蟾融通三教之内丹性命思想论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许伟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8-182,共5页
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以丹论名著于世,融通三教是其内丹性命思想的最突出特征之一。他援儒入道,摄禅融老,强调炼形以养神、明心见性以合道,究其实质是欲以道为本,融合三教思想于一炉,锻造出更为成熟圆融的内丹性命论。故其丹学呈现出... 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以丹论名著于世,融通三教是其内丹性命思想的最突出特征之一。他援儒入道,摄禅融老,强调炼形以养神、明心见性以合道,究其实质是欲以道为本,融合三教思想于一炉,锻造出更为成熟圆融的内丹性命论。故其丹学呈现出圆熟、简要、通俗等特点,对后学影响深远,并对于南宗内丹学的实践与传播,以及南宗教派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蟾 内丹 融通三教
原文传递
在调和与融通之间:唐宋变迁视野下的三教互动 被引量:1
5
作者 虞云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直至中唐以前,佛教与道教虽曾各倡调和之论,历朝君主也有调和之举,但都是对三者关系的外在安顿,儒佛道之间真正融通并未措手。大约中唐前后,佛教完成了中国化进程,道教尽展本土宗教的全部特色。儒学也自觉危机,遂由韩愈肇其始,而由宋代... 直至中唐以前,佛教与道教虽曾各倡调和之论,历朝君主也有调和之举,但都是对三者关系的外在安顿,儒佛道之间真正融通并未措手。大约中唐前后,佛教完成了中国化进程,道教尽展本土宗教的全部特色。儒学也自觉危机,遂由韩愈肇其始,而由宋代理学家最终毕其功,融汇佛道的合理精髓,再构宋学的思想体系,最终夺回三教关系的话语主权。在此过程中,佛道两家进一步将儒学价值观自觉纳入教义,主动向儒家靠拢。而宋代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尽管个人在崇道好佛上各有轩轾,却始终以调和三教为基本国策,但仍有值得抉发的历史细节,勾划出统治者从三教调和的外在安顿向三教融通的格局砥定的政策走向。这些变化与互动,构成了思想领域中唐宋变革的一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三教调和 三教融通 文化格局 儒学主导权
下载PDF
融通三教 从容自适——论杨慎思想的多维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小慧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22,共7页
杨慎著作等身,思想驳杂,堪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杨慎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尤其是和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杨慎的思想,有着他所处时代的文... 杨慎著作等身,思想驳杂,堪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杨慎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尤其是和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杨慎的思想,有着他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想的影响,和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受到他晚年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反映在杨慎一生的思想当中,就是呈现了一种儒教为本、道释并存;融通三教、从容自适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思想 三教融通
原文传递
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课证融通和“三教”改革探索 被引量:3
7
作者 邱华桢 《时代汽车》 2020年第17期72-73,共2页
本文从海西经济区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以汽车营销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并在教师、教材、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1+X 证书制度 课证融通三教”改革
下载PDF
由“三教融通”的文化背景解读唐宋以后关公信仰的发展与兴盛——兼论当前关公信仰发展根源的研究状况 被引量:1
8
作者 翟爱玲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8,共8页
自唐宋至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后期,关公信仰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独特的现象。在现有对其根源探索的研究成果中,不乏对作为历史人物的关羽的“忠义仁勇信”品格以及唐宋时期“三教融通”形势的肯定,但却未能将此二... 自唐宋至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后期,关公信仰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独特的现象。在现有对其根源探索的研究成果中,不乏对作为历史人物的关羽的“忠义仁勇信”品格以及唐宋时期“三教融通”形势的肯定,但却未能将此二者放置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即人文立场和道德伦理观念中来审视,也未能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发展角度来认识宋代“三教融通”的时代精神。因此,难以使人从根本上理解在唐宋以后何以是关羽这一历史人物被选择作为神圣化的对象,也难以使人把握当今社会对关公信仰文化的传承与新文化建设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公信仰 中国文化精神 道德伦理 三教融通
下载PDF
“三教”改革背景下以1+X(VETS)证书为基础的中职英语课证融通探索
9
作者 吕文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年第6期234-236,共3页
2020年12月,教有部发布《关于授权发布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四批职业教有培训评价组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的通知》,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入其中,简称VETS。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0年12月,教有部发布《关于授权发布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四批职业教有培训评价组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的通知》,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入其中,简称VETS。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策略,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推动课证融通,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X(VETS)证书 中职英语 课证融通三教"改革
下载PDF
精神家园的故国之思——隐元隆琦三教偈颂浅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焕忠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4-40,共7页
隐元隆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偈,其中有不少涉及儒道佛三教关系,成为我们了解其相关思想的重要资料。隐元隆琦对孔子和老子非常尊重,对儒道两家相互之间的对立互补关系很是欣赏,他对孔子的欣赏集中体现在他的一首题为《孔子》的诗偈中,... 隐元隆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偈,其中有不少涉及儒道佛三教关系,成为我们了解其相关思想的重要资料。隐元隆琦对孔子和老子非常尊重,对儒道两家相互之间的对立互补关系很是欣赏,他对孔子的欣赏集中体现在他的一首题为《孔子》的诗偈中,对老子的看法则主要体现在两首题为《老子》的诗偈中。隐元隆琦对儒道佛三教的相互融通尤为倾心,他的相关诗偈既是晚明三教相互融通这一思想潮流的体现,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思想潮流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如果对儒道佛三教进行比较的话,他自然还是最为推崇佛教的思想义理,最为推崇禅宗的超佛越祖。隐元隆琦晚年弘法日本,明社既屋,儒道佛三教并立共存又相互融通的文化结构,就成为隐元隆琦精神故乡的美好风景,时常涌现在思乡怀旧的诗偈之中。而东渡传法,最终也使他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足以媲美鉴真大师的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元隆琦 诗偈 儒道圣贤 三教融通 眷恋胜朝 东渡传法
下载PDF
嵇文甫的晚明思想史观
11
作者 申淑华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4-106,共3页
晚明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着来自内外的冲撞从而裂变。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堪称晚明思想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典范性著作。从佛学、西学、王学三个角度对《晚明思想史论》作... 晚明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着来自内外的冲撞从而裂变。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堪称晚明思想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典范性著作。从佛学、西学、王学三个角度对《晚明思想史论》作一个简洁的梳理,即整个晚明的思想史就是一部王学的演变史,对王学及其后学的研究构成了这部书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哲学 融通三教 王学左派 王学右派
下载PDF
南宋林希逸的理学思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思禾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4期16-25,共10页
宋儒林希逸的理学思想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笔者研究林氏的《鬳斋庄子口义》以及其晚年诗文集,逐步认识到林希逸是南宋理学家中一个有特色的人物。林氏思想集中于由内在进路体认天理,并且倡导开放的文化观,其基本内涵可以界定为:即心... 宋儒林希逸的理学思想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笔者研究林氏的《鬳斋庄子口义》以及其晚年诗文集,逐步认识到林希逸是南宋理学家中一个有特色的人物。林氏思想集中于由内在进路体认天理,并且倡导开放的文化观,其基本内涵可以界定为:即心悟理、三教归一、归于自得。这是南宋理学发展中朱、陆之外的另一种思路。厘清这条思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宋理学的内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希逸 理学 以心悟理 三教融通
下载PDF
宋濂生平与明初儒佛关系论考
13
作者 张华 《普陀学刊》 2019年第2期137-178,共42页
本文首先梳理考证宋濂之生平学问,认为其学问源自宋元以来素有"小邹鲁"和"东南文献之邦"美誉的浙东儒学婺州谱系,兼融性理之学、经世之学和事功之学于一体,以斯道自任,卓然成一代儒学和文章大家。其次,笔者依据宋... 本文首先梳理考证宋濂之生平学问,认为其学问源自宋元以来素有"小邹鲁"和"东南文献之邦"美誉的浙东儒学婺州谱系,兼融性理之学、经世之学和事功之学于一体,以斯道自任,卓然成一代儒学和文章大家。其次,笔者依据宋濂大量涉佛文字,深入论证宋濂乐与佛僧交游,且对于佛教典籍悉心研究,多所汲取,并以文辞为佛事,树正法幢;从而揭示了明初宋濂儒佛融通,承运而起,辅佐帝业,其与佛教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信仰关系,而是充当了"护法"的角色,其学说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倡三教融合的治国方略之思想资源。再次,论述宋濂晚年致政还乡后,尤为注重于斯文斯道之传承,不为无道之文,而以文鸣道,强调儒佛一贯,禅教一致,主张"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最终因其孙宋慎卷入胡惟庸案而受牵连,流放夔州,卒于途中。宋濂以明"开国文臣之首"起于禁林,山林、馆阁兼而有之,研读宋濂之生平与著作,不仅能领略元明易代五十年桑海之变,更可从中探知有关士林与丛林的诸多消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儒佛关系 斯文斯道 三教融通
下载PDF
欧阳修与佛教:一个思想史上的典型话题
14
作者 程曦 李应青 《世界宗教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3,共8页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反佛人士,他的大量著述及他在编撰史书时对材料的取舍、对人物的评论等都表明了他鲜明的排佛立场。但历史上也有不少关于欧阳修亲佛甚至信佛的传说,据称他不仅与僧人亲密交往,还有对佛教义理心悦诚服之言论。这两方...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反佛人士,他的大量著述及他在编撰史书时对材料的取舍、对人物的评论等都表明了他鲜明的排佛立场。但历史上也有不少关于欧阳修亲佛甚至信佛的传说,据称他不仅与僧人亲密交往,还有对佛教义理心悦诚服之言论。这两方面的记载敦是熟非,从文献学与事理上易于辨析。但这种是耶非耶的话题,在中国思想史上却具有典型性,这种话题的普遍存在,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对融通、汇通的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佛教 思想史研究 三教融通
原文传递
一一风荷举 梦莲三教香
15
作者 裘姬新 《茶博览》 2022年第7期63-70,共8页
灿烂心花发瑞莲,温香如玉绿如天。如同茶一样,莲的品性为儒释道三教所一致推崇。宋代三教融通,移风易俗,三教思想观念深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在宋诗宋画丰富的荷花精神世界里,依旧润泽我们的心田,活化当下的审美,开创启迪出新的... 灿烂心花发瑞莲,温香如玉绿如天。如同茶一样,莲的品性为儒释道三教所一致推崇。宋代三教融通,移风易俗,三教思想观念深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在宋诗宋画丰富的荷花精神世界里,依旧润泽我们的心田,活化当下的审美,开创启迪出新的时尚梦莲三教香柳治徽先生《中国文化史》认为“有宋一代,武功不竞,而学术特昌,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绍述创造,摩所不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日常生活行为 移风易俗 儒释道三教 三教融通 三教思想
原文传递
融贯博通,会归于道——从虞集思想看元代理学的走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方鹿 《哲学门》 CSSCI 2010年第2期101-119,共19页
虞集学术思想的特色是融贯博通,会归于道,不重区别对待,无门户之见。体现了元代理学的走向。这表现在他继承和发扬理学道统论,以朱熹为宗,崇道宗朱,表彰和传播理学;提出经著圣人之心,载圣人之道的思想,既重“四书”,又重视“五经”,通... 虞集学术思想的特色是融贯博通,会归于道,不重区别对待,无门户之见。体现了元代理学的走向。这表现在他继承和发扬理学道统论,以朱熹为宗,崇道宗朱,表彰和传播理学;提出经著圣人之心,载圣人之道的思想,既重“四书”,又重视“五经”,通经的目的是为了求经典中的道;虞集不囿于朱陆之争,调和朱陆,而对心学较为重视,预示着学术发展的趋向;主张融通三教,兼取诸家,“博涉于百氏”,对宋元以来流行的各家各派的学说加以综合、总结,体现了元代学术所具有的融通、包容之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虞集 崇道宗朱 调和朱陆 融通三教 兼取诸家
原文传递
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 被引量:8
17
作者 彭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8-117,共10页
汉晋、两宋、晚清民国,是蜀学发展的三次大高潮,其中两宋时期是巴蜀文化"空前"而"绝后"的高峰。眉山三苏是两宋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苏氏蜀学是两宋区域文化的璀璨成果。三苏之学思,辉煌展示了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苏... 汉晋、两宋、晚清民国,是蜀学发展的三次大高潮,其中两宋时期是巴蜀文化"空前"而"绝后"的高峰。眉山三苏是两宋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苏氏蜀学是两宋区域文化的璀璨成果。三苏之学思,辉煌展示了蜀学之形神与风骨。苏氏蜀学立意"打通古今",注重"融通百家",力求"会通三教",集历史文化之大成,有百科全书之气度。三苏及其蜀学,岸然而成不可超越之高峰,洵然而为后世学习之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苏 蜀学 打通古今 融通百家会通三教
原文传递
游走于儒释道之间——东晋孙绰玄学思想管窥
18
作者 赵莉 《郑州师范教育》 2012年第1期61-64,共4页
作为东晋中期著名玄学家与玄言诗派代表人物,孙绰主张儒、释、道三教融通,反映了当时僧人与士人、佛学与玄学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趋势。玄学思潮至东晋成为一种文化风尚,而在这种玄学老庄化、佛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孙绰无疑是功不可... 作为东晋中期著名玄学家与玄言诗派代表人物,孙绰主张儒、释、道三教融通,反映了当时僧人与士人、佛学与玄学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趋势。玄学思潮至东晋成为一种文化风尚,而在这种玄学老庄化、佛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孙绰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绰 玄释合流 玄儒双修 三教融通
原文传递
南宋、金、元道教阴符学考论
19
作者 张永宏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46,共7页
围绕《黄帝阴符经》进行注疏、诠解而形成的阴符学在南宋、金、元时期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道士群体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就《黄帝阴符经》的重要概念、命题和思想主旨进行了各方面诠释,达到了一定理论高度,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产生了深... 围绕《黄帝阴符经》进行注疏、诠解而形成的阴符学在南宋、金、元时期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道士群体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就《黄帝阴符经》的重要概念、命题和思想主旨进行了各方面诠释,达到了一定理论高度,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强调《黄帝阴符经》在涵化和整合传统道家哲学方面的作用,注重阴符学与丹道学的贯通,留心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理论的碰撞与融合,是当时道教阴符学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阴符经》 三教融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