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邱金玉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4期417-418,共2页
目的探讨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3例。A组给予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植入治疗,B组给予心房被动加心室主动单螺旋电极... 目的探讨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3例。A组给予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植入治疗,B组给予心房被动加心室主动单螺旋电极植入治疗。比较两组的电极植入情况、手术指标、术后指标。结果两组的心室、心房电极一次成功植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2例在缝合固定心房电极时出现脱落,需要重新植入。两组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两组的术后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应用于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中,心室、心房电极脱位率低,并且不增加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还能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 双腔心脏起搏器 螺旋电极植入
下载PDF
高龄患者心房主动螺旋电极长期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高佳 王睿 +3 位作者 吕吉元 贾永平 赵志强 王瑞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3期1542-1544,共3页
目的探索主动电极在高龄患者心房起搏应用中的长期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2010年间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138例,均为右心房主动电极植入,年龄76岁~90岁,记录患者术后7 d、1月、3月、1年、2年、3年、4年... 目的探索主动电极在高龄患者心房起搏应用中的长期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2010年间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138例,均为右心房主动电极植入,年龄76岁~90岁,记录患者术后7 d、1月、3月、1年、2年、3年、4年、5年起搏器参数(包括阈值、感知、阻抗),观察各参数术后不同时期变化,描绘各参数变化曲线。结果高龄患者术后1月时阈值由术后7 d时(0.766 7±0.424 1)v减低到(0.671 1±0.207 8)v,后起搏阈值逐渐稳定下降,运用统计学比较术后不同时期阈值未见明显差异性。术后不同时期感知、阻抗也未见明显差异,研究过程可见电极微脱位1例,完全脱位1例,未发现心肌穿孔和心包积液。结论高龄患者植入心房主动电极术后不同时期阈值、感知、阻抗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对于高龄患者心房主动脉螺旋电极植入是安全可行动,且对于部分患者存在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房主动螺旋电极 高龄 长期起搏参数 可行性
下载PDF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起搏器植入术中起搏阈值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继红 赵玉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9期239-240,共2页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起搏阈值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53例共植入59根螺旋电极。电极到位后,分别测试螺旋旋出前后的起搏阈值。结果螺旋旋出前的起搏阈值为(0.54±0.25)V,旋出后即刻为(1.1±0.40)V,旋出后10mi...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起搏阈值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53例共植入59根螺旋电极。电极到位后,分别测试螺旋旋出前后的起搏阈值。结果螺旋旋出前的起搏阈值为(0.54±0.25)V,旋出后即刻为(1.1±0.40)V,旋出后10min为(0.48±0.20)V。与旋出前相比,旋出后即刻的起搏阈值升高明显,随着螺旋旋出时间的延长,起搏阈值逐渐下降,观察至旋出后10min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螺旋旋出前后阈值变化明显,约10min后达到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植入术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 起搏阈值
下载PDF
右位心植入主动螺旋电极室间隔起搏1例
4
作者 陈光瑞 王朝亮 +2 位作者 倪代梅 曹佑德 吴永全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6期489-489,共1页
关键词 主动螺旋电极 室间隔起搏
下载PDF
主动螺旋电极行临时起搏植入术临床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应婕 王云乡 +2 位作者 赖长春 朱振忠 胡巧英 《心电与循环》 2018年第5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螺旋电极接永久起搏器行临时起搏术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应用主动螺旋电极接永久起搏器行临时起搏术的病例,分析此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 3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主动螺旋电极行临时起搏,无严重心律失...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螺旋电极接永久起搏器行临时起搏术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应用主动螺旋电极接永久起搏器行临时起搏术的病例,分析此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 3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主动螺旋电极行临时起搏,无严重心律失常、局部血肿、气胸、栓塞、心脏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主动螺旋电极接永久起搏器行临时起搏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螺旋电极 永久起搏器 临时起搏
下载PDF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起搏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吴刚 张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14期1589-1591,共3页
从1958年第一台心室起搏器(VOO)问世到今天的四心腔起搏器(DDTAV)的临床应用,起搏器功能由简单发展到全自动形式,适应证从最初引起阿斯的房室传导阻滞(AVB)到与心律失常无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人们对右心... 从1958年第一台心室起搏器(VOO)问世到今天的四心腔起搏器(DDTAV)的临床应用,起搏器功能由简单发展到全自动形式,适应证从最初引起阿斯的房室传导阻滞(AVB)到与心律失常无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人们对右心耳、右室心尖起搏危害性的认识,以及对心脏特殊部位(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 起搏
下载PDF
翼状电极和螺旋电极对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文泽 杨明 +3 位作者 韩凌 陈欣 陈萍 李晓红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6期994-995,共2页
目的:探讨翼状电极和螺旋电极对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60岁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59例,常规翼状电极植入组30例,螺旋电极植入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植入部位、电极脱位发生率、血浆氮末... 目的:探讨翼状电极和螺旋电极对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60岁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59例,常规翼状电极植入组30例,螺旋电极植入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植入部位、电极脱位发生率、血浆氮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脏超声相关参数等指标。结果翼状电极组与螺旋电极组患者在电极脱位、心功能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位置多,电极脱位率及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螺旋电极 翼状电极 心功能 电极脱位
下载PDF
双心腔主动电极起搏与心房被动心室主动电极起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腾 徐琼 +4 位作者 黄俊 梁建 宾武刚 李超帆 李宜富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观察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将90例符合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组(双螺旋电极组42例)与心房被动电极、心室螺旋主动电极组(单螺旋电极组48例)... 目的:观察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将90例符合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组(双螺旋电极组42例)与心房被动电极、心室螺旋主动电极组(单螺旋电极组48例)。观察2组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组均成功植入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双螺旋电极组中1例孕妇零射线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4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在左侧锁骨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双螺旋电极组和单螺旋电极组的手术时间及射线时间无显著差别,双螺旋电极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4.2±1.5)h vs(56.3±22.5)h,P<0.05]。单螺旋电极组术中出现心房电极导线脱位3例,双螺旋电极组未见导线移位、心肌穿孔及心包填塞等情况。术后随访,2组均无电极脱落和起搏阈值升高。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射线时间,特别是应用于心腔结构异常和特殊患者,显著增加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主动电极 电极移位 双腔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58例临床应用
9
作者 骆秋平 李世军 +2 位作者 焦云根 严俊峰 张昕 《交通医学》 2011年第2期181-182,共2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安装起搏器患者58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安装起搏器58例中,手术顺利完...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安装起搏器患者58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安装起搏器58例中,手术顺利完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57例,成功率98.28%。因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三尖瓣重度反流,5天后电极微脱位1例,改用右室心尖部起搏。流出道间隔部主动电极置入即刻达到理想的起搏阈值49例,起搏阈值较高9例。患者10分钟后重复测试起搏参数均达到要求。随访6个月均起搏感知良好。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冠心病 扩张型心肌病 房间隔缺损 心脏起搏器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 右室流出道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59例应用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缪志海 胡东升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4期573-574,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永久起搏器安装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59例,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将心房状电极置入右心耳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5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起搏... 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永久起搏器安装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59例,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将心房状电极置入右心耳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5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螺旋电极具有易固定,易操作,安全性高,起搏疗效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晚期电极心肌穿孔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作英 戴振林 +3 位作者 张航 肖平喜 王蓉 许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6-187,共2页
患者女,78岁,因症状性间隙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人工双腔心脏起搏器,术中、术后一周随访,心房、心室电极导线感知、起搏功能均正常。术后40天随访时发现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升高,经胸片、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心室起搏电... 患者女,78岁,因症状性间隙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人工双腔心脏起搏器,术中、术后一周随访,心房、心室电极导线感知、起搏功能均正常。术后40天随访时发现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升高,经胸片、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导致心肌穿孔。给予留置原起搏器电极,放置新的电极导线的处理,之后患者无不适主诉,随访起搏功能正常,原心室电极导线再无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肌穿孔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 心包积液
下载PDF
心电图与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定位的关系
12
作者 毛家亮 郝静 +8 位作者 张琪 章隆泉 刘辉 周笙珩 何奔 张彦周 康瑜 黄定九 陈润芬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2-22,共1页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心电图(ECG)分析,探讨QRS波群主波方向与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定位的关系。方法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92例,全部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中在X线透视后前位(AP)及左前斜位(L...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心电图(ECG)分析,探讨QRS波群主波方向与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定位的关系。方法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92例,全部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中在X线透视后前位(AP)及左前斜位(LAO)40°下确定导线的位置,术后记录患者的ECG(起搏状态下),观察12标准导联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尤其是I导联、avF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并分别统计它们的百分比。结果92例RVOT室间隔起搏患者中,I导联QRS波方向正向有83例(90%),负向仅为6例。26例高位RVOT室间隔起搏患者中,avF导联QRS波方向正向有25例(96%),仅1例负向:66例低位RVOT室间隔起搏患者中,avF导联QRS波方向正向有52例,7例QRS波方向负向,7例QRS波方向正负双向.结论RVOT室间隔起搏I导联、avF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均以向上为主,有助于RVOT室间隔起搏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右室流出道 主波 波群 主动螺旋电极 左前斜位 后前位
下载PDF
兼容核磁共振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腾 徐琼 +5 位作者 黄俊 梁建 宾武刚 李超帆 彭长农 李宜富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的观察兼容核磁共振(MRI)双腔心脏起搏器围手术期以及术后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MRI兼容双腔起搏器组(简称MRI组)植入Medtronic双腔心脏起搏器A3DR01,对照组为同期植入了Medtronic非MRI兼容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随访及MRI检查... 目的观察兼容核磁共振(MRI)双腔心脏起搏器围手术期以及术后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MRI兼容双腔起搏器组(简称MRI组)植入Medtronic双腔心脏起搏器A3DR01,对照组为同期植入了Medtronic非MRI兼容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随访及MRI检查前后起搏器参数等情况。结果MRI组50例[男性22例(44%),年龄(74±8)岁]患者均成功植入A3DR01起搏器,对照组共128例[57例男性(44.5%),年龄(58±12)岁]植入非MRI兼容双腔起搏器。两组手术时间、射线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术后随访,MRI组9例(18%)患者术后共行13次MRI扫描(3次头颅,2次胸部和6次腰椎),其中1例共行4次腰椎MRI扫描,无MRI检查相关并发症出现,均未见起搏阈值增高、感知异常及导线移位、心肌穿孔等情况。结论兼容MRI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术后能安全进行MRI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螺旋主动电极 核磁共振 兼容MRI心脏起搏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