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对酸胁迫的响应研究
1
作者 穆晓琨 黄丽华 +4 位作者 李金玲 李慧玲 陆秋秀 甘田 严丹峰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3期27-30,共4页
通过研究南美蟛蜞菊在不同酸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探讨南美蟛蜞菊对酸性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轻度酸胁迫会促进南美蟛蜞菊的根系生长和光合作用,中高酸胁迫会对叶片造成损伤,叶绿素含量降低,但南美蟛蜞菊通过根长变化和抗氧化系统... 通过研究南美蟛蜞菊在不同酸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探讨南美蟛蜞菊对酸性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轻度酸胁迫会促进南美蟛蜞菊的根系生长和光合作用,中高酸胁迫会对叶片造成损伤,叶绿素含量降低,但南美蟛蜞菊通过根长变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快速反应,表现出对酸性环境的耐受性,以上结果为日后利用南美蟛蜞菊抗逆性强和无性繁殖的特性,在降低其扩散入侵风险的前提下,进行酸性土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酸胁迫 抗逆性
下载PDF
蟛蜞菊内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丁丽宏 耿世佳 王玉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0,共5页
目的分析蟛蜞菊内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将肺泡上皮细胞A549分为感染组(1×108/CFU/mL的肺炎链球菌培养细胞)、对照组(不作处理)、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10... 目的分析蟛蜞菊内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将肺泡上皮细胞A549分为感染组(1×108/CFU/mL的肺炎链球菌培养细胞)、对照组(不作处理)、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10、20、40μmol/L蟛蜞菊内酯预处理,之后采用1×108/CFU/mL的肺炎链球菌培养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炎症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IL-6、IL-1β、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较高,Bcl-2蛋白表达量较低(P<0.05);与感染组相比,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IL-6、IL-1β、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较低,Bcl-2蛋白表达量较低,且感染+蟛蜞菊内酯高剂量组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IL-6、IL-1β、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最高,Bcl-2蛋白表达量最低(P<0.05)。结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经蟛蜞菊内酯干预后细胞凋亡率下降,炎症因子分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蟛蜞菊内酯 肺炎链球菌 肺泡上皮细胞 凋亡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蟛蜞菊内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屏障功能中的作用及机制
3
作者 陈王辉 姜英建 +2 位作者 李洪波 王江 张佃良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3875-3884,共10页
目的:探讨蟛蜞菊内酯(Wedelolactone)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O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蟛蜞菊内酯25 mg/kg治疗组(Wed-L)和蟛蜞菊内... 目的:探讨蟛蜞菊内酯(Wedelolactone)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O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蟛蜞菊内酯25 mg/kg治疗组(Wed-L)和蟛蜞菊内酯50 mg/kg治疗组(Wed-H)。采用逆行胆胰管穿刺法,向胆胰管内注入5%牛黄胆酸钠溶液(1 ml/kg)诱导SAP模型。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Wed-L组和Wed-H组在SAP模型建立后在1小时和6小时后给予腹腔注射25和50mg/kg的蟛蜞菊内酯。制模24 h后,再次麻醉大鼠。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中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β均使用标准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HE用于评估胰腺、肠道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评分;通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肠组织中细胞焦亡相关蛋白GSDMD、Caspase-11和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s-1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焦亡相关基因GSDMD和Caspase-11的表达情况。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肠上皮细胞细胞焦亡相关蛋白GSDMD、Caspase-11和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s-1的分布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示,与SO组相比,SAP组出现明显肠道病理损伤(P < 0.01),而Wed-H组肠道损伤明显低于SAP组(P < 0.01);同样,SAP组胰腺损伤明显高于SO组(P < 0.01),Wed-H组的损伤较于SAP组的胰腺损伤减轻(P < 0.05),Wed-L和Wed-H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组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明显高于SO组(P < 0.01),Wed-L和Wed-H组明显低于SAP组(P < 0.01)。SAP组TNF-α、IL-6、IL-1β、IL-18水平明显高于SO组(P < 0.01),Wed-L和Wed-H组明显低于SAP组(P < 0.01)。RT-PCR结果显示SAP组肠道组织GSDMD和Caspase-11的表达水平较SO组明显升高(P < 0.01),Wed-H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AP组(P < 0.01)。Western blot显示,SAP组肠道组织GSDMD和Caspase-11蛋白表达水平较SO组升高(P < 0.05)。与SAP组相比较,Wed-H组肠道组织GSDMD和Caspase-1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 < 0.05)。SAP组肠道组织ZO-1、Claudin-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较SO组降低(P < 0.01)。与SAP组相比较,Wed-H组肠道组织ZO-1、Claudin-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AP组GSDMD明显高于SO组和Wed-H组,而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显示较SO组弱,Wed-H组较SAP明显改善。结论:蟛蜞菊内酯通过抑制Caspase-11下调GSDMD表达,减少其介导的细胞焦亡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肠粘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屏障 细胞焦亡 蟛蜞菊内酯
下载PDF
蟛蜞菊内酯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4
作者 刘素连 谢凯 +3 位作者 叶冬宁 李汶静 陈杰 许静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研究蟛蜞菊内酯(WE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建立过氧化氢(H_(2)O_(2))诱导HUVECs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给予200μmol·L^(-1) H_(2)O_(2)处理24 h。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二甲亚砜(DMSO)... 目的研究蟛蜞菊内酯(WE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建立过氧化氢(H_(2)O_(2))诱导HUVECs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给予200μmol·L^(-1) H_(2)O_(2)处理24 h。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二甲亚砜(DMSO)组、H_(2)O_(2)组、WEL组(20μmol·L^(-1))。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各分组细胞p62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测定细胞中mTOR、p-mTOR、PI3K、p-PI3K、SOD1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H_(2)O_(2)组比较,WEL组HUVECs细胞存活率升高(P<0.01),细胞内ROS减少,SOD1表达增强,自噬体膜上p62蛋白聚集增多;与H_(2)O_(2)损伤组相比,WEL能明显增加损伤后HUVECs的p-mTOR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WEL可通过抑制H_(2)O_(2)诱导的HUVECs炎症损伤,从而抑制HUVECs自噬,这一作用与WEL促进PI3K、Akt、mTOR蛋白的磷酸化,抑制自噬,从而抵抗HUVECs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蟛蜞菊内酯 氧化应激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自噬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下载PDF
蟛蜞菊内酯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史欣悦 赵梅玉 +4 位作者 周姝伶 李海军 石杰 樊淑婷 熊印华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93-96,共4页
作为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蟛蜞菊内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阅读近20年国内外相关报道,发现蟛蜞菊内酯具有抗癌、抗肿瘤、抗炎、保肝、降血糖、降脂、治疗骨质疏松、促进称骨细胞、破骨细胞的生成等的药理作用,此文章系统的阐述了蟛蜞... 作为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蟛蜞菊内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阅读近20年国内外相关报道,发现蟛蜞菊内酯具有抗癌、抗肿瘤、抗炎、保肝、降血糖、降脂、治疗骨质疏松、促进称骨细胞、破骨细胞的生成等的药理作用,此文章系统的阐述了蟛蜞菊内酯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目的在于为蟛蜞菊内酯的深入研究及其在中药中的合成及提取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蟛蜞菊内酯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保肝作用 抗肿瘤作用
下载PDF
墨旱莲及蟛蜞菊内酯抗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6
作者 马毓 赵翔凤 +2 位作者 杨素文 魏君 刘艳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119,I0014,共6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改变、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骨质病变。目前,西药治疗OP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中药治疗OP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以中医理论“肾主骨生髓”为指导,补肾...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改变、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骨质病变。目前,西药治疗OP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中药治疗OP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以中医理论“肾主骨生髓”为指导,补肾中药常用于临床治疗OP,效果显著。墨旱莲(Ecliptae Herba)为滋补肝肾的传统中药。新近研究表明,墨旱莲及其主要成分蟛蜞菊内酯具有良好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对墨旱莲及蟛蜞菊内酯防治OP的骨形成、骨吸收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墨旱莲及蟛蜞菊内酯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旱莲 蟛蜞菊内酯 骨质疏松 分子机制 信号通路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墨旱莲中的蟛蜞菊内酯和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 被引量:22
7
作者 原红霞 赵云丽 +3 位作者 王晓英 唐倩 高晓霞 于治国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1-373,共3页
建立了同时测定墨旱莲中香豆草醚类成分蟛蜞菊内酯和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Kromasil C18柱(250mm×4.6mm,5um),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水溶液(体积比为55:45),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51n... 建立了同时测定墨旱莲中香豆草醚类成分蟛蜞菊内酯和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Kromasil C18柱(250mm×4.6mm,5um),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水溶液(体积比为55:45),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51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uL。在上述条件下测得的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和蟛蜞菊内酯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6~32.0mg/L和5.6~112.0mg/L时与色谱峰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二者高、中、低浓度条件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5%~98.2%和99.0%~100.2%。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墨旱莲质量控制的一个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蟛蜞菊内酯 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 墨旱莲
下载PDF
干旱与复水对2种蟛蜞菊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赵英 吴敏 +4 位作者 邓平 朱宇林 周兴文 梁珠珠 韦银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目的]研究干旱及复水处理对蟛蜞菊和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生长、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等参数的影响,探讨2种蟛蜞菊对干旱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为抑制三裂叶蟛蜞菊入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种蟛蜞菊扦插苗为材料,采用自然干燥法,... [目的]研究干旱及复水处理对蟛蜞菊和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生长、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等参数的影响,探讨2种蟛蜞菊对干旱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为抑制三裂叶蟛蜞菊入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种蟛蜞菊扦插苗为材料,采用自然干燥法,进行15 d干旱和3 d复水试验,对照组土壤含水量为(24.4±1.23)%,比较2种蟛蜞菊干旱与复水下生长指数、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CAT、POD、APX)活性的变化。[结果](1)在干旱胁迫处理下,2种蟛蜞菊株高、单叶面积、总生物量降低,根冠比升高,且蟛蜞菊株高、单叶面积和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三裂叶蟛蜞菊,而根冠比显著低于三裂叶蟛蜞菊。复水后,2种蟛蜞菊的株高、单叶面积、总生物量均增加,而根冠比下降,且三裂叶蟛蜞菊株高、单叶面积、总生物量增加更快,根冠比下降更快,但各指标在种间均无显著差异。(2)在干旱胁迫处理下,蟛蜞菊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b均显著增加,三裂叶蟛蜞菊则显著下降。复水后,蟛蜞菊叶绿素各指标总体降低并恢复到对照水平,三裂叶蟛蜞菊则增加(叶绿素b含量除外),且三裂叶蟛蜞菊Chla/b显著高于蟛蜞菊。(3)复水前后2种蟛蜞菊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先升高后下降,复水后三裂叶蟛蜞菊2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可恢复到对照水平,但均显著低于蟛蜞菊。(4)复水前后蟛蜞菊4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先升高后下降,且复水后SOD、POD、CAT迅速恢复到对照水平,并抑制了MDA含量的增加。复水前后三裂叶蟛蜞SOD、POD、APX活性先升高后下降,CAT活性变化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且复水后仅POD和APX活性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复水后恢复能力较好,但其对干旱胁迫的耐受能力比蟛蜞菊差,在园林绿地管理中,应通过控制土壤水分含量以抑制三裂叶蟛蜞菊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蟛蜞菊 三裂叶蟛蜞菊 干旱复水 生理特征
下载PDF
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化感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柯展鸿 陈雁飞 +1 位作者 惠苗 宋莉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3-88,共6页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了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L.)Hitchc.)和蟛蜞菊(W.chinensis(Osbeck.)Merr.)水浸提液对萝卜(Daucus carota L.)和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Bailey)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随着南美蟛蜞...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了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L.)Hitchc.)和蟛蜞菊(W.chinensis(Osbeck.)Merr.)水浸提液对萝卜(Daucus carota L.)和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Bailey)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随着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水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萝卜和菜心的种子最大发芽率逐渐降低;相同质量浓度下,南美蟛蜞菊水浸提液对植物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抑制作用小于蟛蜞菊;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对植物幼苗的生长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的趋势,其中蟛蜞菊对受试植物的化感抑制作用较南美蟛蜞菊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蟛蜞菊 化感作用
下载PDF
大孔树脂富集三裂叶蟛蜞菊倍半萜内酯A和B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雪松 黄荣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01-704,共4页
目的 大量富集三裂叶蟛蜞菊倍半萜内酯 A,B(WTA,WTB)。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 WTA和WTB,并以 WTA和 WTB的含量、洗脱率、精制度为考察指标 ,研究 D1 0 1 大孔树脂吸附 WTA和 WTB的工艺条件及参数。结果 通过大孔树脂吸附后 ,WTA和 ... 目的 大量富集三裂叶蟛蜞菊倍半萜内酯 A,B(WTA,WTB)。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 WTA和WTB,并以 WTA和 WTB的含量、洗脱率、精制度为考察指标 ,研究 D1 0 1 大孔树脂吸附 WTA和 WTB的工艺条件及参数。结果 通过大孔树脂吸附后 ,WTA和 WTB的洗脱率达 90 % ,5 0 %乙醇洗脱部分中 WTA和 WTB的含量为总固物的 4.0 1%~ 4.0 9%。结论 可以采用大孔树脂富集 WTA和 W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裂叶蟛蜞菊 三裂叶蟛蜞菊倍半萜内酯A B 大孔吸附树脂 气相色谱
下载PDF
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法测定补肾益精丸中的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金丝桃苷、紫云英苷和异鼠李素
11
作者 韦坤璇 罗俊 +1 位作者 刘国萍 徐佳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798-2801,共4页
目的:建立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法测定补肾益精丸中的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金丝桃苷、紫云英苷和异鼠李素。方法:采用kromasil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和0.4%磷酸溶液(B),进行... 目的:建立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法测定补肾益精丸中的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金丝桃苷、紫云英苷和异鼠李素。方法:采用kromasil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和0.4%磷酸溶液(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9mL/min;柱温:30℃;进样量为20汕。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和蟛蜞菊内酯的检测波长为351nm,金丝桃苷、紫云英苷和畀鼠李素的检测波长为360nm。结果: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金丝桃苷、紫云英苷和异鼠李素分别在5.15-103.00μg/mL(r=0.9992)、4.58-91.60μg/mL(r=0.9998)、9.95-199.00μg/mL(r=0.9996)、8.27-165.40μg/mL(r=0.9999)、4.55-91.00μg/mL(r=0.9994)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和相应的RSD(n=6)分别为97.59%(1.06%)、99.33%(1.17%)、98.18%(0.92%)、98.95%(1.11%)、97.05%(0.77%)。结论:本文建立的HPLC波长切换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补肾益精丸中的5个成分: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金丝桃苷、紫云英苷和异鼠李素,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作为补肾益精丸全面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波长切换法 补肾益精丸 异去甲基蟛蜞菊内酯 蟛蜞菊内酯 金丝桃苷 紫云英苷 异鼠李素
下载PDF
蟛蜞菊的生化他感作用及生化他感作用物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62
12
作者 曾任森 林象联 +2 位作者 骆世明 曾强 谭惠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0-27,共8页
蟛蜞菊(Wedelliachinensis(Osb.)Merr.)是华南常见的园林绿化草本植物。植被调查表明其群落中杂草很少,形成蟛蜞菊纯群落。用琼脂培养基培养蟛蜞菊发现其分泌物对萝卜和黄瓜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生化... 蟛蜞菊(Wedelliachinensis(Osb.)Merr.)是华南常见的园林绿化草本植物。植被调查表明其群落中杂草很少,形成蟛蜞菊纯群落。用琼脂培养基培养蟛蜞菊发现其分泌物对萝卜和黄瓜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生化他感作用。蟛蜞菊的组织抽提物对萝卜、稗草、马唐、莴苣和苜蓿5种植物幼苗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用蟛蜞菊作覆盖物对马唐、大画眉草和空心莲子草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用真空液相色谱、快速柱色谱等方法从蟛蜞菊地上部分离出2个纯化合物和1个较纯组分。纯化合物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为2个倍半萜内酯;Oxidoisotrilobolide-6-0-isnbutyrate和Trlobolide-6-0-isobutyrate,生物测定表明此2个化合物有很强的生化他感作用。较纯组分经GC/MS测定和联机检索确定为5,22-二烯-3-豆甾醇乙酸脂、十六烯酸甲酯和十八烯酸甲酯3个化合物的混合物,它的生化他感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蟛蜞菊 绿化植物 生化他感作用 生化他感作用物
下载PDF
干旱和复水对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13
作者 宋莉英 孙兰兰 +3 位作者 舒展 曾伟 李伟华 彭长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713-3721,共9页
选取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及其本地近缘种蟛蜞菊(W.chinensis)为实验材料,比较干旱和复水后二者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干旱的响应和生态适应性。结果发... 选取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及其本地近缘种蟛蜞菊(W.chinensis)为实验材料,比较干旱和复水后二者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干旱的响应和生态适应性。结果发现,在自然干旱处理过程中,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与本地种蟛蜞菊相比土壤含水量下降较快,对它们叶片气孔形态的比较发现,干旱胁迫11d后三裂叶蟛蜞菊叶片气孔开度明显大于蟛蜞菊,这可能是导致其失水较快的原因之一。干旱胁迫11d后三裂叶蟛蜞菊的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降低了43.8%,而蟛蜞菊只降低了3.7%;同时,与蟛蜞菊相比,三裂叶蟛蜞菊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也表现出较大幅度的降低,说明三裂叶蟛蜞菊对干旱胁迫较敏感;但复水后,三裂叶蟛蜞菊能够较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且与本地种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入侵种在遭受干旱胁迫时提高了对其过量激发能的热耗散能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还原酶(APX)的活性,保护光合机构少受不可逆的损伤,使其在干旱胁迫解除后光合功能得以迅速恢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容易受到水分条件的限制,它向干旱地区扩散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种 三裂叶蟛蜞菊 干旱和复水 叶绿素荧光 气孔
下载PDF
从引进到潜在入侵的植物——南美蟛蜞菊 被引量:50
14
作者 吴彦琼 胡玉佳 廖富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3-418,共6页
对南美蟛蜞菊的起源与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利用途径进行介绍。通过分析其潜在危害,认为南美蟛蜞菊是潜在入侵危险的植物,并进一步探讨了对南美蟛蜞菊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通过探讨其它有害入侵种外来物种的防治经验,建议合理管... 对南美蟛蜞菊的起源与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利用途径进行介绍。通过分析其潜在危害,认为南美蟛蜞菊是潜在入侵危险的植物,并进一步探讨了对南美蟛蜞菊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通过探讨其它有害入侵种外来物种的防治经验,建议合理管理南美蟛蜞菊以减少或避免这样的损失;可采用人工或机械、化学防除方法;另外,要加强其生物学生态特性及适应原理的研究,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南美蟛蜞菊 利用 预防控制
下载PDF
五爪金龙、南美蟛蜞菊入侵对土壤化学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全国明 毛丹鹃 +2 位作者 章家恩 谢俊芳 秦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7-449,共13页
【目的】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已入侵我国华南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本文研究了五爪金龙入侵群落、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与土著植物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群落内的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量、土... 【目的】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已入侵我国华南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本文研究了五爪金龙入侵群落、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与土著植物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群落内的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碳源利用特征与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两种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揭示其野外入侵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样方法于2010年1月在广州市东郊的火炉山森林公园设置五爪金龙入侵区、南美蟛蜞菊入侵区和土著植物类芦区3类样地,测定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1)与土著植物区相比,五爪金龙入侵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以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增幅达到60.38%230.01%;南美蟛蜞菊入侵区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亦显著提高,增幅达到50.54%145.52%;两种外来植物入侵区土壤C/N比显著降低,但对全钾含量的影响不明显。2)两种外来植物能够显著提高入侵地的土壤微生物量,其中五爪金龙、南美蟛蜞菊入侵区的土壤微生物量碳(Cmic)、氮(Nmic)、磷(Pmic)含量分别比土著植物区增加105.00%152.15%和61.51%138.27%,但土壤微生物量在两个入侵区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对于土壤微生物熵,南美蟛蜞菊入侵区的Cmic/Corg值显著高于土著植物区,但Nmic/Nt、Pmic/Pt值3类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3)两种外来植物入侵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其中南美蟛蜞菊入侵区的土壤脲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比土著植物区增加70.35%、21.51%和227.86%;对于蔗糖酶活性,五爪金龙、南美蟛蜞菊入侵区的增幅则分别达到322.58%和157.14%;过氧化氢酶活性各处理间的差异较小,差异均不显著。4)两种外来植物入侵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平均孔颜色变化率(AWCD)在整个培育周期内均表现为五爪金龙入侵区>南美蟛蜞菊入侵区>土著植物区,其中72 h的AWCD值分别为1.18、0.88和0.56,差异显著。与土著植物区相比,五爪金龙入侵区6种类型碳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其增幅高达75.00%162.86%;南美蟛蜞菊入侵区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聚合物类碳源的利用率亦显著提高,其增幅分别为87.72%、41.18%和83.72%;两种入侵植物对不同类型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五爪金龙对羧酸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南美蟛蜞菊。主成分分析显示,PC1与PC2能够解释不同入侵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数据71.89%的总体变异,其中PC1主要受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与聚合物类碳源的影响,PC2则主要受碳水化合物类与羧酸类碳源的制约。两种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Mc Intosh指数(U)、丰富度指数(S)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s)显著高于土著植物区,但两个入侵区之间的差异较小;三个处理区的Pielou均匀度指数(E)差异不明显。【结论】五爪金龙、南美蟛蜞菊两种外来植物能够改善入侵地的土壤营养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形成对自身生长、竞争有利的微环境,从而加快入侵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爪金龙 南美蟛蜞菊 土壤化学 土壤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三裂叶蟛蜞菊对水稻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聂呈荣 曾任森 +3 位作者 骆世明 黎华寿 洪明祺 程莉琼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42-946,共5页
三裂叶蟛蜞菊 (WedeliatrilobataL )是华南地区的重要杂草和园林绿化植物。本文研究了三裂叶蟛蜞菊水提液对水稻 (OryzasativaL )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过程中一些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三裂叶蟛蜞菊各水提液浸种显著抑制了水稻萌发... 三裂叶蟛蜞菊 (WedeliatrilobataL )是华南地区的重要杂草和园林绿化植物。本文研究了三裂叶蟛蜞菊水提液对水稻 (OryzasativaL )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过程中一些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三裂叶蟛蜞菊各水提液浸种显著抑制了水稻萌发种子的α 淀粉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 ,提高了质膜透性 ,进而使其活力和呼吸速率显著降低。其中 ,三裂叶蟛蜞菊根、茎、叶和全植株水提液的处理使α 淀粉酶活性分别下降为对照的 6 5 4 2 %、5 0 5 6 %、5 5 0 2 %和 5 6 88% ,使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降低了 4 5 4 8%、76 13%、6 9 6 0 %和 6 5 83% ,使质膜透性分别提高了 16 4 0 %、34 80 %、2 8 30 %和2 5 6 0 %。在水稻植株生长过程中 ,灌溉三裂叶蟛蜞菊各水提液极显著抑制了水稻株高的增长和分蘖的发生 ,极显著地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根系干重和单株干物重 ;其中三裂叶蟛蜞菊叶水提液分别使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干物重降低 39 86 %、5 1 0 6 %和 81 5 7%。灌溉三裂叶蟛蜞菊水提液还极显著地抑制了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 ,使叶片全氮含量下降。作为各种抑制作用的综合影响 ,水稻各产量性状显著减少。三裂叶蟛蜞菊各水提液对水稻植株化感作用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感作用 三裂叶蟛蜞菊
下载PDF
三裂叶蟛蜞菊对菜心化感作用的生理机理 被引量:10
17
作者 聂呈荣 曾任森 +1 位作者 黎华寿 李梅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6-107,共2页
研究了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L.)各器官水提液对菜心(BrassicaparachinensisBailey)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和一些重要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器官水提液浸种显著降低了菜心种子的发芽率.在菜心生长过程中,浇淋各器官水提液极... 研究了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L.)各器官水提液对菜心(BrassicaparachinensisBailey)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和一些重要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器官水提液浸种显著降低了菜心种子的发芽率.在菜心生长过程中,浇淋各器官水提液极显著地减少了根系鲜质量和地上部鲜质量,使植株变矮,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浇淋各器官水提液还极显著地抑制了叶片保护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使植株自我保护机制降低,氮素代谢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裂叶蟛蜞菊 菜心 生理 发芽率 氮素 代谢 硝酸 化感作用
下载PDF
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南美蟛蜞菊精油的杀虫活性及化学成分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邓业成 李瑞钰 +3 位作者 杨林林 钟慧 周秋艳 卿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129,共8页
本文研究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南美蟛蜞菊精油的杀虫活性及化学成分,结果表明,2种植物精油对3种储粮害虫有熏蒸和触杀活性。加拿大一枝黄花精油对赤拟谷盗、玉米象和绿豆象的熏蒸LC_(50)分别为7.72、237.05和43.28μL/L,对赤拟... 本文研究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南美蟛蜞菊精油的杀虫活性及化学成分,结果表明,2种植物精油对3种储粮害虫有熏蒸和触杀活性。加拿大一枝黄花精油对赤拟谷盗、玉米象和绿豆象的熏蒸LC_(50)分别为7.72、237.05和43.28μL/L,对赤拟谷盗的熏蒸毒力最高;触杀LD_(50)分别为2.71×10^(-4)、1.40×10^(-5)和2.35×10^(-5)μL/头,对玉米象的触杀毒力最高。南美蟛蜞菊精油对赤拟谷盗、玉米象和绿豆象的熏蒸LC_(50)分别为187.06、156.73和0.93μL/L,对绿豆象的熏蒸毒力最高;触杀LD_(50)分别为7.52×10^(-5)、2.84×10^(-5)和1.18×10μL/头,对绿豆象的触杀毒力最高。2种植物精油对绿豆象均有种群抑制作用,精油浓度为1~3μL/g时,加拿大一枝黄花精油的种群抑制率为57.30%~82.12%,南美蟛蜞菊精油的种群抑制率为37.63%~67.86%。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种植物精油成分进行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精油共鉴定出58个化合物,其中大根香叶烯D是最主要成分;南美蟛蜞菊精油共鉴定出52个化合物,其中1R-a-蒎烯、D-柠檬烯和α-水芹烯是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一枝黄花 南美蟛蜞菊 精油 杀虫活性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病原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华洪 何成成 +2 位作者 习平根 姜子德 李敏慧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2,共7页
【目的】为从天敌病原生物方面探索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防治,对新发现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进行病原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病害症状识别、病原显微形态... 【目的】为从天敌病原生物方面探索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防治,对新发现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进行病原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病害症状识别、病原显微形态记录与比较、病原菌及其近似种ITS序列结构比较、LSU序列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病原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南美蟛蜞菊霜霉病在广州零星发生,但该病害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发生较严重,发病率达50%~70%,病情指数为30~35。经鉴定,其病原菌为南美蟛蜞菊单轴霉,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基于病原菌LSU序列和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侵染菊科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聚在一个分枝,亲缘关系密切,与侵染其他不同科寄主植物的单轴霉亲缘关系较远。ITS序列结构比较显示,寄生于菊科向日葵族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的ITS2区包含多个重复序列,不同菌种间的ITS2区重复序列相似度不同,说明侵染菊科向日葵簇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物可细分成多个种,而不是只有向日葵单轴霉。【结论】广州发生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是该寄主上首次正式报道的病害,鉴定的病原菌也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寄生在菊科植物上的单轴霉属种类不尽相同,但亲缘关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霜霉病 LSU序列 ITS序列 蟛蜞菊单轴霉 向日葵单轴霉
下载PDF
三裂蟛蜞菊中的倍半萜内酯成分及其化感作用 被引量:26
20
作者 张玉虎 刘梅芳 +1 位作者 凌铁军 魏孝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33-537,共5页
从外来种三裂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的全株中分离得到6个倍半萜内酯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6-异丁酰基-三叶拉色芹内酯(1)、1β-acetoxy-4α,9α-dihydroxy-6β-isobutyroxyprostatolide(2)、1β,9α-diacetoxy-4α-hydroxy-... 从外来种三裂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的全株中分离得到6个倍半萜内酯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6-异丁酰基-三叶拉色芹内酯(1)、1β-acetoxy-4α,9α-dihydroxy-6β-isobutyroxyprostatolide(2)、1β,9α-diacetoxy-4α-hydroxy-6β-isobutyroxyprostatolide(3a)、1β,9α-diacetoxy-4α-hydroxy-6β-methacryl-oxyprostatolide(3b)、1β,4α-dihydroxy-9α-tigloyloxy-6β-methylpropanoylprostatolide(4a)、9α-angeloyloxy-1β,4α-dihydroxy-6β-methylpro-panoylprostatolide(4b)。除1和3a外,其余4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通过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试验发现化合物1、2、3a和3b的混合物以及4a和4b的混合物对萝卜、小白菜和西红柿的幼苗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a和4b的混合物对咸水虾有较高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裂蟛蜞菊 倍半萜内酯 化感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