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与识图: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的纹饰构成研究
1
作者 梁正伟 《中国美术》 2024年第1期20-22,共3页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资料,其中的蟠螭纹和卷云纹是发掘与研究现代装饰纹样的重要参考内容。本文采用图案解析法、计算机绘图技术、文献研究法,对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的蟠螭纹和卷云纹进行...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资料,其中的蟠螭纹和卷云纹是发掘与研究现代装饰纹样的重要参考内容。本文采用图案解析法、计算机绘图技术、文献研究法,对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中的蟠螭纹和卷云纹进行文物概述与纹样分析,着重梳理其纹饰特征、构成法则、美学规律。同时,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概述其对现代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国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 青铜器 蟠螭纹 卷云 图案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东周时期蟠螭纹样的兔年主题海报设计实践
2
作者 周晓倩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22期191-193,共3页
以视觉图形角度来钻研蟠螭纹样的学术、文化和商业价值,通过研究纹样蕴含的文化与艺术累积,提取具有文化特色的视觉元素符号,将其应用于现代海报设计中,总结出传统纹样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
关键词 蟠螭纹 兔年 现代海报 设计实践
下载PDF
曾侯乙尊盘蟠螭纹、蟠虺纹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3
作者 娄静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4年第1期91-93,共3页
在我国传统工艺中,以装饰纹样为载体的青铜器当属国器,青铜器纹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文章以青铜器——曾侯乙尊盘为切入点,将曾侯乙尊盘中的蟠螭纹、蟠虺纹样进行拆分、简化、重构,把中华优秀传统青铜器... 在我国传统工艺中,以装饰纹样为载体的青铜器当属国器,青铜器纹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文章以青铜器——曾侯乙尊盘为切入点,将曾侯乙尊盘中的蟠螭纹、蟠虺纹样进行拆分、简化、重构,把中华优秀传统青铜器文化融入到现代首饰设计中,设计出既蕴含古典气息,又符合时下年轻一代审美趣味的首饰品。将曾侯乙尊盘蟠螭纹、蟠虺纹巧妙地运用于当代首饰品中,为当代首饰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尊盘 蟠螭纹 蟠虺 首饰设计
下载PDF
《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八 春秋蟠螭纹,微型窃曲纹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21年第2期4-26,共23页
该文为伏羲学的第三部分《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八。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论证青铜图法的"春秋之变"导致西周窃曲纹被微型化为春秋蟠螭纹,并阐释其宗教神话政治内涵。
关键词 青铜图法春秋之变 春秋蟠螭纹 S形蟠螭纹 G形蟠螭纹 蟠螭饕餮 蟠螭肥遗 蟠螭象数 乾卦六龙 羲和六螭
下载PDF
“蟠螭纹精白镜”铭文和《楚辞》
5
作者 石川三佐男 陈钰 《云梦学刊》 2008年第2期48-56,共9页
"镜铭"的"穆陈"与"楚辞"的"乱曰"紧密对应,又如唐代皮日休《九讽》中的"嗟吾魄之不返兮,千秋万岁湘中驰"、"倘灵修之魄有知兮,刷吾耻于下暝"、"又不知吾魂之处兮,永... "镜铭"的"穆陈"与"楚辞"的"乱曰"紧密对应,又如唐代皮日休《九讽》中的"嗟吾魄之不返兮,千秋万岁湘中驰"、"倘灵修之魄有知兮,刷吾耻于下暝"、"又不知吾魂之处兮,永寂寞以悠悠"、"吾将荡其魄兮,骖风軔与轧车"所表达的,《楚辞》的真相,亦即《离骚》篇的主人公与《九歌》里"美人"与"山鬼"的关系一样,不是"怀王"和"屈原",而是死者的"魂""魄"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蟠螭纹精白镜” 铭文 《楚辞》
下载PDF
浅论古代玉器蟠螭纹的演变 被引量:3
6
作者 吴萍 《丝绸之路》 2012年第4期20-22,共3页
蟠螭纹自战国时代出现,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中延续了2000多年。不同历史时期,蟠螭纹在玉器中表现出不同的形象构图和纹饰变化,反映出2000多年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研究和探讨古代玉器蟠螭纹的... 蟠螭纹自战国时代出现,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中延续了2000多年。不同历史时期,蟠螭纹在玉器中表现出不同的形象构图和纹饰变化,反映出2000多年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研究和探讨古代玉器蟠螭纹的演变,在今天仍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玉器 蟠螭纹 审美观念
下载PDF
试论玉器中的蟠螭纹 被引量:4
7
作者 常素霞 《文物春秋》 1992年第2期61-68,共8页
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与龙有关联的神兽。据说它是龙的子孙,因其造型多呈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状,故曰蟠螭纹。《说文》释螭曰:“若龙而黄……无角曰螭”。因此,目前世人多将一种与龙相似而无角的四足神兽视为蟠螭,并根据它面如... 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与龙有关联的神兽。据说它是龙的子孙,因其造型多呈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状,故曰蟠螭纹。《说文》释螭曰:“若龙而黄……无角曰螭”。因此,目前世人多将一种与龙相似而无角的四足神兽视为蟠螭,并根据它面如虎形的相貌,将其称之谓“螭虎”。甚至还有人认为,螭的原型很可能是壁虎。其实这是很值得商榷和探讨的。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古代神话传说并非完全纯属虚构,(实际上虚构的故事也脱离不了现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依然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若龙是中华民族远古氏族部落图腾的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蟠螭纹 神兽 氏族部落 汉墓 传世品 中国古代神话 满饰 文物商店 玉剑饰 河北定县
下载PDF
战国中山国青铜器蟠螭纹审美特征探析
8
作者 黄雪琦 祖倚丹 +1 位作者 刘卫华 阴建华 《辽宁丝绸》 2023年第3期55-56,共2页
随着战国列国文化的不断碰撞和融合,蟠螭纹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征与审美风格。中山国墓葬出土的铜罍与铜筒形器所饰蟠螭纹形象繁复生动,粗犷有力,体现了自由和力量的精神内涵,在吸收晋系风格的同时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北方游牧民族地域特色。
关键词 青铜器 蟠螭纹 审美特征 地域文化 战国中山国
下载PDF
郑公大墓出土蟠螭纹铜鼎再保护修复前期研究
9
作者 卢燕玲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9,共10页
深圳博物馆藏郑公大墓出土蟠螭纹铜鼎入馆前已进行过保护修复处理,但保护修复记录资料缺失。现因年代久远,原保护修复材料老化和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出现左右两足从原焊接处断裂、脱落,以及多处裂隙等病害,亟待再次保护修复处理,以... 深圳博物馆藏郑公大墓出土蟠螭纹铜鼎入馆前已进行过保护修复处理,但保护修复记录资料缺失。现因年代久远,原保护修复材料老化和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出现左右两足从原焊接处断裂、脱落,以及多处裂隙等病害,亟待再次保护修复处理,以恢复器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并提升展示效果。本工作利用X射线探伤、X射线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对该铜鼎的材质组成、制作工艺、早期修复材料、处理方法,以及病害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铜鼎本体材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器身遍布补配、焊接修复和随色作旧痕迹,且分布有多条裂隙。补配材料为黄铜片(口沿局部白色补配材料为混杂有钾明矾的石膏,且已酥粉);焊接材料为铅锡料;未发现氯元素。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知该文物的价值、科学评估其保存现状和病害程度,以及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再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蟠螭纹铜鼎 再保护修复 前期研究
下载PDF
长治市博物馆藏春秋兽面三蹄足兽首扉棱蟠螭纹铜鼎
10
作者 殷小亮 《文物世界》 2020年第5期6-8,共3页
长治市博物馆藏有一对春秋时期蟠螭纹青铜鼎,出土于长治分水岭26号墓,为长治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该鼎形制较大,造型独具风格,铜鼎一周铸三兽首(螭首)扉棱,腹部一周饰蟠螭纹和垂叶纹,蹄足膝面作饕餮兽面,纹饰图案精美,制作工艺精湛,在同... 长治市博物馆藏有一对春秋时期蟠螭纹青铜鼎,出土于长治分水岭26号墓,为长治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该鼎形制较大,造型独具风格,铜鼎一周铸三兽首(螭首)扉棱,腹部一周饰蟠螭纹和垂叶纹,蹄足膝面作饕餮兽面,纹饰图案精美,制作工艺精湛,在同一时期的青铜器中并不多见。同时,该对蟠螭纹铜鼎风格古朴,有着宴飨、祭祀之用,可归入东周镬鼎之列,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青铜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蟠螭纹铜鼎 镬鼎 春秋时期 长治市博物馆
下载PDF
明代德化窑塑贴蟠螭纹直筒式执壶探究
11
作者 刘海鑫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2年第11期40-41,共2页
塑贴蟠螭纹直筒式执壶作为明代德化窑代表性酒具类别之一。因其本身所体现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存在着诸多的谜题常为今人称道,对此,本文意在结合明代德化及其周边地区的制瓷业以及酒具本身独特的外形特征溯源分析来探究明代德化窑塑贴蟠... 塑贴蟠螭纹直筒式执壶作为明代德化窑代表性酒具类别之一。因其本身所体现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存在着诸多的谜题常为今人称道,对此,本文意在结合明代德化及其周边地区的制瓷业以及酒具本身独特的外形特征溯源分析来探究明代德化窑塑贴蟠螭纹直筒式执壶的产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德化窑 酒具 塑贴蟠螭纹直筒式执壶
下载PDF
周代蟠螭纹艺术设计样式评述及当代表现研究
12
作者 朱群 徐蓉蓉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8期43-45,共3页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承较为完整,装饰纹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周代礼器上附有的蟠螭纹不仅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而且充分体现了周代的等级制与礼制。该文论述周代蟠螭纹的艺术设计样式,分析蟠螭纹在当代首...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承较为完整,装饰纹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周代礼器上附有的蟠螭纹不仅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而且充分体现了周代的等级制与礼制。该文论述周代蟠螭纹的艺术设计样式,分析蟠螭纹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的运用,以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礼器 蟠螭纹 评述 当代表现
下载PDF
河北南阳遗址出土的蟠螭纹铜壶
13
作者 穆强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6-96,共1页
保定市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中,有一件河北省容城县晾马台乡南阳村南阳遗址出土的蟠螭纹铜壶。铜壶为圆形,盖为子口,中部鼓起,周边有S形纽四个,饰蟠螭纹一周。壶口沿微外侈,颈较细而内收,溜肩,鼓腹,高圈足。肩两侧各有一兽首衔环... 保定市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中,有一件河北省容城县晾马台乡南阳村南阳遗址出土的蟠螭纹铜壶。铜壶为圆形,盖为子口,中部鼓起,周边有S形纽四个,饰蟠螭纹一周。壶口沿微外侈,颈较细而内收,溜肩,鼓腹,高圈足。肩两侧各有一兽首衔环,环横截面为扁圆形。颈部饰云雷纹,肩至腹部饰宽弦纹带,间以细密的蟠螭纹。肩部弦纹带上刻有铭文“西宫”二字。壶通高约48、口径14、底径18厘米(图一~三)。容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中国 文物考古 南阳遗址 蟠螭纹铜壶 形制
原文传递
东周纹饰在公共环境设施中的创新应用研究——以蟠螭纹纹饰为例
14
作者 孙玙 杨晓帆 《包装与设计》 2023年第2期136-137,共2页
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环境设施是传承与发展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蟠螭纹纹饰为代表的东周纹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蟠螭纹纹饰创新地融入现代环境设施的设计中,对东周纹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环境设施是传承与发展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蟠螭纹纹饰为代表的东周纹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蟠螭纹纹饰创新地融入现代环境设施的设计中,对东周纹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传统纹饰在现代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针对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创新设计策略。基于这一策略,笔者尝试以城市公交车站台为载体,从站台外观、座椅、广告牌、站牌、盖顶等方面着手,进行了蟠螭纹纹饰元素的创新设计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蟠螭纹 公共环境设施 中原文化 创新运用
原文传递
从战国楚系蟠螭纹镜看越文化、中原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
15
作者 张倩 《明日风尚》 2018年第4期227-227,共1页
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铜镜上开始出现普遍存在于青铜器上的蟠螭纹。这一改变使原本纹样单一的铜镜变得生动起来。这一时期,在中原地区、江汉地区等,蟠螭纹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在铜镜上呈现。本文将战国楚系蟠螭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越文化、... 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铜镜上开始出现普遍存在于青铜器上的蟠螭纹。这一改变使原本纹样单一的铜镜变得生动起来。这一时期,在中原地区、江汉地区等,蟠螭纹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在铜镜上呈现。本文将战国楚系蟠螭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越文化、中原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蟠螭纹 楚文化 越文化 中原文化
原文传递
院藏镂孔蟠螭纹俎
16
作者 陶亮 《文物天地》 2017年第7期8-11,共4页
镂孔蟠螭纹俎,俎面长35.5、宽21、通高24厘米,重3.85千克,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
关键词 文物考古 楚墓 镂孔蟠螭纹 青铜器
原文传递
略论中国铜镜纹饰构图与描绘手法的演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诗金 《草原文物》 2013年第2期107-113,共7页
中国铜镜,最早见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商代与西周时期略有发现,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铜镜的最初出现,与青铜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但自秦汉开始,铜镜在造型与铸造工艺、实用功能、艺术美观以及反映的社会内... 中国铜镜,最早见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商代与西周时期略有发现,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铜镜的最初出现,与青铜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但自秦汉开始,铜镜在造型与铸造工艺、实用功能、艺术美观以及反映的社会内涵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的出现,学界对铜镜的研究亦越来越系统与深入。20世纪8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兽 刘一曼 博局 人物故事 社会内涵 铸造工艺 蟠螭纹 夔凤 西汉晚期 星云
下载PDF
“规矩纹”铜镜考辩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敬 《江西文物》 1991年第3期36-38,58,共4页
我国古代铜镜中,有一类被习惯地称为“规矩纹镜”。这种镜主要流行于两汉之际。其镜纽较大,多作半球状,在纽座外有一方栏,栏外有“L”、“T”、“V”所谓规矩形记号.在规矩纹间常饰有圆乳、四神、羽人、龙虎或几何花纹.规矩纹铜镜的命名... 我国古代铜镜中,有一类被习惯地称为“规矩纹镜”。这种镜主要流行于两汉之际。其镜纽较大,多作半球状,在纽座外有一方栏,栏外有“L”、“T”、“V”所谓规矩形记号.在规矩纹间常饰有圆乳、四神、羽人、龙虎或几何花纹.规矩纹铜镜的命名,始于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其以为“L”、“T”、“V”这三种符号类似木工用具之规矩。这种论断,随着我国学者梁上椿在1942年编纂的《岩窟藏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矩 梅原末治 羽人 博局 半球状 神兽 考辩 蟠螭纹 青铜礼器
下载PDF
西汉铜镜纹样释读(上)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从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年第4期66-70,共5页
西汉铜镜图像就主题纹样而言,是两汉铜镜最为复杂也最为精美的,就设计理念而言,其基本表现可以分为三大阶段:西汉早期是梦幻或创造的阶段;中期是图文并茂向单纯文字装饰转化的阶段;晚期则以博局为中心,让神灵主宰了铜镜世界的阶段.对于... 西汉铜镜图像就主题纹样而言,是两汉铜镜最为复杂也最为精美的,就设计理念而言,其基本表现可以分为三大阶段:西汉早期是梦幻或创造的阶段;中期是图文并茂向单纯文字装饰转化的阶段;晚期则以博局为中心,让神灵主宰了铜镜世界的阶段.对于铜镜主题的认识,西汉时期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是把铜镜由天的载体具象化为太阳,最后又扩展为以博局为中心的辟邪和神仙世界. 一、西汉早期铜镜:从天体到太阳 西汉早期因为把铜镜认知为浑圆的天体,天是圆的,天上的图像是云气和龙凤等神禽异兽动物组成的,所以在铜镜纹样的选择上,就偏向实体的云气和想象中的神龙,其具体表现有以龙为主干的蟠螭纹、螭龙纹和蟠虺纹,也有数量极少的人物车马和鹿等动物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镜 西汉早期 图像 蟠螭纹
下载PDF
战国蟠螭鱼龟纹方盘
20
《紫禁城》 2024年第6期10-11,共2页
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底,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螭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四足作熊虎相争。铜盘在我国青铜时代多作礼器,是祭祀时行沃盥之礼的容器。所谓沃盥之礼,即祭祀前... 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底,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螭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四足作熊虎相争。铜盘在我国青铜时代多作礼器,是祭祀时行沃盥之礼的容器。所谓沃盥之礼,即祭祀前净手进行清洁的礼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时代 蟠螭纹 兽形足 礼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