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山带蠕动应力场格局与后造山伸展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岳军 林舸 范蔚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69-378,共10页
在理解岩石圈内部流变分层性和造山带热异常形成与演化多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造山带热-应力作用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造山带不同部位蠕动应力场的格局及其演化。其研究结果表明,碰撞终止后岩石圈内部应力调整或热松驰控制... 在理解岩石圈内部流变分层性和造山带热异常形成与演化多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造山带热-应力作用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造山带不同部位蠕动应力场的格局及其演化。其研究结果表明,碰撞终止后岩石圈内部应力调整或热松驰控制了造山带内部不同层次构造样式。在造山带中心,加厚岩石圈在碰撞附加力终止后40Ma,岩石圈应力强度明显减少,可诱发科迪勒拉式后造山伸展作用;在地壳中下层次或岩石圈深部(约40~60km、120~150km)可发生拆沉作用,但非岩石圈地幔的整体拆沉,其动力源自岩石圈套内部相应层位的应力引张;在40Ma以内或在拆沉作用发生前,岩石圈地幔根部及地壳中下层次作为热的应变软化区段,相应控制着Moho面形态及中上地壳构造样式;缝合带及造山带前缘作为应力挤压区,在10Ma可出现局部应力引张,孕育喜马拉雅式伸展。但在宽度巨大的造山带(1000km以上),后造山伸展作用的发生则与带内其它大规模构造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蠕动应力场 后造山 伸展作用
下载PDF
川滇地区应力场演化与强震间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化然 陈连旺 +4 位作者 马宏生 李轶群 张杰卿 何巧云 王建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7-575,共9页
针对川滇地区 ,在大量搜集、总结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下地壳 (两层 )、上地幔等 4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反复调试 ,确定了其边界条件 ,并且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 针对川滇地区 ,在大量搜集、总结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下地壳 (两层 )、上地幔等 4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反复调试 ,确定了其边界条件 ,并且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应力场 ,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后续地震大多发生在前面地震引发的库仑破裂应力正值区 ,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 ,强震是在较高的应力背景下成组发生的 .这对判断、识别地震异常 ,提高地震预测水平有着很大的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模型 背景应力场 断层蠕动应力场 强震触发应力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北部热-应力演化及隆升作用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岳军 林舸 范蔚茗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11,共8页
本文以青藏简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模拟了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至昆中断裂间高原自60Ma以来热异常形成、演化及珠动应力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北部(安多以北)在中新世以前以浅部地壳逆冲、叠覆、隆升为特... 本文以青藏简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模拟了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至昆中断裂间高原自60Ma以来热异常形成、演化及珠动应力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北部(安多以北)在中新世以前以浅部地壳逆冲、叠覆、隆升为特征;而在中新世以后,中下地壳及岩石田底部高热异常的形成与演化及差异应力场格局的调整与变异导致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并相应控制浅部构造样式、Moho面的错断、叠覆及岩浆岩时空分布;目前该地区基本维持20Ma时的应力场和热异常格局,但非稳态岩石田上的地壳正潜伏着发生后造山伸展作用的动力学机因,而安多以南现阶段的高热流特征则可能主要受制于断裂摩擦生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异常 蠕动应力场 隆升动力 热-应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