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初始条件变异的蠕滑型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杜岩 陆永都 +3 位作者 谢谟文 贾金禄 丛晓明 吴允权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828-2836,共9页
蠕滑型滑坡会产生大量的地面裂隙,改变坡面角度和地形起伏,是破坏基础设施的主要地质灾害。因此,对蠕滑型滑坡进行科学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因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没有考虑坡体沉降等初始环境信息的变... 蠕滑型滑坡会产生大量的地面裂隙,改变坡面角度和地形起伏,是破坏基础设施的主要地质灾害。因此,对蠕滑型滑坡进行科学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因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没有考虑坡体沉降等初始环境信息的变异,故不能精确地解释蠕滑型滑坡的阶梯状变形。基于蠕滑型滑坡试验,通过理论模型和国内外案例分析,着重对蠕滑型滑坡的内部成因机制进行探讨,建立新的力学模型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试验得出,断裂带上坡体的沉降冲击作用,使得边坡滑移的初始条件发生变化:初始动能不为0是蠕滑型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改进的稳定性评价结果,稳定性系数一度降到1.0以下,较好地反映了滑坡阶梯状变形。结论得出,在蠕滑型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时,不仅需要考虑不断变化的力学指标和地下水等边界条件,还需要考虑坡体沉降等环境变异而改变的滑移初始条件信息。该稳定性评价方法可以为人们更好的应对蠕滑滑坡灾害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蠕滑型滑坡 稳定性评价 初始动能 后缘坡体 初始条件变异
原文传递
基于PS-InSAR技术的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提取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凌婧 姚鑫 +2 位作者 张永双 王桂杰 郭长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不仅对新构造研究、地震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直接服务于工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鲜水河断裂八美—道孚段为研究区,选用多期L波段的雷达数据,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 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 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不仅对新构造研究、地震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直接服务于工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鲜水河断裂八美—道孚段为研究区,选用多期L波段的雷达数据,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 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进行了2007—2011年的变形测量,结合其他资料综合分析了断裂带近场复杂的变形规律:1断裂间震期变形以负值为主,速率南段大于北段,两侧LOS东向运动速率差有所区别,南西侧速率大于北东侧速率,远离断裂带速度差明显,靠近断裂带速度差小,反映了断裂的整体东向运动和左旋相对运动;2断裂带附近,PS(Persistent Scatterer)点变形以较小的负值和正值为主,反映了地表的抬升,所在位置主要为湿地、山脚地下水出露点、河岸沟壑,推测原因为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地下水抬升使地表发生鼓胀变形,季节性冻胀导致的湿地趋势抬升增长,断裂带附近的破碎岩土体具有一定的膨胀性;3断裂带中古—八美段表现出大范围的升高变形为断裂在近场的逆冲抬升作用,以及宽大韧性剪切带的存在以此来吸收协调鲜水河断裂的整体变形;4在斜坡带上高变形PS"点团",反映了斜坡的重力变形作用,尤其在道孚—松林口段、乾宁盆地—龙灯坝段非常显著,体现了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5PS-In SAR高精度观测结果表明,活动断裂的变形是复杂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分段、不同构造部位变形量和变形范围具有较大差异,不能简单考虑以断裂带为界的整体平移或升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活动断裂 构造变形 干涉雷达 蠕滑型滑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