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4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咖啡果小蠹的假死行为及短时高温对其致死作用
1
作者 韩冬银 詹灿烂 +4 位作者 李磊 王建赟 张方平 孙世伟 符悦冠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13,共5页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Ferrari)]是2019年新入侵海南的一种严重威胁全世界咖啡生产的害虫,对海南甚至全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为尽快了解咖啡果小蠹的习性,以及为今后该害虫的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观察...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Ferrari)]是2019年新入侵海南的一种严重威胁全世界咖啡生产的害虫,对海南甚至全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为尽快了解咖啡果小蠹的习性,以及为今后该害虫的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观察了咖啡果小蠹的假死行为和耐饥能力,并探讨短时高温对其致死效应。结果表明:24 h不饲喂任何食料对咖啡果小蠹成虫的假死行为无显著影响;45℃短时高温处理2 h显著提高了咖啡果小蠹成虫出现假死反应的比例和时长,假死反应出现比例达72.0%,假死时长为320.33 s,显著高于26℃下的假死时长(43.26 s)。咖啡果小蠹成虫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在不提供任何食料的情况下,其最长存活时间可达204 h,平均存活时长达90.17 h。咖啡果小蠹成虫经短时高温处理后,处理温度与处理时长均显著影响其存活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增加。45℃处理6 h后校正死亡率达94.92%;处理12 h的死亡率达100%;36℃和39℃处理6 h及以下时长对咖啡果小蠹的存活能力影响较小,36℃和39℃处理6 h,处理后24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6.94%和23.73%。不同短时高温处理的半致死时间(Lt50)表现为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t50随着缩短,其中45℃处理后24 h和48 h的Lt50最短,分别为3.11 h和2.70 h;36℃处理的Lt50最长,分别为17.85 h和11.42 h。不同短时高温处理6 h,处理后24 h和48 h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39.53℃和38.66℃,LT50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果小 假死行为 高温处理 致死作用
下载PDF
小蠹属1中国新记录种及已知种检索表(象甲科:小蠹亚科)
2
作者 曹玉峰 于光宇 +3 位作者 李婷 赖盛昌 Hagus Tarno 王建国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首次报道了采自山东省和黑龙江省的小蠹属Scolytus Geoffroy 1中国新记录种——绒毛小蠹Scolytus pubescens Stark,并提供了该物种的寄主、分布和形态特征描述及图片.根据中国小蠹属昆虫的形态特征编制了检索表.标本现保存于江西农业大... 首次报道了采自山东省和黑龙江省的小蠹属Scolytus Geoffroy 1中国新记录种——绒毛小蠹Scolytus pubescens Stark,并提供了该物种的寄主、分布和形态特征描述及图片.根据中国小蠹属昆虫的形态特征编制了检索表.标本现保存于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科 中国新记录 检索表
下载PDF
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抗性的研究进展——以云杉八齿小蠹为例
3
作者 程彬 暴峰 +2 位作者 陈思羽 刘冬梅 高军勇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31,共6页
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是针叶林中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雄虫以寄主挥发物作为嗅觉信号搜寻和定位寄主,然后释放信息素吸引同性或异性小蠹群集攻击寄主。寄主植物在受到云杉八齿小蠹为害后,不同寄主植物对云杉八齿小蠹的抗性反... 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是针叶林中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雄虫以寄主挥发物作为嗅觉信号搜寻和定位寄主,然后释放信息素吸引同性或异性小蠹群集攻击寄主。寄主植物在受到云杉八齿小蠹为害后,不同寄主植物对云杉八齿小蠹的抗性反应不同,但都能够利用其自身的物理结构、分泌物及挥发性化学物质等抵御小蠹的危害,并合成产生大量的防御化学物质来使其免受侵害,寄主植物这种应对小蠹侵害的能力可能有助于它们的长期生存,这是树木的一种可持续的防御策略。寄主植物对云杉八齿小蠹入侵的有效防御是多阶段系统防御,包括一系列组成和诱导的机制来抵御入侵的云杉八齿小蠹和限制入侵的真菌病原体的传播。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反应为研发植物诱导剂、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行为调控剂等害虫治理手段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八齿小 组成抗性 诱导抗性 防御反应
下载PDF
12种双棘长蠹属昆虫(鞘翅目:长蠹科)的鉴定特征
4
作者 王新国 王俊峰 +4 位作者 黄艳 邓雪华 华展义 赵菊鹏 江志海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2,共7页
【目的】双棘长蠹属Sinoxylon(非中国种)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双棘长蠹属昆虫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往往难以准确鉴定。为解决双棘长蠹检疫鉴定中缺少形态特征图的困难,本文开展了有关双棘长蠹鉴定特征的研究,以期为这... 【目的】双棘长蠹属Sinoxylon(非中国种)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双棘长蠹属昆虫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往往难以准确鉴定。为解决双棘长蠹检疫鉴定中缺少形态特征图的困难,本文开展了有关双棘长蠹鉴定特征的研究,以期为这些双棘长蠹的检疫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国口岸截获和国内采集的12种双棘长蠹属昆虫,即黑双棘长蠹、相似双棘长蠹、红角双棘长蠹、苏丹双棘长蠹、折缘双棘长蠹、小横双棘长蠹、阔齿双棘长蠹、角豆双棘长蠹、三胝双棘长蠹、粗双棘长蠹、萨西双棘长蠹和橼子双棘长蠹作为研究对象,从虫体体长、侧面观、触角形态、鞘翅斜面上的双棘、刚毛、侧缘瘤突及其他鉴定特征等方面对这12种双棘长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种双棘长蠹成虫体长从4.0~8.6 mm变化较大;图示了成虫侧面观;这些双棘长蠹的触角可根据触角棒长度与棒节第二节宽度的比例分为三指型和三叶型;斜面上双棘形态和位置变化多样;鞘翅斜面上的刚毛可分为倒伏型、直立型和无毛型;结合体长和其他特征,列出了这12种双棘长蠹的检索表。【结论】双棘长蠹触角的类型、斜面上的双棘形态、位置和斜面上刚毛类型可作为主要的鉴定分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棘长 形态特征 检疫鉴定
下载PDF
日本双棘长蠹在板栗树上的危害与防控
5
作者 高红 赵永军 +3 位作者 周光锋 张春香 边晓慧 玄斌 《西北园艺》 2024年第10期48-49,共2页
日本双棘长蠢在山东泰安1年发生1代,成虫在板栗被害枝条的环形蛀道内越冬。各虫态均隐蔽生活。主要危害1~2生枝条,幼虫孵化后沿枝条纵向蛀食,随虫体发育蛀道不断加粗,蛀道内虫粪细腻紧实,一般不排出蛀道,造成枝条枯萎或风折。根据该虫... 日本双棘长蠢在山东泰安1年发生1代,成虫在板栗被害枝条的环形蛀道内越冬。各虫态均隐蔽生活。主要危害1~2生枝条,幼虫孵化后沿枝条纵向蛀食,随虫体发育蛀道不断加粗,蛀道内虫粪细腻紧实,一般不排出蛀道,造成枝条枯萎或风折。根据该虫生活习性,采取树干打孔注施缓释药膏的方法进行防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双棘长 板栗 危害 防控技术
下载PDF
松瘤小蠹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兴艳 梁文凯 +2 位作者 泽桑梓 赵宁 朱家颖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199,共6页
松瘤小蠹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多国以及我国危害松科植物,但尚缺乏其分子鉴定和种群遗传结构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该害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使用GetOrganelle软件组装得到了其完整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 松瘤小蠹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多国以及我国危害松科植物,但尚缺乏其分子鉴定和种群遗传结构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该害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使用GetOrganelle软件组装得到了其完整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松瘤小蠹的线粒体基因组长17451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和2个r RNA,A、T、C、G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4%、33.45%、18.40%和10.75%。基于松瘤小蠹以及其他象甲科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松瘤小蠹与边瘤小蠹的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分支上,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相一致。该研究结果为今后筛选线粒体分子标记来开展松瘤小蠹分子鉴定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瘤小 象甲科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林木检疫性害虫北欧八齿小蠹形态特征及防控措施
7
作者 潘杰 付茂强 +2 位作者 赵光明 杨光 周奕景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5期48-49,57,共3页
北欧八齿小蠹广泛分布于欧洲,对松属、云杉可造成毁灭性危害。近期江苏连云港口岸从德国云杉上截获北欧八齿小蠹,目前该虫在我国未见分布报道。由于北欧八齿小蠹的寄主在我国广泛种植分布,其潜在的入侵定殖风险应得到相关部门重视。通... 北欧八齿小蠹广泛分布于欧洲,对松属、云杉可造成毁灭性危害。近期江苏连云港口岸从德国云杉上截获北欧八齿小蠹,目前该虫在我国未见分布报道。由于北欧八齿小蠹的寄主在我国广泛种植分布,其潜在的入侵定殖风险应得到相关部门重视。通过介绍北欧八齿小蠹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入侵风险及防控措施等信息,以期为该有害生物的检疫鉴定及防控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八齿小 齿小 形态特征 入侵风险 防控措施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亚 周勤政 +2 位作者 王慧敏 王正 吕全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3,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 [目的]通过分析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寄主的致病能力,探究其对落叶松的危害程度与潜在风险。[方法]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将从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中分离到的12种长喙壳真菌接种到长白落叶松上,60 d后观察和测量病斑大小。并对2种Endoconidiophora真菌(E.fujiensis和E.laricicola)诱导寄主抗性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5种长喙壳真菌E.laricicola、E.fujiensis、Ophiostoma 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接种长白落叶松产生的病斑面积大于对照处理,其余7种Ophiostoma真菌产生的病斑面积与对照无显著差异。E.laricicola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最大,为3.51 cm^(2),且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现出对长白落叶松的较强致病力。而E.fujiensis产生的平均病斑面积为1.70 cm^(2),诱导寄主萜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弱致病力。[结论]E.laricicola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强致病性,E.fujiensis、O.hongxingense、O.peniculi和O.xinganense对长白落叶松具有弱致病性,而另外7种Ophiostoma真菌对落叶松无明显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 Endoconidiophora OPHIOSTOMA 单萜
下载PDF
长林小蠹对非寄主植物精油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9
作者 王雅静 陈焕文 +3 位作者 解丹 潘自凯 迟德富 宇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136,共6页
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为鞘翅目象虫科小蠹亚科树皮类小蠹,是国际重大林业检疫性害虫。其体型较小,生活隐蔽,繁殖迅速,防治困难。为筛选对长林小蠹有生物活性的行为调控剂,共选取10种非寄主植物精油,对长林小蠹雌、雄成虫进行... 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为鞘翅目象虫科小蠹亚科树皮类小蠹,是国际重大林业检疫性害虫。其体型较小,生活隐蔽,繁殖迅速,防治困难。为筛选对长林小蠹有生物活性的行为调控剂,共选取10种非寄主植物精油,对长林小蠹雌、雄成虫进行电生理及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质量浓度为100及500 mg·L^(-1)的生姜油、质量浓度为20及500 mg·L^(-1)的薄荷油、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桉叶油均能引起雌、雄成虫较为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5);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甜罗勒油、丁香油、柠檬草油能引起雌虫较为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5);质量浓度为20 mg·L^(-1)的丁香油及甜罗勒油、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肉桂皮油及红橘油能引起雄虫较为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5)。“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中,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生姜油及桉叶油对长林小蠹雌虫具有引诱作用,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生姜油及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桉叶油对雄虫具有引诱作用。质量浓度为20 mg·L^(-1)的薄荷油、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肉桂皮油及甜罗勒油、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丁香油对雌虫具有驱避作用;质量浓度为20 mg·L^(-1)的甜罗勒油、丁香油、薄荷油及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肉桂皮油对雄虫具有驱避作用。风洞行为测定可以看出,质量浓度为100及500 mg·L^(-1)的生姜油、质量浓度为20 mg·L^(-1)的桉叶油对长林小蠹雌、雄成虫均具有引诱作用。质量浓度为100及500 mg·L^(-1)的甜罗勒油、质量浓度为20 mg·L^(-1)的薄荷油对雌、雄成虫均具有驱避作用。生姜油、桉叶油对长林小蠹雌、雄成虫均具有引诱作用,甜罗勒油、薄荷油对其均具有驱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林小 植物精油 电生理反应 行为反应
下载PDF
云南切梢小蠹雄性内生殖器形态与精子超微结构
10
作者 鲁国艳 张梦蝶 +2 位作者 张艳琳 杨斌 李宗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1,共11页
[目的]昆虫生殖是种群维持与繁荣的重要手段,研究云南切梢小蠹雄性生殖系统及其精子结构,对于探究云南切梢小蠹的持续危害规律及其灾变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以云南切梢小蠹新羽化成虫(性未成熟)和蛀干前期成虫(性成熟)... [目的]昆虫生殖是种群维持与繁荣的重要手段,研究云南切梢小蠹雄性生殖系统及其精子结构,对于探究云南切梢小蠹的持续危害规律及其灾变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以云南切梢小蠹新羽化成虫(性未成熟)和蛀干前期成虫(性成熟)为研究对象,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雄性内生殖器形态与精子超微结构。[结果]云南切梢小蠹雄性内生殖器由1对精巢、2对管状附腺、1对多管状腺体、1对储精囊、1对输精管和1根射精管组成,各组成器官在初孵时管壁纤薄,无色透明状;待性成熟后,管壁则明显增厚,精巢和多管状腺体呈橙黄色,而其它部分则为乳白色,储精囊内亦出现大量的精子。每个精子外形为线状,全长170.1±39.1μm,分为头部和尾部两部分。头部似针状,长23.5±3.4μm,包括1个3层的顶体复合体和1个圆柱状的细胞核;尾部细长,由2个大小不等的线粒体衍生物、2个等大的管胞、1个壶嘴状的中心体衍生物和1个典型的9+9+2式轴丝组成,但各细胞器的形态高度分化,不对称,管胞、小线粒体衍生物、管胞、大线粒体衍生物向尾部末端方向则逐渐消失不见。[结论]云南切梢小蠹雄性内生殖器的形态、组成以及精子超微结构与象虫科昆虫类似,特别是3层的顶体复合体、9+9+2式轴丝以及高度分化的尾部细胞器,研究结果不仅可丰富小蠹亚科的昆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而且可为深入理解云南切梢小蠹的受精生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生殖 云南切梢小 精巢 精子结构 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松墨天牛对小蠹危害后马尾松挥发物的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反应
11
作者 杨梦君 鲁进韬 +4 位作者 许原 陈晓 杨振德 熊运凡 胡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6,共6页
为探究松树材小蠹(Xyleborus festivus Eichhoff)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之间协同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机制,防控松墨天牛对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采用动态顶空吸附的方法,收集了受松材线虫感染和松树材小... 为探究松树材小蠹(Xyleborus festivus Eichhoff)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之间协同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机制,防控松墨天牛对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采用动态顶空吸附的方法,收集了受松材线虫感染和松树材小蠹蛀干危害后的马尾松侧枝、以及其生长端上的1年生松梢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鉴定和筛选了能引起未交配松墨天牛在营养补充时期成虫触角电位反应的组分。结果表明:在鉴定出的24种化合物中有8种为活性物质,分别是α-蒎烯、莰烯、左旋-β-蒎烯、右旋萜二烯、长叶烯、假柠檬烯、萜品油烯和β-石竹烯。结合文献分析,推测α-蒎烯、左旋-β-蒎烯、莰烯、右旋萜二烯和β-石竹烯在吸引天牛取食方面有重要作用,并且假柠檬烯与右旋萜二烯两组分可能与小蠹危害有关。后续将通过室内行为试验进一步筛选能吸引未交配松墨天牛成虫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马尾松 松树材小 植物挥发物 触角电位反应
下载PDF
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特征
12
作者 张艳琳 鲁国艳 +2 位作者 向宇涛 杨斌 李宗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3,共11页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皮下的坑道内取食和运动。研究还对化学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将为下一步研究短毛切梢小蠹坑道内的信息感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 幼虫头部 感受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不同煮制方法和树种韧皮部的人工饲料对长林小蠹的影响
13
作者 石鹏 周俊华 +5 位作者 许建娇 张瀚文 杨青山 解丹 迟德富 宇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08,129,共4页
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为新入侵到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由于在开展长林小蠹应急处置技术等方面研究时需要大量生理标准一致的供试虫源,因此需进行长林小蠹的人工饲养研究。以过往树皮小蠹的人工饲料配方为基础,研究不... 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为新入侵到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由于在开展长林小蠹应急处置技术等方面研究时需要大量生理标准一致的供试虫源,因此需进行长林小蠹的人工饲养研究。以过往树皮小蠹的人工饲料配方为基础,研究不同煮制方法和添加不同树种韧皮部的人工饲料对长林小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煮制方法制备的人工饲料饲喂对长林小蠹蛹质量及成虫质量有显著影响,对幼虫历期、蛹期、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羽化率、总存活率无显著影响。添加黑松(Pinus thunbergii)、赤松(Pinus densiflo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韧皮部的人工饲料对长林小蠹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在3种煮制方法中,以加热煮制法为最佳。添加3种松树中任何一种韧皮部配制的人工饲料饲喂长林小蠹幼虫,其均能完成其生活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林小 人工饲料 煮制方法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与口器化学感器的超微结构
14
作者 鲁国艳 朱海迪 +2 位作者 杨培 杨斌 李宗波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299,共9页
【目的】了解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和口器上化学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横坑切梢小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器。【结果】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仅有1节,着生有2类6种感器,分别为锥... 【目的】了解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和口器上化学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横坑切梢小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器。【结果】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仅有1节,着生有2类6种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1~2和末梢锥形感器1~4;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2节,共发现有3类5种感器,包括锥形感器3、指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2、4和5。锥形感器1~3表面具多孔,为典型的嗅觉器官;末梢锥形感器顶端具孔,应为味觉感器;指形感器为下颚须特有,每侧仅有1个,光滑、无孔表面可能意味其具有声音感知功能。【结论】横坑切梢小蠹末龄幼虫头部化学感器数量少,分布模式简单,且集中分布在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端部,研究将为深入理解横坑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及其相关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坑切梢小 幼虫 触角 口器 化学感器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咖啡果小蠹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动态
15
作者 刘卓凡 孙世伟 +4 位作者 孟洋 苟亚峰 宋国敏 田甜 温思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2-1291,共10页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大陆的一种检疫性害虫,对我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威胁。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为后期开展监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在室内饲养条件[(...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大陆的一种检疫性害虫,对我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威胁。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为后期开展监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在室内饲养条件[(26.5±1)℃,相对湿度为75%±5%,光照14L∶10D]下,观察咖啡果小蠹各龄期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并结合田间观察明确该虫的年生活史;2021—2022年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分析该虫在海南省万宁市的发生动态规律及空间分布类型,旨在明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为后续进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咖啡果小蠹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6.75±0.65)、(17.41±1.63)、(6.45±1.15)、(42.74±9.55)d,平均世代历期为(73.35±11.26)d。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椭球形,乳白色,表面光滑有光泽;幼虫通常呈“C”字型,乳白色,略透明,头部呈褐色,无足;蛹初期为乳白色,后期变为褐色,头部藏于前胸背板之下;成虫体呈圆柱形,暗褐色到黑色,有光泽,雄虫比雌虫小。雌成虫通常在黑暗条件下产卵,单雌产卵量为(11.85±1.69)粒,雌雄比为10.25∶0.95。室内和田间观察结果表明,咖啡果小蠹在海南1年发生7代,无明显越冬现象。2021—2022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1月开始咖啡果小蠹种群数量缓慢上升,4—5月咖啡果小蠹发生率呈暴增状态,最高可达到60.15%,5月升至顶峰后又急速下降,6—10月始终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11月种群数量又呈增长状态,出现一个小高峰,达到19.87%,12月有所下降但至次年3月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咖啡果小蠹的发生率与上一年遗留的果实数量有关。对空间和方位的调查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期内咖啡果小蠹在空间上偏好中层(0.5~1.0m)果实,在方位上偏好东和北2个方向,可能与光照和温度有关。通过4种聚集度参数的结果显示,咖啡果小蠹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属于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果小 形态特征 发育历期 生活史 发生动态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北方毛胸材小蠹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16
作者 苏光祥 马玲 +2 位作者 马润平 曹景鑫 马晓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对雌雄北方毛胸材小蠹(Anisandrus dispar)的触角使用扫描电镜进行扫描观察,观察发现:除雄性北方毛胸材小蠹的触角长度约为雌性小蠹触角长度的90%外,两性小蠹的触角在外部形态、感器类型以及分布位置等方面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研究过程... 对雌雄北方毛胸材小蠹(Anisandrus dispar)的触角使用扫描电镜进行扫描观察,观察发现:除雄性北方毛胸材小蠹的触角长度约为雌性小蠹触角长度的90%外,两性小蠹的触角在外部形态、感器类型以及分布位置等方面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研究过程中,在小蠹触角上共观察到了5类7种触角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Ⅰ、Ⅱ)、锯齿形感器(Ⅰ、Ⅱ)、锥形感器、芽形感器以及刺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最多,占感器数量总和的60%以上,芽形感器最少,数量不足感器总数的3%;触角各部分分布的感器数量也明显不同,其中,锤头部分布的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88%,且绝大部分都分布在锤头部末端的感器集中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毛胸材小 扫描电子显微镜 触角 感器
下载PDF
入侵害虫长林小蠹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与分析
17
作者 李心钰 钱铖 +1 位作者 陶静 宗世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4-173,共10页
【目的】首次解析入侵害虫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和特征,在线粒体基因组学水平探讨长林小蠹与近缘物种的亲缘关系,丰富了象甲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学数据的多样性,为推进我国重大林业检疫性害虫长林小蠹的分子鉴... 【目的】首次解析入侵害虫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和特征,在线粒体基因组学水平探讨长林小蠹与近缘物种的亲缘关系,丰富了象甲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学数据的多样性,为推进我国重大林业检疫性害虫长林小蠹的分子鉴定、种群监测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参考已发表的鞘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组装好的长林小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注释和特征分析;运用tRNA Scan-SE 2.0网络平台预测tRNA的二级结构;联合鞘翅目的23个物种,基于最大似然法重建长林小蠹及象甲科其他近缘物种的进化关系。【结果】1)长林小蠹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912 bp,共编码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以及1个控制区。线粒体基因组全部37个基因的排序与昆虫祖先的线粒体基因排序一致。2)碱基构成表现为明显的AT碱基偏向性,其中A+T碱基的含量为74.50%,G+C碱基的含量23.80%;AT偏斜值为0.06,GC偏斜值为-0.24。3)除nad5基因外,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均具有标准的起始密码子ATN;全部蛋白质编码基因终止密码子为TAA或T。除trnS1外,长林小蠹线粒体基因组中tRNA的二级结构均为典型的三叶草形。4)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和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混合异质性模型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支持本研究中象甲科4个亚科的单系性,其亲缘关系为[粗喙象亚科Entiminae+(隐喙象亚科Cryptorhynchinae+魔喙象亚科Molytinae)+小蠹亚科Scolytinae)]。【结论】长林小蠹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保守,具有明显的AT碱基偏向性,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子和终止子组成稳定。基于线粒体基因组重建的长林小蠹及象甲科其他近缘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互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科 长林小 入侵害虫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侵染长林小蠹的致病性及侵染显微观察
18
作者 张瀚文 陈汝婷 +7 位作者 许建娇 周俊华 石鹏 杨青山 韩俊 初奎 宇佳 迟德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2,共11页
【目的】筛选球孢白僵菌并探究其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致病性,以及分析球孢白僵菌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侵染过程。【方法】1)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所筛选菌株的品系;2)利用Excel2016软件计算累计校正死亡率,SPSS 26.... 【目的】筛选球孢白僵菌并探究其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致病性,以及分析球孢白僵菌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侵染过程。【方法】1)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所筛选菌株的品系;2)利用Excel2016软件计算累计校正死亡率,SPSS 2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式和LC50;3)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球孢白僵菌侵染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过程。【结果】1)经鉴定,从长林小蠹僵虫虫体上分离纯化得到的是4株不同的球孢白僵菌(编号分别为Bbz1、Bbz2、Bbz3和Bbz4);2)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进行毒力测定,4株球孢白僵菌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毒力并不相同,其中,菌株Bbz4对幼虫的毒杀效果最好,接种7 d后,1×10^(8)孢子/m 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长林小蠹幼虫致死率达到100%,LC50为3.68×10^(5)孢子/m L,对成虫毒杀效果最好的是菌株Bbz1,接种7 d后,1×10^(8)孢子/m L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长林小蠹成虫致死率达到100%,LC_(50)为3.27×10^(6)孢子/m L;3)使用菌株Bbz4和菌株Bbz1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的侵染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在接种0~12 h时,菌株分生孢子接触并附着在长林小蠹体表;接种18 h时,发现孢子萌发并产生芽管;接种36 h时,发现有菌丝向内穿透体壁的现象出现;接种72 h时,菌丝伸出体外;接种96~120 h时,整个虫体被菌丝覆盖。【结论】确定了从长林小蠹僵虫虫体上分离到的是4株不同球孢白僵菌,其中菌株Bbz4和Bbz1分别对长林小蠹幼虫和成虫致病性最强,并确定接种后不同时间节点上白僵菌的侵染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长林小 扫描电镜 侵染过程 致病性
下载PDF
长林小蠹肠道可培养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19
作者 王美惠 陈焕文 +3 位作者 解丹 项嘉建 宇佳 迟德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4,119,共7页
为了研究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 Fabricius)肠道可培养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法对采集自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的长林小蠹成虫与幼虫的肠道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获得的细菌结合形态学及16S rDNA测序方法进... 为了研究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 Fabricius)肠道可培养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法对采集自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的长林小蠹成虫与幼虫的肠道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获得的细菌结合形态学及16S rDNA测序方法进行细菌种类鉴定,初步判定其分类学地位。从长林小蠹成虫和幼虫肠道中分离鉴定出了20株细菌,它们隶属于2门4纲6目9科15属18种,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1.9%),优势菌属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27.7%)和Rouxiella属(14.8%),优势种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27.7%)和Rouxiella silvae(14.8%)。主要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1种;乳球菌属(Lactococcus)1种;布鲁氏菌(Brucella)1种;帕拉伯克霍尔德氏属(Paraburkholderia)1种;伯克霍尔德氏属(Burkholderia)1种;泛菌属(Pantoea)2种;欧文氏菌属(Erwinia)2种;沙雷氏菌属(Serratia)1种;(Rouxiella)属1种;科萨克氏菌属(Kosakonia)1种;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1种;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2种;Atlantibacter属1种;哈夫尼亚菌属(Hafnia)1种;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种。其中,布鲁氏菌属和Atlantibacter属是长林小蠹区别于目前我国分布的其他小蠹虫肠道可培养细菌所特有的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林小 肠道可培养细菌 分离鉴定 16S rDNA测序 细菌群落
下载PDF
云南切梢小蠹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头部感器的对比观察
20
作者 鲁国艳 张梦蝶 +2 位作者 袁会 杨斌 李宗波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6-1017,共12页
为探究和分析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幼虫3个发育阶段头部感器的差别及其功能作用,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头式为下口式,头部前方... 为探究和分析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幼虫3个发育阶段头部感器的差别及其功能作用,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头式为下口式,头部前方有1对1节的触角,着生有锥形感器1和末梢锥形感器1~4,且每种感器在每根触角上的数量仅有1~3个;口器分为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4部分,共有5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1~2、刺形感器1~5、锥形感器2、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2、4、5,每种感器的数量有4~406个不等。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表面光滑、无孔,位于口器的各个部位,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端部,应为化学感器;指形感器为下颚须和下唇须特有,每侧仅有1个,可能对声音震动有感知能力。随着幼虫龄数的增加,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头部各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保持稳定,但各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加。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取食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切梢小 幼虫 触角 口器 感觉器官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