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9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凝因子水平对已知有遗传多态性的健康家族的遗传影响
1
作者 余国膺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2年第6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血凝因子水平 遗传多态性 健康家族 冠心病
下载PDF
三七破壁饮片对人体血凝因子检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燕 殷网虎 +3 位作者 孙海春 陆素琴 胡建慧 李佳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9期23-25,共3页
目的:研究三七破壁饮片对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影响,对其止血及活血功能的进一步探讨,对临床保健及治疗用药给予指导。方法:2015年9-10月期间,随机选择在我院体检者的4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空腹采集枸橼酸钠抗凝血液,测定分别加入不同... 目的:研究三七破壁饮片对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影响,对其止血及活血功能的进一步探讨,对临床保健及治疗用药给予指导。方法:2015年9-10月期间,随机选择在我院体检者的4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空腹采集枸橼酸钠抗凝血液,测定分别加入不同剂量(2mg和10mg)的三七破壁颗粒前后凝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 III)、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的变化。结果:研究显示2mg组较对照组PT略缩短,在正常范围,大剂量三七使APTT呈延长趋势,FIB缩短,ATIII活性降低,PC明显升高。10mg组比2mg组差异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剂量内服用三七对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各因子影响不大,但高剂量时各因子结果变化很大,临床医师可以根据研究结果评估服用三七的风险以合理用药,以及应依据指标变化采取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破壁颗粒 因子 系统
下载PDF
氨甲环酸联合凝血因子补充法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景 蔡敏 黄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4期136-138,共3页
目的 观察氨甲环酸联合凝血因子补充法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1年7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予氨甲环酸联合凝血因子... 目的 观察氨甲环酸联合凝血因子补充法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1年7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予氨甲环酸联合凝血因子补充法治疗,对照组予凝血因子补充法治疗,2组均治疗48 h。比较2组产后2、24 h出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产后2、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48 h后,2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2组PLT及H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2组Fi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APTT、PT较治疗前缩短,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6%,低于对照组的27.27%(χ^(2)=5.346,P=0.021)。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凝血因子补充法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止血及住院时间缩短,凝血功能改善,可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 难治性 氨甲环酸 因子补充法 治疗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药代动力学研究
4
作者 张颖 郭志芳 +10 位作者 王晶晶 卢文亮 郝瑾瑜 王欣 潘芝娟 郭艳茹 郭新蕾 孙佳佳 姜波 李治 郭志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9-1517,共9页
目的:检测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凝血因子Ⅷ(FⅧ)药代动力学(PK)参数,对PK参数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对患者进行PK指导下的个体化预防治疗。方法:对23例FⅧ抑制物阴性的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FⅧPK参数进行检测,分析患者年龄... 目的:检测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凝血因子Ⅷ(FⅧ)药代动力学(PK)参数,对PK参数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对患者进行PK指导下的个体化预防治疗。方法:对23例FⅧ抑制物阴性的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FⅧPK参数进行检测,分析患者年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水平、血型、体重和体重指数(BMI)、FⅧ基因突变对于FⅧPK参数的影响,并根据PK参数推荐个体化预防方案。结果:FⅧ平均半衰期(t_(1/2))为20.6±9.3(11.47-30.12)h。t_(1/2)随着年龄增长(r=0.580)和vWF:Ag水平升高(r=0.814)呈延长趋势。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913±399(328-1878)IU·h/dl,与年龄(r=0.557)和vWF:Ag水平(r=0.784)呈正相关。平均驻留时间(MRT)为24.7±12.4(13.2-62.2)h,与年龄(r=0.664)和vWF:Ag水平(r=0.868)呈正相关。FⅧ平均回收率(IVR)为2.59±0.888(1.5-4.29)(IU/dl)/(IU/kg),平均清除率(CL)为3±1.58(0.97-7.18)ml/(kg·h),IVR和CL与年龄及vWF:Ag均无明显相关性。PK指导的个体化给药模式下,15例患者为超低剂量、6例为小剂量、2例为中剂量预防方案。结论: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FⅧ半衰期个体差异较大,患者年龄越大,vWF:Ag水平越高,FⅧ半衰期越长。需要根据FⅧPK参数进行个体化给药,以优化预防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友病A 因子 成人 药代动力学 半衰期
下载PDF
选择性凝血因子XI抑制剂在血栓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琴 张冬颖 王曦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309-314,共6页
血栓性疾病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医疗问题,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引起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肢体缺血的最常见原因,静脉内血栓则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及肺栓塞等严重后果,这些疾病每年共导致全球1000多万人死亡,占所有疾病死亡的50%以... 血栓性疾病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医疗问题,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引起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肢体缺血的最常见原因,静脉内血栓则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及肺栓塞等严重后果,这些疾病每年共导致全球1000多万人死亡,占所有疾病死亡的50%以上,在过去的20年内,这一比例更是增加了25%~35%[1]。目前,抗凝剂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XI 药物 反义寡核苷酸 单克隆抗体 小分子抑制剂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获得性凝血因子V抑制物患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王栋 谢妍 +5 位作者 梁佩淇 刘子溢 李渭阳 余自强 吴德沛 付建红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3期121-124,共4页
患者为老年男性,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亦无潜在相关疾病,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和慢性肾衰竭病史。临床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后1月余乏力纳差不缓解,全身无出血点,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 患者为老年男性,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亦无潜在相关疾病,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和慢性肾衰竭病史。临床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后1月余乏力纳差不缓解,全身无出血点,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血浆PT、APTT纠正实验未纠正,凝血因子V活性降低,凝血因子V抑制物水平阳性。予甲泼尼龙治疗后PT和APTT显著下降,V因子水平回升,V因子抑制物水平下降,患者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因子V 因子V抑制物
下载PDF
冷沉淀凝血因子融化后储存温度和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7
作者 王媛 刘国英 +7 位作者 孔大为 李建斌 金新莉 张玉红 葛文超 成琳 刘佳璇 刘玉振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25-430,共6页
目的 通过研究比较冷沉淀凝血因子融化后不同的储存温度和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为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5月,每月抽检4袋共96袋冷沉淀凝血因子,当月抽检并及时检测。冷沉淀凝血因子37℃水浴融化后对轻中... 目的 通过研究比较冷沉淀凝血因子融化后不同的储存温度和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为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5月,每月抽检4袋共96袋冷沉淀凝血因子,当月抽检并及时检测。冷沉淀凝血因子37℃水浴融化后对轻中度脂血予以标记,每袋冷沉淀凝血因子和2个50 mL转移袋用无菌接驳机分装成2袋2组各20 mL,1组放置4℃冰箱,另1组放置22℃水浴箱中,放置时间均为0 h、4 h、8 h、12 h、24 h、48 h,然后再各自时间无菌取样2 mL放入试管中,用加样枪在另1试管中加入样品1 mL和缓冲液3 mL混匀上机进行检测。随机选取60袋无轻中度脂血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融化后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贮放0 h、4 h、8 h、12 h、24 h、48 h检测2组凝血因子平均含量及增长率:(1)储存4℃,Ⅷ因子含量依次为118.62、111.57(-5.95%)、105.51(-11.05%)、103.30(-12.92%)、94.35(-20.46%)、83.25(-29.82%)IU/袋;储存22℃,Ⅷ因子含量依次为118.62、112.69(-5.00%)、111.41(-6.08%)、109.01(-8.10%)、101.55(-14.39%)、92.75(-21.81%)IU/袋,2组储存结果比较,在4℃24 h和22℃48 h,Ⅷ因子含量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22℃储存,Ⅷ因子衰减速度更慢;(2)储存4℃,Ⅴ因子含量依次为41.19、41.31(0.29%)、40.52(-1.64%)、40.27(-2.23%)、39.05(-5.19%)、36.99(-10.21%)IU/袋;储存22℃,Ⅴ因子含量依次为41.19、41.71(1.25%)、42.54(3.28%)、41.94(1.80%)、39.21(-4.80%)、35.64(-13.48%)IU/袋,2组储存结果比较,在4℃48 h和22℃48 hⅤ因子含量分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22℃储存,Ⅴ因子衰减速度更快;(3)储存4℃,Fbg含量依次为268.86、268.17(-0.26%)、262.46(-2.38%)、270.50(0.61%)、267.52(-0.50%)、261.92(-2.58%)mg/袋;储存22℃,Fbg含量依次为268.86、265.86(-1.12%)、264.12(-1.77%)、265.89(-1.11%)、266.04(-1.05%)、261.04(-2.91%)mg/袋,2组各时间段与0 h含量比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沉淀凝血因子融化后,凝血因子随储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尤其Ⅷ因子含量下降最明显,Ⅴ因子次之,Fbg基本不变。2组储存比较,22℃储存Ⅷ因子衰减速度更慢,Ⅴ因子衰减速度更快。冷沉淀凝血因子融化后应尽快输注;如果延迟不可避免,若延迟时间<12 h,采用4℃保存;若延迟时间介于12~24 h,采用22℃保存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沉淀因子 CAF 因子 因子 FBG 纤维蛋白原 储存温度 储存时间
下载PDF
血浆制品中凝血因子Ⅷ含量及抽检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郝梦玲 汤龙海 +2 位作者 金一鸣 肖琦 方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5期630-637,共8页
目的探讨献血者的血型、性别、年龄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的含量及其质量抽检结果,以期为血液制品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023年间本站对456袋冷沉淀和... 目的探讨献血者的血型、性别、年龄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的含量及其质量抽检结果,以期为血液制品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023年间本站对456袋冷沉淀和128袋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监测数据,并利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ANOVA、LSD检验以及多元线性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冷沉淀与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的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其他质控项目。冷沉淀中AB型的FⅧ含量最高,O型最低;新鲜冰冻血浆中O型FⅧ含量同样最低。冷沉淀中青年组的FⅧ含量最低,中老年组最高;新鲜冰冻血浆中青年组的FⅧ含量显著低于中年组与中老年组。血型与年龄均独立影响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含量,血型、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冷沉淀中AB型及年龄的增长是FⅧ含量的正向影响因素,而O型为负向影响因素;新鲜血浆中O型同样表现为负向影响,中年及老年组为正影响因素。此外,O型血与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的不合格风险显著相关。结论FⅧ含量的不合格率在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控制项目中最高,血型和年龄是影响FⅧ含量的关键因素,其中O型血显著增加了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FⅧ不合格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沉淀 新鲜冰冻 因子 质量控制 者特征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合并蛇咬伤1例报告
9
作者 黄佳雯 丘创华 +1 位作者 黄春秀 林琳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77-279,共3页
目的报道并分析1例竹叶青蛇咬伤合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FⅦ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应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患儿凝血指标及FⅦ活性(FⅦ:C);提取患儿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对FⅦ... 目的报道并分析1例竹叶青蛇咬伤合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FⅦ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应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患儿凝血指标及FⅦ活性(FⅦ:C);提取患儿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对FⅦ基因编码区及侧翼序列进行Sanger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FⅦ:C仅为3.0%。FⅦ基因测序发现患儿携带2个位于第9外显子的杂合错义突变:c.1034G>T(p.Gly345Val)和c.1224T>G(p.His408Gln),家系分析显示前者来源于父亲,后者来源于母亲。经查询,c.1034G>T(p.Gly345Val)突变在东亚人群数据库(ExAC_EAS)中尚无报道。结论FⅦ基因c.1034G>T和c.1224T>G双重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Ⅶ缺乏症的分子致病机制,其中c.1034G>T(p.Gly345Val)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基因突变 蛇咬伤 功能障碍
下载PDF
15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先证者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分析
10
作者 林双女 叶银才 +2 位作者 陈碧乐 谢作听 王明山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25-429,共5页
目的分析15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先证者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类型,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采用一期凝固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用PCR扩增患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直接测序... 目的分析15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先证者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类型,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采用一期凝固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FV活性(FV:C)和FV抗原(FV:Ag)。用PCR扩增患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直接测序。利用蛋白质模型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在5例FV:C大于10%的先证者中,仅有1例出现轻微出血症状;在10例FV:C小于10%的先证者中,7例表现出各种出血症状。15例先证者共检出12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8个为新的突变,1个为致病的多态性)。蛋白质模型分析表明,所有6种错义突变都会导致FV蛋白的构象改变,其中2种(p.Ser1781Arg和p.Asp96His)会减少氢键数量,从而导致局部蛋白质结构不稳定。结论这些遗传性FV缺陷症先证者的FV水平与各自的F5基因突变有关,其FV水平与出血症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V缺陷症 临床特征 复合杂合突变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ⅩⅢ检测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赵娅菲 黄雨薇 +2 位作者 李长清 蒋鹏 马莉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4期570-576,共7页
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作用于凝血过程的末端,能够稳定纤维蛋白,避免凝块过早降解,对于维持止血至关重要。FⅩⅢ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因此FⅩⅢ的检测方式对于遗传性和获得性FⅩⅢ缺乏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 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作用于凝血过程的末端,能够稳定纤维蛋白,避免凝块过早降解,对于维持止血至关重要。FⅩⅢ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因此FⅩⅢ的检测方式对于遗传性和获得性FⅩⅢ缺乏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常规的凝血试验无法检测并诊断FⅩⅢ缺乏,故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一步评估。目前国内可用于FⅩⅢ缺乏症的实验室诊断的测定大致包括凝块溶解度测定、FⅩⅢ活性测定、FⅩⅢ抗原测定、分子遗传分析、凝胶电泳(SDS-PAGE)、FⅩⅢ自身抗体检测。其中,灵敏度较差的凝块溶解度测定方式,目前仍在我国和许多国家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目前常见的FⅩⅢ检测方式及检测原理,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介绍了国际推荐的检测流程,有助于临床依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科学的检测方式,从而提高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ⅩⅢ(FⅩⅢ) 检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F12基因p.Gly175Cys和p.Gly542Ser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的家系分析
12
作者 程晓丽 杨婷 +4 位作者 杨柳 辛毅娟 何睦 朱琳 刘家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2-867,共6页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凝固法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Ⅻ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Ⅻ抗原;Sanger测序法测定F12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ClustalX-2.1-win...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凝固法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Ⅻ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Ⅻ抗原;Sanger测序法测定F12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ClustalX-2.1-win、PROVEAN及Swiss-Pdb Viewer软件分析突变位点氨基酸的保守性、突变氨基酸是否为有害突变及该位点发生突变后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为71.3 s,FⅫ活性和FⅫ抗原分别降低为5%和6%;其F12基因第7和14外显子分别存在c.580G>T和c.1681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Gly175Cys和p.Gly542Ser;先证者父亲携带p.Gly175Cys杂合错义突变;先证者母亲、弟弟和女儿携带p.Gly542Ser杂合错义突变。软件分析结果表明Gly175和Gly542均保守,p.Gly175Cys和p.Gly542Ser为有害突变,突变发生后相应位点会对蛋白质局部结构产生影响。结论:p.Gly175Cys和p.Gly542Ser复合杂合突变是先证者家系遗传性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其中p.Gly175Cys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错义突变 家系 遗传性FⅫ缺陷症
下载PDF
以凝血因子Ⅺ作为靶点的抗凝血药研究进展
13
作者 苑新文 赵振宇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165-2170,共6页
抗凝血药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石。现有的肠外和口服抗凝血药通过干扰凝血级联反应的关键环节,实现了对血栓的有效控制,但同时也伴随着出血风险的增加。以凝血因子Ⅺ(FⅪ)为靶点的抗凝血药--FⅪ抑制剂可通过抑制FⅪ来阻断凝... 抗凝血药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石。现有的肠外和口服抗凝血药通过干扰凝血级联反应的关键环节,实现了对血栓的有效控制,但同时也伴随着出血风险的增加。以凝血因子Ⅺ(FⅪ)为靶点的抗凝血药--FⅪ抑制剂可通过抑制FⅪ来阻断凝血酶生成过程中的扩增阶段,减少血栓生成,且对正常止血作用的影响较小,已成为最有潜力的新型抗凝血药之一。目前尚无上市的FⅪ抑制剂类药物,而处于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的FⅪ抑制剂包括3类--反义寡核苷酸、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另外,靶向FⅪ的天然抑制剂和核酸适配体大多正在进行临床前研发。作为抗凝治疗的新靶点药物,FⅪ抑制剂有望成为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弥补当前抗凝血药的局限性,在减少出血风险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血栓预防和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栓形成 FⅪ抑制剂 栓栓塞性疾病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症2例及文献复习
14
作者 杨颖 张姮 方拥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18-1322,共5页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congenital factordeficiency,FCD)是一种极罕见的凝血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凝血因子(factor,F)的A亚基基因(F13A1)和B亚基基因(F13B)突变有关,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2])。该疾病占罕见遗传性出血...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congenital factordeficiency,FCD)是一种极罕见的凝血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凝血因子(factor,F)的A亚基基因(F13A1)和B亚基基因(F13B)突变有关,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2])。该疾病占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4.7%,患病率约1/200万,男女均可罹患,近亲家庭出生的患儿更易发生^([3])。FCD常见临床表型为脐部出血、软组织血肿、伤口愈合时间延长、终身出血倾向及颅内出血等^([2])。本研究围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治的2例由F13A1基因突变导致的FCD患儿的临床资料展开,旨在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明确遗传基因,深入分析其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征。鉴于该疾病的罕见性,临床上极易漏诊或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ⅩⅢ缺乏 遗传性出性疾病 软组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广东省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药物评价与遴选专家共识
15
作者 广东省药学会药物警戒专业委员会 陈娟 郑萍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4期385-389,395,共6页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为众多权威指南推荐的血友病A首选替代治疗药物。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各品种能够暂时替代患者体内缺失的凝血因子Ⅷ,具有相同的药物作用机制,但在经济性、药学特性及其他属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为此,广东省药学会药物警戒专...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为众多权威指南推荐的血友病A首选替代治疗药物。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各品种能够暂时替代患者体内缺失的凝血因子Ⅷ,具有相同的药物作用机制,但在经济性、药学特性及其他属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为此,广东省药学会药物警戒专业委员会组织药学与临床专家共同制定了《广东省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药物评价与遴选专家共识》,对我国已上市的6种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从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及其他属性等五大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为医疗机构药品遴选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病A 重组人因子 药物评价 遴选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笛琨 张丽晖 陈剑楠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凝血因子Ⅺ主要通过接触反应参与内源性凝血过程。然而,现阶段的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Ⅺ的作用可能主要表现在病理性血栓的生长和扩大过程中,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作用相对较小,用作抗凝治疗的新靶点,会表现出与目前常用的抗凝剂同样的抗... 凝血因子Ⅺ主要通过接触反应参与内源性凝血过程。然而,现阶段的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Ⅺ的作用可能主要表现在病理性血栓的生长和扩大过程中,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作用相对较小,用作抗凝治疗的新靶点,会表现出与目前常用的抗凝剂同样的抗凝效果,和更好的安全性。这意味着,凝血因子Ⅺ可能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另外,新近的一项研究提示,抑制或减少F11基因表达可能会对心肌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并可能延缓心肌纤维化的进程,进一步改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临床症状。这些都说明凝血因子Ⅺ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尽管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凝血因子Ⅺ作为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分析了凝血因子Ⅺ在病理性血栓形成和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了其在抗凝治疗中的潜力,以及其在心肌炎症和纤维化进程中的潜在治疗价值,并就Ⅺ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F11基因 管疾病
下载PDF
上颌骨囊肿合并凝血因子Ⅶ缺乏症1例
17
作者 卢杨 周梦缘 +3 位作者 许益敏 卢志远 魏志豪 肖灿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9期137-139,共3页
颌骨囊肿在口腔颌面部疾病中极为常见,而凝血因子缺乏症则是一种罕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病症,临床表现为人体各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本文报道1例上颌骨囊肿合并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乏症患者,结... 颌骨囊肿在口腔颌面部疾病中极为常见,而凝血因子缺乏症则是一种罕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病症,临床表现为人体各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本文报道1例上颌骨囊肿合并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乏症患者,结合文献为FⅦ缺乏症患者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囊肿 性疾病 因子缺乏症 围手术期 替代治疗
下载PDF
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岳珂 李姗姗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6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均予以注射... 目的: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6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均予以注射缩宫素、宫腔填塞纱布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输注普通冰冻血浆10~15 mL/k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0 U。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止血时间,输血后2、6 h阴道出血量,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31/33),高于对照组的75.76%(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输血后2、6 h阴道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P、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心率、PT、T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新鲜冰冻血浆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可缩短止血时间,减少阴道出血量,促进患者血压、心率及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效果优于单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缩乏力 产后出 冷沉淀因子 新鲜冰冻 流动力学 功能
下载PDF
由凝血因子功能异常导致出血的病例分析
19
作者 曹健 孙琳琳 +3 位作者 许松 李岩 刘畅 崔晓凤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4年第5期75-78,共4页
目的:为口服抗凝药物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标本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24年2月收治的一例因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诱发凝血功能障碍、臀部肌肉血肿... 目的:为口服抗凝药物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标本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24年2月收治的一例因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诱发凝血功能障碍、臀部肌肉血肿、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检验学相关专业知识,对患者凝血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临床沟通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措施。结果:经过对患者入院后的各项检查结果分析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重度贫血,并伴有休克现象;临床沟通后对患者的抗凝方案进行调整,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同时补充维生素K以拮抗华法林抗凝作用,并根据患者的情况予以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经治疗后患者出血现象得以恢复,改用华法林继续抗凝,瞩患者务必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血再次发生,准予出院。结论:维生素K对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病的凝血障碍有纠正作用,对需要口服华法林类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凝血功能,防止由于药物蓄积导致服用过量发生出血等危险情况。检验医师发现异常检验结果时,应从检验相关知识领域考虑问题和原因,及时与临床沟通交流,为临床提供合理的诊疗意见与准确的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缺乏症 华法林 药物性抑制物 浆纠正实验
下载PDF
一种新的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基因突变分析
20
作者 王莹宇 张永根 陈文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7-861,共5页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使用Sysmex-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使用Sysmex-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以及血浆FⅦ的活性(FⅦ:C)水平;PCR法扩增先证者凝血因子Ⅶ基因(F7)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则反向测序给予证实;使用Clustal W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保守性分析;应用Mutation Taster和Poly Phen-2在线生物学软件评估突变氨基酸对FⅦ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危害性;运用Swiss软件对突变建模分析。结果:凝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先证者PT单独性延长至42.5 s;FⅦ:C明显降低,仅为2%;同样先证者外婆、母亲和妹妹的FⅦ:C都有轻度降低,分别为49%、51%和42%;父亲各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F7基因第6号外显子c DNA的646位发生G>A杂合突变,导致FⅦ催化区的156位甘氨酸被替换为丝氨酸(p.Gly156Ser)。F7其他外显子和侧翼序列的测序结果均正常。其外婆、母亲和妹妹均携带c.646G>A杂合突变,父亲为正常野生型。模型构建显示p.Gly156Ser突变使该位点氨基酸极性发生改变并出现侧链,从而使蛋白的不稳定性增加,可能影响所在结构域的催化活性。同时,Mutation Taster和Poly Phen-2两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也高分预测该突变具有致病性。结论: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FⅦ蛋白p.Gly156Ser错义突变与血浆FⅦ:C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因子Ⅶ缺陷症 PCR 基因突变 模型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