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脐血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顾淑珠 朱建民 +1 位作者 高建军 王洪复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1-322,F002,共3页
目的 脐血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分离脐血中单核细胞经1×10 -8mol/L 1,2 5 (OH) 2 D3 诱导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组化染色和吸收陷窝观察技术分析细胞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 目的 脐血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分离脐血中单核细胞经1×10 -8mol/L 1,2 5 (OH) 2 D3 诱导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组化染色和吸收陷窝观察技术分析细胞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acidphosphatase ,TRAP)表达和骨吸收活性。结果 脐血单核细胞在1,2 5 (OH) 2 D3 作用下分化加速,表现为长梭形和类圆形细胞的增多、增大,体外诱导培养13d ,有多核TRAP阳性细胞产生,但未表现出骨吸收功能。结论 脐血单核细胞经1,2 5 (OH) 2 D3 体外诱导培养后可表现骨细胞的早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单核细胞 破骨细胞 诱导
下载PDF
体外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向破骨样细胞的分化(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鲍庆红 刘文佳 +1 位作者 王晓荣 周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76-1180,共5页
背景:正畸牙齿移动的基础是牙周组织的改建,其中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是牙齿移动的第一步,应力作用下有关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信号转导通路,以及牙周膜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拟建立人破骨样细胞... 背景:正畸牙齿移动的基础是牙周组织的改建,其中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是牙齿移动的第一步,应力作用下有关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信号转导通路,以及牙周膜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拟建立人破骨样细胞体外培养的简便方法,观察骨吸收刺激因子对破骨样细胞分化、增殖和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0/2008-05在西安交大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脐带血来源于非高危妊娠的健康产妇,新鲜牛股骨由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用于制备100~200μm厚的骨片,1α,25-(OH)2D3、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列腺素E2等骨吸收刺激因子均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脐带血,Ficoll液分离后吸取呈云雾状的白膜层,离心弃上清,加入α-MEM培养液重悬,调整脐血单核细胞浓度为1×109L-1,接种于预置盖玻片和骨片的24孔培养板中,1.0mL/孔,设立空白对照组、10-8mol/L及10-7mol/L1α,25-(OH)2D3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1α,25-(OH)2D3+前列腺素E2组,培养7d。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TRAP染色法观察破骨样细胞的形成,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吸收陷窝情况,以TRAP染色(+)、细胞核≥2个的细胞为破骨样细胞进行计数。结果:培养3d后,空白对照组细胞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变化,各诱导组单核细胞出现融合趋势;7d时空白对照组出现少量的破骨样细胞,核的数目2~3个,各诱导组可见大量多核破骨样细胞,核的数目3~20个不等。诱导后光镜下可见胞浆呈红色、胞核呈淡黄色的TRAP(+)破骨样细胞,尤其是10-8mol/L1α,25-(OH)2D3组可见含14个核的强阳性破骨样细胞,且胞体较大。各组均尚未形成骨吸收陷窝。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诱导组破骨样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F=9.78,P<0.01);与10-8mol/L1α,25-(OH)2D3组比较,10-7mol/L1α,25-(OH)2D3组破骨样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及1α,25-(OH)2D3+前列腺素E2组破骨样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F=7.46,P<0.01)。结论:脐血单核细胞经骨吸收刺激因子体外诱导培养后,可分化为TRAP(+)的多核破骨样细胞,其中10-8mol/L1α,25-(OH)2D具有最强的生物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单核细胞 破骨细胞 体外诱导 骨吸收刺激因子
下载PDF
PPAR_γ配体对人血单核细胞MMPs和TIMPs表达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长谦 汤大鸣 +5 位作者 丁弘毅 谢秀兰 徐依敏 王利民 王彬尧 黄定九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15d-PGJ2对人血单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内源性抑制物(MMPs和TIMPs)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MMPs、TIMP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Zymography测定M...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15d-PGJ2对人血单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内源性抑制物(MMPs和TIMPs)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MMPs、TIMP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Zymography测定MMPs活性。结果PPARγ配体15d-PGJ2可明显抑制人血单核细胞MMP-9的表达及其活性,但不影响MMP-2、TIMP-1、TIMP-2的表达。结论 PPARγ配对15d-PGJ2可抑制人血单核细胞MMP—9的表达及其活性,对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强斑块稳定性可能起到有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配体 血单核细胞 MMPS TIMPS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 基质金属蛋白酶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在脂多糖刺激下分泌IL-6及出现IL-6m 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江志雄 金益人 +2 位作者 洪文澜 尚世强 孙眉月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62-865,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LPS对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 (MC)分泌IL 6及表达IL 6mRNA基因的影响 ,探讨严重细菌感染时新生儿机体防御反应机制。方法 :取肝素抗凝剂脐血 ,用密度离心分离法分离MNC ,以RPMI16 40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1× 10 6 ml- ... 目的 :通过观察LPS对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 (MC)分泌IL 6及表达IL 6mRNA基因的影响 ,探讨严重细菌感染时新生儿机体防御反应机制。方法 :取肝素抗凝剂脐血 ,用密度离心分离法分离MNC ,以RPMI16 40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1× 10 6 ml- 1 ,将细胞悬液铺于 2 4孔培养板上 ,依次加入不同浓度脂多糖 (LPS)培养 36h或同一浓度LPS(1μg ml)培养不同时间 ,收集培养上清液及细胞 ,分别用ELISA和RT PCR方法测定IL 6及IL 6mRNA表达情况。结果 :①脐血MNC在LPS刺激 3、6、12、18、2 4、36h后IL 6分泌水平逐步增高 ,6h以后增加尤为明显 ,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0 1)。LPS刺激组与无LPS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 ,6h内IL 6变化水平无差异 ,6h以上各点有显著差异 (P <0 0 1)。RT PCR方法检测显示LPS刺激后 3h即可见IL 6mRNA基因表达。②脐血MNC受不同浓度LPS刺激时 ,IL 6分泌水平随LPS浓度递增。③全部脐血MNC均检测到IL 6mRNA基因表达。结论 :LPS能诱导新生儿脐血MNCIL 6mRNA基因转录 ,从而促使IL 6合成、分泌 ,该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单核细胞 IL-6 脂多糖 新生儿 感染 细胞介素-6
下载PDF
体外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文佳 周洪 王晓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1-554,共4页
目的建立人破骨样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探讨1α,25-(OH)2D3、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前列腺素E2(PGE2)等骨吸收刺激因子对破骨细胞分化、增殖和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正畸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脐血单核细胞... 目的建立人破骨样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探讨1α,25-(OH)2D3、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前列腺素E2(PGE2)等骨吸收刺激因子对破骨细胞分化、增殖和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正畸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脐血单核细胞接种于预置盖玻片和骨片的24孔培养板中,实验组分别加入诱导因子1α,25-(OH)2D3、M-CSF、PGE2,对照组不加,每3 d换液一次,培养7 d。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TRAP染色等方法观察破骨样细胞的形成情况。结果第3天实验组单核细胞出现融合趋势,第7天TRAP染色可见阳性的多核破骨样细胞,但尚未形成骨吸收陷窝,以1α,25-(OH)2D3组破骨样细胞形成数量最多。结论脐血单核细胞经1α,25-(OH)2D3、M-CSF、PGE2体外诱导培养后可分化为TRAP(+)多核的破骨样细胞,且10-8mol/L的1α,25-(OH)2D3具有最强的生物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单核细胞 破骨样细胞 细胞培养 25-(OH)2D3 M-CSF PGE2
下载PDF
人体脐带血单核细胞与冰晶间相互机械影响的显微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鑫 陶乐仁 +1 位作者 习德成 华泽钊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3,159,共6页
利用低温显微镜观察了脐带血单核细胞在降温过程中与冰晶间的相互机械作用,比较了在不同保护剂情况下有无静电场的降温过程中,冰晶形成和生长以及由此引起的机械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脐血中的细胞与冰晶间存在一定的机械作用,静电场... 利用低温显微镜观察了脐带血单核细胞在降温过程中与冰晶间的相互机械作用,比较了在不同保护剂情况下有无静电场的降温过程中,冰晶形成和生长以及由此引起的机械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脐血中的细胞与冰晶间存在一定的机械作用,静电场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冰晶的形成和生长特性,使其细化;不同的保护剂,由于其本身的化学机制不同,对冰晶的抑制影响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单核细胞 机械作用 低温保护剂 静电场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产妇胎儿脐带血单核细胞PD-L1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于贤杰 刘敏 +4 位作者 杨慧霞 朱曼华 陈姬 吴学杰 王贵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2061-2064,共4页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产妇胎儿脐带血单核细胞PD-L1表达情况,探讨脐血清HBeAg与PD-L1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1例HBsAg阳性产妇和10例健康产妇胎儿脐带血单核细胞PD-L1的表达,微粒子免疫荧光法(MEIA)检测脐血清HBeAg.结...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产妇胎儿脐带血单核细胞PD-L1表达情况,探讨脐血清HBeAg与PD-L1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1例HBsAg阳性产妇和10例健康产妇胎儿脐带血单核细胞PD-L1的表达,微粒子免疫荧光法(MEIA)检测脐血清HBeAg.结果:HBeAg阴性产妇组胎儿脐带血单核细胞PD-L1表达与健康产妇组无显著差异,而HBeAg阳性组中,3例脐血清HBeAg高水平患者,脐带血单核细胞PD-L1表达显著高于HBeAg低水平组、HBeAg阴性组及健康产妇组(22.0±1.6 vs 2.55±3.1,1.3±1.2,1.5±0.8,均P=0.00);HBeAg量处于低水平者,其单核细胞PD-L1表达与HBeAg阴性者及健康产妇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慢性HBV感染产妇胎儿脐血高水平HBeAg可能和单核细胞PD-L1高表达有关,可能和新生儿HBV感染慢性化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 慢性HBV感染 脐带血单核细胞 HBEAG 感染慢性化
下载PDF
不同途径移植人脐血单核细胞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姚星宇 杨丽敏 张国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0期786-791,共6页
目的观察经不同途径移植人脐血单核细胞14天后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探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途径。方法采用自体血二次注血/退针法制作脑出血模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证实脑出血模型构建成功后,将从人... 目的观察经不同途径移植人脐血单核细胞14天后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探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途径。方法采用自体血二次注血/退针法制作脑出血模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证实脑出血模型构建成功后,将从人脐血中分离出的新鲜人脐血单核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blood mononuclear cells,HUCBMC)分别经Wistar大鼠尾静脉、左心室及脑出血局部移植入实验动物体内,对照组造模成功后,不予治疗,自然转归。各组模型均于移植1、3、7、14天采用Longa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结果经尾静脉、左心室及脑出血局部移植HUCBMC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后提示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131.87,P<0.001);移植时间(time)与移植方法(group)的交互效应显示不同的治疗方法时间趋势相同(F=35.54,P>0.05)。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显示,不同移植方法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F=6.434,P=0.001);HUCBMC移植术后1天脑局部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2.35±0.67)高于其他组,移植术后3、7、14天脑局部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0.40±0.60,0.25±0.37,0.03±0.22)低于其他组;HUCBMC移植后1天4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F=2.14,P=0.1 0);移植3、7、14天4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5.59,22.94,11.07,其对应P值均<0.01);相同移植途径不同时间点多个样本均数之间比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27.71,29.07,92.11,13.47,其对应P<0.001);尾静脉与左心室移植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差别无显著性(P分别为0.85,0.08,0.70,0.68)。结论经尾静脉、左心室及脑出血局部途径移植人脐血单核细胞治疗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均有改善;脑局部移植是脐血单核细胞移植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血单核细胞 脑出 大鼠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人周围血单核细胞载脂蛋白E基因表达的竞争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定量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向伟 马燕琳 +7 位作者 符生苗 赵水平 赵迪成 杨进福 陈炽 王福利 王果 聂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73-476,共4页
为建立人周围血单核细胞载脂蛋白E基因表达检测方法 ,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与儿童健康的关系 ,我们抽取 2 6例健康儿童外周静脉血 ,分离血单核细胞 ,抽提RNA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载脂蛋白E基因表达 ,并以正常人cDNA作定量标准... 为建立人周围血单核细胞载脂蛋白E基因表达检测方法 ,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与儿童健康的关系 ,我们抽取 2 6例健康儿童外周静脉血 ,分离血单核细胞 ,抽提RNA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载脂蛋白E基因表达 ,并以正常人cDNA作定量标准物 ,待测样品与定量标准物共扩增 ,计算出待测样本的个体的mRNA量。研究发现载脂蛋白E基因能在健康儿童周围血单核细胞表达 ,健康儿童载脂蛋白E基因表达量为 0 .37± 0 .15mol/molmRNA。表明采用竞争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来检测人周围血单核细胞载脂蛋白E基因表达的分析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实用、可靠 ,且能准确定量 ,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载脂蛋白E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竞争性 周围血单核细胞 儿童
下载PDF
SR-BI在OxLDL诱导人血单核细胞表达致炎细胞因子mRNA中的作用
10
作者 雷新军 马爱群 +2 位作者 耿涛 白玲 张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4-587,607,共5页
目的 探讨SR BI在OxLDL刺激人血单核细胞表达致炎细胞因子mRNA中的作用。方法 用原位杂交方法研究OxLDL、SR A的特异性抑制性配体 Fucoidin、17β Estrogen对人血单核细胞SR BI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与MCP 1、PDGF、bFGF、IL 10mRNA表... 目的 探讨SR BI在OxLDL刺激人血单核细胞表达致炎细胞因子mRNA中的作用。方法 用原位杂交方法研究OxLDL、SR A的特异性抑制性配体 Fucoidin、17β Estrogen对人血单核细胞SR BI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与MCP 1、PDGF、bFGF、IL 10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 OxLDL(10~ 30mg·L-1)能剂量依赖性刺激SR BImRNA表达 (均P <0 .0 0 1) ,Fucoidin(5 0~ 2 5 0mg·L-1)能拮抗 2 0mg·L-1OxLDL的诱导效应 (均P <0 .0 0 1) ,同MCP 1、PDGF、bFGF、IL 10四种致炎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相一致。 17β Estrogen(1× 10 -9mol·L-1~ 1× 10 -5mol·L-1)抑制上述致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 (均P <0 .0 0 1) ,但剂量依赖性提高SR BImRNA表达 (P <0 .0 0 1) ;在 1× 10 -5mol·L-1时 ,OxLDL(10~ 30mg·L-1)能对抗Fucoidin(2 5mg·L-1)而刺激上述致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 (均P <0 .0 0 1)。结论 S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BI OXLDL 血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 MRNA 单核细胞 脂蛋白 雌激素
下载PDF
五种益生菌菌株对脐血单核细胞表达CD4CD25的影响
11
作者 李志川 郑跃杰 +2 位作者 王和平 祖莹 代东伶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2年第6期446-447,452,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5种国内益生菌菌株(长双歧杆菌6-1株、婴儿双歧杆菌CGMCC313-1株、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粪链球菌YIT0072株和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对脐血单核细胞(CBMC)的表达CD4、CD25的影响。方法:取7例健康孕妇的脐血...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5种国内益生菌菌株(长双歧杆菌6-1株、婴儿双歧杆菌CGMCC313-1株、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粪链球菌YIT0072株和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对脐血单核细胞(CBMC)的表达CD4、CD25的影响。方法:取7例健康孕妇的脐血分离出CBMC,分别与上述5种益生菌菌株,以菌和CBMC比例2:1(低)、20:1(中)和200:1(高)共培养24-36小时,同时设阴性对照(PBS)和阳性对照(脂多糖,LP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BMC表面CD4CD25分子表达情况。结果:5种益生菌菌株中,除了高剂量的酪酸梭状芽胞杆菌株CGMCC313-2株组CBMC表达CD4C1D25与阴性对照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外,其余益生菌组表达CD4CD25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可影响Tn细胞分化为CD4^+CD25^+CB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双歧杆菌 乳杆菌 酪酸梭状芽胞杆菌 血单核细胞
下载PDF
压力与牙周膜细胞对体外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样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承琼 周洪 王晓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目的研究持续静压力和人牙周膜细胞对体外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样细胞的影响,初步探讨静压力和牙周膜细胞在正畸性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收集单个核细胞。用组织块酶消化法培养获得牙周膜细胞。建立tra... 目的研究持续静压力和人牙周膜细胞对体外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样细胞的影响,初步探讨静压力和牙周膜细胞在正畸性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收集单个核细胞。用组织块酶消化法培养获得牙周膜细胞。建立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下层接种脐血单个核细胞,上层接种牙周膜细胞。A组为单核细胞与牙周膜细胞共培养加力;B组为单核细胞培养加力,另设不加力对照组A’、B’组。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及TRAP染色,骨磨片染色等方法检测破骨样细胞的形成及功能。结果A组下层细胞在加力后第2天出现细胞融合现象,3 d时可见明显的多核破骨样细胞,TRAP染色阳性,骨磨片染色可见典型的骨吸收陷窝。其他组仅有极少量多核细胞形成,未见骨吸收陷窝。结论静压力作用下,牙周膜细胞可以刺激脐血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单核细胞 牙周膜细胞 持续静压力 破骨样细胞
下载PDF
人脐带血单核细胞中的神经样细胞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姚星宇 杨丽敏 张国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研究人脐带血单核细胞(HUBMNCs)中是否存在神经样细胞。方法采集30例新生儿的脐带血,从中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其神经巢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并对HUBMNCs进行体外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 目的研究人脐带血单核细胞(HUBMNCs)中是否存在神经样细胞。方法采集30例新生儿的脐带血,从中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其神经巢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并对HUBMNCs进行体外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HUBMNCs经免疫荧光染色后,在1个高倍视野(HP,×200)下分别可见(2.67±1.29)个、(7.37±2.46)个散在分布的nestin、NSE阳性的细胞。培养10~12 d时,出现3~5个/HP胞体较大、有数个类似轴突和树突状粗长突起的神经样细胞。结论 HUBMNCs中有少数神经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单核细胞 神经巢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样细胞
下载PDF
粗根荨麻多糖对人脐血单核细胞源树突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屈铭鸿 王崇静 +2 位作者 梁月琴 夏洪颖 李仲昆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5-748,734,共5页
研究粗根荨麻多糖在体外对人脐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细胞分化及成熟的作用。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获得的单核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在含有粗根荨麻多糖(200 mg/L)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阴性对照组:在无药物的R... 研究粗根荨麻多糖在体外对人脐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细胞分化及成熟的作用。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获得的单核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在含有粗根荨麻多糖(200 mg/L)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阴性对照组:在无药物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阳性对照组:在含有细胞因子(IL-4、GM-CSF、TNF-α)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收集第10 d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成熟表型(CD1a、CD80、CD83、CD86、HLA-DR)。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CD80、CD83、CD86、HLADR、CD1a的表达明显增加。粗根荨麻多糖可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分化成熟的D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粗根荨麻多糖 血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CM-Dil及DAPI联合标记示踪人脐血单核细胞细胞膜及细胞核的可行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金英 杨丽敏 +3 位作者 马玉珍 孙文芳 岑尧 姚星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1期7631-7636,共6页
背景:氯甲基-1,1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羧花青-高氯酸盐(chlormethylbenzamido-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mine,CM-DiI)和4’,6-联脒-2-苯基吲哚二盐酸盐(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 背景:氯甲基-1,1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羧花青-高氯酸盐(chlormethylbenzamido-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mine,CM-DiI)和4’,6-联脒-2-苯基吲哚二盐酸盐(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是常用的活细胞示踪剂,分别用来标记细胞膜和细胞核。目的:观察应用细胞膜及细胞核标记物CM-DiI及DAPI联合示踪人脐血单核细胞的可行性及双标后人脐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及活性的变化。方法:将新鲜分离的人脐血单核细胞用示踪剂CM-DiI及DAPI进行双标记,体外培养双标后的人脐血单核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锥虫蓝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细胞活性,同时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经CM-DiI和DAPI双标的人脐血单核细胞荧光染色阳性数。结果与结论:人脐血单核细胞在CM-DiI和DAPI联合标记15min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标记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分别在不同波长下分别呈现红色和蓝色的荧光。CM-DiI/DAPI双标后的人脐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1,3,7,14,21d,CM-DiI和DAPI双染的阳性细胞数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锥虫蓝染色观察人脐血单核细胞存活率为95.6%-98.8%。双标后的人脐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与未经示踪标记的脐血单核细胞相比差异不明显,仍保持了良好的生长状态、贴壁能力和细胞增殖能力。由此证实,CM-DiI和DAPI可有效标记人脐血单核细胞,两种示踪剂对活细胞无毒不良反应,荧光衰减较慢,适用于干细胞标记及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血单核细胞 荧光染料 CM-DiI DAPI 示踪 形态 活性 细胞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脐血单核细胞对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BDNF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昌铭 向静 +1 位作者 王景周 彭昌鼎 《实用医药杂志》 2007年第4期461-464,共4页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核细胞(Human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CMNC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改良Pulsinellis...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核细胞(Human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CMNC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体外分离HCMNCs,术后24h颈内动脉输注数量为3×106/0.5ml的BrdU标记细胞;利用穿梭箱系统和ELISA法检测注射HCMNCs后2、4、8周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脑组织BDNF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术后2周模型组大鼠脑组织BDN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4周时达到高峰(P<0.01),8周时则明显下降,与2周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内动脉输注HCMNCs后治疗组大鼠脑组织BDNF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4周时最高(P<0.01),8周时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4周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内动脉输注HCMNCs可显著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VD大鼠脑组织BDNF含量,具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单核细胞 管性痴呆 认知功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血单核细胞的意义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印强 匡庆贵 +2 位作者 文运衡 陈顼 曾龙映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22期59-60,共2页
目的研究血单核细胞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儿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8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感染组,另选取80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非感染组。检测两组患儿血常规并进行比较。结果感染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 目的研究血单核细胞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儿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8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感染组,另选取80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非感染组。检测两组患儿血常规并进行比较。结果感染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及淋巴细胞绝对值分别为(10.62±2.24)×109/L、(62.00±14.00)%、(6.34±0.57)×109/L、(34.24±3.58)%、(4.58±0.48)%、(0.61±0.13)×109/L、(3.08±0.25)×109/L,均高于非感染组的(7.32±1.25)×109/L、(31.00±4.00)%、(3.42±0.31)×109/L、(45.68±4.57)%、(3.21±0.29)%、(0.22±0.02)×109/L、(3.97±0.3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红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单血核细胞增高与肺炎支原体抗体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感染 儿童 血单核细胞 常规
下载PDF
血单核细胞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卓婵娟 毛晓萍 龙舒婷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目的:探讨血单核细胞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收治行血常规检查的儿童11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为非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观察组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比较两组血常规状况。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 目的:探讨血单核细胞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收治行血常规检查的儿童11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为非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观察组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比较两组血常规状况。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Toll样受体4(TLR4)水平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血常规检查中的红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中血常规检查中,血单核细胞增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其能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感染 儿童 血单核细胞 常规
下载PDF
人脐血单核细胞的核因子kappa B的活化
19
作者 Schroeter C.H. Schaub B. +2 位作者 Gold D.R. P.W.Finn 阿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5年第1期48-49,共2页
对于在生命初期参与免疫反应的免疫信号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关于新生儿细胞的特点,人们对有关调节炎症基因和细胞因子产生的转录因子核因子kappa B (NF-κB)的活性目前仍知之甚少。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明确人脐血单核细胞(CBMC)的NF-κB... 对于在生命初期参与免疫反应的免疫信号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关于新生儿细胞的特点,人们对有关调节炎症基因和细胞因子产生的转录因子核因子kappa B (NF-κB)的活性目前仍知之甚少。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明确人脐血单核细胞(CBMC)的NF-κB活化的特点。笔者分析了在早期免疫系统中NF-κB活性与淋巴细胞增生的潜在联系以及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为了确定遗传对新生儿免疫的影响,笔者评价了母亲的过敏反应对NF-κB调节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来自于健康新生儿的CBMC被提纯并用有丝分裂原(n=28)激活, 用电泳方法测定核提取物,用ELISA方法测定细胞因子分泌,用FISH分析排除相关的缘于母亲对CBMC的污染。所有样本均显示了确定的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并且经过有丝分裂原刺激后NF-κB活性均有升高和降低。在未受刺激的CBMC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血单核细胞 kappa B 细胞因子分泌 免疫反应 新生儿免疫 淋巴细胞增生 健康新生儿 潜在联系 提取物 有丝分裂原
下载PDF
血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相关性的研究
20
作者 王岳 孙娟 +3 位作者 何苗苗 李小霜 于洪恩 张珍华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2-666,共5页
目的 探讨血单核细胞/HDL-C比值(MHR)与T2DM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326例,根据尿α-1微球蛋白/Cr比值(MCR)和e GFR,分为肾小管及肾功能正常组... 目的 探讨血单核细胞/HDL-C比值(MHR)与T2DM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326例,根据尿α-1微球蛋白/Cr比值(MCR)和e GFR,分为肾小管及肾功能正常组(RTN+RFN,n=177)、肾小管受损但肾功能正常组(RTI+RFN,n=100)和肾小管受损且肾功能下降组(RTI+RFD,n=49),比较各组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RTI+RFD组MHR高于RTN+RFN、RTI+RFN组,RTI+RFN组MHR高于RTN+RFN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HR与MCR、UACR呈正相关(P<0.05),与e GFR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HR、UACR是T2DM患者肾小管受损的影响因素,MHR、UACR、MCR是T2DM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T2DM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的曲线下面积为0.794、0.779。结论 MHR是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对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肾小管损伤 肾功能下降 血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