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2020年血培养污染率质量指标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志新 王薇 +3 位作者 杜雨轩 刘佳丽 陈兵权 王治国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47-149,158,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2016—2020年血培养污染率质量指标室间质评结果,了解国内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情况,为实验室建立初步质量规范提供参考。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联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临床检验中心同步开展... 目的回顾分析2016—2020年血培养污染率质量指标室间质评结果,了解国内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情况,为实验室建立初步质量规范提供参考。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联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临床检验中心同步开展质量指标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并通过已开发的Clinet-EQA系统在线回报结果,收集2016—2020年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和血培养污染质量指标数据,对全国、各省份和不同等级医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用西格玛度量评价实验室质量水平。结果2016—2020年全国和三级医院血培养污染率中位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全国最高0.53%,最低0.00%;三级医院最高0.91%,最低0.54%;二级和其他医院近5年中位数均为0.00%。按照省份对2019和2020年三级医院中位数进行排序,结果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位数较低。结论目前国内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情况乐观,实验室仍需加强血培养污染率质量指标监测,严格执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指标 血培养污染 流感染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在早期区别新生儿不同细菌血流感染和鉴别血培养污染的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杰昌 徐志明 +2 位作者 李婉媚 尤芳芳 叶木凤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21-24,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在早期初步区分不同细菌引起的新生儿血流感染和鉴别新生儿血培养污染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血流感染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在首日治疗前检测IL-6、降钙素...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在早期初步区分不同细菌引起的新生儿血流感染和鉴别新生儿血培养污染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血流感染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在首日治疗前检测IL-6、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并同时做血培养。然后依据血培养结果将100例新生儿血流感染分为革兰氏阴性(G^-)菌组(27例)和革兰氏阳性(G^+)菌组(73例);通过进一步培养鉴定把G^+菌血流感染分为链球菌组(26例)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组(47例)。比较不同细菌组间血清IL-6、PCT和CRP浓度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6在早期鉴别G^-菌和G^+菌引起的新生儿血流感染的性能。同期血培养污染的63例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OC曲线分析IL-6鉴别新生儿血培养污染的价值。结果G^-菌组的血清IL-6、PCT和CRP浓度分别为2033.0(75.0~15600.0)ng/L、4.0(0.58~18.99)ng/mL和2.89(0.51~21.4)μg/mL,G^+菌组的血清IL-6、PCT和CRP浓度分别为61.9(26.1~1066.7)ng/L、0.75(0.26~2.70)ng/mL和5.45(0.82~11.86)μg/mL,G^-菌组和G^+菌组的IL-6、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菌组和G^+菌组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PCT和CRP区分G^-与菌G^+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0.2%、64.9%、52.6%。链球菌组的IL-6浓度高于C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L-6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PCT和CRP鉴别血流感染和血培养污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4.2%、91.0%和72.9%。结论IL-6浓度在早期协助鉴别G^-菌和G^+菌引起的新生儿血流感染和鉴别新生儿血培养污染有一定的价值,与PCT相仿,明显优于CRP,并且在G^+菌组中能初步区分链球菌和CNS所致的新生儿早期血流感染,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有利于早期治疗,挽救危重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流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血培养污染
下载PDF
白细胞素-6在不同细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比较及鉴别血培养污染的意义
3
作者 梁杰昌 徐志明 +1 位作者 梁洪邦 邹文毕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0年第10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区别不同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的价值和区别血培养污染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2020年本院收治的血流感染病例300例,在收治第一日同时行血培养和血清IL-6检测,按血培养结果分革兰阴性(G-)菌组(168例...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区别不同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的价值和区别血培养污染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2020年本院收治的血流感染病例300例,在收治第一日同时行血培养和血清IL-6检测,按血培养结果分革兰阴性(G-)菌组(168例)、革兰阳性(G+)菌(100例)组和真菌组(32例),比较三组间IL-6血清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IL-6区别不同组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性能。再选取同期血培养阳性病例分成血流感染组(300例)和血培养污染组(62例),采用ROC曲线分析IL-6区别血培养污染菌的意义。结果:G-菌组、G+菌组、真菌组和污染组IL-6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519.9(292.6~5973.8)Pg/ml、172.9(86.9~419.2)Pg/ml、89.5(42.2~166.7)Pg/ml和28.7(15.2~54.9)Pg/ml,各组之间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血清IL-6水平区别G-菌感染与G+菌感染、G+菌感染与真菌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感染与真菌感染、血流感染与血培养污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分别为0.801、0.706、0.566、0.920。结论:血清IL-6水平对区别血培养污染有很好的临床意义,血清IL-6水平对早期初步区别G-菌与G+菌/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患者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但对区别G+菌感染与真菌感染的能力一般,特别是区别CNS感染与真菌感染价值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流感染 细菌 真菌 血培养污染
下载PDF
初始样本转移技术在老年骨折患者血培养采血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刘允 邵长生 +2 位作者 宋远征 刘志 杨锡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493-498,共6页
目的探讨没有指定设备或程序的情况下,初始样本转移技术降低老年骨折患者血培养污染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因疑似或确诊血流感染而需要采集血培养标本的400例老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对照... 目的探讨没有指定设备或程序的情况下,初始样本转移技术降低老年骨折患者血培养污染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因疑似或确诊血流感染而需要采集血培养标本的400例老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4例,男86例,女118例,年龄61~99(81.74±7.96)岁,上肢骨折72例,下肢骨折90例,脊柱骨折30例,骨盆髋臼骨折12例。观察组196例,男90例,女106例,年龄为60~94(80.36±8.23)岁,上肢骨折64例,下肢骨折88例,脊柱骨折34例,骨盆髋臼骨折1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方法采血,观察组采用初始样本转移技术采血。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培养真阳性率和污染率,分析血培养物阳性的微生物学特征及各菌株的占比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血培养的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9,P>0.05)。观察组血培养污染率低于对照组[0.51%(1/196)比4.90%(10/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P<0.05)。两组污染血培养物中所分离的菌株中大部分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真正菌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肠杆菌科种属,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培养污染患者比血培养阴性患者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的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培养物污染患者额外抽取血培养物比率[63.64%(7/11)]比血培养阴性患者[23.77%(82/345)]高39.87%,差异统计学意义(χ^(2)=7.036,P<0.05)。血培养受污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血培养阴性患者长2.97 d(95%CI 1.5~3.0 d)。结论在不影响血培养真阳性的情况下,使用初始样本转移技术可以显著减少血培养污染,而且没有相关成本。这种新颖的方法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措施,实用、安全,并且不会损害血培养的灵敏度,而无需使用昂贵的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染 初始样本转移技术 老年骨折患者 血培养污染 抗菌管理
下载PDF
浅谈降低儿科血培养污染的护理方法
5
作者 张明丹 薛莹莹 +1 位作者 吴祎君 王文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第2期86-86,共1页
回顾性分析我院8668例血标本污染原因,通过多学科参与、人员培训、规范皮肤消毒等一系列措施干预,制定并规范护理人员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有效降低血培养的污染率,为临床护理人员总结行血标本采集标准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 儿科 血培养污染 原因分析
原文传递
采血流程的改进对减少血培养污染率的统计学意义
6
作者 陈佩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6期165-166,共2页
研究采血流程的改进对减少血培养污染率的统计学意义。方法:开展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选择我院呼吸内科以及心内科在2018年中送检的血培养样本作为对照组样本并对血培养污染率进行统计;在随后2020年开展采血流程改进之后同年送检的血培养... 研究采血流程的改进对减少血培养污染率的统计学意义。方法:开展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选择我院呼吸内科以及心内科在2018年中送检的血培养样本作为对照组样本并对血培养污染率进行统计;在随后2020年开展采血流程改进之后同年送检的血培养样本作为观察组样本并对血培养污染率进行统计,随后应用小组之间对比的方式来开展本次研究。结果:在对采血流程进行充分的改进之后,小组之间对比的过程中,改进前后血培养污染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为患者开展血液检查时,通过对采血流程进行改进,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培养污染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程改进 血培养污染 统计学意义
下载PDF
血培养标本采集发生污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兴华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195-196,共2页
目的分析血培养标本采集发生污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ICU血培养阳性病例,按照培养结果判断是否存在污染情况,对诱发原因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开展ICU血培养标本采集污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分别在培训前后进... 目的分析血培养标本采集发生污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ICU血培养阳性病例,按照培养结果判断是否存在污染情况,对诱发原因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开展ICU血培养标本采集污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分别在培训前后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统计考核成绩。结果 2014年-2016年血培养阳性结果220例,其中20例污染(9.09%),污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共发放70份调查问卷,其中42.86%的护理人员未接受过任何关于血培养相关医学知识的培训,未对血液标本采集部位严格消毒占64.29%,未明确要求血液标本送检要求占52.86%,对血液标本采集部位不够了解占11.43%,血液采集过程中存在不良习惯占7.14%;参加ICU血培养污染相关培训前,相关知识考核成绩为(75.39±5.69)分,显著低于培训后的(95.41±6.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握ICU血培养标本采集发生污染原因,有利于降低血培养标本采集污染率,避免耽误患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液标本采集 护理 培养标本污染
下载PDF
加强分析前质控培训对护士血培养标本采集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孙丽娜 周志敏 +1 位作者 王学丽 马乐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年第6期161-163,共3页
目的借助检验科ISO15189质量体系,特别是关于血培养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学习培训,提高病房护士血培养标本采集质量,降低污染率。方法以培训前5个月内的685例血培养标本为对照组,培训后4个月内的739例血培养标本为实验组,比较两组间污... 目的借助检验科ISO15189质量体系,特别是关于血培养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学习培训,提高病房护士血培养标本采集质量,降低污染率。方法以培训前5个月内的685例血培养标本为对照组,培训后4个月内的739例血培养标本为实验组,比较两组间污染率差异。结果实验组的血培养标本污染率(1.5%)显著低于对照组(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提高病房护士血培养标本采集质量,降低污染率,加强采血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学习培训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前质量控制 护士 血培养污染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区分不同病原菌引起血流感染的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任党利 韩海燕 +2 位作者 周鑫 刘锦 靳颖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ILR)在区分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及鉴别诊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培养污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0例同时送检血培养和血常规检查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血培养结果阴性356例,血培养...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ILR)在区分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及鉴别诊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培养污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0例同时送检血培养和血常规检查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血培养结果阴性356例,血培养结果阳性144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将血培养阳性组分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组、革兰氏阳性细菌组、真菌组、CNS污染组以及混合菌感染组。收集血培养结果和计算NLR,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细菌NLR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NLR区分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和血培养污染的可能。结果①NLR在血培养阴性组、血培养阳性组、CNS血流感染组和血培养污染组分别为6.12,13.15,10.11和6.24。血培养阴性与阳性组和C;NS血流感染组与血培养污染组之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NLR在革兰氏阴性菌组、革兰氏阳性菌组以及真菌组分别为15.33,11.63和10.58。革兰氏阴性菌组与革兰氏阳性菌组分别与真菌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区分革兰氏阴性菌组与革兰氏阳性菌组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NLR区分血培养阴性与阳性、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CNS血流感染与血培养污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60,0.7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0.45,7.50,8.10。结论 NLR对预判血流感染及鉴别诊断CNS引起的血流感染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流感染 血培养污染
下载PDF
两种皮肤消毒剂应用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静 纪灏 +2 位作者 窦颖 李志夫 任益炯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皮肤消毒剂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需抽取血培养的肺部术后患者1390例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同法选取需抽取血培养的肺部术后患者140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 目的探讨两种皮肤消毒剂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需抽取血培养的肺部术后患者1390例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同法选取需抽取血培养的肺部术后患者140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采用安尔碘进行皮肤消毒,观察组患者采用2%氯苯双胍已烷进行皮肤消毒。比较两组患者血培养污染率发生情况,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对照组血培养污染率为7.41%,观察组血培养污染率为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7.0±6.5)d,住院费用为(11 6536.3±936.9)元;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6.1±3.5)d,住院费用为(80 565.2±596.2)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2%氯苯双胍的消毒效果优于安尔碘消毒,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氯苯双胍已烷 血培养污染 效果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