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血栓性疾病的深入认识,积极抗凝成为公认的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方法,普通肝素及及低分子肝素以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过敏、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1],其中...随着对血栓性疾病的深入认识,积极抗凝成为公认的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方法,普通肝素及及低分子肝素以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过敏、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1],其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类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由抗体介导产生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血栓形成(HIT with thrombosis,HITT)或不伴血栓形成(孤立HIT)[2]。HIT患病率虽然较低,为0.1%~5.0%[3],但可继发形成致命性血栓,病死率高达5%~10%[3]。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因肝素类药物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往往会忽视HIT和HITTS的发生。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科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610例中,28例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3~7 d出现HIT,其中24例Ⅰ型HIT,4例Ⅱ型HIT,现将4例Ⅱ型HIT报道如下。展开更多
文摘随着对血栓性疾病的深入认识,积极抗凝成为公认的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方法,普通肝素及及低分子肝素以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过敏、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1],其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类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由抗体介导产生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血栓形成(HIT with thrombosis,HITT)或不伴血栓形成(孤立HIT)[2]。HIT患病率虽然较低,为0.1%~5.0%[3],但可继发形成致命性血栓,病死率高达5%~10%[3]。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因肝素类药物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往往会忽视HIT和HITTS的发生。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科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610例中,28例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3~7 d出现HIT,其中24例Ⅰ型HIT,4例Ⅱ型HIT,现将4例Ⅱ型HIT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