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及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兴洲 崔红根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3期102-106,共5页
药物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是一种与药物有关的通过免疫反应引的以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疾病。临床上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以免疫机制为主要原因。DITP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通过体内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的激活... 药物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是一种与药物有关的通过免疫反应引的以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疾病。临床上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以免疫机制为主要原因。DITP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通过体内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的激活、清除和破坏,从而引起血小板计数下降。根据DITP发病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药物依赖性抗体型、半抗原诱导型、免疫复合物型、自身抗体型、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相关型,每型有其自身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也不尽相同。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药物诱导GPⅡb/Ⅲa受体发生构型变化,被体内天然抗体识别结合,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临床上表现为应用替罗非班后2~6 h血小板计数急剧下降,停用替罗非班后血小板计数迅速恢复,伴或不伴出血表现。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目前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标准,其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特点。当患者发生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时,要及时停用替罗非班,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或有显著出血倾向时需输注血小板,必要时输注免疫球蛋白,并避免再次使用替罗非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药物诱导血小板减少 药物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药物不良反应 替罗非班
下载PDF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及诊断 被引量:1
2
作者 聂晓璐 马静瑶 +1 位作者 孙凤 詹思延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7期829-835,共7页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DITP)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根据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可分为2大类:非免疫介导和药源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drug-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DIIT)。后者...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DITP)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根据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可分为2大类:非免疫介导和药源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drug-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DIIT)。后者进一步根据不同的免疫介导作用机制划分为4类。除经典途径由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drug-dependent platelet-reactive antibodies,DDAbs)与血小板结合引起的DI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免疫抑制剂诱导的血小板减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nduced thrombocytopenia,ICI-ITP)以外,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后开展广泛疫苗研发及接种,新近出现的疫苗诱导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vaccine-induce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VITT)也属于DITP范畴。本研究结合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全面综述上述各类型DITP的发生机制特点及诊断,梳理DITP相关数据库,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 免疫性 半抗原 药物依赖性 肝素 疫苗 诱导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四仙颗粒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汤利萍 向生霞 +1 位作者 谢刚 潘燕 《四川中医》 2024年第7期153-155,共3页
目的:抗肿瘤的化疗药物大多会引起患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往往导致治疗不能按时、按量进行,影响化疗效果。血小板下降是骨髓功能被抑制的表现之一,目前虽然皮下注射“白介素-11”、“TPO”对提升血小板疗效肯定,但因价格昂贵等原因,在临... 目的:抗肿瘤的化疗药物大多会引起患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往往导致治疗不能按时、按量进行,影响化疗效果。血小板下降是骨髓功能被抑制的表现之一,目前虽然皮下注射“白介素-11”、“TPO”对提升血小板疗效肯定,但因价格昂贵等原因,在临床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采用口服的、价格较为低廉的药物来有效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笔者自拟中药“四仙颗粒”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6年12月共观察65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其中治疗组33例,除常规对症治疗外,还每天分3次服用“四仙颗粒”1剂,连服2周。对照组32例,仅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组显效率21.2%,有效率51.5%,总有效率73.7%;对照组显效率12.5%,有效率37.5%,总有效率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四仙颗粒”能有效提升化疗后下降的血小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学疗法 血小板减少 中药
下载PDF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阙斌 聂绍平 马长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5期389-391,共3页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肝素诱导 治疗进展 纤维蛋白原结合 血小板计数 诊断 肝素类药物 血小板激活 大剂量肝素 血栓形成
下载PDF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16
5
作者 曹磊 谭颖 +2 位作者 吕继成 喻陆 赵明辉 《中国血液净化》 2009年第3期163-166,共4页
肝素是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在肾脏内科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随着肝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亦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包括肝素抵抗、出血、血栓形成和过敏反应,其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 肝素是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在肾脏内科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随着肝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亦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包括肝素抵抗、出血、血栓形成和过敏反应,其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车定为严重并发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肝素诱导 血液透析治疗 血栓性疾病 严重并发症 常用药物 肾脏内科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药物 被引量:4
6
作者 蔡晓玲 张建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49-250,共2页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药物蔡晓玲(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合肥230022)张建玉(合肥市妇婴保健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以往多用糖皮质激素(GC)类药物。但部分患者在持续应用过程中会自行发生血小板再度减少,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药物蔡晓玲(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合肥230022)张建玉(合肥市妇婴保健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以往多用糖皮质激素(GC)类药物。但部分患者在持续应用过程中会自行发生血小板再度减少,合并出血倾向。近年来,一些非GC类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 药物疗法 维生素C 丙种球蛋白
下载PD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雄 刘传勇 +1 位作者 古茂群 廖丽娟 《中国医刊》 CAS 2008年第7期41-42,共2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L患者67例,其中35例在化疗结束24小时后给予rhIL-11 50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4天,观察rhIL-11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32例未用rh...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L患者67例,其中35例在化疗结束24小时后给予rhIL-11 50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4天,观察rhIL-11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32例未用rhIL-11治疗的患者做对照。结果治疗组在rhIL-11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效率77.2%;对照组血小板自行恢复56.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用药后1周、2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63.50±6.72)×109/L、(98.80±9.68)×109/L;对照组分别为(42.30±6.28)×109/L、(70.20±7.22)×109/L,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缩短,P<0.05。治疗期间输注血小板的数量,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常见不良反应轻,停药后自行消失。结论rhIL-11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效、安全,可加速血小板数量的恢复,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急性白血病 药物疗法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4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袁洪志 谷涌泉 +1 位作者 齐书山 廉亮亮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88,共4页
随着对血栓性疾病的深入认识,积极抗凝成为公认的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方法,普通肝素及及低分子肝素以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过敏、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1],其中... 随着对血栓性疾病的深入认识,积极抗凝成为公认的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方法,普通肝素及及低分子肝素以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成为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过敏、出血、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1],其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类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由抗体介导产生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血栓形成(HIT with thrombosis,HITT)或不伴血栓形成(孤立HIT)[2]。HIT患病率虽然较低,为0.1%~5.0%[3],但可继发形成致命性血栓,病死率高达5%~10%[3]。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因肝素类药物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往往会忽视HIT和HITTS的发生。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科接受血管介入治疗的610例中,28例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3~7 d出现HIT,其中24例Ⅰ型HIT,4例Ⅱ型HIT,现将4例Ⅱ型HIT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 普通肝素 血管介入治疗 血栓性疾病 抗体介导 出血性疾病 血栓形成 肝素类药物
下载PDF
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治疗前后血小板电镜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胡群 王令仪 《武汉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74-75,129,共2页
本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31例。发现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血小板计数很快上升,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下降,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下降。通过治疗前后血小板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该疗... 本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31例。发现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血小板计数很快上升,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下降,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下降。通过治疗前后血小板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该疗法对血小板超微形态的恢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 药物疗法 地塞米松 儿童
下载PDF
心脏手术围术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素 敖虎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8-240,共3页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 IT)是肝素治疗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栓形成前疾病,它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在围术期能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意义。发病机制主要与肝素—血小板因子4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实验室抗体检...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 IT)是肝素治疗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栓形成前疾病,它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在围术期能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意义。发病机制主要与肝素—血小板因子4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实验室抗体检测结合临床有助于早期诊断。而替代性药物抗凝治疗是治疗H IT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 心脏手术 替代性药物
下载PDF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治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宣可平 张晓红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5年第3期253-256,共4页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伴有抗体反应和血栓形成,是临床使用肝素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本文综述该疾病的发病率及诊断、高凝状态的原因及防治进展。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肝素诱导 诊治进展 药物诱导 血栓形成 抗体反应 临床使用 防治进展 高凝状态 并发症 发病率
下载PDF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国基 张智全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1505-1505,共1页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化学诱导 紫癜 血小板减少/化学诱导 荧光喹诺酮类/副作用
下载PDF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6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金夫 胡建森 +1 位作者 杨志新 屠敏民 《中国乡村医药》 2020年第9期50-51,共2页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1-2].HIT发病率为0.1 %~5.0 %[3].
关键词 动脉血栓形成 抗体介导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 肝素类药物 血小板计数 肝素不良反应 诊治体会 HIT
下载PDF
药物联用所致血小板减少5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邴艳萍 郭嵘 李建成 《青岛医药卫生》 2012年第3期203-203,共1页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黏膜出血(鼻出...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黏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近年来有文献报道药物联用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现摘录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化学诱导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药物治疗
15
作者 高清平 仲照东 《医药导报》 CAS 1999年第6期393-395,共3页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 治疗 免疫性 药物疗法
下载PDF
综合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探讨
16
作者 郑天文 陈冬梅 +1 位作者 郭玉章 付清流 《福建医药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2-4,共3页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中的变化及其应用长春地辛(VDS)、达那唑、左旋咪唑综合治疗对其影响和疗效。方法采用VDS、达那唑、左旋咪唑等治疗CITP,分为VDS组及综合...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中的变化及其应用长春地辛(VDS)、达那唑、左旋咪唑综合治疗对其影响和疗效。方法采用VDS、达那唑、左旋咪唑等治疗CITP,分为VDS组及综合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及琼脂单扩散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结果CITP患儿治疗前外周血CD4+降低,CD8+升高,CD4+/CD8+降低;治疗后CD4+、CD8+均降低,其中以CD8+降低尤为显著,但CD4+/CD8+明显高于治疗前,VDS组及综合组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较正常人无明显差异。综合组有效率达 95%(19/20), VDS组有效率 80%(16/20),综合组疗效优于 VDS组(P<0. 05)。结论 CITP患儿 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表达与比例失调,VDS等综合治疗CITP能有效缓解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紫癜 T细胞 药物疗法 VDS
下载PDF
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
17
作者 胡鹤鸣 徐晓红 张晶玉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745-745,共1页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化学诱导
下载PDF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安妮 朱珠 +1 位作者 范国荣 李琴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5期445-450,共6页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药物不良反应,具有潜在致命风险。本文通过检索HIT相关文献,了解其临床表现及诊断,为HIT患者提供合理的替代抗凝方案,包括立即停止肝素治疗和开始替代抗...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药物不良反应,具有潜在致命风险。本文通过检索HIT相关文献,了解其临床表现及诊断,为HIT患者提供合理的替代抗凝方案,包括立即停止肝素治疗和开始替代抗凝治疗(阿加曲班、比伐卢定、来匹卢定、达那肝素、磺达肝素),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建议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 肝素 血小板减少 药物不良反应 药学监护
下载PDF
1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护理
19
作者 崔贵璞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9期125-126,共2页
肝素(heparin)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其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由肝素所引起的严重而少见的并发症,HIT作为一种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体对肝素--血小... 肝素(heparin)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其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由肝素所引起的严重而少见的并发症,HIT作为一种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体对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的识别,损伤了血小板以及内皮细胞而导致,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1]。随着肝素的广泛应用,HIT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并得到重视,我院曾收治一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HIT的患者,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介入术后 肝素诱导 血小板减少 患者 自身免疫性疾病 种特异性 血栓形成 使用范围 内皮细胞 抗凝药物 复合物 并发症 应用 因子 损伤 识别 临床 扩展 抗体
下载PDF
枸杞二黄汤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利奈唑胺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志伟 李文静 +3 位作者 赵田华 王文晋 侯兰芬 李素欣 《河北中医》 2018年第5期726-729,共4页
目的观察枸杞二黄汤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利奈唑胺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利奈唑胺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枸杞... 目的观察枸杞二黄汤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利奈唑胺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利奈唑胺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枸杞二黄汤加味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33(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及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比较2组疗效;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IL-33、TNF-α及IFN-γ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PLT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IL-33、TNF-α及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80.7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46%,对照组较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严重(P<0.05)。结论枸杞二黄汤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利奈唑胺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出血症状,增加PLT,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化学诱导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