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F-PECVD聚合类聚乙烯氧(PEO-like)薄膜及其对血小板吸附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文娟 谢芬艳 +2 位作者 付亚波 陈强 翁静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89,共5页
本文采用平板式电容耦合射频(RF,13.56MHz)等离子体源,以乙二醇二甲基醚(Ethylene Glycol Di Methyl Ether)为聚合单体,氩气为辅助气体,在连续与脉冲射频等离子体两种放电模式下合成类聚乙烯氧(PEO-like)功能聚合薄膜。实验研究了等离... 本文采用平板式电容耦合射频(RF,13.56MHz)等离子体源,以乙二醇二甲基醚(Ethylene Glycol Di Methyl Ether)为聚合单体,氩气为辅助气体,在连续与脉冲射频等离子体两种放电模式下合成类聚乙烯氧(PEO-like)功能聚合薄膜。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放电参数:等离子体放电功率、工作气压、放电模式(连续或脉冲)和聚合时间等对聚合物表面结构、功能团含量、表面成分性能以及和血小板吸附等影响。利用接触角测定仪(WC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手段对聚合薄膜的结构、成分和形貌进行细致的分析。同时本文还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法,研究了类PEO功能薄膜对富血血小板的吸附,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得到的结论为:采用RF-PECVD可以在较小功率的连续等离子体放电模式,或较长脉冲间隔的脉冲放电模式下得到结构稳定的PEO生物功能薄膜,所制备的PEO生物功能薄膜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PECVD PEO-like 血小板吸附
下载PDF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构建人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第13外显子编码钙结合域突变体 被引量:1
2
作者 戴健 马继政 +4 位作者 刘剑南 陈相健 杨志健 杨笛 张寄南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3期72-74,i0002,共4页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人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第13外显子编码钙结合域突变体。方法:实验于2005-03/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血标本提取人基因组...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人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第13外显子编码钙结合域突变体。方法:实验于2005-03/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血标本提取人基因组DNA,设计、合成两对引物,将突变位点设计在引物内,突变位点包含限制性内切酶BseNI酶切位点,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定点突变技术,应用高保真TaqDNA聚合酶,通过三轮聚合酶链扩增反应对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的第13外显子进行扩增,将第13外显子碱基8831A置换为G,对最终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获得人血小板反应素1第13外显子编码钙结合域突变体,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除引入突变点产生预期A8831→G突变外,其余碱基序列无改变。结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体外定点突变技术,成功构建人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第13外显子编码钙结合域突变体,为研究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该位点突变导致血小板反应素1蛋白的结构、功能变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吸附蛋白1 聚合酶链反应 突变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三种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蕤 安群星 +4 位作者 胡兴斌 夏爱军 陈晨 余瑞 穆士杰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目的比较ELISA法、传统的淋巴细胞毒性试验(CDC)和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确定一种准确、简便、稳定的试验方法。方法用三种方法分别对5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与血小板抗体相关)和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进行血小板抗... 目的比较ELISA法、传统的淋巴细胞毒性试验(CDC)和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确定一种准确、简便、稳定的试验方法。方法用三种方法分别对5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与血小板抗体相关)和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验证这三种方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点和不足。结果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操作简单,且其准确度和特异度均与流式细胞法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检测效果均优于淋巴毒性试验的方法(P〈0.05)。结论ELI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具有准确度和特异性高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淋巴细胞毒性试验 流式细胞技术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小板源性指标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4
作者 沈笑春 陈延斌 +2 位作者 穆传勇 雷伟 黄建安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11期1693-1695,共3页
目的:通过测定肺癌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CD40配体(CD40L)、CD62P的表达水平,探讨血小板源性CD40/CD40L在肺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分离肺癌患者的血小板,用二磷酸腺苷(ADP)体外诱导前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表面... 目的:通过测定肺癌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CD40配体(CD40L)、CD62P的表达水平,探讨血小板源性CD40/CD40L在肺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分离肺癌患者的血小板,用二磷酸腺苷(ADP)体外诱导前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表面表达的CD40、CD40L、CD62P进行测定,并与健康人作比较。结果(1)ADP诱导前,肺癌组血小板源性CD40、CD40L、CD62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DP诱导后,肺癌组血小板源性CD40、CD62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2)ADP诱导前后,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CD40L、CD62P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ADP诱导前后,有远处转移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P〈0.05)。结论(1)肺癌患者血小板源性CD62P、CD40L表达水平增加,且表达水平与肺癌的进展程度相关,血小板源性CD40/CD40L系统在肺癌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2)检测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表达水平对研究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CD40/CD40L 血小板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NT-proBNP、TSP-2、hs-CRP在非瓣膜性HFrEF患者中的表达及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罗鸿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6期1156-1160,共5页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小板吸附蛋白2(TSP-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非瓣膜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中的表达及对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非瓣膜...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小板吸附蛋白2(TSP-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非瓣膜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中的表达及对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非瓣膜性HFrEF患者为HFrEF组,60例非瓣膜性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为HFpEF组,60例心功能正常心力衰竭(HF)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三组NT-proBNP、TSP-2、hs-CRP水平;根据心功能分级将HFrEF组患者分为心功能Ⅱ级、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并对比三组NT-proBNP、TSP-2、hs-CRP水平;分析NT-proBNP、TSP-2、hs-CRP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随访结果将HFrEF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比较两组患者NT-proBNP、TSP-2、hs-CRP水平;分析影响HFrEF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NT-proBNP、TSP-2对HFrEF患者的短期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三组NT-proBNP、TSP-2、hs-CRP水平为:HFrEF组>HFpEF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非瓣膜性HFrEF患者中,心功能Ⅱ级38例(31.67%)、心功能Ⅲ级46例(38.33%)、心功能Ⅳ级36例(30.00%);三组NT-proBNP、TSP-2、hs-CRP水平为:心功能Ⅳ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瓣膜性HFrEF患者血清NT-proBNP与TSP-2、hs-CRP呈正相关(P<0.05);120例非瓣膜性HFrEF患者中,预后良好79例(65.83%)、预后不良41例(34.17%);患者NT-proBNP、TSP-2、hs-CRP水平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TSP-2、hs-CRP高表达是非瓣膜性HFrE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NT-proBNP、TSP-2、hs-CRP单独与联合预测非瓣膜性HFrEF患者预后的AUC为0.779、0.907、0.898、0.948,联合预测的AUC高于NT-proBNP、TSP-2、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TSP-2、hs-CRP在非瓣膜性HFrEF患者中高表达,三指标联合检测能较好预测患者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 非瓣膜性心脏病 N端脑钠肽前体 血小板吸附蛋白2
下载PDF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因子与其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王雁 孙震 王之均 《现代科学仪器》 2024年第4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因子与其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9年4月至2022年2月间141例AHF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血清指标对预后情况的相关性。结果:AHF患者死亡率为31.91%,生存率为68.08%。联合检测血小板吸附蛋白2(TSP-2)...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因子与其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9年4月至2022年2月间141例AHF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血清指标对预后情况的相关性。结果:AHF患者死亡率为31.91%,生存率为68.08%。联合检测血小板吸附蛋白2(TSP-2)、B型利钠肽(BNP)及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对AHF患者预后的价值最高,其AUC为0.878。结论:检测血清中的TSP-2、BNP和Cys-C水平,对辅助诊断急性心力衰竭(AHF)及评估其预后具有重大价值,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血小板吸附蛋白2 B型利钠肽 血清胱抑素C 预后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小板反应素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8
7
作者 谭先杰 郎景和 +6 位作者 刘东远 沈铿 冷金花 孙大为 刘珠凤 朱兰 许秀英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27-73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小板反应素 (TSP) 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患者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Northern杂交法 ,检测 38例内异症患者 5 2份异位子宫内...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小板反应素 (TSP) 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患者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Northern杂交法 ,检测 38例内异症患者 5 2份异位子宫内膜组织 (腹膜红色病变 12份、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32份、宫骶韧带结节 8份 ) ,及 30份在位子宫内膜组织 (研究组 )中VEGFmRNA及TSP 1mRNA的阳性表达率。以 2 5例非内异症患者的 2 5份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的对照(对照组 )。结果 腹膜红色病变VEGFmRNA表达水平较高 ,TSP 1mRNA表达水平较低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VEGFmRNA表达水平较低 ,而TSP 1mRNA表达水平较高。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子宫内膜VEGFmRNA表达水平较高 ,而TSP 1mRNA表达水平较低。结论 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中VEGF及TSP 1的表达 ,可能与其血管化程度有关 ;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及TSP 1表达水平的失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淋巴因子 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吸附蛋白类 VEGF TSP-1
原文传递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TSP-2、sAXL和GDF-15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慧君 沈艳 +5 位作者 李瑾 王伶俐 李为为 蒋云 宋艳秋 王占成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6期2451-2454,共4页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血小板吸附蛋白2(TSP-2)、可溶性AXL(sAXL)、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探讨三者对HFpE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52例HFpEF患者(HFpEF...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血小板吸附蛋白2(TSP-2)、可溶性AXL(sAXL)、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探讨三者对HFpE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52例HFpEF患者(HFpEF组)和10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TSP-2、sAXL、GDF-15水平,分析TSP-2、sAXL、GDF-15与HFpEF患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SP-2、sAXL、GDF-15诊断HFpEF的价值。结果HFpEF组血清TSP-2、sAXL、GDF-15、NT-proBNP水平、LAD、LVEDD高于对照组(P<0.05),LVEF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SP-2、sAXL、GDF-15水平随着HFpEF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SP-2、sAXL、GDF-15与HFpEF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血清NT-proBNP水平均呈正相关(rs=0.462、0.406、0.564;r=0.512、0.535、0.515;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TSP-2、sAXL、GDF-15、TSP-2+sAXL+GDF-15诊断HFpE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5(95%CI:0.649~0.782)、0.713(95%CI:0.648~0.778)、0.750(95%CI:0.690~0.811)、0.926(95%CI:0.891~0.960),灵敏度分别为71.05%、73.68%、67.11%、92.76%,特异度分别为71.00%、69.00%、75.00%、89.00%。结论HFpEF患者TSP-2、sAXL、GDF-15水平明显升高,TSP-2、sAXL、GDF-15水平与HFpE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作为HFpEF诊断和病情评估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 心力衰竭 血小板吸附蛋白2 可溶性AXL 生长分化因子15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诊断
下载PDF
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芳 董宁征 +3 位作者 金洁 Feys B.Hendrik 白霞 阮长耿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2-48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1例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血小板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和抗原水平、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等指标在治疗中的变化,并与原发性TTP比较,深入研究遗传性TTP发病... 目的通过观察1例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血小板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和抗原水平、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等指标在治疗中的变化,并与原发性TTP比较,深入研究遗传性TTP发病的特点。方法使用血细胞仪计数、ADAMTS13检测试剂盒、残余胶原结合实验、细胞ELISA、TSP1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遗传性TTP患者血小板数呈周期性变化,但周期可逐渐延长;ADAMTS13抗原含量治疗前和发病间期为(22.79±14.61)U/L,活性缺乏;该例遗传性TTP患者AECA的吸光度(A)值为0.58±0.06;TSP1治疗前为(4.67±1.62)mg/L。原发性TTP治疗前此三项指标分别为(116.89±69.53)U/L、0.89±0.19、(6.18±2.37)mg/L。结论遗传性TTP发病规律并非一成不变,其特点也不同于原发性TTP,ADAMTS13和AECA含量均远低于原发性TTP,TSP1水平与原发性TTP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 yon Willebrand病 血小板吸附蛋白1
原文传递
胆囊癌组织中IL-8和TSP-1mRNA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计数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苗雄鹰 杨竹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研究胆囊癌组织中IL-8mRNA和TSP-1mRNA表达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52例胆囊癌手术切除标本经4%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采用CD34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ABC法显示肿瘤组织中微血管,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肿瘤细胞中I... 目的:研究胆囊癌组织中IL-8mRNA和TSP-1mRNA表达及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52例胆囊癌手术切除标本经4%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采用CD34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ABC法显示肿瘤组织中微血管,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肿瘤细胞中IL-8mR-NA和TSP-1mRNA的表达。结果:52例胆囊癌组织中IL-8mRNA和TSP-1mR-NA阳性率分别为67·3%(35/52)和59·6%(31/52),微血管计数(microvesselcount,MVC)为62·4±12·9个/HP。高分化腺癌和未转移病例MVC(52·4±17·5;53·6±19·3)和IL-8mRNA阳性率(44·0%,11/25;53·6%,15/28)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腺癌(71·5±18·3,P<0·01;87·5%,14/18,P<0·05)或未分化癌(86·2±23·4,P<0·01;100·0%,5/5,P=0·03)及转移病例(73·4±16·8,P<0·01;83·3%,20/24,P<0·05),但TSP-1mRNA表达则相反。IL-8mRNA阳性病例和TSP-1mRNA阴性病例MVC(68·8±15·4;69·5±19·2)明显高于IL-8mRNA阴性病例(49·2±18·7,P<0·01)和TSP-1mRNA阳性病例(57·7±16·3,P<0·01)。IL-8mRNA与TSP-1mRNA表达呈密切相关,P<0·01。结论:IL-8mRNA和TSP-1mRNA表达与胆囊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IL-8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而TSP-1具有抑血管生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白细胞介素8 血小板吸附蛋白1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下载PDF
金疮止血消炎散止血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大基 刘解生 +1 位作者 徐继勋 徐维利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0年第9期821-822,共2页
为探讨金疮止血消炎散的止血作用 ,对实验家兔口服此止血制剂前后的血浆标本进行凝血机制的研究 :血栓形成试验 ;血小板吸附率控制 ;凝血酶元时间的测定 ;优球蛋的溶解试验。结果显示用药后凝血机制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1... 为探讨金疮止血消炎散的止血作用 ,对实验家兔口服此止血制剂前后的血浆标本进行凝血机制的研究 :血栓形成试验 ;血小板吸附率控制 ;凝血酶元时间的测定 ;优球蛋的溶解试验。结果显示用药后凝血机制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1 ) (云南白药对照组 P<0 .0 5 ) ,实验证实金疮止血消炎散有明显凝血止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疮止血消炎散 血栓 血小板吸附 中药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SP-2、γ-GGT水平与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发 魏王芬 杨登魁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19期2492-2495,共4页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血小板吸附蛋白2 (TSP-2)、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水平与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HFpEF患者(HFpEF组)和50例门诊体...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血小板吸附蛋白2 (TSP-2)、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水平与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HFpEF患者(HFpEF组)和5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受检者的血清TSP-2、γ-GGT和B型利钠肽原(BNP)水平,超声心动图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两组受检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应变(LVGS)、左心室纵向峰值应变(LVGLS)、圆周峰值应变(LVGCS)、径向峰值应变(LVGRS);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SP-2、γ-GGT与患者血清BNP水平、LVEF、LVGS、LVGLS、LVGCS、LVGRS的相关性。以HFpEF组血清TSP-2、γ-GGT水平的均值为界,将患者分为高TSP-2水平组、低TSP-2水平组、高γ-GGT水平组、低γ-GGT水平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SP-2、γ-GGT水平与HFpE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HFpEF组患者的血清TSP-2、γ-GGT、BNP水平分别为(23.09±5.13) ng/mL、(36.65±6.12) U/L、(256.32±71.46)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15±2.21) ng/mL、(26.32±3.06) U/L、(22.25±12.65)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EF组患者的LVGS、LVGLS、LVGCS、LVGRS分别为(30.21±4.19)%、(16.34±3.26)%、(24.35±4.59)%、(39.23±5.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24±6.12)%、(22.34±2.46)%、(27.46±3.46)%、(44.25±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SP-2、γ-GGT与HFpEF患者血清BNP水平均呈正相关(r=0.563、0.505,P<0.05),与LVGS、LVGLS呈负相关(r=-0.473、-0.482;-0.591、-0.564,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TSP-2组和高γ-GGT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1.37%、32.65%,明显高于低TSP-2组、低γ-GGT组患者的6.90%、6.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2=4.857、5.618,P<0.05)。结论 HFpEF患者血清TSP-2、γ-GGT水平明显升高,高水平TSP-2、γ-GGT与HFpEF患者心功能下降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 心力衰竭 血小板吸附蛋白2 Γ-谷氨酰转移酶 B型利钠肽原 心功能 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各科药物
13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2000年第10期197-197,共1页
0039284 Agmatine 的新作用/Satriano J//Kidney Int.-1999,56(4).-1252~1253冀医图0039285 NO 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基质粘附作用的影响/Wangsiripaisan A//KidneyInt.-1999,55(6).-2281~2288
关键词 肾小管上皮细胞 新作用 粘附作用 基质 利尿药 血小板吸附蛋白类 体内实验 系膜细胞 屏障功能 药物
下载PDF
十二指肠和小肠肿瘤中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计数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竹林 徐扬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和小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信使核糖核酸(mRNA)、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mRNA和血小板吸附蛋白1(TSP-1)mRNA的表达与微血管计数(MVC)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MVC染色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和小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信使核糖核酸(mRNA)、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mRNA和血小板吸附蛋白1(TSP-1)mRNA的表达与微血管计数(MVC)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MVC染色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bFGFmRNA、PDGFmRNA和TSP-1mRNA染色为原位杂交染色法。结果腺癌MVC(46.2±7.4)明显高于腺瘤(19.8±8.1)。腺癌bFGFmRNA和PDGFmRNA阳性率(57%,48%)明显高于腺瘤(20%,30%),而TSP-1mRNA则相反(腺癌36%,腺瘤90%)。MVC、bFGFmRNAPDGFmRNA表达阳性高与肿瘤分化差、浸润深、直径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腺癌中bFGFmRNA表达与PDGFmRNA表达呈正相关,但与TSP-1mRN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bFGF、PDGF和TSP-1均为重要的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其mRNA表达水平与十二指肠和小肠腺癌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转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微血管计数 小肠肿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血小板吸附蛋白1
原文传递
LVEF正常的心衰患者血清Lp(a)和TSP-2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永华 谷欣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646-649,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射血分数(LVEF)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和血小板吸附蛋白2(TSP-2)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LVEF正常(LVEF≥50%)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8例为CHF组,另选取30名同期健康查体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射血分数(LVEF)正常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和血小板吸附蛋白2(TSP-2)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LVEF正常(LVEF≥50%)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8例为CHF组,另选取30名同期健康查体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对照组和CHF组治疗前后的血清Lp(a)和TSP-2水平,统计其1年的生存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情况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Lp(a)和TSP-2水平,分析LVEF正常性CHF患者血清Lp(a)和TSP-2水平与其1年生存率的关系及两者联合预测其1年生存率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治疗前的血清Lp(a)和TSP-2水平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CHF组治疗3 d、7 d和10 d的血清Lp(a)和TSP-2水平降低(P<0.05)。CHF组1年生存率为82.35%,且存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Lp(a)和TSP-2水平均低于死亡患者(P<0.05)。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VEF正常性CHF患者血清Lp(a)和TSP-2水平与其1年生存率均呈负相关(r=-0.752,-0.76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VEF正常性CHF患者血清Lp(a)和TSP-2水平联合预测其1年生存率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1%、91.67%、97.06%、98.21%和91.67%,LVEF正常性CHF患者血清Lp(a)和TSP-2水平联合预测其预后的价值较高。结论血清Lp(a)和TSP-2水平联合预测LVEF正常性CHF患者预后的价值良好,可能作为其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正常 心力衰竭 脂蛋白A 血小板吸附蛋白2
原文传递
Hemocompatibility and cytocompatibility of diblock copolymer poly(2-ethyl-2-oxazoline)-poly(D,L-lactide)-based micelles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淑金 李艳芳 +7 位作者 赵勇 周艳霞 李晋文 高雅杰 李雨书 李馨儒 刘艳 王杏林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674-680,共7页
A synthetic diblock copolymer poly(2-ethyl-2-oxazoline)-poly(D,L-lactide) (PEOz-PLA) can self-assemble into micelles with an increased efficiency of drug delivery. However, the interactions of blood-micelles and... A synthetic diblock copolymer poly(2-ethyl-2-oxazoline)-poly(D,L-lactide) (PEOz-PLA) can self-assemble into micelles with an increased efficiency of drug delivery. However, the interactions of blood-micelles and cell-micelles remain unclea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assess the hemocompatibility and cytocompatibility of PEOz-PLA micelles in order to clarify its potentials as carriers for drug delivery. Blood compatibility of the micelles was evaluated by hemolysis analysis, coagulation test, platelet activ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ir interaction with protei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EOz-PLA micelles had a favorable blood compatibility. In addition, PEOz-PLA micelles showed a good cytocompatibility through SRB assay, presenting only negligible cytotoxicity when incubated with KBv cells. Taken together, PEOz-PLA micelles could be used as a hemocompatible and cytocompatible drug carrier fo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compatibility CYTOCOMPATIBILITY PEOz-PLA micelles HEMOLYSIS Blood clotting Platelet activation Protein adsorption
原文传递
Cytocompatibility of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film:a medical biomaterial applicable to wound healing 被引量:16
17
作者 Tie-lian LIU Jing-cheng MIAO +4 位作者 Wei-hua SHENG Yu-feng XIE Quan HUANG Yun-bo SHAN Ji-cheng Y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0-16,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membrane to construct artificial skin substitutes for wound healing,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its cytocompatibility. Methods: The effects of...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membrane to construct artificial skin substitutes for wound healing,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its cytocompatibility. Methods: The effects of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film on cytotoxicity, adhesion, cell cycle, and apoptosis of L929 cells, growth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expression of ECV304 cells, and VEGF, angiopoietin-1 (Ang-1),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an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FGF2) expression of WI-38 cells were assessed by 3-(4,5)-dimethylthiahiazo (-z-yl)-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 (MTT) assay, viable cell counting, flow cytometry (FCM),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 (ELISA). Results: We showed that the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film was not cytotoxic to L929 cells and had no adverse influence on their adhesion, cell cycle or apoptosis; it had no adverse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and VEGF secretion of ECV304 cells and no effect on the secretion of VEGF, Ang-1, PDGF and FGF2 by WI-38 cells. Conclusion: The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film should be an excellent biomaterial with good cytocompatibility, providing a framework for reparation after trauma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enerated silk fibroin film CYTOCOMPATIBILITY CYTOTOXI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