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
1
作者 张碧端 孙彦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5期126-128,共3页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干预策略。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19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统计患者在分娩6~8周后的血小板恢复情况,将血小...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干预策略。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19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统计患者在分娩6~8周后的血小板恢复情况,将血小板计数≥100×10^(9)/L和<100×10^(9)/L的患者分别纳入血小板恢复组和血小板未恢复组。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究不同临床特征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针对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血小板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9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在分娩6~8周后有70例(36.84%)血小板未恢复,120例(63.16%)血小板恢复。单因素分析发现,分娩方式、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淋巴细胞计数、病因和产后出血均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后出血、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病因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淋巴细胞计数<1.8×10^(9)/L均为影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血小板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产后出血、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病因为ITP和淋巴细胞计数<1.8×10^(9)/L均为影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后血小板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针对上述因素应给予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 产后血小板恢复 影响因素 干预策略 病因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恢复情况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军 陆宽正 +1 位作者 刘静 金宗骧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4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 探讨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剂量、双剂量血小板对健康献血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在 2 .5版本操作软件的支持下采集血小板。单剂量组 2 2例 ,设定采集量 3 .0× 1 0 1 1 /L,双剂量组 3 1例 ,... 目的 探讨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剂量、双剂量血小板对健康献血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在 2 .5版本操作软件的支持下采集血小板。单剂量组 2 2例 ,设定采集量 3 .0× 1 0 1 1 /L,双剂量组 3 1例 ,设定采集量 6.0× 1 0 1 1 /L。分别观察献血者采前、采后及采集 1个月后献血者的血小板计数值。结果 单剂量组、双剂量组采集血小板量分别为 ( 2 .86± 2 .3 9)× 1 0 1 1 /L、( 5 .75± 4.46)× 1 0 1 1 /L。单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 [( 2 1 1 .64± 2 1 .2 7)× 1 0 9/L ]显著高于采集后 [( 1 3 5 .73± 2 0 .94)× 1 0 9/L]( P<0 .0 5 ) ;双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 [( 2 70 .2 6± 3 7.2 5 )× 1 0 9/L ]亦显著高于采集后 [( 1 41 .3 9± 3 9.2 8)× 1 0 9/L]( P<0 .0 5 )。单剂量组、双剂量组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分别下降 3 5 .0 %±1 2 .6%、47.9%± 1 5 .9%。采后 1个月单剂量组献血者血小板回升为 ( 2 1 5 .86± 2 4.5 6)× 1 0 9/L,而双剂量组回升为 [( 2 60 .3 2±3 8.71 )× 1 0 9/L],与采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结论 单剂量组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和血小板制品质量无不良影响。建议双剂量组应提高献血者采前血小板底限值 ( >2 5 0× 1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献血者 血小板恢复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恢复速度及其线性拟合度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博 董春霞 +5 位作者 康建民 石蕊 张志娟 田雅茹 姚一帆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37-1642,共6页
目的:计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恢复速度及其线性拟合度的分界值,用于预测首次诱导化疗缓解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择下一步化疗方案。方法:纳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初诊AML患者117例,诊断采用MICM分型,结合患者... 目的:计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恢复速度及其线性拟合度的分界值,用于预测首次诱导化疗缓解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择下一步化疗方案。方法:纳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初诊AML患者117例,诊断采用MICM分型,结合患者入院时血象、年龄及合并症等综合评估危险分层。检测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并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院前连续5次血细胞分析中血小板计数的恢复速度。根据ROC曲线计算恢复速度与线性拟合度的分界值,并以其分界值为界将入组的AML患者分组,利用Pearson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判断首次诱导化疗缓解效果。结果:使用ROC曲线分析得到预测首次诱导化疗达到缓解状态的血小板恢复速度的分界值为4.059 5×10^(9)/(L·d),灵敏度为77%,特异度为62.5%,约登指数为0.395;预测首次诱导化疗达到缓解的线性拟合度的分界值为72.7%,灵敏度为63.9%,特异度为67.9%,约登指数为0.318。根据上述分界值将患者分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组间患者缓解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结论:应用外周血小板计数和ROC曲线计算得到的首次诱导化疗后AML患者血小板恢复速度及其线性拟合度的分界值可作为评价患者缓解的指标。化疗后血小板恢复速度越快,患者越可能达到缓解,血小板在恢复过程中的增长趋势越稳定,患者也越可能达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血小板恢复速度 诱导化疗 治疗缓解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程莹 孙延庆 张雯洁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446-1451,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ar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查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 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ar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查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手册5.1.0RCT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使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RCTs,包括3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第4天[MD=-2.67,95%CI(-4.97,-0.37),P=0.02]和第7天给药[MD=-3.97,95%CI(-5.35,-2.59),P<0.00001]可缩短血小板恢复至>20×109/L时间,加快血小板恢复>50×109/L的时间[MD=-6.5,95%CI(-8.53,-4.48),P<0.00001],但在血小板输注数量和粒细胞植入时间等方面,两组无差别。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空白对照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促进血小板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恢复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申晗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7期2583-2584,共2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其血小板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地...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其血小板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实验组予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出血控制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儿血小板恢复时间,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丙种球蛋白 地塞米松 血小板恢复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环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效果
6
作者 周莹莹 黄蓉 南慧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2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环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60例AA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环孢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环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60例AA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环孢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PLT)恢复时间,临床指标(骨髓巨核细胞个数、血小板输注量、粒细胞恢复时间)水平,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水平、氧化应激指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20×10^(9)/L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50×10^(9)/L、PLT≥100×10^(9)/L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对照组,粒细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CAT、GSH、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环孢素治疗AA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VEGF-C水平,缩短PLT恢复时间,改善临床指标、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环孢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环孢素 血小板恢复时间 氧化应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下载PD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爱华 陈瑜 +1 位作者 陈颖 沈志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0-192,共3页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为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临床资料显示,在淋巴瘤和其他实体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应用rhIL-11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和加速血小板恢复,从而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但是,迄今为止,应...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为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临床资料显示,在淋巴瘤和其他实体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应用rhIL-11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和加速血小板恢复,从而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但是,迄今为止,应用rhIL—11治疗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后的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报道较少。我们对国产注射用IL—11用于急性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恢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急性白血病患者 血小板恢复 化疗后 RHIL-11 血小板生长因子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 临床资料 化疗过程
原文传递
巨和粒对院内肺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沈继春 石莹 +3 位作者 王素莉 苏学涛 赵永青 姜孟臣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0年第3期340-342,共3页
目的:评价巨和粒(重组人白介素-11)对院内肺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普外科、内分泌科、烧伤科住院的46例院内肺感染患者为巨和粒治疗组,选择此期间在神经科、普... 目的:评价巨和粒(重组人白介素-11)对院内肺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普外科、内分泌科、烧伤科住院的46例院内肺感染患者为巨和粒治疗组,选择此期间在神经科、普外科、骨科、心胸外科、内分泌科、烧伤科住院的46例院内肺感染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血小板下降第1天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之后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14d,治疗组在血小板下降第1天同时给予巨和粒治疗,用法为50μ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14d。对照组不予巨和粒治疗。结果:应用巨和粒治疗组血小板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巨和粒组血小板恢复至>50×109/L所需时间及>100×109/L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巨和粒组肺炎症状消失及胸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应用巨和粒治疗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心悸及注射皮肤局部红肿硬结等,但程度较轻,均于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院内肺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抗感染治疗同时应用巨和粒治疗可减轻血小板下降的程度,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加速血小板数量的恢复,减少出血的风险,促进肺感染的痊愈。巨和粒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和粒(重组人白介素-11) 院内肺感染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恢复时间
原文传递
体外pH值影响体内血小板恢复和成活
9
作者 杨华松(摘译)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20-420,共1页
背景血小板制品在保存时的pH值被公认是测量血小板成活力的重要指标。这一体外检测就成为保存血小板的产业标准和管理条例或规范。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体外pH值对体内自体血小板恢复和存活的影响。研究设计与方法独立实验室进行个体自体... 背景血小板制品在保存时的pH值被公认是测量血小板成活力的重要指标。这一体外检测就成为保存血小板的产业标准和管理条例或规范。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体外pH值对体内自体血小板恢复和存活的影响。研究设计与方法独立实验室进行个体自体放射标记血小板的动力学研究。血小板22C保存在pH值最低为6.2的100%自体血浆中至少5天。将22C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恢复 体外检测 PH值 成活力 体内 自体血浆 血小板制品 独立实验室
原文传递
BEAM和TEAM两种方案预处理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输注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段鹏月 张俊霞 付艳杰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7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比较BEAM和TEAM两种方案预处理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患者血小板输注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拟行AHSCT的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 目的比较BEAM和TEAM两种方案预处理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患者血小板输注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拟行AHSCT的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BEAM组(n=48)和TEAM组(n=44)。其中BEAM组患者行BEAM预处理方案,TEAM组患者行TEAM预处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输注量,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患者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案并进行自体移植后,BEAM组完全缓解(CR)39例(81.25%),部分缓解(P)8例(16.67%),未缓解(NR)1例(2.08%),总有效率为97.92%;TEAM组CR 37例(84.09%),PR 7例(15.92%),无NR病例,总有效率为10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EAM组血小板恢复至20×10^(9)/L、50×10^(9)/L、100×10^(9)/L的时间分别为(13.42±1.35)d、(16.79±1.82)d、(23.71±2.45)d,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1.29±1.72)d,血小板输注量为(20.42±2.67)U;TEAM组血小板恢复至20×10^(9)/L、50×10^(9)/L、100×10^(9)/L的时间分别为(13.82±1.43)d、(17.08±2.03)d、(23.56±2.76)d,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1.51±1.69)d,血小板输注量为(20.51±2.85)U,两组患者血液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EAM组患者发生呕吐12例(25.00%),发热26例(54.17%),腹泻21例(43.75%),皮疹15例(31.25%)以及ALT/AST升高47例(97.92%);TEAM组发生呕吐10例(22.73%),发热23例(52.27%),腹泻22例(50.00%),皮疹15例(34.09%)、黏膜炎1例(2.27%)以及ALT/AST升高42例(95.4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12个月内BEAM组生存45例(93.75%),无进展生存26例(54.17%);TEAM组生存42例(95.45%),无进展生存25例(56.82%),两组患者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EAM与TEAM预处理方案对于AHSCT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采用不同方案的AHSCT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时间、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输注量之间无明显差异,且两种方案均会引发较多的不良反应,带来相似的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 自体移植 血小板输注 粒细胞植入 血小板恢复时间
下载PDF
血小板交叉配型和基因分型在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许金华 李剑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1-654,共4页
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 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4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例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100%,24 h PPR(34.24±6.59)%,24 h CCI为9.10±2.11;25例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92%(23/25),24 h PPR(32.43±7.50)%,24h CCI 9.18±2.82;11例随机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有效率27.3%(3/11),24 h PPR(16.45±9.37)%,24 h CCI 3.45±1.72。结论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及部分免疫因素,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首选措施,血小板交叉配合次之,二者均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交叉配型 血小板基因分型 血小板恢复百分率 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
下载PDF
血液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21
12
作者 唐元艳 陈燕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的659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①急性白血病组(AL)、再生障碍性贫血组(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1....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的659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①急性白血病组(AL)、再生障碍性贫血组(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1.39%(P<0.05);②AL、AA发热组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组(P<0.05);③AL脾脏肿大与无肿大组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组与无DIC组输注有效率差异在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④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骨髓移植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亡组与未死亡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一般状况、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情况作出综合判断,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输注 无效 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 血小板恢复百分率
下载PDF
登革热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小洁 邢艳粉 +1 位作者 吴千羽 魏亚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 分析登革热(DF)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住院的805名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伴慢性病情况分为DF伴心脑血管疾病组(n=475)、DF伴其他慢性疾病组(n=229)和DF无伴慢性... 目的 分析登革热(DF)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住院的805名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伴慢性病情况分为DF伴心脑血管疾病组(n=475)、DF伴其他慢性疾病组(n=229)和DF无伴慢性疾病组(n=101);按照患者极期Plt(×10^9/L)最低值情况分为最低〉100组(n=78),最低50-100组(n=375)和最低〈50组(n=352);依据患者是否输注血小板,分为输注组(n=81)和非输注组(n=271),将输注血小板患者按其输注前的Plt(×10^9/L)値,分〈20组(n=58)和≥20组(n=23)。依据各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Plt、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指征、病程及输注血小板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 1)极期不同Plt(×10^9/L)最低值患者病程〉100组与50-100组为:7.1±1.2 vs 8.5±1.9(P〉0.05),〈50组为13.8±6.1(P〈0.05)。2)输注组和非输注2组DF患者Plt从极期最低值回升至100的恢复时间(d)分别为:5.2±1.1 vs 5.1±3.2(P〉0.05);病程(d)分别为:9.2±4.3 vs 8.9±4.5(P〉0.05)。3)极期DF患者Plt(×10^9/L)平均输注量(U)〈20组和≥20组分别为1.2±0.3 vs 2.1±0.2(P〈0.05);出血率分别为5.2%(3/58)vs 4.3%(1/23)(P〉0.05);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热率分别为6.9%(4/58)vs 10.3%(6/58)vs 13.0%(3/23)17.4%(4/23)(P〈0.05);输注无效发生率为5.2%(3/58)vs 4.3%(1/23)(P〉0.05)。结论 DF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输注血小板对患者血小板恢复和病程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伴慢性病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恢复 病程
下载PDF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淋巴细胞数量及凋亡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望香 高清平 +2 位作者 王海澜 陈建霞 罗玲 《右江医学》 2005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数量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CITP患者及20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的数量及B淋巴细胞膜表面凋亡相关蛋白Fas抗原(CD95),胞浆内凋亡蛋白Bcl-2...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数量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CITP患者及20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的数量及B淋巴细胞膜表面凋亡相关蛋白Fas抗原(CD95),胞浆内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CITP初诊患者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数及CD5+B淋巴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后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三组间B淋巴细胞Fas蛋白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初诊患者B淋巴细胞胞浆内Bcl-2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1),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间B淋巴细胞凋亡相关指数(CD19+CD95+/CD19+Bcl-2+)比较,初诊组显著低于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组和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恢复正常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ITP患者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异常、凋亡受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凋亡蛋白 细胞数量 表达的研究 B淋巴细胞 Bcl-2表达 淋巴细胞数 血小板恢复 CITP 凋亡相关蛋白 CD5^+B 淋巴细胞凋亡 初诊患者 流式细胞仪 Fas抗原 显著性差异 Fas蛋白 对照组 治疗后 正常组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三例(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1
15
作者 于连慧 刘和平 +1 位作者 孟繁超 王玉库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3期163-164,共2页
于1967年Porstmanm等首次报道非开胸而经导管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血小板减少是PDA封堵术少见并发症,目前国内仅有个案报道。2005-2007年,我院有3例患者使用上海形状记忆公司生产PDA封堵器封堵后主要表现血小板减... 于1967年Porstmanm等首次报道非开胸而经导管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血小板减少是PDA封堵术少见并发症,目前国内仅有个案报道。2005-2007年,我院有3例患者使用上海形状记忆公司生产PDA封堵器封堵后主要表现血小板减少,给予药物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血小板减少 封堵术后 文献复习 闭经 先天性心脏病 少见并发症 血小板恢复
下载PDF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魏翠 范力星 邢颜超 《血栓与止血学》 2015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其中输注新鲜保存机采血小板组59例,输注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组141例,分别计数患者输注前和输注... 目的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其中输注新鲜保存机采血小板组59例,输注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组141例,分别计数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算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age of platelet recovery,PPR)。结果新鲜组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后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在输注新鲜血小板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 血小板恢复百分率 冰冻保存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在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卢仕仰 李秀云 廖锦文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0年第13期2017-2019,共3页
目的探讨对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ITP患者8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对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者应用甲基强的松龙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ITP患者8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观察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和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范围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ITP患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可有效促进血小板恢复,控制出血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TP 甲基强的松龙 丙种球蛋白 血小板恢复情况
下载PDF
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对比及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江敏敏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56-957,共2页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CCI 血小板恢复百分率
下载PDF
患者HPA 1-6,9,15基因多态性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园 曾惠 +3 位作者 吴海兵 赵晓燕 颜敏超 郭晓珺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173-175,共3页
目的观察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s,HPA)1-6,9,15系统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的研究。方法选取4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和供者标本,对其进行血... 目的观察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s,HPA)1-6,9,15系统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的研究。方法选取4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和供者标本,对其进行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检测,根据血小板回收率评判血小板输注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供、患者进行HPA1-6,9,15抗原系统基因进行分型,动态观察患者同型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 platelet recovery,PPR),探讨HPA基因多态性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结果患者和供者HPA-1、4、9均未检测出HPA-b基因,呈呈aa纯合子单态性分布;HPA-5、6则主要以aa纯合子为多,较少看到bb纯合子。而HPA-2、3、15呈明显多态性分布,HPA-2、3、5、6、15等位基因频率均呈多态性分布。结论对反复多次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除需考虑HLA基因相关外,还与HPA基因多态性相关。在做HPA配型时,多数人只需检测供者与患者HPA2、3、15基因就可以显著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恢复百分率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探讨及预防 被引量:2
20
作者 瞿桂芳 吴涛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6年第4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662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血小板输注有效...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662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0.67%(P<0.05);AL、AA组中发热患者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P<0.05);AL患者脾脏肿大与否及是否发生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组和骨髓移植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而HSCT组中的死亡者与未死亡者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和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应视患者一般状况、出血情况、治疗方案及血小板计数综合判断并选择适宜时机输注血小板,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各种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 血小板恢复百分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