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ar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查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ar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查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手册5.1.0RCT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使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RCTs,包括3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第4天[MD=-2.67,95%CI(-4.97,-0.37),P=0.02]和第7天给药[MD=-3.97,95%CI(-5.35,-2.59),P<0.00001]可缩短血小板恢复至>20×109/L时间,加快血小板恢复>50×109/L的时间[MD=-6.5,95%CI(-8.53,-4.48),P<0.00001],但在血小板输注数量和粒细胞植入时间等方面,两组无差别。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空白对照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促进血小板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4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例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100%,24 h PPR(34.24±6.59)%,24 h CCI为9.10±2.11;25例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92%(23/25),24 h PPR(32.43±7.50)%,24h CCI 9.18±2.82;11例随机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有效率27.3%(3/11),24 h PPR(16.45±9.37)%,24 h CCI 3.45±1.72。结论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及部分免疫因素,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首选措施,血小板交叉配合次之,二者均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展开更多
目的 分析登革热(DF)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住院的805名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伴慢性病情况分为DF伴心脑血管疾病组(n=475)、DF伴其他慢性疾病组(n=229)和DF无伴慢性...目的 分析登革热(DF)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住院的805名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伴慢性病情况分为DF伴心脑血管疾病组(n=475)、DF伴其他慢性疾病组(n=229)和DF无伴慢性疾病组(n=101);按照患者极期Plt(×10^9/L)最低值情况分为最低〉100组(n=78),最低50-100组(n=375)和最低〈50组(n=352);依据患者是否输注血小板,分为输注组(n=81)和非输注组(n=271),将输注血小板患者按其输注前的Plt(×10^9/L)値,分〈20组(n=58)和≥20组(n=23)。依据各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Plt、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指征、病程及输注血小板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 1)极期不同Plt(×10^9/L)最低值患者病程〉100组与50-100组为:7.1±1.2 vs 8.5±1.9(P〉0.05),〈50组为13.8±6.1(P〈0.05)。2)输注组和非输注2组DF患者Plt从极期最低值回升至100的恢复时间(d)分别为:5.2±1.1 vs 5.1±3.2(P〉0.05);病程(d)分别为:9.2±4.3 vs 8.9±4.5(P〉0.05)。3)极期DF患者Plt(×10^9/L)平均输注量(U)〈20组和≥20组分别为1.2±0.3 vs 2.1±0.2(P〈0.05);出血率分别为5.2%(3/58)vs 4.3%(1/23)(P〉0.05);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热率分别为6.9%(4/58)vs 10.3%(6/58)vs 13.0%(3/23)17.4%(4/23)(P〈0.05);输注无效发生率为5.2%(3/58)vs 4.3%(1/23)(P〉0.05)。结论 DF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输注血小板对患者血小板恢复和病程无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其中输注新鲜保存机采血小板组59例,输注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组141例,分别计数患者输注前和输注...目的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其中输注新鲜保存机采血小板组59例,输注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组141例,分别计数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算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age of platelet recovery,PPR)。结果新鲜组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后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在输注新鲜血小板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ar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CNKI、VIP、CBM、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查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手册5.1.0RCT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使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RCTs,包括3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第4天[MD=-2.67,95%CI(-4.97,-0.37),P=0.02]和第7天给药[MD=-3.97,95%CI(-5.35,-2.59),P<0.00001]可缩短血小板恢复至>20×109/L时间,加快血小板恢复>50×109/L的时间[MD=-6.5,95%CI(-8.53,-4.48),P<0.00001],但在血小板输注数量和粒细胞植入时间等方面,两组无差别。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空白对照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促进血小板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文摘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4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例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100%,24 h PPR(34.24±6.59)%,24 h CCI为9.10±2.11;25例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92%(23/25),24 h PPR(32.43±7.50)%,24h CCI 9.18±2.82;11例随机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有效率27.3%(3/11),24 h PPR(16.45±9.37)%,24 h CCI 3.45±1.72。结论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及部分免疫因素,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首选措施,血小板交叉配合次之,二者均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文摘目的 分析登革热(DF)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住院的805名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伴慢性病情况分为DF伴心脑血管疾病组(n=475)、DF伴其他慢性疾病组(n=229)和DF无伴慢性疾病组(n=101);按照患者极期Plt(×10^9/L)最低值情况分为最低〉100组(n=78),最低50-100组(n=375)和最低〈50组(n=352);依据患者是否输注血小板,分为输注组(n=81)和非输注组(n=271),将输注血小板患者按其输注前的Plt(×10^9/L)値,分〈20组(n=58)和≥20组(n=23)。依据各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Plt、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指征、病程及输注血小板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 1)极期不同Plt(×10^9/L)最低值患者病程〉100组与50-100组为:7.1±1.2 vs 8.5±1.9(P〉0.05),〈50组为13.8±6.1(P〈0.05)。2)输注组和非输注2组DF患者Plt从极期最低值回升至100的恢复时间(d)分别为:5.2±1.1 vs 5.1±3.2(P〉0.05);病程(d)分别为:9.2±4.3 vs 8.9±4.5(P〉0.05)。3)极期DF患者Plt(×10^9/L)平均输注量(U)〈20组和≥20组分别为1.2±0.3 vs 2.1±0.2(P〈0.05);出血率分别为5.2%(3/58)vs 4.3%(1/23)(P〉0.05);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热率分别为6.9%(4/58)vs 10.3%(6/58)vs 13.0%(3/23)17.4%(4/23)(P〈0.05);输注无效发生率为5.2%(3/58)vs 4.3%(1/23)(P〉0.05)。结论 DF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输注血小板对患者血小板恢复和病程无影响。
文摘目的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其中输注新鲜保存机采血小板组59例,输注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组141例,分别计数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算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age of platelet recovery,PPR)。结果新鲜组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后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在输注新鲜血小板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