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流动性水平变化及氟伐他汀干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曾武涛 冷秀玉 +2 位作者 王礼春 廖新学 马虹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8-420,共3页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流动性水平变化及氟伐他汀干预的影响。方法 对30名健康人及 6 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荧光偏振度P′ ,以确定血小板膜流动性(PMF)的变化 ,同时测定观察对象的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流动性水平变化及氟伐他汀干预的影响。方法 对30名健康人及 6 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荧光偏振度P′ ,以确定血小板膜流动性(PMF)的变化 ,同时测定观察对象的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的变化 ;对 6 8例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氟伐他汀 (40mg ,每晚 1次 ) 8周后再次测定P′及血脂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PMF水平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 ,而血脂 (TC、LDL C、TG)水平则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冠心病组PMF水平与血浆TC、LDL 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冠心病伴高TC组的PMF水平低于不伴高TC组 ;氟伐他汀治疗 8周后 ,冠心病组PMF及血脂代谢紊乱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冠心病患者PMF降低 ,氟伐他汀能改善冠心病患者PMF ,对血小板膜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小板膜流动性水平变化 氟伐他汀 干预 荧光分光光度计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早期血小板膜糖蛋白Ⅵ和血清白介素-6水平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家强 龚道元 +6 位作者 李炜煊 潘晓芬 吴志刚 杨宇 伏红霞 彭艳 王晓娟 《微循环学杂志》 2010年第2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Ⅵ(GPVI)和白介素-6(IL-6)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GPVI和IL-6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GPVI和IL-6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界...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Ⅵ(GPVI)和白介素-6(IL-6)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GPVI和IL-6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GPVI和IL-6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界值。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小板GPVI和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卒中病人GPVI与IL-6水平呈正相关(P<0.01)。缺血性脑卒中病人GP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在最适诊断参考值17.76荧光强度(FI)时,诊断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3.33%。IL-6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在最适诊断参考值0.55ng/L时,诊断的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86.67%。结论:血小板GPVI含量和血清IL-6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GPVI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Ⅵ 缺血性脑卒中 白介素-6 水平变化 发病早期 血清 血小板表面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电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前后血小板膜鸟苷酸结合蛋白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宋煜青 周东丰 +2 位作者 范建华 罗和春 赵学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83-786,共4页
目的 :探讨电针与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对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传导通路G蛋白的作用。方法 :符合DSM -IV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 78例 ,分别接受电针、氟西汀和安慰剂治疗 (例数分别为 2 4,2 4,3 0 ) 6周 ,对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膜G蛋白各... 目的 :探讨电针与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对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传导通路G蛋白的作用。方法 :符合DSM -IV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 78例 ,分别接受电针、氟西汀和安慰剂治疗 (例数分别为 2 4,2 4,3 0 ) 6周 ,对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膜G蛋白各亚型的含量采用蛋白印记方法进行测定。结果 :抑郁症患者治疗前Gαi、Gαq含量均大于正常对照 (P =0 0 0 1,P =0 0 0 0 ) ,Gαs含量与正常对照无差异 (P =0 72 3 )。氟西汀、电针和安慰剂治疗不能改变抑郁症的Gαi ,Gαq的高水平状态。三种治疗对Gαq蛋白的亚型的含量没有影响。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G蛋白存在异常 ,Gαi和Gαq高水平状态可能是抑郁症的特征性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抑郁症患者 电针 含量 氟西汀 血小板 G蛋白 水平 结论 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