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26b与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裴雯雯 逯琴 +1 位作者 王瑞 张文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究微小RNA(miR)-26b与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128例体检结果健康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组血清miR-26b、CD62p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 目的探究微小RNA(miR)-26b与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128例体检结果健康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组血清miR-26b、CD62p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关系,以及对发病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病例组miR-26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CD62p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及预后患者血清miR-26b、CD62p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miR-26b与mR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均存在负相关,而CD62p与mR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存在正相关(P<0.05)。NIH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增加、miR-26b低表达、CD62p高表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iR-26b联合CD62p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50。结论血清miR-26b、CD62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发病3个月预后有关,有助于早期预测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P选择 微小RNA-26b 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高压氧加尼莫地平对脑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血小板选择素CD_(62)p、红细胞内Ca^(2+)、血清Ca^(2+)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沈君 黄明 +4 位作者 尹袼平 曹晓岚 杜燕 金善 曹秉振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 观察高压氧 (HBO)加尼莫地平对脑多梗死性痴呆 (MID)患者血小板选择素 CD6 2 p(platelet- selectin- CD6 2 p,简称 CD6 2 p)、红细胞内钙 (intraerythrocytic- calcium ,简称 IECa2 + )、血清钙(serum- calcium,简称 SCa2 + )和... 目的 观察高压氧 (HBO)加尼莫地平对脑多梗死性痴呆 (MID)患者血小板选择素 CD6 2 p(platelet- selectin- CD6 2 p,简称 CD6 2 p)、红细胞内钙 (intraerythrocytic- calcium ,简称 IECa2 + )、血清钙(serum- calcium,简称 SCa2 + )和红细胞变形指数 (deformity- index,简称 DI)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 HBO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ICVD)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免疫技术 ,以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及钙离子荧光剂为分子探针 ,用激光衍射红细胞变形仪 ,对 4 3例 MID患者予 HBO加尼莫地平治疗 (HBO组 )和对 38例 MID患者予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 ) ,均于治疗前后检测 CD6 2 p、IECa2 +、SCa2 +及DI变化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BO组治疗后 CD6 2 p、IECa2 + 含量明显降低 ,DI明显增加 (P<0 .0 1) ,SCa2 +明显升高 (P<0 .0 5 ) ,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 (P<0 .0 5 )。 IECa2 +随着 CD6 2 p含量的降低而降低 ,两者呈正相关 (r=0 .35 1,P <0 .0 5 ) ;而 SCa2 + 则随着 IECa2 + 含量的降低而升高 ,两者呈负相关 (r=- 0 .32 6 ,P<0 .0 5 )。结论  HBO加尼莫地平治疗可使 CD6 2 p、IECa2 + 降低 ,DI增强 ,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尼莫地平 多梗死性痴呆 血小板选择素CD62P 红细胞内钙 血清Ca^2+ 红细胞变形指数
原文传递
脑梗死患者血细胞间黏附分子、血小板P选择素的改变 被引量:12
3
作者 段金海 潘丽娟 +2 位作者 李茹香 哈斯朝鲁 丁惠荣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95-296,共2页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 (CD5 4 )、血小板P选择素 (CD6 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5 0例脑梗死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血中CD5 4、CD6 2p的表达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CD5 4的阳性表达率为...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 (CD5 4 )、血小板P选择素 (CD6 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5 0例脑梗死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血中CD5 4、CD6 2p的表达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CD5 4的阳性表达率为 (18 34± 8 6 5 ) % ,CD6 2p的阳性表达率为 (6 15± 3 12 ) %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二项指标分别为 (17 5 2± 7 6 8) %和 (10 16± 4 2 7) % ,均显著高于不伴高血压组和正常组 (P <0 0 5 ) ;CD6 2p与收缩压呈显著直线正相关 (r=0 716 ,P <0 0 5 )。结论 脑缺血后CD6 2p、CD5 4表达明显增高 ,但二者之间无相关性 ,提示脑缺血时两种黏附分子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CD6 2p与收缩压正相关 (P <0 0 5 ) ,高血压与血小板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细胞间黏附分子 血小板P选择 临床意义 流式细胞仪 高血压
下载PDF
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淡雪川 冯大超 +3 位作者 王艳 郭菁桦 管一平 梁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4981-4983,共3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ACS患者20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00例,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ACS患者20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00例,另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对照组。随机将UAP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氯吡格雷(75 mg/d)组,AMI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P选择素、vWF水平变化。结果 AMI组与UAP组P选择素、vW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vWF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氯吡格雷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P选择素、vW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P选择素、vWF水平治疗前后差值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选择素、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治疗后P选择素和vW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治疗后P选择素、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选择素、vWF与ACS的发病过程有关,氯吡格雷可显著改善ACS患者预后,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小板P选择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氯吡格雷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纪媛 郭丹青 何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0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CD62p)、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LDVT的32例患者为治疗组,选择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CD62p)、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LDVT的32例患者为治疗组,选择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CD62p、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LDVT患者治疗前后两侧下肢周径差。结果治疗前LDVT组患者血清的CD62p[(25.80±4.26)%]、D二聚体[(2495±95)μg/L]和超敏C反应蛋白[(5.79±0.75)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3 d后,三者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在治疗7 d后较治疗3 d后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两侧下肢周径差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减小。结论 CD62p、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是在LDVT及降解过程的不同特异性指标,随着LDVT的发展而变化,可以作为LDVT的早期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P-选择素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黄肇薇 焦晓阳 林静华 《临床眼科杂志》 2003年第4期296-297,共2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 PL T、MPV、PDW、P- Selectin的关系。方法 用 Sysm ex30 0 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 BIO- TEK酶标仪对 31例正常对照、2 1例单纯糖尿病 (DM)及 1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患者的 PL T、MPV、PDW、P-选择...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 PL T、MPV、PDW、P- Selectin的关系。方法 用 Sysm ex30 0 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 BIO- TEK酶标仪对 31例正常对照、2 1例单纯糖尿病 (DM)及 1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患者的 PL T、MPV、PDW、P-选择素进行检测并分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检验。结果  DR、DM组 PL 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DR、DM与正常对照组之间 MPV无显著差异 ,但 DM、DR的 PDW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DM组 P-Selecti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DR组 P- Selectin显著高于 DM组及正常对照组。结论  DR患者存在血小板计数增多及活化增强带来的高凝状态 ,可能成为 DR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P-选择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体外功能 高凝状态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外周血小板P-选择素及血清hsCRP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帆 赵雅琳 葛华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17-1118,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血小板P-选择 冠心病患者 动态变化 置入术后 hsCRP 术后再狭窄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血小板P选择素、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刘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9期1062-1063,共2页
目的监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o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对其预后进行临床探讨。方法选取60例老年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 目的监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o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对其预后进行临床探讨。方法选取60例老年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NT-proBNP、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测定P-selection及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同时探讨三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老年ACS患者进行预后随访。结果老年ACS患者NT-proBNP、P-selection、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 5);老年ACS患者NT-proBNP与P-selection呈正相关(r=0.225,P<0.05),NT-proBNP与hs-CRP呈正相关(r=0.615,P<0.01),P-selection与hs-CRP呈正相关(r=0.335,P<0.01);老年AMI患者较老年UAP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 NT-proBNP、P-selection、hs-CRP参与了ACS的发病机制,同时检测三指标可以作为老年ACS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程度、预后判断及早期干预治疗的一个无创性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血小板P选择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和GPⅡbⅢa(PAC-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蔡裕福 曾俍铭 +1 位作者 刘广交 赖必发 《吉林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1599-1599,共1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和GPⅡbⅢa(PAC-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健康人员6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以及GPⅡbⅢa(PAC-1)指标,分析冠心病患者出现...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和GPⅡbⅢa(PAC-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健康人员6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以及GPⅡbⅢa(PAC-1)指标,分析冠心病患者出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同对照组患者比较而言,血小板膜PAC-1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tintensity,MFI)明显增高。结论: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和GPⅡbⅢa(PAC-1)的变化在有无冠心病人群之中存在显著差异,对其进行检测能够在临床上识别同时预测易损斑块,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冠心病恶化进而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病残率以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 血小板膜P选择 血小板膜糖蛋白 临床意义
下载PDF
中风Ⅱ号方对脑梗死血细胞间粘附分子、血小板P选择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俞征宙 江敏 +2 位作者 陈岚榕 张兵 崔中正 《福建中医药》 2010年第1期5-6,共2页
目的观察采用中药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血细胞间粘附分子(CD54)、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组30例(应用中风Ⅱ号方)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30例(未应用中风Ⅱ号方)脑梗死患者血清CD54、CD62P的活化率。结... 目的观察采用中药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血细胞间粘附分子(CD54)、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组30例(应用中风Ⅱ号方)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30例(未应用中风Ⅱ号方)脑梗死患者血清CD54、CD62P的活化率。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CD54、CD62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给予中风Ⅱ号方治疗后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54、CD62P的活化显著下降,提示中风Ⅱ号方可有效抑制血小板CD54、CD62P的异常活化,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用于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细胞间粘附分子 血小板P选择 中风Ⅱ号方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血小板P-选择素浓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海 昝沁 夏小杰 《中国微循环》 2004年第4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引起血小板活化机理及其程度。方法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对76例不同类型的心房颤动 (21例阵发孤立性房颤LPAF,28例孤立持续性房颤LSAF,27例风心病并心房颤动VAF)患者于清晨、空腹、清醒时抽取外周静脉血 (LPAF分别于AF发作...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引起血小板活化机理及其程度。方法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对76例不同类型的心房颤动 (21例阵发孤立性房颤LPAF,28例孤立持续性房颤LSAF,27例风心病并心房颤动VAF)患者于清晨、空腹、清醒时抽取外周静脉血 (LPAF分别于AF发作及终止1周后各采血一次 )测定外周血血浆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 (血小板P-选择素 )的浓度 ,相互并与PSVT病人及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 :LSAF、VAF与LPAF组AF发作时血小板P-选择素浓度无显著性差别 ,较LPAF组AF终止后一周 ,PSVT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LPAF组AF终止一周后与PSVT组、正常对照组血小板P -选择素浓度无显著差别 (表1)。(2)LPAF组AF持续时间与血浆血小板P-选择素浓度呈正相关 (表2)。(3)VAF组血小板P -选择素与射血分数 (EF值 )呈负相关 (表3)。结论房颤发作引起血小板活化并释放活性物质参与形成血栓前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小板P-选择 血栓前状态
下载PDF
流体剪应力作用下VWF-A1A2A3介导的血小板P-选择素的原位表达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思璐 刘晓玲 +1 位作者 吴建华 方颖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93,204,共7页
目的探讨流体剪应力(fluid shear stress,FSS)对VWF-A1A2A3介导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平行平板流动腔实验系统,以CD62P:FITC作为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的指示剂,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在不同FSS条件(0、1、2 Pa)下... 目的探讨流体剪应力(fluid shear stress,FSS)对VWF-A1A2A3介导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平行平板流动腔实验系统,以CD62P:FITC作为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的指示剂,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分析在不同FSS条件(0、1、2 Pa)下,血小板经由VWF-A1A2A3特异介导黏附后P-选择素表达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提取特征参数。结果 FSS扣动了血小板激活并产生P-选择素表达的扳机,激活比率受FSS大小和持续时间的正向调节,在1 Pa和2 Pa时的最高激活比率分别为9.42%和14.59%;P-选择素表达水平随FSS作用时间的延长先提高后降低,呈现一个"双相"的变化过程,最佳作用时间为7.5 min;P-选择素表达的荧光峰值随剪应力的增加而上升。结论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受FSS和VWF-A1A2A3的协同调控,表达水平与力信号的持续时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P-选择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流体剪应力 血小板活化
下载PDF
P-选择素、溶酶体颗粒糖蛋白、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38
13
作者 张蕴鑫 刘建龙 +3 位作者 贾伟 田轩 蒋鹏 程志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21-1223,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浆D-二聚体(D-D)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17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病例组,并给予常规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 d...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浆D-二聚体(D-D)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17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病例组,并给予常规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 d的血浆CD62P和CD63的阳性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 d血清PAF和血浆D-D水平,分析CD62P、CD63、PAF、D-D与双下肢周径差的关系,并与同期随机选取60例无血管相关疾病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治疗前CD62P、CD63阳性率及PAF、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均降低,且仍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治疗后7 d膝上15 cm、膝下10 cm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均降低(P<0.05)。经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病例组治疗前CD62P、CD63、PAF、D-D与膝上15 cm、膝下10 cm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D62P、CD63、PAF和血浆D-D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和早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小板表面P选择 溶酶体颗粒糖蛋白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浆D-二聚体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中NO水平对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14
作者 于增国 伦永志 《医师进修杂志》 2005年第7期47-49,共3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中NO水平与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对3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急性期和稳定期进行血中NO含量的测定;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同时检测正常对照30例。结果血清中NO含量...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中NO水平与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对3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急性期和稳定期进行血中NO含量的测定;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同时检测正常对照30例。结果血清中NO含量在发病急性期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P<0.01)。同时,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量在急性期和稳定期较正常对照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脑梗死发病过程中随着血中NO含量的增高,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量亦增加,NO可促进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P-选择 脑梗死患者 NO水平 NO含量 硝酸还原酶法 正常对照 流式细胞术 急性期 同时检测 发病过程 稳定期 表达量 增高 测定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光 陈桂林 陈楦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9期667-668,67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相关关系。方法:60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稳定性心绞痛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及血球计数仪对各...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相关关系。方法:60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稳定性心绞痛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及血球计数仪对各组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浓度与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48,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34,P<0.05)。结论:P选择素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老年人 血小板P选择 血小板参数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变化及氯吡格雷干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芳 沈小梅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5期337-340,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干预后的临床相关研究,探讨它们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方法选取60例老年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干预后的临床相关研究,探讨它们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方法选取60例老年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随机将UAP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氯吡格雷(75mg/d)组,AMI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及血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选择素、vWF水平变化,同时探讨P选择素与vWF的相关关系。结果老年ACS患者P选择素、vWF水平[AMI组P选择素(9.74±1.97)%,vWF(272.24±28.62)%;UAP组P选择素(8.87±1.78)%,vWF(215.81±22.0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选择素(2.27±1.30)%,vWF(112.45±13.22)%](P<0.001)。常规治疗组和氯吡格雷组均可降低UAP患者P选择素与vWF水平[常规治疗组P选择素治疗前(8.60±1.39)%,治疗后(5.60±2.18)%,降低(2.97±1.82)%,vWF治疗前(217.52±25.68)%,治疗后(170.17±20.88)%,降低(47.34±24.31)%;氯吡格雷组P选择素治疗前(9.15±2.11)%,治疗后(4.24±1.73)%,降低(4.89±2.02)%,vWF治疗前(214.10±18.35)%,治疗后(151.72±12.66)%,降低(62.38±21.58)%],但氯吡格雷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的程度更明显(P<0.05),AMI组联合治疗后P选择素与vW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选择素(2.27±1.30)%,vWF(112.45±13.22)%](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1)。老年ACS患者P选择素水平与vWF水平成正相关(r=0.365,P<0.05)。结论P选择素、vWF与ACS的发病过程有关,可能是老年ACS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和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老年人 血小板P选择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氯吡格雷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大鼠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和假血友病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宏江 杨敏 +1 位作者 马平 杨建新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期124-126,共3页
急性肢体缺血再灌注在临床外科中比较常见。如腹主动脉瘤手术中钳夹血管、大血管栓塞再通或损伤修复、断肢再植、严重的肢体挤压伤及骨科中长时间应用止血带等。不仅可以引起相应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可以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机... 急性肢体缺血再灌注在临床外科中比较常见。如腹主动脉瘤手术中钳夹血管、大血管栓塞再通或损伤修复、断肢再植、严重的肢体挤压伤及骨科中长时间应用止血带等。不仅可以引起相应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可以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机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这是导致围手术麻醉期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骨科关节置换手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 氟比洛芬酯 因子表达 假血友病 急性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大鼠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淋巴细胞L-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戴勇 李富荣 王新根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59-460,共2页
目的 研究P -选择素、L -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因子 (ICAM -1)在狼疮性肾炎 (LN)中的变化规律及与某些活动指标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了 2 9例 (LN)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 -选择素 (CD62p) ,淋巴细胞L -选择素 (CD6... 目的 研究P -选择素、L -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因子 (ICAM -1)在狼疮性肾炎 (LN)中的变化规律及与某些活动指标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了 2 9例 (LN)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 -选择素 (CD62p) ,淋巴细胞L -选择素 (CD62L) ,ICAM -1(CD5 4)表达情况。结果 LN患者各组外周血血小板P -选择素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淋巴细胞L -选择素和ICAM -1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LN患者在血小板减少、贫血、肾功能异常时 ,P -选择素表达明显降低 (P <0 0 5 ) ;在ANA值呈阳性的患者 ,表达显著升高 (P <0 0 5 ) ;L -选择素在肾功能异常时表达明显下降 (P <0 0 5 ) ;ICAM -1在患者白细胞减少 ,抗dsDNA阳性时表达明显升高 (P <0 0 5 )。其余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外周血 血小板P-选择 淋巴细胞 L-选择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表达
下载PDF
氯吡格雷对糖代谢异常冠心病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凌云 《中国医刊》 CAS 2011年第11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的影响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C组。A组和B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正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A...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的影响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C组。A组和B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正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A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并随访观察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血清P选择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A组治疗后血清P选择素表达水平下降较B组明显,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B组治疗后血血清P选择素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C组。A组冠心病加重、行PCI术、心血管性死亡以及联合终点事件百分率均明显低于B组。结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对糖代谢异常冠心病患者加用氯吡格雷可有效地达到抗血栓的目的,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P选择 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 冠心病 氯吡格雷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柳 邵平阳 +2 位作者 邵永堂 黄菊明 郑优真 《浙江实用医学》 2003年第3期137-137,143,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膜P -选择素 (CD6 2P)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类型和病程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16 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膜CD6 2P的表达。结果 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TIA各组患者CD6 2P的表达分别...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膜P -选择素 (CD6 2P)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类型和病程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16 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膜CD6 2P的表达。结果 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TIA各组患者CD6 2P的表达分别为 (8 5 8± 8 76 ) %、(7 2 6± 5 70 ) %、(4 2 6± 1 5 4 ) % ,与对照组 (2 2 6± 0 85 ) %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和P <0 0 1)。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TIA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TIA各组患者在发病 4 8小时内CD6 2P的表达分别为 (7 6 8± 11 16 ) %、(6 4 7± 3 5 6 ) %、(4 2 0± 1 5 2 ) % ,与发病 2~ 14天时检测 (10 5 7±9 13) %、(9 2 6± 8 97) %、(4 4 6± 1 73)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膜CD6 2P在各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均可有显著表达 ,但与急性期内病程早、晚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小板膜P-选择 表达 临床观察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