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梢血与静脉血两种采集方式检验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性对比研究
1
作者 卜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74-176,共3页
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两种采集方式检验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性。方法 将8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按照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接受末梢血采集,观察组接受静脉血采集,对比组间差异性。结果 经比较,组间差异显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 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两种采集方式检验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性。方法 将8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按照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接受末梢血采集,观察组接受静脉血采集,对比组间差异性。结果 经比较,组间差异显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指标更优(P均<0.05)。结论 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采集检验准确度更高,且能够减少操作次数,缓解受检者疼痛感,提高整体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采血
下载PDF
血常规结果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杨菊红 胡丽华 +1 位作者 李一荣 时杰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6-388,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常规结果对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等4种传染病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2000年5月-2004年5月期间血常规资料;伤寒患者58例、HFRS患者47例、疟疾患者23例、IM患儿54例、呼吸道感... 目的 探讨血常规结果对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等4种传染病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2000年5月-2004年5月期间血常规资料;伤寒患者58例、HFRS患者47例、疟疾患者23例、IM患儿54例、呼吸道感染患者38例。对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收集健康成人及儿童静脉血共70份进行血常规检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伤寒患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嗜酸性粒细胞(EOS)消失;HFRS患者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计数〈100×10^9/L,多数病例白细胞分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简称异淋),但是异淋比例多在15%以下;疟疾患者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轻度减低,血小板计数〈100×10^9/L,多数病例血涂片可直接找到疟原虫;IM患儿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异淋易见,多数病例异淋比例〉10%。结论 血常规检查结果可以作为伤寒等4种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伤寒 肾综合征出血热 疟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下载PDF
丙戊酸钠血清浓度接近或超过治疗浓度范围上限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结果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曾艳 刘立丽 闫素英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3年第2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清浓度接近或超过治疗浓度范围上限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血液系统的状态,为安全应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2012年10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测定丙戊酸钠血清浓度结果大于90μg·mL-1的癫...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清浓度接近或超过治疗浓度范围上限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血液系统的状态,为安全应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2012年10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测定丙戊酸钠血清浓度结果大于90μg·mL-1的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丙戊酸钠用法用量、患者的肝功能、血常规指标,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70名患者的丙戊酸钠血清浓度在90~160μg·mL-1;34.8%(24/69)的患者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高于正常范围;63.5%(33/52)的患者血常规指标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或计数、血小板计数(PLT)低于正常范围。结论:丙戊酸钠血清浓度为90~160μg·mL-1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肝功能、血常规指标的严重异常,丙戊酸钠血清浓度>100μg·mL-1是否应定为危急值还值得商榷,但应严密监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中毒 血清浓度 肝功能 血常规
下载PDF
两种不同方法检测80例学龄前儿童血常规结果比对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梁玉江 乐丽霞 +1 位作者 张全喜 邓黄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1期1370-1371,共2页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本院门诊与住院儿科80例患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用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比较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本院门诊与住院儿科80例患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用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比较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比较得到静脉血和末梢血8种指标的变异系数(CV值)。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两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梢血各参数的变异系数(CV)值大于静脉血。结论学龄前儿童测定血常规时选用乙二胺四乙酸盐加以抗凝的静脉血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血液分析仪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血常规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常正义 马迎教 +2 位作者 潘云 陈碧艳 曾冬云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1240-1242,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血常规29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新生儿窒息40例(窒息组)和正常新生儿38例(对照组)进行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参数检测,分析其结果和临床意义。结果 (1)白细胞参数...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血常规29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新生儿窒息40例(窒息组)和正常新生儿38例(对照组)进行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参数检测,分析其结果和临床意义。结果 (1)白细胞参数:窒息组中性粒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嗜碱性粒细胞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红细胞参数:窒息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低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CV、红细胞分布宽度SD、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高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有核红细胞计数、有核红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小板参数:窒息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型血小板比率及未成熟血小板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患儿血常规可以及时了解窒息患儿病情的变化,对新生儿窒息初步筛查、判定严重程度、早期干预及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血常规 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下载PDF
双份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结果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伍娟 孙革 +3 位作者 庄乃保 熊恺轩 王霞 孙雄飞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534-536,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捐献前后血常规参数的变化,评价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本中心双份机采血小板捐献者50例,应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检测其献血前后血常规主要参数水平,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目的通过分析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捐献前后血常规参数的变化,评价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本中心双份机采血小板捐献者50例,应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检测其献血前后血常规主要参数水平,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献血前与献血后PLT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较献血前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献血前与献血后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的血小板均能达到250×109/L,机采血小板合格率为100%,献血者无不适反应。结论双份机采血小板可以提高血小板采集效率,但不会明显影响捐献者血常规各主要参数的水平,机采双份血小板对捐献者不会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份机采 血常规 血小板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患者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联合中医药治疗后血常规结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孙俊 汪林芬 +3 位作者 张祖英 陆光金 赵存仙 乔金丽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20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长期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中医药、中西药物联用三种治疗方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目的:探讨长期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中医药、中西药物联用三种治疗方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根据接受治疗方案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纯HAART组、纯中药组、中西药联用组,检测分析三组患者疗前、治疗1年、治疗2年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淋巴细胞(Lymphocyte,TL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atelet,PLT)各项参数的变化,分析三组方案对HIV/AIDS患者外周血细胞系统的影响.结果:治疗后1年、2年与治疗前相比,纯HAART组RBC降低、MCV、MCH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纯中药组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西药联用组RBC降低、MCV、MCH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总体变化幅度较纯HAART组有所降低;HCT在治疗1年时出现一过性的下降(P<0.05),在治疗2年时恢复至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RDW呈下降趋势,在较长时间的治疗后(治疗2年)与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ART治疗可能引起HIV/AIDS外周血红细胞系统异常,红细胞体积增大,出现大红细胞血症,中药联合HAART治疗,能够减少单纯HAART后的红细胞系统异常,维持红细胞形态的一致性,探索中医药与HAART协同治疗的方案,有助于减少HAART不良反应,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艾滋病 血常规
下载PDF
医源性采血对住院患者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温雪 徐佳 +3 位作者 王雅平 王凤梅 张鹏 李琦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1期2641-2644,共4页
目的探讨医源性采血对住院患者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比较该院2019年12月419例住院患者住院前后的血常规结果的差异;统计患者住院期间的采血量,分析患者住院期间采血量与血常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419例住院患者住院前后白细胞计... 目的探讨医源性采血对住院患者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比较该院2019年12月419例住院患者住院前后的血常规结果的差异;统计患者住院期间的采血量,分析患者住院期间采血量与血常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419例住院患者住院前后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住院后检测结果较住院前低,并且RBC、Hb、HCT的变化与采血量有关,住院前后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70岁的患者结果与总体一致;女性患者RBC、Hb、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的患者WBC、RBC、Hb、HCT、MC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源性采血对该院普通住院患者血常规结果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导致患者医源性贫血及临床行为改变。RBC、Hb、HCT的变化与采血量有一定相关性,在不影响临床诊疗的前提下,仍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医源性采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采血 血常规检测 贫血 采血量 相关性
下载PDF
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动脉导管采血法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高凤 曾佩 卢月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623-624,共2页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方法护理的有创动脉导管采集的血液标本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桡动脉血与肘静脉血血常规结果比较时,对同一患者同时在桡动脉与肘静脉抽血2 ml,注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的真空试管,充分摇匀。肘静脉血...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方法护理的有创动脉导管采集的血液标本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桡动脉血与肘静脉血血常规结果比较时,对同一患者同时在桡动脉与肘静脉抽血2 ml,注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的真空试管,充分摇匀。肘静脉血与肝素水冲管动脉血的血常规结果比较时,肝素水动脉采血时,用5 ml注射器取4 ml血液丢弃,再用另一支5 ml注射器取2 ml血液注入EDTA-K2抗凝的真空试管,充分摇匀。生理盐水冲管采血方法与肝素水冲管采血方法相同;肘静脉血作为对照组,所有标本30 min内送检,2 h内出结果,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血组与肘静脉对照组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水试验组与肘静脉对照组WBC、RBC、HGB、PLT检测结果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水冲管动脉血的WBC、RBC、HGB、PLT检测结果比肘静脉对照组低;生理盐水试验组与肘静脉对照组WBC、RBC、HGB、PL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血均宜用于血常规检测,肝素水冲管动脉血不宜用于血常规检测,生理盐水持续加压滴入的有创桡动脉导管可以作为血常规标本的采血通道,结果准确,又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盐水 肝素 动脉导管 血常规
下载PDF
10岁及以下龋病患儿血常规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宁 张晓旻 +1 位作者 王琛 袁苗 《广东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558-561,共4页
目的分析龋病患儿与正常儿童,以及不同性别龋病患儿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进行龋病治疗的438例10岁及以下龋病患儿,以及同时期211例正常体检儿童血常规检测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 目的分析龋病患儿与正常儿童,以及不同性别龋病患儿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进行龋病治疗的438例10岁及以下龋病患儿,以及同时期211例正常体检儿童血常规检测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龋病患儿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计数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较正常儿童显著性增高。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量(MCH)较正常儿童显著性降低。男患儿组较女患儿组的红细胞计数(RBC)、Hb、MCHC和RDW-CV显著性增高,MCV和MCH显著性降低。结论龋病患儿患口腔炎症甚至全身炎症的风险增加,易导致WBC增高。血清铁含量和龋病的发生呈负相关,龋病儿童特别是男患儿患小细胞低色素缺铁性贫血的可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病 血常规 缺铁性贫血 儿童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晓红 陆丽梅 +3 位作者 黄淑娟 杨敏慧 黄锦萍 陈雪仙 《实用医技杂志》 2006年第15期2618-2619,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从已封管的留置针中抽取血液1ml为(1管),再抽取1ml为(2管),对侧肢体直接采血或置管时直接从留置针采血1ml为对照组(3管),分别测定血常规。结果:(1管)与(3管)对比有明显差别(P&... 目的:探讨应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从已封管的留置针中抽取血液1ml为(1管),再抽取1ml为(2管),对侧肢体直接采血或置管时直接从留置针采血1ml为对照组(3管),分别测定血常规。结果:(1管)与(3管)对比有明显差别(P<0.001),(2管)与(3管)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抽弃1ml含有封管液的血液后,再从留置针采血检验血常规,不影响检验结果,此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采血 血常规检测
下载PDF
温州市苯作业人员血常规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建 林莺 +2 位作者 胡玉琴 刘荷叶 方黄虹 《现代实用医学》 201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了解温州市苯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加强对其健康管理,为进一步改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温州市2 480名苯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结果苯作业人员中,白细胞计数异常率女性(10.89%... 目的了解温州市苯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加强对其健康管理,为进一步改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温州市2 480名苯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结果苯作业人员中,白细胞计数异常率女性(10.89%)高于男性(4.48%);中性粒细胞计数异常率女性(7.78%)高于男性(4.98%),印刷行业异常率高于电子电器、鞋革及家具行业,化工行业异常率高于电子电器行业;血小板计数异常率为1.61‰;按苯中毒分类血常规异常率女性(12.89%)高于男性(7.14%),高危作业高于一般作业。讨论温州市苯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已受到一定的影响,应加强对印刷和化工行业的苯作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改善工作条件,加强防护,尤其是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职业健康
下载PDF
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马俐 许鑫 +1 位作者 黄凤霞 杨叶 《实用医技杂志》 2013年第1期58-59,共2页
血常规是临床常用检查之一,也为其他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准确、快速、可靠的血液分析仪已经逐步代替传统手工法进行血常规检验,而标本送检时间以及保存温度都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中检验科的检测大多都在8:00点后才能进... 血常规是临床常用检查之一,也为其他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准确、快速、可靠的血液分析仪已经逐步代替传统手工法进行血常规检验,而标本送检时间以及保存温度都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中检验科的检测大多都在8:00点后才能进行,使得患者标本不能及时检测,为探讨静脉血保存时间与温度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 全血标本 保存温度 保存时间 血液分析仪 检测结果 传统手工法 疾病诊断
下载PDF
红细胞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干扰及处理对策探讨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艳萍 邵玲俐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6期82-83,共2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和处理对策及与感染阶段的关系。方法选取3例感染早、中、后期患者,采集其空腹静脉血,制作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并分别于37℃水浴0.5h、37℃水浴1.0h、血浆置换等处理后,在Sysmex-xs1000i全自... 目的探讨红细胞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和处理对策及与感染阶段的关系。方法选取3例感染早、中、后期患者,采集其空腹静脉血,制作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并分别于37℃水浴0.5h、37℃水浴1.0h、血浆置换等处理后,在Sysmex-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记录并分析患者就诊时血常规结果及不同处理方法血常规结果。结果冷凝集标本处理前肉眼观察可见采血管内壁血液标本呈红色细沙样颗粒。不同处理方案后复测发现发病初期,37℃热水浴0.5h即可纠正冷凝集标本的血常规结果。发病时间长,单纯37℃热水浴后,红细胞(RBC)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布图仍明显异常并有相应的报警;RBC和红细胞压积(HCT)结果显著减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均显著增高,血红蛋白(HGB)轻度增高,白细胞(WBC)变化不大,PLT增高。对于37℃水浴1.0h仍不能纠正标本,采用血浆置换后复测,血细胞分布图和各参数的检测结果均可纠正。结论感染早期,低滴度冷凝集标本可用热水浴纠正,而感染中后期,血浆置换是纠正高滴度冷凝集标本的最优选择:对怀疑为红细胞冷凝集的标本应选择快速有效的方法进行纠正,为临床提供正确有效的检验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冷凝集 血浆置换 血常规
下载PDF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影响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日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3期139-139,共1页
目的 在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可靠的检测结果就是临床诊疗的准绳。而实际工作中,不合理的标本采集、送检往往是导致检测结果质量误差和报告时间延长重要的一环。由于大多数血球计数仪要求采用静脉血,末梢血需要放置3~5 min后测定,因此有必... 目的 在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可靠的检测结果就是临床诊疗的准绳。而实际工作中,不合理的标本采集、送检往往是导致检测结果质量误差和报告时间延长重要的一环。由于大多数血球计数仪要求采用静脉血,末梢血需要放置3~5 min后测定,因此有必要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对我院130例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员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用SySmex XE-2100全自血液细胞计数仪分别进行检测,获得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的差异。结果 130例血常规用动脉血和静脉血两种方法采血送检,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MCHC检查组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WBC,RBC,HCT,HGB,PLT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采血方法检测结果较好,为保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建议在血细胞检测时皆应使用静脉抗凝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结果 比较分析
下载PDF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 被引量:8
16
作者 孟凡鑫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 10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实验组患者则采集静脉血,对血常规测定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 目的探讨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 10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实验组患者则采集静脉血,对血常规测定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WBC)为(6.4±1.3)×10~9/L、红细胞(RBC)为(5.2±0.6)×10^(12)/L、平均红细胞容积(MCV)为(89.7±7.7)fl、红细胞压积(HCT)为(0.52±0.18)、血红蛋白(H b)为(10.6±5.3)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为(21±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335±17)g/L、血小板(PLT)为(185±70)×10~9/L。实验组患者的WBC为(4.9±1.1)×10~9/L、RBC为(5.0±0.8)×10^(12)/L、MCV为(88.9±8.4)fl、HCT为(0.46±0.21)、Hb为(8.7±3.6)g/L、MCH为(18±10)pg、MCHC为(333±16)g/L、PLT为(184±68)×10~9/L。两组患者HCT、Hb、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CHC、MCH、MCV以及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末梢血和静脉血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较小,但选择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不能对检验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部分检验指标不如静脉血准确,因此建议在选择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尽可能选择静脉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测 结果差异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常规结果观察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小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9年第3期226-226,共1页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 血常规 变化情况
下载PDF
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丽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第23期40-41,共2页
目的了解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对70例住院患者同时采集其静脉血和末梢血,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所得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另外,选择14例住院患者抽静脉血42份,10例住院患者... 目的了解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对70例住院患者同时采集其静脉血和末梢血,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所得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另外,选择14例住院患者抽静脉血42份,10例住院患者采末梢血30份,其中每例患者在两周内均采血3次,对得到的静脉血和末梢血8种参数的变异系数(CV)进行分析,比较其结果差异。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色素(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H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8个参数结果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末梢血中WBC、RBC、HCT、HCV、MCH、MCHC、PLT的CV值均大于静脉血。结论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时,除少数不易抽取静脉血者,最好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抗凝的静脉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下载PDF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魏冉 《当代医学》 2014年第2期56-56,共1页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为选择正确的采血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检测血常规的140例患者,同时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使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种采集方法得到的血样的WBC、RBC、Hb、PLT、HCT值...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为选择正确的采血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检测血常规的140例患者,同时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使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种采集方法得到的血样的WBC、RBC、Hb、PLT、HCT值,通过对比分析,判断哪种采血方法更具优越性。结果末梢采血的血样WBC、RBC、Hb值都比静脉采血的结果高,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末梢采血的血样PLT、HCT值比静脉采血的结果低,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末梢采血受多种因素的干扰临床价值不如静脉采血,静脉采血更能反映患者真实的血样结果,静脉采血应作为血常规检查时的主要采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结果
下载PDF
国产与进口真空采血管检测血常规结果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栾清欣 张斌国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8期237-238,共2页
目的通过对国产与进口两种不同EDTA真空采血管进行比对分析,探讨国产与进口ED-TA真空采血管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血小板(PLT)等主要血常规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在门诊患者中随机选取20... 目的通过对国产与进口两种不同EDTA真空采血管进行比对分析,探讨国产与进口ED-TA真空采血管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血小板(PLT)等主要血常规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在门诊患者中随机选取20位患者,空腹12h抽取静脉血,分别置于国产、进口EDTA真空采血管,并立即检测WBC、RBC、HGB、HCT、PLT等指标。结果两种真空采血管所采集标本的WBC、RBC、HGB、HCT、PLT等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9984、0.9978、0.9982、0.9969、0.997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用国产真空采血管代替进口真空采血管应用于血常规项目检测可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 进口 真空采血管 血常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