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与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CD62P、GPⅡb/Ⅲa和FIB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张伟 杨翼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156-0159,共4页
探究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与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CD62P、GPⅡb/Ⅲa和FIB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慢血流组(62例)和非慢血流组(6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血小板表面CD... 探究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与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CD62P、GPⅡb/Ⅲa和FIB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慢血流组(62例)和非慢血流组(6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和GPⅡb/Ⅲa的表达水平,同时测定血浆中FIB的浓度。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IMI 0-2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TIMI 3级组有明显差异(P<0.05)。慢血流组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水平高于非慢血流组(P<0.05)。慢血流与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CD62P、GPⅡb/Ⅲa和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CD62P、GPⅡb/Ⅲa和FIB中CD62P诊断慢血流的效能较高,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CD62P、GPⅡb/Ⅲa和FIB联合诊断慢血流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94%、76.35%。结论 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CD62P、GPⅡb/Ⅲa和FIB均与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存在一定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慢血流 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江川 郭木英 +3 位作者 陈腾飞 蔡志雄 郑剑志 涂国玩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1期134-139,共6页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德化县医院收治的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术后3 d是否形成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9)和非血栓组(n=41),比较两...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3年2月于德化县医院收治的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以术后3 d是否形成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9)和非血栓组(n=41),比较两组病历资料及术前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2α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PAIC、TAT、PIC、TM对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右下肢肌力、卧床时间、下肢深静脉穿刺、下肢制动、白细胞(WB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t-PAIC、TAT、PIC、TM、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Caprin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下肢制动、D-D升高、t-PAIC、TAT、PIC、TM、Caprini评分是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TM、TAT、PIC、t-PAIC、联合预测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2、0.837、0.789、0.633、0.887。结论:血栓前t-PAIC、TAT、PIC、TM水平是影响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能早期识别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状态分子标志 神经重症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3
作者 杨旺 汤晓霞 +1 位作者 胡聪 李龙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5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分为非显性DIC组和显性DIC组。比较两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终强度(MA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α角)及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血栓前分子标志物、TEG参数及其联合检测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显性DIC组患者R值、K值大于非显性DIC组,TAT、TM、P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而α角、MA值均小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患者K值、R值与TAT、TM、PIC呈正相关,而MA值、α角与TAT、TM、PIC呈负相关(P<0.05);TEG参数联合检测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和0.841,TEG参数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914,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98.86%。结论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且TEG参数与分子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诊断早期DIC方面较单独检测更具评估价值,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分子标志 血栓弹力图 评估价值
下载PDF
静脉血栓前状态血清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4
作者 赵黎明 霍鑫 +2 位作者 苏柏友 覃国体 陆祥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7期162-164,共3页
血栓前状态是由凝血、抗凝和纤维系统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病理过程。血液学变化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前状态基于高凝血和其他状态。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凝血,这表明了各种因素,如抗凝和纤维化系统。通过检测和识别血栓前状... 血栓前状态是由凝血、抗凝和纤维系统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病理过程。血液学变化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前状态基于高凝血和其他状态。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凝血,这表明了各种因素,如抗凝和纤维化系统。通过检测和识别血栓前状态,可以及时治疗,这对检测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分子标记物检测目前被用作治疗和预测血栓的临床实践,并有助于血栓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状态 血清分子标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在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
5
作者 蔡景润 李高波 冯伯仑 《中国处方药》 2023年第9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对冠心病(CHD)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236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类型不同分为SAP组(稳定型心绞痛,88例)、U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72例)、AMI组(急性心肌梗死,76例)、另...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对冠心病(CHD)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236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类型不同分为SAP组(稳定型心绞痛,88例)、U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72例)、AMI组(急性心肌梗死,76例)、另选取同期住院的6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于入院次日清晨采集各组空腹肘静脉血样5 ml,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水平。观察各组指标差异及SAP组、UAP组、AMI组不同心功能患者的指标差异。结果SAP组、UAP组、AMI组血浆vWF、Fg、GMP-140、TpP与D-dime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呈递增趋势,AT-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呈递减趋势,多组间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与AMI组心功能NYHAⅢ~Ⅳ级患者血AT-Ⅲ水平低于心功能NYHAⅠ~Ⅱ级患者,vWF、Fg、GMP-140、TpP、D-dimer、t-PA与PAI-1均高于心功能NYHAⅠ~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倾向,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诊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以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为预警血栓形成提供可靠生化指标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状态标志 预警价值
下载PDF
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生殖激素、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及凝血相关因子水平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30
6
作者 胡婷 王敏 +3 位作者 曾静 殷金凤 宋玲 王晓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6期1510-1512,1516,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生殖激素、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及凝血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包括继续妊娠者和流产者)及正常妊娠早期女性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受试者生殖激素、血栓前状态标志物...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生殖激素、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及凝血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包括继续妊娠者和流产者)及正常妊娠早期女性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受试者生殖激素、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及凝血相关因子水平。结果:单因素方差结果表明,组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雌二醇(E2)、蛋白C(PC)、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TAT、F1+2及PAI-1水平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妊娠维持组与中断妊娠组β-HCG、孕酮、E2、PL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中断妊娠组水平显著低于妊娠维持组(P<0.05);妊娠维持组与中断妊娠组PC、D-D、TAT、F1+2及PAI-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中断妊娠组水平显著高于妊娠维持组(P<0.05);组间AT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存在显著的生殖激素、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及凝血相关因子水平异常,其指标水平检测对预测早期先兆流产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早期先兆流产 生殖激素 血栓状态标志 凝血相关因子
下载PDF
围生期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 被引量:9
7
作者 钟梅 刘宝瑛 +1 位作者 余艳红 崔宝奎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92-394,共3页
目的 研究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血栓前状态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选取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 2 5 8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 2 0例及门诊体检健康非妊娠妇女 2 0例 ,分别测定各组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α -颗粒膜蛋... 目的 研究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血栓前状态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选取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 2 5 8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 2 0例及门诊体检健康非妊娠妇女 2 0例 ,分别测定各组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抗凝血酶 -Ⅲ (AT -Ⅲ )、蛋白C系统筛选 (PCATProCGlobal)、纤维蛋白原 (Fbg)、纤溶酶原 (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其抑制物 (PAI)、D -二聚体 (D -Dimer)的含量。结果 正常妊娠时血浆内vWF ,PLG ,PAI,D -Dimer,Fbg含量升高 (P <0 0 1) ,AT -Ⅲ降低 (P <0 0 1) ,而GMP - 14 0 ,PCAT ,t-PA则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较同龄孕产妇血浆内vWF ,GMP - 14 0 ,PLG ,PAI,D-Dimer,Fbg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PCAT ,AT -Ⅲ显著降低 (P <0 0 1) ,而t -PA则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结论 妊娠期妇女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血液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对孕产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生期 血栓状态 分子标志 PTS 诊断 妊娠
下载PDF
不同分级与危险分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渝宁 张明磊 +2 位作者 齐艳 赵静 赵汐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96-97,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分级与危险分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表达水平。方法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初诊患者136例,按病情及危险分层分组,并进行PTS分子标志物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目的观察不同分级与危险分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表达水平。方法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初诊患者136例,按病情及危险分层分组,并进行PTS分子标志物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39例同期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结果不同分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FDP、DD血浆水平高于对照组,3级高血压患者FDP、DD血浆浓度高于1~2级高血压患者(P<0.05);不同分层高血压患者FDP、DD血浆浓度高于对照组,高危和极高危高血压患者FDP、DD血浆浓度高于低危和中危高血压患者(P<0.05);但各组间PT、TT和APTT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TS分子标志物表达异常,并随病情分级和危险分层不同而有显著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原发性 分级和危险度分层 血栓状态分子标志
下载PDF
分子标志物在诊断血栓前状态的意义 被引量:67
9
作者 王鸿利 宋善俊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8-72,共5页
本文综述检测止凝血和抗凝血活化过程中释放出具特异性的若干分子标志物,如凝血酶调节蛋日、内皮素-1,β-血小板球蛋白、GMP-140,凝血酶原片段1+2、纤维蛋白肽A,蛋白C活性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以及D-二聚体、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 本文综述检测止凝血和抗凝血活化过程中释放出具特异性的若干分子标志物,如凝血酶调节蛋日、内皮素-1,β-血小板球蛋白、GMP-140,凝血酶原片段1+2、纤维蛋白肽A,蛋白C活性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以及D-二聚体、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等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血栓状态 分子标志 诊断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玲丽 夏淑琦 +1 位作者 张德亭 陈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77-1180,共4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动态变化,为临床判断血栓前状态、对高危患者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实验依据。选择40例妇科、泌尿科恶性肿瘤(未转移)、20例良性肿瘤和非肿瘤手术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分析... 本研究旨在观察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动态变化,为临床判断血栓前状态、对高危患者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实验依据。选择40例妇科、泌尿科恶性肿瘤(未转移)、20例良性肿瘤和非肿瘤手术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分析。于术前、术后6小时、3天、7天分别用ELISA、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其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Tp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P选择素(P-S)、组织途径抑制物(TFP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水平。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6小时,血浆TF、TpP、D-D、P-S、TAT水平高于术前,TFPI、PAI-1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3天TF、TpP、D-D持续升高,PAI-1开始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S、TAT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术后7天TpP、TAT、P-S、TFPI、PAI-1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TF、D-D与术前比较差异还有显著性意义。良性疾病、非肿瘤手术患者除TF、PAI-1术后6小时高于术前外,上述标志物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妇科、泌尿科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术后6小时处于凝血与纤溶激活的高水平;术后3天以高凝状态为主,术后7天上述标志物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良性疾病患者术后6小时分子标志物处于轻度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状态分子标志 围术期 D—D TPP TAT TF P—S TFPI PAI-1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芳芳 彭程 +1 位作者 孙景辉 杨思睿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6例KD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血浆中PTS分子标志物如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内皮素-1(ET-1)水平,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浆Fg、D-D、...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6例KD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血浆中PTS分子标志物如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内皮素-1(ET-1)水平,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浆Fg、D-D、ET-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恢复期非冠脉损伤组患儿各观察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Fg、D-D、ET-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非冠脉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KD存在PTS;PTS在KD尤其在伴有冠状动脉损伤K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血栓状态 分子标志
下载PDF
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马建林 马向杰 +7 位作者 周燕 马立宁 张家明 李大主 林劲 张敬文 王圣 李斌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10期1205-1207,共3页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合并糖尿病(DM)患者体内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UAP合并DM患者(合并症组),40例UAP患者(UAP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合并糖尿病(DM)患者体内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UAP合并DM患者(合并症组),40例UAP患者(UAP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体内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Ⅷ因子相关抗原(Ⅷ:Ag)、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蛋白C(PC),Ⅱ因子活性(FⅡ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D-二聚体(D-dimer)、血栓素B2(TXB2)。结果合并症组vWF,Ⅷ:Ag,GMP-140,FⅡa,PAI-1,D-Dimer,TXB2水平与UAP组以及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而ATⅢ,PC,t-PA水平与UAP组以及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UAP组vWF,Ⅷ:Ag,GMP-140,FⅡa,PAI-1,D-Dimer,TXB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而UAP组ATⅢ,PC,t-P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P合并DM患者体内存在更明显的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其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糖尿病 血栓形成状态分子标志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詹海婷 赵辉 +1 位作者 马海平 郑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 研究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60~75岁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8例,分别于手术当天及术后1、2、3d测量血浆D-二聚体(D-D)、血栓前体蛋白(TpP)、P-选择素(C... 目的 研究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60~75岁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8例,分别于手术当天及术后1、2、3d测量血浆D-二聚体(D-D)、血栓前体蛋白(TpP)、P-选择素(CD62P)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分析其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1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心脏不良事件29例(22.7%).与手术当天比较,术后1、2、3d患者血浆D-D、TpP、CD62P和vWF水平明显升高(P<0.01).女性(OR=22.5,95%CI 2.9~174.55)、合并糖尿病(OR=97.77,95%CI11.51~830.42)、手术时间延长(OR=1.08,95%CI 1.03~1.13)以及术前PTS分子标志物升高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但都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TS分子标志物水平升高对于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非心脏手术 血栓状态 分子标志 心脏不良事件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建林 马立宁 +8 位作者 李斌 张家明 李大主 吴忠 陈关良 王圣 张敬文 林劲 王卫 《中国医药》 2014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 观察合并高血压病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后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选择32例冠心病患者(A组)及3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B组)进行PCI,分别在介入治疗前与治疗后20 min、24 ... 目的 观察合并高血压病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后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选择32例冠心病患者(A组)及3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B组)进行PCI,分别在介入治疗前与治疗后20 min、24 h及7 d采血测定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并动态随访PCI后冠状动脉病变再狭窄的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20 min血清von Willebrand因子(vWF)、凝血因子Ⅷ抗原(Ⅷ:Ag)、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蛋白C、凝血酶活性(F.Ⅱa)、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清纤溶酶原(Pl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24 h vWF、蛋白C、Fbg、Plg、PAI、D-二聚体水平均有明显改变[术前:(54±19)%、(69±16)%、(208±33)mg/L、(14±3)μg/L、(4.1±0.9)mg/L、(0.46±0.12)kU/L、(4.6±1.1)g/L、(181±42)mg/L、(0.26±0.06)kIU/L、(0.37±0.09)kAU/L、(0.53±0.15)mg/L;术后20 min:(94±34)%、(89±26)%、(188±31)mg/L、(20±5)μg/L、(3.3±1.3)mg/L、(0.58±0.17)kU/L、(5.6±1.3)g/L、(162±45)mg/L、(0.38±0.09)kIU/L、(0.48±0.13)kAU/L、(0.89±0.28)mg/L;术后24 h:(75±20)%、(3.5±0.8)mg/L、(5.3±1.1)g/L、(167±43)mg/L、(0.43±0.11)kAU/L、(0.78±0.1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7 d PCI后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20 min、24 h、7 d vWF、Ⅷ:Ag、ATⅢ、GMP140、蛋白C、F.Ⅱa、Fbg、PAI、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分别为:(135±37)%、(128±33)%、(88±19)%比(70±18)%,(120±30)%、(99±24)%、(88±22)%比(77±20)%,(157±34)、(161±31)、(164±33)mg/L比(187±33)mg/L,(23±7)、(22±6)、(20±4)μg/L比(17±4)μg/L,(2.1±1.1)、(2.2±0.7)、(2.5±0.8)mg/L比(3.0±1.1)mg/L,(0.79±0.19)、(0.74±0.18)、(0.69±0.16)kU/L比(0.61±0.16)kU/L,(6.6±1.7)、(6.4±1.8)、(6.1±1.7)g/L比(5.2±1.2)g/L,(0.68±0.15)、(0.66±0.15)、(0.57±0.18)kAU/L比(0.47±0.15)kAU/L,(1.22±0.34)、(1.10±0.30)、(0.94±0.22)mg/L比(0.68±0.1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20 min、24 h、7 d,B组与A组vWF、Ⅷ:Ag、ATⅢ、GMP140、蛋白C、F.Ⅱa、Fbg、Plg、t-PA、PAI、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后出现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中更加明显,表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存在明显的血栓形成前状态,而高血压可以促进这一状态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高血压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栓形成状态分子标志
下载PDF
68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生 林英辉 +1 位作者 潘爱萍 杨德芬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在早期诊断和预防DR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68例DR患者为研究组,60例糖尿病无眼底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晨起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液离心取上清液检验,二聚体(D-D)采...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在早期诊断和预防DR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68例DR患者为研究组,60例糖尿病无眼底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晨起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液离心取上清液检验,二聚体(D-D)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内皮素-1(ET-1)采用酶联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DD和FIB含量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vWF和ET-1含量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hs-CRP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D-D、FIB、vWF、ET-1和hs-CRP均较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含量高,临床在诊断和预防DR发生时应注意这几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血栓状态 标志检测
下载PDF
应用凝血标志物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郝立君 贾海英 黄睿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评价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凝血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对血栓前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MM患者43例(MM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MM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血栓早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目的评价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凝血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对血栓前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MM患者43例(MM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MM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血栓早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ime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M组TAT、PIC、TM、Fib、D-dimer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t-PAIC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不同免疫球蛋白分型之间比较,TAT和Fib水平有差异(P<0.05),其他检测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M、t-PAIC、Fib、D-dimer在MM的不同Durie-Salmon(DS)分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易发生凝血及纤溶系统紊乱,PIC、TAT、TM、t-PAIC与Fib、D-dimer联合检测是预测MM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栓状态 凝血标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艳 周欣荣 +4 位作者 孙惠萍 买苏木.买合木提 李发鹏 张健 王宝珠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高血压(HBP)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0例UAP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UAP组50例,UAP合并HBP组70例,另选50例无器质...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高血压(HBP)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0例UAP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UAP组50例,UAP合并HBP组70例,另选5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在院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LSA)、发色底物法、免疫浊度法等检测方法分别对3组患者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测定分析,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 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抗凝血酶(AT)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UAP组的血浆v WF、GMP-140、Fbg含量、PAI-1含量及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低于UAP合并HBP组,UAP组的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于UAP合并HB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越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 1UAP合并HBP者存在PTS;2UAP合并HBP者的PTS变化较单纯UAP者更为明显;3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可加速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状态 分子标志 不稳定型心绞痛 高血压
下载PDF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杨学敏 张润玲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5年第2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浆中12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在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浆中12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在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imer)、血栓前体蛋白(TpP)、同型半胱氨酸(t-Hcy)含量,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分析各项指标在诊断血栓前状态时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并进行比较。结果(1)60例患者血浆中vWF、GMP-140、t-PA、PAI、TAT、TpP、t-Hcy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TpP、t-Hcy异常升高患者通过跟踪随访更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AMI)、脑梗死。(2)TpP、t-Hcy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3)PT、APTT在心、脑血栓形成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vWF、t-PA、PAI、GMP-140、TAT、PAP、D-dimer、Fg、TpP、tHcy均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心、脑血管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而TpP、tHcy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其他项,在早期判断血栓前状态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状态 分子标志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GMP-14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抗凝血酶复合 血浆纤维蛋白原 D-dimer 血栓形成状态 ELISA法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建林 李新明 +7 位作者 苏哲坦 李斌 陈关良 王天松 黄白丽 王青 王圣 黄雪茹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AD)合并糖尿病 (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32例CAD(A组 )及 2 4例CAD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 ,B组 )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分别在术前、术后 2 0min、...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AD)合并糖尿病 (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32例CAD(A组 )及 2 4例CAD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 ,B组 )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分别在术前、术后 2 0min、2 4h、7d采血测定PTS分子标志物、脂质过氧化物 (LPO)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PTS分子标志物、LPO及内皮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 ,且B组变化更明显 ,至术后第 7d ,A组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但B组仍有明显变化。结论 CAD患者介入术后出现PTS分子标志物、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内皮功能等一系列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在合并DM的患者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合并症 糖尿病 冠状动脉介入术 血栓形成状态 分子标志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应用凝血标志物诊断肺癌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病例对照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蕾 谭榜云 +5 位作者 孙志鹏 卢大鹏 安淑娟 陈琳 张巧梅 李燕平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54-58,共5页
目的评价肺癌患者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原发性肺癌患者、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61例为肺癌组、肺部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3组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 目的评价肺癌患者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原发性肺癌患者、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61例为肺癌组、肺部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3组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和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的含量,用免疫荧光检测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肺部良性疾病组血浆t-PAIC、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均P<0.05),肺癌组血浆TM、TAT、t-PAIC、PIC含量明显增高(均P<0.05);与肺部良性疾病组相比,肺癌组血浆TM、TAT含量明显增高(均P<0.05);TM、PIC、D-二聚体含量在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TM、TAT、t-PAIC、PIC对血栓的形成表现敏感,是诊断肺癌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血栓状态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纤维蛋白原降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