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尤瑞克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彬 袁晓梅 张黎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606-609,共4页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尤瑞克林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将8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尤瑞克林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将8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1 d后对2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VEGF、NO水平,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观察组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VEGF、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患者血清VEGF、NO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idit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21 d头颅MRI平扫显示病灶明显减小,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开放。结论尤瑞克林可能通过刺激VEGF和NO分泌,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脑部侧支循环,从而改善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 侧支循环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栓形成性疾病 被引量:16
2
作者 戚国庆 刘刚 刘坤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4期250-252,共3页
同型半胱氨酸 (Hcy)是蛋氨酸循环的重要环节及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各种原因导致的Hcy增高已经成为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回顾Hcy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和Hcy对血栓形成的机制。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血栓形成性疾病 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年龄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治疗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余广兰 彭仕君 +1 位作者 张毅 王琪 《西部医学》 2010年第8期1491-1492,共2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钙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钙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观察随访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和血脂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血脂TC、TG、LDL、HDL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疗效确切,且能改善血脂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高脂血症 通心络胶囊
下载PDF
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袁彬 张黎军 +1 位作者 李青 王超伟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936-2938,共3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受体2(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300... 目的探讨脂联素受体2(ADIPOR2)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3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检查并测量IMT,检测血清APN水平,测定ADIPOR2基因rs12342多态性,比较组间ADIPOR2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血清APN和IMT的关系。结果 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相比,患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概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03,95%CI:1.092-2.703,P=0.01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各基因型亚组IMT值均升高,APN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GG基因型相比,AA、AG基因型IMT值均升高,APN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IPOR2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脂联素 脂联素受体2 单核苷酸多态 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妊娠晚期孕妇狼疮抗凝物检测血栓形成性疾病发生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孔万仲 王怡 +2 位作者 郭跃丽 梁世周 林枝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12期144-146,共3页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孕妇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水平变化,探讨LA检测在妊娠晚期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或产前体检的118例妊娠晚期孕妇和120例健康育龄期妇女分别作为观察组和...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孕妇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水平变化,探讨LA检测在妊娠晚期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或产前体检的118例妊娠晚期孕妇和120例健康育龄期妇女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狼疮抗凝物比值(lupus anticoagulant ratio,LAR)、抗凝血酶Ⅲ(anticoagulantⅢ,ATⅢ)、D-二聚体(D dimer,D-D)、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lutination test,PAg 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LAR、D-D、FIB和PAg T增高,PT和ATⅢ下降,PT时间缩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超过对照组平均值为阳性,观察组中的LAR、D-D及PAg T各指标阳性率明显高于FIB阳性率和PT阳性率。结论妊娠晚期孕妇LAR的升高与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变化相平行。在临床上,LA水平变化与血栓发生发展相关,可监测妊娠晚期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抗凝物 妊娠晚期 血栓前状态 血栓形成性疾病
下载PDF
血清触珠蛋白与动脉粥样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晓峰 陈忠云 +1 位作者 杨旭 李新毅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3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触珠蛋白(H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AT)的发生风险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AT患者80例为病例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于同期体... 目的:探讨血清触珠蛋白(H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AT)的发生风险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AT患者80例为病例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于同期体检门诊人群中随机抽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80例为对照组。记录相关危险因素,测定血清Hp浓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2组Hp水平差异;进一步按Hp水平进行四分位数分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Hp水平对AT发生风险的影响。Spearman秩相关及偏相关分析检测病例组Hp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H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5);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位Hp水平发生AT的风险是最低四分位的3.356倍(P=0.025);血清H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04);进一步偏相关分析亦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Hp是一种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可用于预测AT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珠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血清D二聚体与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常霞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6期981-982,共2页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血清D二聚体(D-D)与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医院收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9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9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血清D二聚体(D-D)与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医院收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90例,设为观察组,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9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血清D-D水平,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2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根据CT完成最大直径的测定。结果观察组血清D-D、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面积,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90例患者32例神经轻度损伤,47例中度损伤,11例重度损伤。且患者损伤越严重,血清D-D水平越高,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血清D-D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中29例脑梗死小面积,42例中等面积,19例小面积,脑梗死面积越大,血清D-D水平越高,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D-D水平与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性,对判断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D二聚体 神经功能 脑梗死面积
下载PDF
药物所致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8
作者 田美华 毕志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4-264,共1页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血浆置换 治疗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治疗血栓形成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文生 刘飞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年第6期726-727,共2页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80 mg,1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30 ml,1次/d,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80 mg,1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30 ml,1次/d,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疗效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进行自身比较和相互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71.1%(P<0.01)。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可以作为治疗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为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 溶栓治疗
下载PDF
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与血栓形成性疾病
10
作者 刘元昉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0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本文介绍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AI-1)的生化基础和基因结构,并分别讨论了PAI-1与动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各种临床研究表明,PAI-1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显著升高,并与预后有关。冠状动脉性疾病(CAD)危险性高、预后... 本文介绍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AI-1)的生化基础和基因结构,并分别讨论了PAI-1与动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各种临床研究表明,PAI-1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显著升高,并与预后有关。冠状动脉性疾病(CAD)危险性高、预后差者的PAI-1水平较高,PAI-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CAD发生有关。大量实验研究亦证明,PAI-1对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发展均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I-1 血栓形成性疾病 基因多态 纤溶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亚飞 李惠勉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1期72-74,共3页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106例(观察组),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5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Lp-PLA2及TC、T...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106例(观察组),非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5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Lp-PLA2及TC、TG、HDL-c、LDL-c;观察组按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率分为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23、49、34例),按颅内动脉血管病变范围分为单、多支病变(分别为20、86例),比较其Lp-PLA2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p-PLA2对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观察组血清Lp-PLA2及LDL-c高于对照组(P均<0.05)。轻度狭窄者血清Lp-PLA2低于中、重度狭窄者,中度狭窄者低于重度狭窄者(P均<0.05);ROC曲线显示,当截断点为215.03 ng/mL,Lp-PLA2>215.03 ng/mL,判断为中重度,此时灵敏度为91%,特异度为99%,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43;截断点为253.69 ng/mL,Lp-PLA2>253.69 ng/mL,判断为重度,此时灵敏度97%,特异度82%,AUC为0.9641。单支病变者血清Lp-PLA2低于多支病变者(P均<0.05)。观察组血清Lp-PLA2与LDL-c、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病变范围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6、0.860、0.704,P均<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升高,且随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病变范围的变化而变化,检测此指标能有效评估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血管病变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下载PDF
症状性脑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狭窄的前瞻性研究:GESICA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Mazighi M. Tanasescu R. +1 位作者 Ducrocq X. 樊慧婷(译)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6年第9期16-17,共2页
Background: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thrombotic stenoses (ICA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rates of cerebrovascular ischemic events. Objective: To conduc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to evaluate the natural hi... Background: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thrombotic stenoses (ICA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rates of cerebrovascular ischemic events. Objective: To conduc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to evaluat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ICAS and, in those patients refractory to medical treatment, th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intracranial angioplasty. Methods: Patients aged 18 to 80 were enrolled with symptoms attributed to a single ICAS of ≥50%. Optimal medical therapy of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were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 local investigator. Patients were eligible for intracranial angioplasty after experiencing recurrent stroke despite medical therapy. Neurologic and ultrasonographic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study inclusion, 3 months after enrollment, and every 6 months of follow-up thereafter, for 36 months. Results:One hundred two patients were included, with a mean age of 63.3 ±10.4 years.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es involved the vertebral artery in 22.5%, the basilar artery in 25.5%,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26.5%, and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25.5%. In 27.4%of the patients, the stenoses had clinical he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uring a mean follow-up of 23.4 months, 38.2%of the patients had a cerebrovascular event: ischemic stroke in 13.7%and TIA in 24.5%. Among patients with a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stenosis, 60.7%had a recurrent stroke or TIA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stenotic artery; this association was significant in univariate analysis.Twenty-eight patients underwent an endovascular procedure with a neurologic periprocedural complication rate of 14.2%.The overall vascular death rate was 8.8%. Conclusions: Despite medical treatment, the 2-year recurrence rate of ischemic events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stenotic artery was 38.2%. Cardiovascular events occurred in 18.6%of patients. Clinically significant hemodynamic stenoses were associated with stroke recurrence and may help identify a high risk subset of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狭窄 血栓形成性 症状 前瞻研究 脑内 血流动力学特征 脑血管事件
下载PDF
一种艾滋病相关疾病-血栓形成性微血管病
13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6年第7期18-18,共1页
据医学空间网5月31日报道(原载Clin Adv Hematol Oncol.2006 Feb;4(2):145—149)。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性尿毒性综合征是由血栓形成性微血管病(TMA)引起的严重得足以威胁生命的疾病。虽然很多TMA是原发性的,它常常... 据医学空间网5月31日报道(原载Clin Adv Hematol Oncol.2006 Feb;4(2):145—149)。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性尿毒性综合征是由血栓形成性微血管病(TMA)引起的严重得足以威胁生命的疾病。虽然很多TMA是原发性的,它常常与怀孕,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HIV感染联系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性 微血管病 相关疾病 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 艾滋病 自身免疫疾病 HIV感染 肿瘤 综合征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在院外机构进行的一项前瞻性调查
14
作者 Ferrières J. Cambou J.-P. +1 位作者 Gayet J.-L. 刘少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7年第2期50-51,共2页
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外周动脉疾病都是同一基础病变的临床表现。然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常相互关联,对这些疾病作为一个整体的预后情况仍知之甚少。方法:本调查旨在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患者中继发... 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外周动脉疾病都是同一基础病变的临床表现。然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常相互关联,对这些疾病作为一个整体的预后情况仍知之甚少。方法:本调查旨在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患者中继发性血管事件的1年发生率。测定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性 缺血脑卒中 基础病变 前瞻调查 栓塞 心血管事件 非致死 无事件生存率 执业医师
下载PDF
辛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王永强 吴建军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6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经颅脑CT证实的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结果辛伐他汀早...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经颅脑CT证实的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结果辛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有良好效果,其中基本治愈13例(36.2%)。显著进步14例(38.8%),进步6例(16.7%),总有效率91.7%。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性分类的新方法
16
作者 蒋妍 杨长青 《肝脏》 2017年第1期5-9,共5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由于静脉腔内出现的血栓导致门静脉血流完全或不完全的阻塞。由经证实的血栓发展而来的海绵状血管瘤是慢性血栓形成的证据。肝外门静脉阻塞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性或非血栓形成性闭塞同时有伴或不伴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由于静脉腔内出现的血栓导致门静脉血流完全或不完全的阻塞。由经证实的血栓发展而来的海绵状血管瘤是慢性血栓形成的证据。肝外门静脉阻塞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性或非血栓形成性闭塞同时有伴或不伴门静脉高压特征的海绵状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形成 肝外门静脉阻塞 肝硬化 海绵状血管瘤 血栓形成性 分类 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流
下载PDF
妊娠晚期孕妇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GP1抗体对血栓形成性疾病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好为 袁海生 康建华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1年第22期5153-5156,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抗心磷脂抗体(ACL)和抗β2GP1抗体对血栓形成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接受正常产检的妊娠晚期孕妇68例为妊娠晚期孕妇组,并同期选取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者20例作...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抗心磷脂抗体(ACL)和抗β2GP1抗体对血栓形成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接受正常产检的妊娠晚期孕妇68例为妊娠晚期孕妇组,并同期选取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入组人员凝血、纤溶、抗心磷脂以及抗β2GP1抗体水平进行分析,探讨抗心磷脂以及抗β2GP1抗体水平与妊娠晚期孕妇血栓形成性疾病的相关性。结果妊娠晚期孕妇PAgT、D-D以及FIB均高于对照组,PT、ATⅢ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孕妇ACL-IgG、ACL-IgM以及抗β2GP1抗体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IgA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孕妇ACL-IgG、ACL-IgM阳性患者PAgT、D-D以及FIB均低于ACL-IgG、ACL-IgM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IgG、ACL-IgM阳性患者PT与ACL-IgG、ACL-IgM阴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孕妇抗β2GP1抗体阳性患者PAgT、D-D以及FIB均低于抗β2GP1抗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β2GP1抗体阳性患者PT与抗β2GP1抗体阴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孕妇ACL-IgG、ACL-IgM以及抗β2GP1抗体与患者PAgT、D-D以及ATⅢ存在正相关性(P<0.05),妊娠晚期孕妇ACL-IgG、ACL-IgM以及抗β2GP1抗体与患者FIB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存在抗心磷脂(ACL-IgG、ACL-IgM)以及抗β2GP1水平升高情况,而抗心磷脂(ACL-IgG、ACL-IgM)以及抗β2GP1水平与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进而增加患者血栓性疾病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晚期孕妇 抗心磷脂抗体 抗β2GP1水平 溶血、纤溶 血栓形成性疾病
原文传递
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颜征 张玥 李华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91-193,共3页
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起病隐匿,患者自觉症状较轻,临床体征大多数不明显,往往容易漏诊、误诊。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被诊断出来。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 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起病隐匿,患者自觉症状较轻,临床体征大多数不明显,往往容易漏诊、误诊。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被诊断出来。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否应进行抗凝治疗目前尚没有达成共识。本文结合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累及血管、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下颌骨骨折伴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附1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章愉 竺涵光 +2 位作者 林国础 丁美修 吴逸群 《中国临床医学》 2002年第2期177-178,共2页
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是很少见的疾病,其发病与颌面部损伤关系密切,一旦发生,病情发展快,预后差,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病人往往死亡或出现严重的永久性后遗症[1].本文介绍1例下颌骨骨折伴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致血管阻塞的临床... 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是很少见的疾病,其发病与颌面部损伤关系密切,一旦发生,病情发展快,预后差,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病人往往死亡或出现严重的永久性后遗症[1].本文介绍1例下颌骨骨折伴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致血管阻塞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并对有关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骨折 外伤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诊断 保守疗法 手术疗法
下载PDF
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颅内血管狭窄的前瞻性研究(GESICA研究)
20
作者 李宏建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6期440-440,共1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血管狭窄 血栓形成性 前瞻研究 症状 脑血管事件 高发率 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