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三级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中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娜 赵冬 +9 位作者 刘军 郝永臣 曾雨虹 胡丹青 孙兆庆 杨怡茜 李皓炜 刘天啸 王悦 刘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6-865,共10页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中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现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按照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分层,每层内选取约10%的三级医院,入选医院每月连续...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中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现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按照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分层,每层内选取约10%的三级医院,入选医院每月连续上报前10~20例出院诊断包含房颤的病例。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全国30个省151家三级医院共上报49 104例NVAF病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在NVAF患者中的应用比例、不同医院之间的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应用的相关因素。结果:NVAF患者的年龄为(68.7±12.1)岁,男性27 709例(56.4%),仅17 251例(35.1%)接受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不同医院接受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NVAF患者比例最低为0,最高为100%。在上报NVAF病例数超过30例的141家三级医院中,18.4%(26/141)的医院所有患者未接受栓塞风险评估,21.3%(30/141)的医院有超过50%的患者接受了栓塞风险评估,仅有1家医院所有患者接受了栓塞风险评估。接受栓塞风险评估的患者比例由2015年第一季度的16.2%(220/1 362),上升至2019年第四季度的67.1%(1 054/1 572)( P<0.001)。患者因素影响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男性低于女性, OR值和95% CI为0.94(0.89~0.99);第一住院原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低于房颤患者, OR值和95% CI分别为0.59(0.55~0.63)、0.52(0.45~0.61);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低于首次检出房颤患者, OR值和95% CI分别为0.62(0.57~0.67)、0.72(0.66~0.79)、0.57(0.52~0.64);既往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卒中/TIA史,及既往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高于既往无以上情况者, OR值和95% CI分别为1.17(1.11~1.23)、1.18(1.07~1.30)、1.17(1.08~1.27)、1.28(1.19~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我国三级医院住院的NVAF患者中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比例较低且在不同医院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我国三级医院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比例有所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患者特征影响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三级医院
原文传递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模式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LEDVT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淑燕 《基层医学论坛》 2022年第15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模式对重症颅脑损伤(STBI)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4月泉州市中医院118例STBI术后昏迷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分级护理组(n=59)、常规组...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模式对重症颅脑损伤(STBI)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4月泉州市中医院118例STBI术后昏迷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分级护理组(n=59)、常规组(n=59)。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分级护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模式,对比2组LEDVT发生率,护理前后股静脉、腘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并统计住院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滞留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分级护理组LEDVT发生率3.39%,低于常规组的18.64%,护理满意度94.91%,高于常规组的77.97%(P<0.05);2组护理后股静脉、腘静脉平均血流速度与PT、APTT水平均较护理前提高,且分级护理组增高更显著,FIB、D-D水平均较护理前降低,且分级护理组降低更显著(P<0.05);分级护理组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模式可提升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凝血功能,显著降低STBI术后昏迷患者LEDVT风险,促进患者恢复,提升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术后昏迷 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模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基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汪盈 《医疗装备》 2023年第1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于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基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于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VTE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受体(Tr)水平]及生命质量[采用Seattle心绞痛量表(SAQ)评估]。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T、APTT及FIB水平、SA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VTE风险评估表的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改善凝血指标,提升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深静脉血栓 凝血指标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对大隐静脉曲张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术后LEDVT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珂逢 吕红宇 《临床研究》 2022年第5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究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对伴有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急性血栓... 目的探究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对伴有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出院时间)、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L-74)、视觉模拟(VAS)评分、LEDVT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EDVT发生率2.27%低于对照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GQL-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5.45%)高于对照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应用于术后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可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LEDVT发生,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大隐静脉曲张 分级护理 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Padua评分和IMPROVE bleeding RAM联合应用预测重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徐铭成 陈建 王化强 《临床研究》 2023年第10期9-12,共4页
目的分析Padua评分联合国际医学预防注册中心静脉血栓栓塞出血风险评估模型(IMPROVE bleeding RAM)在预测重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SICU62例作为此次研... 目的分析Padua评分联合国际医学预防注册中心静脉血栓栓塞出血风险评估模型(IMPROVE bleeding RAM)在预测重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SICU6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组别(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各31例)。根据Padua评分和IMPROVE bleeding RAM评估患者VTE发生风险,病例组在Padua评分和IMPROVE bleeding RAM指导下给予综合治疗干预(抗凝药物+物理疗法等),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干预(常规药物),对比两组VTE发生率。另外再根据是否发生VTE将62例患者分为VTE发生组(8例),VTE未发生组(54例),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VTE发病相关因素,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风险与Padua、IMPROVE bleeding RAM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VTE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adua评分、IMPROVE bleeding RAM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Padua评分<4分、IMPROVE bleeding RAM<7分均是VTE发生的影响因素,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071~4.888、-0.181~5.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风险与Padua、IMPROVE bleeding RAM评分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对重症患者实施Padua评分联合IMPROVE bleeding RAM评估能准确判断VTE,可作为后续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性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以此为依据进行对症治疗干预,可有效预防VTE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ua评分 国际医学预防注册中心静脉血栓栓塞出血风险评估模型 静脉血栓栓塞
下载PDF
VTE风险评估+分级护理干预对大隐静脉曲张病人术后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晓峰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20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分级护理干预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2~2019-02我院大隐静脉曲张病人90例,均行手术治疗,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分级护理干预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2~2019-02我院大隐静脉曲张病人90例,均行手术治疗,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以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进行VTE风险评估,并给予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DVT发生率2.22%(1/45)低于参照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总满意度95.56%(43/45)高于参照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VTE风险评估+分级护理干预,能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分级护理干预 大隐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某院2007—2016年静脉血栓栓塞症状况及其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郭健 龚益 +3 位作者 夏敬文 李芸 谭晋韵 陈小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2期70-76,共7页
背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住院患者重要的非预期死亡原因之一,其症状隐匿、死亡率高。据调查,国内对VTE的认识仍处于中低水平,医院亟须建立VTE防控体系。但如何建设VTE防控体系及建立的VTE防控体系是否能快速有效地服务于临床是医务人... 背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住院患者重要的非预期死亡原因之一,其症状隐匿、死亡率高。据调查,国内对VTE的认识仍处于中低水平,医院亟须建立VTE防控体系。但如何建设VTE防控体系及建立的VTE防控体系是否能快速有效地服务于临床是医务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目的分析某院2007—2016年VTE状况及其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应用效果。方法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电子病案系统检索2007—2016年VTE患者资料及VTE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建立前后3年,即2013-10-01至2016-09-30与2016-10-01至2019-09-30 VTE患者资料。分析2007—2016年肺栓塞(PE)、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患者例数占出院总例数的百分比,2007—2016年PE患者死亡例数占总死亡例数的百分比,2007—2016年不同年龄段男性、女性患者PE、DVT发生率,2007—2016年PE患者主要诱因。比较VTE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建立前后PE发生率、致死性PE发生率、PE患者住院天数、DVT发生率、DVT患者住院天数。结果2007—2016年PE患者例数占出院总例数的百分比呈线性上升趋势(R2=0.877);2016年PE患者例数占出院总例数的百分比较2007年增加6.56倍。2007—2016年DVT患者例数占出院总例数的百分比呈线性上升趋势(R2=0.788);2016年DVT患者例数占出院总例数的百分比较2007年增加2.27倍。2007—2016年PE患者死亡例数占死亡总例数的百分比波动较大,2010年最低,2015年最高,2016年明显下降。2007—2016年≤60岁男性患者PE、DVT发生率分别低于>60岁男性患者(P<0.05)。2007—2016年≤60岁女性患者PE、DVT发生率分别低于>60岁女性患者(P<0.05)。2007—2016年PE患者主要诱因中排名前3的分别是肿瘤(23.707%)、感染(20.259%)、手术(15.086%)。VTE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建立前后PE发生率、致死性PE发生率、PE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E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建立后DVT发生率低于VTE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建立前,DVT患者住院天数少于VTE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建立前(P<0.05)。结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7—2016年PE、DVT患者例数占出院总例数的百分比均呈线性上升趋势,VTE防控体系的建立刻不容缓。目前已建立的VTE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有助于降低DVT发生率,缩短DVT患者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栓塞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防控系统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症”单中心真实世界临床诊疗实践分析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兵 朱永斌 +4 位作者 何源 潘以锋 王洪亚 李苹 朱世钧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78-182,共5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和合并症, 是造成低风险死亡事件和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有关部门推动下, 建立了积极的VTE风险评估、预防策略和指南, 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然而仍然缺乏大规...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和合并症, 是造成低风险死亡事件和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有关部门推动下, 建立了积极的VTE风险评估、预防策略和指南, 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然而仍然缺乏大规模VTE发病率调查数据, 而不同层级医院、科室对于VTE的整体评估、预防、治疗差异较大。本文就单中心两年的官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对VTE的发病率和真实世界抗凝药物应用进行分析总结, 为本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肺动脉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抗凝治疗
原文传递
VTE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下肢DVT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艳纷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第9期149-150,共2页
目的 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lism,VTE)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4月我院83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 目的 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lism,VTE)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4月我院83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护理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将采用VTE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干预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观察组,均干预1周.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情况、护理服务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E风险评估联合分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与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分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89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抗凝治疗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娟 钟雷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855-859,共5页
目的探讨某院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为临床高龄房颤患者实施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作者医院老年病科、心血管内科2017-06/2018-08月期间住院的89例≥80岁的高龄NVAF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某院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为临床高龄房颤患者实施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作者医院老年病科、心血管内科2017-06/2018-08月期间住院的89例≥80岁的高龄NVA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基本病情、血栓栓塞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抗凝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及抗栓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老年病科、心血管内科共有89例高龄NVAF患者(其中老年病房25例、心血管内科64例);患者CHA2DS2-VASc评分3~8分,提示栓塞高危; HAS-BLED评分3~8分,提示出血高危。89例高龄NVAF患者中,接受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s,OACs)治疗者46例(51. 68%),间断应用肝素者1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36例(40. 44%),未用相关药物者6例(6. 74%)。老年病房高龄NVAF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低于心血管内科(36. 00%vs. 59. 38%),未用药比例高于心血管内科(16. 00%vs. 3. 12%),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两科高龄NVAF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相当(48. 00%vs. 37. 5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高龄NVAF患者多有栓塞高风险和出血高风险。老年病房高龄NVAF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低于心血管内科,抗凝理念不足、担心出血风险等因素是未实施抗凝治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房颤 抗凝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高龄患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