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定位方法在新生儿血样本采集中的应用及对一针穿刺成功率、足跟瘀斑、疼痛的影响
1
作者 刘凤萍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27-12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方法在新生儿血样本采集中的应用及对一针穿刺成功率、足跟瘀斑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江西省瑞金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11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血样本采集定位方法不同分为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方法在新生儿血样本采集中的应用及对一针穿刺成功率、足跟瘀斑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江西省瑞金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11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血样本采集定位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运用常规足跟两侧定位法进行穿刺,观察组采用三角形定位法进行足跟穿刺。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足跟瘀斑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评分以及两组新生儿采血所需时间、血标本直径、血标本合格率。结果两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足跟瘀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标本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采血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血标本直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三角形定位法进行足跟穿刺对提高新生儿血样本采集时一针穿刺成功率及降低足跟瘀斑发生率有一定效果,可显著增大血标本直径,缩短采血时间,减轻针刺时新生儿疼痛不适,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方法 新生儿 血样本采集 一针穿刺成功率 足跟瘀斑 穿刺疼痛
下载PDF
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外周血样本采集的横断面研究
2
作者 李紫薇 吴大维 +5 位作者 王迎红 唐玉 徐震纲 曹彩 刘尚梅 李宁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2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目的总结分析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外周血样本采集的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申报的Ⅰ期临床试验的采血量进行横断面现况研究,比较分析采... 目的总结分析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外周血样本采集的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申报的Ⅰ期临床试验的采血量进行横断面现况研究,比较分析采血总量、安全性采血量和研究性采血量的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26项Ⅰ期临床试验中,采血总量中位数312 mL,范围在148~479 mL;安全性采血量中位数212 mL,范围在76~373 mL;研究性采血量中位数87 mL,范围在0~193 mL;前2周期采血量占比中位数30.5%,范围在9.4%~59.5%。大部分(88.5%)项目的采血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抗体偶联类药物、小分子靶向药和首次人体试验的采血量较多。结论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的外周血样本采集应具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并将总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建议遵循统一标准、合理设计、控制总量、充分告知、注重沟通的原则,优化临床试验生物样本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临床试验 生物样本管理 外周血样本采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