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式微量泵余液尺在心脏术后血流动力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石求燕 罗秋丽 黄慧娟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9期0045-0047,共3页
观察改良式微量泵余液尺对心脏手术后血流动力不稳定患者的疗效,并与常规检查方法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01月本院收治的60例心脏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使用改良式微量泵余液尺。6个月后,... 观察改良式微量泵余液尺对心脏手术后血流动力不稳定患者的疗效,并与常规检查方法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01月本院收治的60例心脏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使用改良式微量泵余液尺。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微泵应用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士的满意度。结果:使用前,两组MAP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使用后,对照组MAP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无明显波动,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使用前、使用后的HR、MBP比较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更低,护士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微量泵余液尺对余液量进行测量,可使患者血压波动引起的不良反应和病情的改变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满意度,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微量泵余液尺 心脏 血流动力不稳定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2
作者 俞海博 吴明正 +3 位作者 代帅 夏剑 江城 赵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09-51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特征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性,并构建不同应用场景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重症医学数据库(MIMIC)-Ⅳ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根据临床干预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提取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特征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性,并构建不同应用场景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重症医学数据库(MIMIC)-Ⅳ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根据临床干预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提取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等特征信息,进行组间比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评估各特征重要性,构建成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AHI)模型、改良AHI模型、无创模型、有创模型、血压模型及休克指数模型。结果以AUC评估模型性能,预测能力最强的是AHI模型(AUC=0.862),其他依次是改良AHI模型(AUC=0.810)、有创模型(AUC=0.787)、无创模型(AUC=0.760)、血压模型(AUC=0.720)和休克指数模型(AUC=0.716)。F1分数结果显示,AHI模型是最佳模型,其次是改良AHI模型、有创模型和无创模型,血压模型和休克指数模型预测效果较差。结论在特征信息较全的情况下,AHI模型是最佳预测模型,其中无创血压是识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最有用的特征。在特征信息有限情况下,无创模型比单一的血压模型和休克指数模型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不稳定 特征重要性 预测模型 无创 有创
下载PDF
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徐柳汀 吴悠悠 苗鹏程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嗜铬细胞瘤患者78例,按术后是否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分成不稳定组(n=13)和稳定组(n=...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嗜铬细胞瘤患者78例,按术后是否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分成不稳定组(n=13)和稳定组(n=65)。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史、术前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和术后乳酸浓度。比较两组术后拔管时间、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比例、术后入住ICU时间、术后需继续机械通气比例、术后继续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情况。对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13例出现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生率为1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肿瘤、术后乳酸浓度和麻醉时间是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乳酸浓度对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预测界值为4.2 mmol/L,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78.3%。结论 双侧肿瘤、术后乳酸浓度和麻醉时间是嗜铬细胞瘤患者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乳酸浓度对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血流动力不稳定 肾上腺切除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评估
4
作者 周瑶 罗盛强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70-73,78,共5页
目的探讨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28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分为观察组(140例... 目的探讨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28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40例)。观察组实施创伤医师为指导的MDT救治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死亡率、入院时及入院后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及诊疗时间。结果两组入院后24 h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收缩压、心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6、24 h,观察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 h,观察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乳酸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急诊通过时间、早期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医师为主导的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缩短治疗相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不稳定 多学科协作模式 创伤医师 早期救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复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5
作者 刘文凯 郭立成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703-1706,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技术(DCR)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救治的7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76例患者入院后均予建立静脉通路、输血、控制性手术、补液扩容等...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技术(DCR)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救治的7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76例患者入院后均予建立静脉通路、输血、控制性手术、补液扩容等治疗。根据复苏方式不同分别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治疗组,40例)和传统正压复苏组(对照组,36例),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24 h内胶体液、晶体液、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量,记录PT/APTT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患者死亡及DIC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致伤原因、休克程度、骨折类型等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注的红细胞悬液、晶体液、胶体液明显多于治疗组,对照组输注的血浆、血小板少于治疗组,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IC发病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对照组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廓清时间和体温恢复时间较治疗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在损伤早期及时采取损伤控制复苏(DCR)策略,可提高复苏效果和抢救成功率,DCR解决了严重骨盆骨折患者早期复苏的关键性问题,为患者后续进一步手术治疗创造了有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 损伤控制 血流动力不稳定 骨盆骨折
下载PDF
机器学习预测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6
作者 金旭婷 李佳媚 +6 位作者 李若寒 高雅 张静静 任佳佳 张小玲 王小闯 王岗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892-897,共6页
目的 在脓毒症患者中建立基于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预测模型。方法 从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的脓毒症患者中识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发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提取事件发生前6 h的连续生... 目的 在脓毒症患者中建立基于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预测模型。方法 从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的脓毒症患者中识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发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提取事件发生前6 h的连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包括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作为阳性样本,在未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脓毒症患者中随机抽取6 h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为阴性对照样本。建立并训练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的梯度提升机(LightGBM)以及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进行建模及训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估,使用最优的模型在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前1 h和前2 h对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阳性样本2 569例,阴性对照样本7 048例。XGBoost、LightGBM以及DNN模型预测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ROC-AUC值分别为0.78、0.77和0.61。XGBoost模型在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前1 h、前2 h进行预测的ROC-AUC值分别为0.76和0.75。结论 在ICU的脓毒症患者中,基于连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脓毒症 血流动力不稳定 重症监护病房(ICU) 极致梯度提升 轻量的梯度提升机 深度神经网络
下载PDF
损伤控制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7
作者 姚丽 潘哲浩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7期1337-1340,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损伤控制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救治过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收集本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其中有35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另... 目的探讨分析损伤控制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救治过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收集本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其中有35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另外35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损伤控制指导下的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和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1月和术后3月Majeed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损伤控制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措施效果较好,能够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降低术后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不稳定
下载PDF
骨盆骨折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外固定治疗 被引量:7
8
作者 潘进社 张英泽 陈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715-1717,共3页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不稳定 外固定治疗 机动车辆事故 高处坠落伤 骨折发生率 车辆撞伤 青少年患者
下载PDF
应用介入栓塞技术救治血流动力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2
9
作者 康德 欧阳林 +5 位作者 陈桂喜 陈功雷 石聪辉 吴燕生 纪旭 郑志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2期191-192,共2页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多发伤,其死亡率高达40%~60%。早期难以控制的失血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休克,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和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临床处理棘手,需要早期积极地进行临...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多发伤,其死亡率高达40%~60%。早期难以控制的失血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休克,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和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临床处理棘手,需要早期积极地进行临床评估和干预治疗。在排除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导致的持续失血后,对于仍有持续存在难以纠正或不断进展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笔者发现,传统的骨盆外固定减少骨折断端的出血、盆腔填塞减少盆腔静脉及静脉丛出血等方法,往往难以充分有效控制出血,纠正休克,因此尝试早期明确诊断后,在同步抗休克、扩容、监护、生命支持治疗基础上,开通绿色通道,直接进入介入室,应用介入栓塞技术,以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及钢丝圈作为栓塞材料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栓塞出血责任动脉,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从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利用此手术方法救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4例,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不稳定 严重骨盆骨折 介入栓塞技术 不稳定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应用 静脉丛出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原文传递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的诊治经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桢榕 闫楷忠 +2 位作者 史建勇 袁利杰 李潺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3期140-141,共2页
目的总结我院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14例,实施院前急救、ICU、骨科、介入科的立体治疗策略。结果 14例患者入院后均行DSA下栓塞止血,入院至DS... 目的总结我院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14例,实施院前急救、ICU、骨科、介入科的立体治疗策略。结果 14例患者入院后均行DSA下栓塞止血,入院至DSA时间27min^45.2 h,DSA耗时50~130 min。9例患者于伤后6~20天行骨盆确定性内/外固定手术。抢救治疗成功11例,失败3例。结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需要急诊科、ICU、骨科、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救治,成立专门的骨盆骨折救治小组,充分体现整体性和时效性,形成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不稳定骨盆骨折 限制性液体复苏 DSA血管栓塞术 损伤控制 骨科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1
作者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血流动力不稳定 血管重建术后 颈动脉狭窄 状态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粥样硬化斑块 治疗方式 死亡患者
下载PDF
利用无创心功能监测选择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最佳呼气末正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静 刘洋 +1 位作者 徐杰 任新生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7-8,17,共3页
目的:研究利用无创心功能监测仪辅助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衰竭病人选择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呼吸衰竭病人使用机械通气后连接无创心功能检测仪持续监测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P)、心脏指... 目的:研究利用无创心功能监测仪辅助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衰竭病人选择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方法: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呼吸衰竭病人使用机械通气后连接无创心功能检测仪持续监测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P)、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指数(LCWI)、前负荷(TFC)、气道峰压(PIP)。当PEEP=0时记录上述指标,并定为初始值。计算CO初始值的95~91%,90~86%,85~81%,80~76%,75%以下的具体值。以3cmH2O为为间隔逐渐增加PEEP,同时连续监测无创心功能指标,密切注意CO。在CO为CO初始值的95~91%,90~86%,85~81%,80~76%,75%以下均记录上述数值及检查值(若存在一个以上PEEP值的CO在同一范围内,取PEEP较大值)。结果:当CO降为初始值的81~85%时,氧合指数较前有显著提高(P<0.05),CI有所下降(P<0.05),但MAP及其他数值无显著变化。结论: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机械通气患者,通过无创心功能监测相关指标,可帮助选择最佳PE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不稳定 PEEP 无刨 心功能监测
下载PDF
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救治过程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国栋 肖尧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5期79-82,共4页
目的 分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策略(DC)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及时高效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85... 目的 分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策略(DC)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及时高效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8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策略予以救治,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16.13%(5/31)和并发症发生率25.81%(8/31)均低于对照组的35.29%(30/85)、47.06%(4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应用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损伤控制策略可行且安全有效,能迅速、有效地抢救患者生命,提高其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不稳定 损伤控制策略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急诊救治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金辉 葛宇峰 +3 位作者 王振中 崔廷润 高峰 吴新宝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1年第5期318-320,共3页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发病率约占所有骨折的3%,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偏高(25~48分),病死率高达8%~32%,尤其是其中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因存在难以纠正的急性失血和多发创伤,病死率往往更高[1]...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发病率约占所有骨折的3%,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偏高(25~48分),病死率高达8%~32%,尤其是其中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因存在难以纠正的急性失血和多发创伤,病死率往往更高[1]。对于后一类患者,早期急诊救治意义重大但存在一定难度。在此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急诊救治措施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救治 骨盆骨折 急性失血 创伤严重度评分 高能量损伤 多发创伤 血流动力不稳定
下载PDF
钝性伤致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定义及如何处理
15
作者 赵小纲 《创伤外科杂志》 2013年第2期118-118,共1页
解答:骨盆骨折是交通事故与高处坠落等高能量钝性损伤导致死亡的主要损伤之一,伤后24h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急性失血。随着损伤程度的增高,死亡率不断升高,可达18%~40%。钝性伤导致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定义为低血压[≤90mmHg(1m... 解答:骨盆骨折是交通事故与高处坠落等高能量钝性损伤导致死亡的主要损伤之一,伤后24h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急性失血。随着损伤程度的增高,死亡率不断升高,可达18%~40%。钝性伤导致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定义为低血压[≤90mmHg(1mmHg=0.133kPa)],并伴有需要大量输血(需要输注4~6U或以上浓缩红细胞)、显著的碱缺失(≤-6mmol/L)或两者兼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不稳定 骨盆骨折 钝性伤 主要死亡原因 钝性损伤 浓缩红细胞 高处坠落 交通事故
下载PDF
原发性腹腔副神经节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16
作者 秦浩然 李婧 +1 位作者 唐灿 朱红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S02期229-234,共6页
目的原发性腹腔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原则上须手术切除,术中难免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hemodynamic instability,HDI),从而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腹腔PGL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HDI的相关因素。方法回... 目的原发性腹腔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原则上须手术切除,术中难免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hemodynamic instability,HDI),从而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腹腔PGL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HDI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0月到2021年12月诊治的20例原发性腹腔PG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患者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平均动脉压、肿瘤位置、肿瘤长径、PASS评分、术中出血量、Ki-67、病理学形态描述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0例原发性腹腔PGL患者中,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11(55%),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者9(45%)。涉及脏器切除或血管的开腹手术组的手术时间长于腹腔镜肿瘤切除术组及开腹肿瘤切除术组。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术中出血,HDI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提示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组,开腹肿瘤切除术组及涉及脏器切除或血管的开腹手术组的手术时长无显著差异(P>0.017)。差异性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HDI)与术中出血[OR(95%CI)=1.005;1.000~1.010]、手术时间[OR(95%CI)=1.031;1.005~1.059]、包膜侵犯或无包膜有关(OR[95%CI]=0.050;]0.004~0.5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术中是否出现HDI只与肿瘤是否存在包膜侵犯或无包膜有相关性[OR(95%CI)=28.438;1.009~801.728]。结论约一半PGL患者术中出现HDI,涉及脏器切除或血管的开腹手术较开腹或腹腔镜肿瘤切除术更易出现术中HDI;术中HDI的患者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较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多,肿瘤存在包膜侵犯或无包膜是与术中出现HDI关系最密切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嗜铬细胞瘤 血压 血流动力 血流动力不稳定
下载PDF
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分期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Tile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金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8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分期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分期治疗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Tile C型骨盆骨折病历40例,术后Matta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骨盆... 目的探讨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分期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分期治疗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Tile C型骨盆骨折病历40例,术后Matta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骨盆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存活,骨盆稳定,未见进行性出血。利用Matta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优30例,良9例,可1例。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好。结论骨盆前环急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置固定二期后路经皮锁定钢板分期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既能早期稳定血流动力学,稳定骨盆,又都是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减少术中反复透视的机会,二者互相结合短期内分期治疗骨盆骨折值得基层医院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钉棒系统钢板固定 分期治疗 血流动力不稳定 TileC型骨盆骨折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早期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急救护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孙莹 孔来法 《浙江医学教育》 2021年第4期24-26,共3页
目的:分析对外固定支架早期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7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67例患者的急救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观察患者入院6h内的液体复苏量、... 目的:分析对外固定支架早期救治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7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67例患者的急救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观察患者入院6h内的液体复苏量、输血量,体温维持的情况,术前平均休克指数,入院到手术的平均时间,手术持续的平均时间,以及术后2h休克指数等情况。结果:本组死亡4例,其中3例24 h内死于出血性休克,1例死于MODS;63例患者经6~24个月随访,按Matta等的评定标准,优29例,良21例,可13例,优良率79.37%。结论: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外固定支架早期救治,并给予患者入院前、患者外固定支架治疗期间、患者外固定支架手术后等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支架 早期救治 血流动力不稳定骨盆骨折 急救护理
下载PDF
PCUM方案在诊断ICU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荷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3期144-145,共2页
目的: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超声管理(PCUM)方案在诊断重症监护室(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ICU收治的61例发生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重症患者... 目的: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超声管理(PCUM)方案在诊断重症监护室(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ICU收治的61例发生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UM方案对导致这些患者发生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病因进行诊断,然后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PCUM方案进行诊断发现,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和急性肺水肿是导致重症患者发生急性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分布性休克是导致其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出现分布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是导致其发生急性呼吸困难合并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采用PCUM方案诊断这61例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的准确率为86.89%。采用该方案对其病因进行初步诊断和确诊诊断的平均用时分别为(16.3±4.6)min和(62.5±16.8)min。结论:采用PCUM方案诊断ICU的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病因的准确性较高,且用时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超声管理方案 急性呼吸困难 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 病因
下载PDF
PCUM方案在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焦云 邹燕子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1年第12期1852-1854,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管理(PCUM)方案在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实施常规诊治方案的52例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9月~2020年...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管理(PCUM)方案在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实施常规诊治方案的52例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9月~2020年3月我院采用PCUM方案的48例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重症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对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的检出率,并比较两组初步诊断时间、确定诊断时间、启动其他诊断检查时间。结果观察组诊断急性呼吸困难病因(急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实变、肺间质病变、急性肺栓塞、气胸)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梗阻性休克)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初步诊断时间、确定诊断时间、启动其他诊断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UM方案在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有较好的检出效果,可缩短初步诊断时间、确定诊断时间、启动其他诊断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重症超声管理 急性呼吸困难 血流动力不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