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1
作者 谢兵 韩昊锦 +2 位作者 李锐韬 韩志安 丁明祥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使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使用PED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共29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2例存在2个串联动脉瘤,1例有3个... 目的观察使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使用PED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共29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2例存在2个串联动脉瘤,1例有3个串联动脉瘤。29个动脉瘤分布在颈内动脉26个,大脑中动脉1个,椎基底动脉2个。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和出院时患者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并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ED,其中15个动脉瘤联合弹簧圈栓塞,14个动脉瘤单独置入PED支架。术中有1例使用球囊扩张,24例经导丝微导管按摩均贴壁良好,术后临床随访中1例(4%)患者有缺血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22个(75.9%)动脉瘤完全闭合,术后12个月随访2个(6.9%)动脉瘤影像学随访中未见闭合,27个(93.1%)动脉瘤完全闭合。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短期随访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动脉瘤闭塞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治疗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对比分析
2
作者 张航 袁永杰 +4 位作者 付宇 马亚静 李元智 刘继发 管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6-252,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9例,均使用PED治疗。依... 目的对比分析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1—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9例,均使用PED治疗。依据通路不同,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TRA组(20例)和TFA组(119例)。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卒中史)、动脉瘤相关数据[动脉瘤形态(囊状、非囊状)、数量(单发、多发)、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分叉部)、瘤颈、载瘤动脉直径、瘤囊、是否为复发动脉瘤、是否合并分支]、有效性终点(通路建立后PED置入成功,且完全覆盖瘤颈口)、安全性终点(术中及术后穿刺部位、神经系统并发症)。穿刺部位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及术后卒中等。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相关危险因素、动脉瘤相关数据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通路均成功建立且PED置入成功,未发生术中通路转换。TRA组2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1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5.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其发生率为5.0%;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TFA组119例患者中,发生术后穿刺部位血肿4例、动静脉瘘1例、假性动脉瘤5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为8.4%;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其发生率为6.7%;无术中安全性终点事件。两组患者术后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分析表明,TRA与TFA行PED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血管内操作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分析
3
作者 姜世豪 夏源 +9 位作者 艾孜买提江·吐尔逊 伊力亚尔·地力夏提 王凯 阿西木江·阿西尔 卡合尔曼·卡德尔 苏日青 王增亮 成晓江 买买提力·艾沙 尼扎米丁江·热夏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5-359,共5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ivice,PE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VAD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ivice,PE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VAD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疗的21例VAD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像学结果并进行随访。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Kamran分级。结果21例患者中未破裂动脉瘤17例,破裂动脉瘤4例。共置入22枚PED,其中13例患者接受单纯PED置入,8例患者接受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成功率21/21。3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近端合并有狭窄,1例患者狭窄率>50%,因此额外放置了1枚Solitaire支架进行支架内后扩张。术后即时Kamran分级1级16例,2级1例,3级4例。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1例患者发生动脉瘤术后破裂,1例患者肺部重症感染最终死亡。出院时mRS评分1分15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6分2例。18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5(6~30)个月,其中mRS评分0分13例,1分4例,2分1例;Kamran分级2级2例,3级4例,4级12例。结论采用PED治疗VADA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可忽视,未来仍需大量样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血管内治疗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4
作者 朱涛 李晓 +2 位作者 陈振 李娟 韩东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0,共6页
目的 探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FD)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TFD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13例,依据围手术期及随访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 探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FD)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TFD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13例,依据围手术期及随访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共13枚动脉瘤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病例中TFD联合弹簧圈栓塞10例(同期治疗),一期弹簧圈填塞联合择期TFD置入2例(分期治疗),单纯TFD置入1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率为15.4%(2/13),其中1例为无症状性缺血事件,1例为术后脑室外引流相关性出血并导致患者死亡。中位随访时间6.5个月,共83.3%(10/12)完成脑血管造影(DSA)复查。OKM分级D级,即动脉瘤完全闭塞率80%(8/10),另有2例瘤颈残留(OKM分级C级)。结论 应用TFD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流导向装置 血管内治疗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Woven Endo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用于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5
作者 丁立山 陈清亮 +6 位作者 李腾飞 詹鹏超 申猛 梁昊 郑鸣 李照军 马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4-446,共3页
血管内介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剖结构复杂的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临床常采用“Y”形和“T”形双支架双微导管组合栓塞技术或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予以治疗[1-2],操作方法复杂,治疗中及治疗后血栓形成及复发风... 血管内介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剖结构复杂的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临床常采用“Y”形和“T”形双支架双微导管组合栓塞技术或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予以治疗[1-2],操作方法复杂,治疗中及治疗后血栓形成及复发风险较高。Woven Endo Bridge(简称WEB装置)为新型自膨式瘤内扰流装置,由多条镍钛合金网丝编织而成,可置于瘤体内封堵瘤颈,并通过血液扰流封闭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3]。本研究观察WEB装置用于治疗颅内血管分叉部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治疗转归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桥接治疗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相关儿童颅内动脉瘤一例
6
作者 师林 吕丙波 +3 位作者 任宝鑫 王岷 孙德州 王东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72-475,共4页
儿童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治疗方式也存在诸多争议。作者报道了1例采用2枚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桥接治疗的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相关的儿童颅内动脉瘤,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探索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儿童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治疗方式也存在诸多争议。作者报道了1例采用2枚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桥接治疗的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相关的儿童颅内动脉瘤,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探索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儿童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7
作者 马武林 安梦思 +2 位作者 刘烁 管生 郭新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1-716,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4例。术后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标准判断动脉瘤的闭塞...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FD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4例。术后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标准判断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4例患者(24枚动脉瘤)共置入24枚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发生2例(8.3%)并发症,1例为出血性事件,1例为缺血性事件。术后随访24例患者中mRS评分均≤2分。随访中24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OKM分级B级2例(8.3%),C级6例(25%),其余16例(66.7%)患者完全愈合(D级)。结论FD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方式。术后和长期随访结果中没有严重的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发症,也没有观察到神经病学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下载PDF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术对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8
作者 黄爱强 孟磊 刘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5-288,共4页
目的了解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术对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68例接受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 目的了解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术对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68例接受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以及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患者术后的WSS、瘤颈血流速度降低,LSA、RRT、载瘤动脉及患侧M1的血流速度增加(P<0.05),而患者术前、术后对侧M1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的mRS评分为低级别占比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患者的支架内狭窄发生率分别为7.35%、8.82%,动脉瘤完全闭塞发生率分别为52.94%、6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经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术治疗后,4例出现缺血性并发症,其中2例表现为视物模糊、皮质盲,1例为肢体无力,1例支架内血栓,经干预治疗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采用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较高,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 术后栓塞 神经功能 动脉瘤闭塞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9
作者 张紫寅 邱冬 +9 位作者 郑萍 安阳 张涛 唐雪松 严智星 李苏雯 尹丽萍 姜永继 胡利刚 唐景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4-949,共6页
目的 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岳县人民医院和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98例。患者入组后均行PED治疗,收集可能影响复杂性颅内动脉... 目的 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岳县人民医院和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98例。患者入组后均行PED治疗,收集可能影响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据改良Rankin量表得分将患者分为2组,≤2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建立Nomograms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98例患者中,10例(10.20%)出现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氯吡格雷抵抗、Fisher分级、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位置、瘤体大小、瘤颈、多发及入院时Hunt-Hess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氯吡格雷抵抗、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位置、多发及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独立性影响因素。Nomograms模型预测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AUC为0.849(95%CI:0.758~0.939)。模型组与验证组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Nomograms模型预测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概率阈值为0.10~0.90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 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病史、氯吡格雷抵抗、动脉瘤多次破裂等,Nomograms模型可预测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复杂性颅内动脉瘤 多因素分析 列线图预测模型
下载PDF
血流导向时代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之应用方略
10
作者 刘佩玺 史源 朱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3-618,共6页
脑血管搭桥术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过近60年的探索,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颅内全区域。随着可解脱弹簧圈的问世及相关辅助技术的成熟应用,血管内治疗因其微侵袭和快速的特点在常规动脉瘤的治疗中备受青睐,血流导向装置的引入更... 脑血管搭桥术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过近60年的探索,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颅内全区域。随着可解脱弹簧圈的问世及相关辅助技术的成熟应用,血管内治疗因其微侵袭和快速的特点在常规动脉瘤的治疗中备受青睐,血流导向装置的引入更是开启动脉瘤治疗的新时代。本文回顾脑血管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历史和发展,阐述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和推广,进而讨论在血流导向时代血管内治疗的局限性以及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的应用和展望,以重申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血流导向装置(非MeSH词) 综述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11
作者 程魁红 赵刚 +5 位作者 张锡武 陈状 江澈 武肖娜 罗高权 徐承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9-983,共5页
目的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7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植入支架类型,分为血流导向装置组(n=21)和传统支架组(n=49),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4.4±1.82)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显示,血流导向装置组、传统支架组均能达到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93.3%vs.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导向装置组相较于传统支架组,围手术期及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0 vs.6.1%),并且血流导向装置组复发率也低于传统支架组(0 vs.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均可行并且安全有效,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短期并发症及再治疗发生率更低,手术时间短,但对于患者长期的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段未破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 弹簧圈 疗效对比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杨巧钰 罗针 +2 位作者 赵小燕 李昌泰 杨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分析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10—2022-10华西医院收治的84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 目的分析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10—2022-10华西医院收治的84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效果、相关血清学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时OKM分级[(3.82±0.05)分]、术后6个月GOS评分[(4.23±0.45)分]、术后24 h GCS评分[(15.18±2.79)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67±0.08)分、(3.71±0.58)分、(12.36±2.54)分],住院时间[(17.21±3.87)d]短于对照组[(24.36±5.25)d],术后6个月血清Caspase-3[(157.38±45.15)μg/L]、MMP-9水平[(12.83±2.41)μg/L]及总并发症发生率(9.52%)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4.76±58.43)μg/L、(18.62±3.58)μg/L、2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血流导向装置能够显著提升栓塞效果,改善血清学指标和预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前循环 破裂动脉瘤 动脉瘤栓塞术 血流导向装置 开颅夹闭术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均 夏坤伟 徐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1259-126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VBTL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01—2023-08治疗的45例颅内VBTL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者20例(A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者25...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VBTL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01—2023-08治疗的45例颅内VBTL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者20例(A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者25例(B组),对比2组治疗效果、预后、术后复查结果及颅脑血流动力学等。结果2组患者术后支架置入成功率均为100%,A组、B组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栓塞率(90.00%比80.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但2组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时、术后6个月的预后结局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术后6个月时分支血管通畅率(85.00%比92.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d时瘤腔内平均壁面应切力(WSS)、瘤颈与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低于B组,低壁面剪应力区域(LSA)、瘤腔内的相对滞留时间(RRT)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高于B组(P<0.05)。结论血流导向装置对颅内VBTLAs患者的动脉瘤栓塞率、预后结局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一致,但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动脉瘤栓塞率 预后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未破裂后循环夹层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的细节性护理
14
作者 邵正群 王瑶 李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9期1894-1897,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辅助栓塞治疗后循环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细节性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6月在本院应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辅助栓塞治疗的4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法随机分为对... 目的观察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辅助栓塞治疗后循环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细节性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6月在本院应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辅助栓塞治疗的4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细节性护理,对两组间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满意度为100%(20/20),对照组满意度为65%(13/2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脑梗死、饮水呛咳、穿刺点瘀青的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后循环夹层动脉瘤围手术期,进行全程、规范、细致的细节性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护理 血流导向装置 Tubridge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博文 徐善才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33-440,共8页
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瘤内栓塞提供了新的理念,治疗策略转至重建载瘤动脉并促进动脉瘤的愈合。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广泛应用将其适应证从最初的未破裂、大型或巨大型颈内动脉瘤拓展到多种类型颅内动脉瘤。但是,目前... 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瘤内栓塞提供了新的理念,治疗策略转至重建载瘤动脉并促进动脉瘤的愈合。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广泛应用将其适应证从最初的未破裂、大型或巨大型颈内动脉瘤拓展到多种类型颅内动脉瘤。但是,目前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仍存在诸如高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支架内再狭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更多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药物涂层乃至生物可吸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未来动脉瘤治疗的方向与发展将逐渐明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药物疗法 血管内治疗 血流导向装置 生物可吸收装置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多中心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莹 罗斌 +4 位作者 王超 刘健 王坤 杨新健 张义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7-315,共9页
目的探讨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上市后多中心注册表研究(PLUS)数据库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 目的探讨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上市后多中心注册表研究(PLUS)数据库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介入治疗的128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后末次DSA随访结果分为分支通畅组和分支狭窄闭塞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动脉瘤特点、治疗情况、治疗结局和围手术期及随访时并发症(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单独分析分支血管狭窄闭塞组分支血管情况及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支狭窄闭塞组患者73例(5.7%),包括48例(3.7%)狭窄和25例(1.9%)闭塞,分支通畅组1212例。与分支通畅组相比,分支狭窄闭塞组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分支血管覆盖率更高[覆盖率:100.0%(73/73)比70.6%(856/1212),χ^(2)=29.659,P<0.01];术后应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比例更高[32.9%(24/73)比18.5%(224/1212),χ^(2)=9.160,P=0.002];随访期缺血并发症[6.8%(5/73)比0.5%(6/1212),P<0.01]、术后总缺血并发症[16.4%(12/73)比6.8%(82/1212),P=0.002]和载瘤动脉闭塞发生率[5.5%(4/73)比1.2%(14/1212),P=0.011]均更高。两组间术前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例、弹簧圈辅助栓塞、多支架重叠治疗单个动脉瘤、支架贴壁良好率、术后即刻动脉瘤闭塞率、末次随访动脉瘤闭塞率以及病死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支狭窄闭塞组共有79根狭窄或闭塞的分支血管,其中31.6%(25根)为完全血管闭塞;狭窄闭塞血管最多为眼动脉(43.0%,34根),其次为后交通动脉(31.6%,25根)和小脑下后动脉(11.4%,9根)。分支狭窄闭塞组12例(16.4%)发生术后缺血并发症,其中9例为眼动脉部位分支血管狭窄闭塞,2例为小脑下后动脉,1例为小脑前下动脉;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8例,随访期发生缺血并发症5例,1例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且经药物治疗后完全缓解,但随访期又再次新发缺血症状;12例中,10例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结论基于多中心临床数据,本研究证实了使用PED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发生分支血管狭窄闭塞的患者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分支通畅者,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多中心数据 并发症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斌 王超 +3 位作者 刘健 张义森 王坤 张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381,391,共9页
目的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 目的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脉瘤组和基底动脉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烟酒史及既往史)、动脉瘤特点(动脉瘤部位、最大径和瘤颈宽、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形状、是否破裂及是否多发)、治疗情况(重叠PED治疗、弹簧圈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治疗结局(支架贴壁、术后即刻完全闭塞、是否覆盖分支血管)和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和随访期出血、缺血及压迫症状)发生情况,并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混杂因素后对比动脉瘤闭塞效果。依据术后是否发生缺血并发症将所有患者分为缺血并发症组与无缺血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的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椎动脉瘤组129例,共133个动脉瘤;基底动脉瘤组27例,共29个动脉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椎动脉瘤组比较,基底动脉瘤组动脉瘤最大径更大[14.00(9.00,22.00)mm比9.76(7.08,13.25)mm,Z=2.921,P=0.003],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比例更高[55.2%(16/29)比21.1%(28/133),χ^(2)=14.010,P<0.01],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更高[24.1%(7/29)比6.8%(9/133),χ^(2)=6.238,P=0.013],总缺血并发症和病死率更高[17.2%(5/29)比4.5%(6/133),χ^(2)=4.251,P=0.039;11.1%(3/27)比1.6%(2/129),P=0.037];椎动脉瘤组最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基底动脉瘤组[89.5%(119/133)比58.6%(17/29),χ^(2)=14.609,P<0.01]。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动脉瘤最大径和是否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后获得22对椎-基底动脉瘤配对,对比结果表明,椎动脉瘤组最终完全闭塞率明显高于基底动脉瘤组[95.5%(21/22)比50.0%(11/22),χ^(2)=11.458,P=0.001]。缺血并发症组的支架调整后释放成功和分支血管狭窄闭塞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缺血并发症组(2/11比3/151,P=0.038;3/11比8/151,P=0.029)。结论多中心临床数据表明,后循环的椎动脉瘤采用PED治疗最终完全闭塞率高于基底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循环 血流导向装置 多中心数据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国内应用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最新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诗良 李一星 +3 位作者 季金璀 赵秀豪 郭锋 于建军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868-875,共8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破裂后致死致残率极高;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发展迅速并被临床广泛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手段已不能提高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伴...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破裂后致死致残率极高;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发展迅速并被临床广泛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传统的血管内治疗手段已不能提高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伴随技术和材料进步,血流导向装置出现,使得此类疾病的治疗进入载瘤动脉重建时代。近几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发展迅速,其疗效得到证实,适应证不断扩展,装置得到完善并更迭换代,新品种逐一上市,围手术期并发症研究也趋于完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归纳研究则为病人提供了安全保障,尽管部分超适应证治疗仍存在争议,但为病人及术者提供了更多的手术方案选择。以下将对国内应用载瘤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载瘤动脉重建 并发症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综述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微 高文 +3 位作者 王顺 张炜 李建玲 殷振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682-686,共5页
目的 分析颅内复杂动脉瘤应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8—2022-01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经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和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43例,其中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34... 目的 分析颅内复杂动脉瘤应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8—2022-01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经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和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43例,其中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34例,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9例,破裂动脉瘤16例,未破裂动脉瘤27例,28例采用单纯血流导向装置,15例患者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次日复查头颅CT,必要时行头颅MRI检查。所以患者均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个月、12个月行全脑血管造影(DSA)复查影像,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方法评估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结果 操作结束后DSA可见血流导向装置均准确覆盖瘤颈,且贴壁良好,术中CT未见出血。43例手术均取得成功。围手术期有4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视力下降,1例急性脑梗死。围手术期并发症率9.3%(4/43)。43例患者均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mRS评分术前0分23例,末次随访0分40例,术前1分13例,末次随访1分1例,术前2分3例,末次随访2分1例,术前3分2例,末次随访3分1例,术前4分2例,末次随访时4分0例。43例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行DSA复查。术后6个月OKM分级D级为35个,C级为6个,B级为2个,术后12个月OKM分级D级为37个,C级为4个,B级为2个,86%(37/43)的动脉瘤为完全闭塞(OKM分级为D级)。43例患者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颅内复杂动脉瘤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相对安全且近期疗效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但仍需要关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安全性 近期疗效 复发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用于治疗大型椎基底动脉瘤
20
作者 姚金彪 吴桥伟 +4 位作者 吴培 李俞辰 郑秉杰 陈爱霞 史怀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49-453,共5页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用于治疗大型椎基底动脉瘤(LVBA)的价值。方法纳入接受PED治疗的30例单发未破裂LVBA患者,动脉瘤最大径(16.1±6.9)mm,21例位于椎动脉V4段、9例位于基底动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改良Rankin量...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用于治疗大型椎基底动脉瘤(LVBA)的价值。方法纳入接受PED治疗的30例单发未破裂LVBA患者,动脉瘤最大径(16.1±6.9)mm,21例位于椎动脉V4段、9例位于基底动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O’Kelly Marotta(OKM)分级,评估PED用于治疗LVBA的价值。结果对30例均成功完成治疗。共植入34枚PED,27例植入1枚、2例2枚、1例植入3枚,均未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3/30,10.00%),均为缺血性事件。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6例,1分2例,2分1例,4分1例。随访2~33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末次随访时mRS评分0分26例,1分1例,6分3例;其中24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O’Kelly Marotta(OKM)分级分别为B级1例、C级6例及D级17例。3例死亡,死因分别为急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呼吸衰竭。结论PED用于治疗LVBA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椎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