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邓瑜颖 陈会慧 成文华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7期63-66,共4页
目的研究和分析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第一医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大量失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注比例不... 目的研究和分析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第一医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大量失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注比例不同进行分组,每组70例。A组采取100 mL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1 U红细胞悬液(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RBCs)的输注比例,B组采取100 mL FFP∶1.5 U RBCs输注比。对比两组输注后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水平、输注量(FFP、冷沉淀、血小板)及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变化。结果输注24 h后,两组Hb水平升高、PLT水平降低,但A组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FFP输注量为(11.47±0.76)mL/kg,低于B组的(17.39±1.38)mL/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39,P<0.05)。两组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输注24 h后,两组Fbg水平降低,但A组高于B组;两组PT、APTT水平升高,但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浆与红细胞1∶1的输注比例,可快速改善大量失血患者的血常规,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小,血浆输注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红细胞 输注比例 大量失血 凝血功能 预后
下载PDF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闫优萍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3期315-316,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大量失血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4例。A组、B组、C组的FFP∶RBCs比例分别为1∶3、1∶2、1∶1,对比三组的凝... 目的探讨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大量失血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4例。A组、B组、C组的FFP∶RBCs比例分别为1∶3、1∶2、1∶1,对比三组的凝血功能、液制品使用情况及预后。结果输血前,三组的aPTT、PT、Fb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三组的aPTT、PT均延长,且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Fbg水平均降低,且C组>B组>A组(P均<0.05)。FFP使用量:A组>B组>C组(P<0.05)。三组的RBCs、血小板及冷沉淀使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大量失血患者进行输血时,可将血浆与红细胞的输注比例控制为1∶1,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且不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失血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 凝血功能 预后
下载PDF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波 《血栓与止血学》 2020年第1期59-60,63,共3页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治疗患者给予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到我院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24 h内给予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浓缩红细胞(cRBC)输注治疗,按照FFP、c...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治疗患者给予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到我院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24 h内给予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浓缩红细胞(cRBC)输注治疗,按照FFP、cRBC输注比例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输注FFP:cRBC=1:3,乙组输注FFP:cRBC=1:2,丙组输注FFP:cRBC=1:1,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输血后,丙组患者的aPTT、PT明显短于甲乙两组患者,Fbg水平明显高于甲乙两组患者,甲、乙组与丙组对应凝血指标水平两两相比差异明显(P<0.05)。甲乙两组患者的FFP输注量明显高于丙组患者(P<0.05);三组患者的cRBC、血小板、冷沉淀输注量及住院时间每两组对应指标相比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甲、乙、丙三组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以FFP:cRBC=1:1的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效果最佳,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输血患者 新鲜冰冻血浆 浓缩红细胞 输注比例
下载PDF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波泰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1339-1340,共2页
目的:探究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需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依据新鲜冰冻血浆(FFP)和浓缩红细胞(CRBC)输注比例不同分为低比例组(n=58)与高比例组(n=58)。前者FFP∶CRBC为1... 目的:探究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需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依据新鲜冰冻血浆(FFP)和浓缩红细胞(CRBC)输注比例不同分为低比例组(n=58)与高比例组(n=58)。前者FFP∶CRBC为1∶3,后者为1∶1,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生存率与住院时间。结果:高比例组与低比例组在入院24 h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入院24 h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优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大量输血患者,适当提高FFP:CRBC输注比例,可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红细胞 输注比例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广暖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8年第10期1642-1643,共2页
目的分析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240例大量输血患者资料,依据输血比例不同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其中高比例输注(FR:RBC>1:1)为试验组,低比例输注(FR... 目的分析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240例大量输血患者资料,依据输血比例不同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其中高比例输注(FR:RBC>1:1)为试验组,低比例输注(FR:RBC<1:2.5)为对照组,对比2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及死亡率。结果与输血前比较,2组输血后FIB均降低,且APTT、PT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试验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患者给予高比例输注可有效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且对其预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红细胞 大量输血 输注比例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不同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对创伤后大出血患者救治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刘慧如 何颖 周园园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44-54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FFP)与红细胞(RBC)输注比例对创伤后大出血患者救治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创伤后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救治时FFP/RBC输注比例不同分为A组(n=42)、B组(n=44)和C组(n=39)。A组输注比例0.5~1.0;B组...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FFP)与红细胞(RBC)输注比例对创伤后大出血患者救治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创伤后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救治时FFP/RBC输注比例不同分为A组(n=42)、B组(n=44)和C组(n=39)。A组输注比例0.5~1.0;B组输注比例>1.0~1.5;C组输注比例>1.5~2.0。比较各组患者救治效果(入院24 h死亡率、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血常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纤溶功能[D-二聚体(D-D)、蛋白C(PC)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及血制品输注量。结果:各组患者入院24 h死亡率、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各组患者APTT、PT、Plt、D-D、INR、PC水平比较:A组<B组<C组(P<0.05)。各组患者FFP输注量比较:A组>B组>C组(P<0.05)。结论:救治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过程中推荐FFP/RBC的输注比例为>1.0~1.5,在保证救治效果的前提下,能有效促进凝血功能恢复,节约血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 救治效果 回顾性研究 创伤后大出血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产后出血大量输血时不同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输注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5
7
作者 吴坤海 陈陆飞 +2 位作者 黄慧芳 钟文辉 刘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7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大量输血时不同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输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本院的228例产后出血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依据不同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悬浮红细胞(RBC)比例将228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76例。研究1组输...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大量输血时不同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输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本院的228例产后出血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依据不同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悬浮红细胞(RBC)比例将228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76例。研究1组输注比例为2.5︰1;研究2组输注比例为1︰1;研究3组输注比例为1︰1.5。比较三组输注血制品情况和住院情况及输血前后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结果:三组24 h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红细胞输注量、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总红细胞输注量、住院时长均低于研究1、3组(P<0.05)。输血前,三组PLT、Hb、Na^(+)、Ca^(2+)、K^(+)、Fg、APTT、PT-INR、P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大量输血后1 d,研究2组的PLT、Hb水平均高于研究1、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输血完成后,研究2组的K^(+)、Fg水平均高于研究1、3组,Na^(+)、Ca^(2+)、APTT、PT-INR、PT水平均低于研究1、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RBC和FFP比例为1︰1时效果更佳,可以有效维持机体的电解质平衡,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相关指标,同时可以降低总红细胞的输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大量输血 不同血浆红细胞比例
下载PDF
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鲁潇 史芳瑜 李雅钦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1期149-152,共4页
目的:比较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1例。A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B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C组采用血浆... 目的:比较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1例。A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B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C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比较三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输血后,A组APTT、PT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L-10、TNF-α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且B组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可降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和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效果,且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输血 血浆 浓缩红细胞 比例 输注 凝血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曹鎏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血浆和悬浮红细胞的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鄂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确诊的12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使用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将患者分为三组:低... 目的探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血浆和悬浮红细胞的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鄂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确诊的12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使用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将患者分为三组:低比例组(1∶3,n=29)、中比例组(1∶2,n=42)和高比例组(1∶1,n=51)。在输血前和输血后1 d时采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静脉血,利用血凝仪检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利用丹麦RADIOMETER ABL9型血气自动分析仪检测患者体内的Hb和pH水平,记录所有患者的血液制品使用情况、死亡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输血1 d后,三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高于输血前,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明显低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输血1 d后患者体内的PT和APTT明显低于低、中比例组,而FIB含量明显高于低、中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比例组输血1 d后其PT和APTT明显低于低比例组,而FIB含量明显高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24 h内,低比例组、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输注的悬浮红细胞等血液制品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期间,高比例组的红细胞输注总量明显低于另外低、中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创伤性休克患者输血前及输血24 h后的Hb含量及p H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的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时,与输注低比例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相比,适当输注比例可明显减低PT和APPT,提高FIB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失血休克 血浆 悬浮红细胞 输注比例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不同比例血浆及红细胞悬液联合输注对创伤性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戴小峰 《中国乡村医药》 2014年第22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普通冰冻血浆(FP)及红细胞悬液(RBC)输血对创伤性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7例创伤大失血需输注RBC 10U以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首次24小时输入FP与RBC比例(FP∶RBC)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组:A组FP∶R...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普通冰冻血浆(FP)及红细胞悬液(RBC)输血对创伤性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7例创伤大失血需输注RBC 10U以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首次24小时输入FP与RBC比例(FP∶RBC)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组:A组FP∶RB C〉1∶1,B组FP∶RB C为1∶2.5-1∶1,C组FP∶RB C〈1∶2.5对比各组输血24小时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统计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及死亡率。结果三组患者输血前PT、APTT及F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24小时后,C组PT及A P T T与输血前比较显著延长,而F g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P T及A P T T无明显变化,但F g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不良反应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P与RBC联合输注可以保证凝血功能不受严重影响,同时降低RBC输注总量,从而保证恢复、节约血液资源消耗,但对于最佳输注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注比例 血浆 红细胞悬液 凝血功能 创伤性大失血
下载PDF
红细胞与血浆不同输注比例对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俊林 刘向华 蔡君 《中国民康医学》 2020年第23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与血浆采用不同比例输注对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莆田市急救中心和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ATC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输血方式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红细胞与血浆采用不同比例输注对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莆田市急救中心和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ATC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输血方式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观察组将悬浮红细胞(PRB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按照1︰1比例输注,对照组将PRBC与FFP按照2︰1比例输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血红蛋白及血压水平;总输血量及预后(康复时间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RBC、总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FFP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及血容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合并ATC患者,等比例输注PRBC与FFP的效果优于2︰1比例输注,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减少总输血量,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血浆 不同比例 成分输血 多发伤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
下载PDF
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不同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杨海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85-87,共3页
探讨在大剂量血液输入中,血液和血液在血液中的配比变化,对病人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方法 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选择了110例在本院进行了大规模的输血,并且具有良好的凝血功能的病人,并将他们分成三组,分别是 A、 B、 C, A组30例,输... 探讨在大剂量血液输入中,血液和血液在血液中的配比变化,对病人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方法 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选择了110例在本院进行了大规模的输血,并且具有良好的凝血功能的病人,并将他们分成三组,分别是 A、 B、 C, A组30例,输入的血球和血浆的比率为1.0:1.5。B组40例,输入的血液和血液的比率为1。1。C组40例,其输入的血液和血液的比率为1.5:1.0。并对三个对照组在大剂量输入前、后、后三个对照组进行了血液常规、凝血功能、住院天数、死亡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结果 三个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两组间的 APTT值无显著性(P>0.05)。A组输注后 Hb和 HCT均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5)。PT和 APTT在两组患者输注后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B组经静脉注射后的 Hb. HCT较注射前有显著改善(P<0.05);PT和 APTT在输注后与输注之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输注后 Hb和 HC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PT和 APTT在输注后与输注之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 B组和 C组的 Hb和 HCT值在输血后都有明显的上升,但3组比较,没有显著性(P>0.05)。3组间 PT和 APTT值经治疗后经治疗后经治疗后,经治疗后经治疗后均有显著性(P<0.05)。3个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数均未见显著性(P>0.05)。两组之间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的死亡率低于 A组。结论 在高剂量、高质量、高凝血量的病人中,血液与血液的配比为1.0:1-1.5,可有效地防止血液凝固,减少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输血 红细胞血浆输注比例 凝血功能 预后影响
下载PDF
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血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廖建苑 张力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14期116-118,共3页
目的:观察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中采取不同比例输入冰冻血浆(FP)、红细胞(RBC)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9月2日-2019年9月2日笔者所在医院施予输血(FP、RBC)治疗的99例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 目的:观察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中采取不同比例输入冰冻血浆(FP)、红细胞(RBC)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9月2日-2019年9月2日笔者所在医院施予输血(FP、RBC)治疗的99例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输血比例将其分为A组(n=33,FP、RBC比例为1∶5)、B组(n=33,FP、RBC比例为1∶3)、C组(n=33,FP、RBC比例为1∶1)。比较三组输血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氧代谢指标水平均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FP使用量多于A、B组,死亡率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按1∶1输入FP、RBC,效果显著,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治疗 不同比例 失血性休克 冰冻血浆 红细胞 预后效果
下载PDF
冰冻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等比例输注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淑芬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第26期89-91,共3页
目的探究冰冻血浆(FFP)与悬浮红细胞(SRBC)等比例输注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我院105例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FP与SRBC比例不同分3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FFP:SRBC=1... 目的探究冰冻血浆(FFP)与悬浮红细胞(SRBC)等比例输注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我院105例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FP与SRBC比例不同分3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FFP:SRBC=1:1,对照1组采用FFP:SRBC=1:2,对照2组采用FFP:SRBC=1:3。比较3组病死率、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液制品(FFP、SRBC、血小板)使用情况,输注前、输注后6 h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病死率2.86%,高于对照1组、2组的5.71%、5.71%,但3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观察组FFP使用较对照1组、对照2组多,对照1组FFP使用较对照2组多(P<0.05),3组SRBC、血小板使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6 h观察组PT、TT、APTT较对照1组、对照2组短,FIB较对照1组、对照2组高,对照1组PT、TT、APTT较对照2组短,FIB较对照2组高(P<0.05)。结论FFP与SRBC等比例输注应用于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可改善其凝血功能,缩短患者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病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失血性休克 冰冻血浆 比例输注 悬浮红细胞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探讨
15
作者 堵敏霞 上官志敏 +1 位作者 韦俐 屈晨虹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1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5例严重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24 h内输入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分为低比例组(65例,血浆:红细胞=1∶2~1∶1)和高比例组(70例,血浆:红细...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5例严重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24 h内输入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分为低比例组(65例,血浆:红细胞=1∶2~1∶1)和高比例组(70例,血浆:红细胞>1∶1)。比较两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入院24 h内输血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输血前,两组患者的Hb、HCT、PLT、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两组患者Hb、HCT、PLT、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低比例组和高比例组的Hb、HCT、PT、APTT水平与本组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低比例组PLT、FIB分别为(167.63±99.60)×10^(9)/L、(1.72±1.05)g/L,高比例组分别为(142.27±99.41)×10^(9)/L、(1.64±2.01)g/L;输血24 h后,低比例组PLT、FIB分别为(79.89±44.90)×10^(9)/L、(2.27±1.45)g/L,高比例组分别为(66.06±52.01)×10^(9)/L、(2.90±2.28)g/L。输血24 h后,低比例组和高比例组的PLT均明显低于本组输血前,FIB水平均明显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24 h内输注红细胞量、输注冷沉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入院24 h内输注血浆量(21.23±12.92)U显著高于低比例组(12.95±7.89)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22.86%明显高于低比例组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与低比例血浆输注比较,高比例血浆输注并无很大的优势,推荐比例为1∶2~1∶1,因为过于抬高血浆的比例没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输血 血浆 红细胞 输注比例
下载PDF
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徐文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1-4,共4页
探讨在大量输血的情况下,血液和红细胞的配比变化对血液凝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选择了150例在此期间住院并就诊的大量输血严重创伤患者,根据血浆与红细胞的不同比例,将其分成了 A组、B组以及C组,输注比... 探讨在大量输血的情况下,血液和红细胞的配比变化对血液凝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选择了150例在此期间住院并就诊的大量输血严重创伤患者,根据血浆与红细胞的不同比例,将其分成了 A组、B组以及C组,输注比例依次为1:3、1:2、1:1,每组50例。结果 三组患者在输血前的 aPTT、 PT和 Fbg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输血后显著性差异有显著性差异;三组之间的 FFP差异有显著性,但是对三组之间的 cRBC、血小板、冷沉淀输注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通过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输血较多的患者中,1:1的输血比率较好,可以防止血液凝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红细胞 输注比例 大量输血患者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中国部分地区外科大量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及其死亡率分析
17
作者 杨江存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36-136,共1页
目的通过分析全国1601例大量输血病历资料中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应用比例,探讨大量输血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的最佳比例。方法联合全国20家三级综合医院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病例资料,采用统一调研表格、数据资... 目的通过分析全国1601例大量输血病历资料中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应用比例,探讨大量输血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的最佳比例。方法联合全国20家三级综合医院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病例资料,采用统一调研表格、数据资料分别收集,统一回收表格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24h内输注血浆总量:红细胞总量为1∶1,2h,死亡率最低(9.31%),而血浆总量∶红细胞总量过高2∶1或过低1∶2.5,4h,死亡率均增高,分别为11.44%和11.83%,但无统计学差异(χ2=1.482,P】0.05);72h内输注血浆总量:红细胞总量为1∶1~2h,死亡率最低(7.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红细胞悬液 应用比例 三级综合医院 数据资料 输注 数据处理分析
下载PDF
不同比例血浆和红细胞对创伤性失血患者救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广暖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32期199-200,共2页
目的对比对创伤性失血患者采取不同比例血浆和红细胞对救治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31例需大量输血治疗的患者,根据对患者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比例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高中低三个比例组,对三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 目的对比对创伤性失血患者采取不同比例血浆和红细胞对救治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31例需大量输血治疗的患者,根据对患者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比例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高中低三个比例组,对三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差异。结果输血后,高比例组和中比例组患者APTT和PT-INR水平无变化,但低比例组升高,P<0.01。对比三组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对患者红细胞的输注总量,三比例组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生存率无差异。结论对患者输注高比例的血浆,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预防,降低对患者红细胞的输注量,从而对血液资源起到节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比例 血浆 红细胞 创伤性失血
下载PDF
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等比例输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4项指标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倩 欧阳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21期3374-3376,共3页
目的研究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等比例输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采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1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分组。43例患者采用低比例(1.0∶2.5)输注为低比例组,4... 目的研究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等比例输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采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1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分组。43例患者采用低比例(1.0∶2.5)输注为低比例组,46例患者采用等比例(1.0∶1.0)输注为等比例组,47例患者采用高比例(1.5∶1.0)输注为高比例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失血量)、血制品使用量(血浆、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凝血4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治愈率、生存率。结果低比例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9.89±6.75)岁,体质量指数(22.56±1.63)kg/m^(2),失血量(1589.68±137.58)ml;等比例组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51.73±7.12)岁,体质量指数(22.42±1.58)kg/m^(2),失血量(1624.25±142.94)ml;高比例组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50.91±7.08)岁,体质量指数(22.38±1.65)kg/m^(2),失血量(1615.74±139.58)ml。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比例组血浆使用量为(0.51±0.20)L,等比例组为(1.42±0.56)L,高比例组为(2.13±0.63)L,随着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输注比例升高,血浆使用量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3组PT、TT、APTT长于输血前,FIB低于输血前,但等比例组PT、TT、APTT短于低比例组、高比例组,FIB高于低比例组、高比例组(均P<0.05);低比例组治愈率为81.40%(35/43)、生存率为90.70%(39/43),等比例组治愈率为84.78%(39/46)、生存率为93.48%(43/46),高比例组治愈率为78.72%(37/47)、生存率为93.62%(44/4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患者等比例输注血浆与悬浮红细胞能调整血浆输注量,维持凝血4项指标变化,预后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悬浮红细胞 比例输注 失血性休克 血制品使用量
下载PDF
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不同比例输注联合氨甲环酸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对比
20
作者 刘伟 曹玉枝 +2 位作者 田润芝 曹晨 李桂青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4年第16期3034-3037,共4页
目的分析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不同比例输注联合氨甲环酸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天津坤如玛丽妇产医院和天津市第一医院收诊的108例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34例,B组34... 目的分析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不同比例输注联合氨甲环酸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天津坤如玛丽妇产医院和天津市第一医院收诊的108例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34例,B组34例,C组40例。A组输注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的配比为1∶8+氨甲环酸,B组输注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的配比为1∶4+氨甲环酸,C组输注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的配比为1∶1+氨甲环酸。检测3组患者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冷沉淀、血小板、红细胞、血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对比3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组患者中APTT、PT、TT水平上升,FIB、PLT、Hb、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APTT(50.31±14.62)、PT(18.79±3.54)、TT(20.46±3.36)、FIB(1.92±0.56)、PLT(144.35±20.11)、Hb(98.79±6.37)、收缩压(134.65±7.48)、舒张压(89.41±6.39)、心率(86.41±6.74),B组APTT(40.17±11.52)、PT(15.67±3.71)、TT(18.31±2.27)、FIB(2.87±0.65)、PLT(178.87±23.79)、Hb(113.74±7.89)、收缩压(132.85±7.23)、舒张压(88.67±6.40)、心率(85.86±6.41),C组APTT(32.63±6.24)、PT(13.38±4.59)、TT(17.10±1.84)、FIB(3.25±0.73)、PLT(242.41±29.68)、Hb(122.23±9.71)、收缩压(120.41±6.42)、舒张压(81.12±5.89)、心率(80.01±5.78),C组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A组的73.53%、B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C组17.50%高于A组的8.82%、B组的1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1∶1比例输注联合氨甲环酸针对产后出血可降血压和心率、提高患者凝血功能,与其他两组输注比例相比,该输注比例对产妇的安全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悬浮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不同比例输注 氨甲环酸 临床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