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杀伤细胞家族2成员D受体-配体轴在血液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婕 陈抒鹏 +1 位作者 章美玲 曾英坚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286-1289,F0003,共5页
自然杀伤细胞家族2成员D(NKG2D)受体通过表达在自然杀伤(NK)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CTLs)细胞上激活这些免疫细胞对抗肿瘤。肿瘤细胞通过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家族2成员D配体(NKG2DLs)的表达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从而促进肿瘤的免疫逃逸。最... 自然杀伤细胞家族2成员D(NKG2D)受体通过表达在自然杀伤(NK)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CTLs)细胞上激活这些免疫细胞对抗肿瘤。肿瘤细胞通过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家族2成员D配体(NKG2DLs)的表达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从而促进肿瘤的免疫逃逸。最新的研究揭示了NKG2D受体-配体轴在血液瘤的发展、免疫监视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阐明免疫逃逸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现从NKG2D受体-配体轴在血液瘤发病机制、免疫监测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在加深对血液瘤病理机制理解的同时,为提升治疗效果开辟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瘤 自然杀伤2组成员D受体 自然杀伤2组成员D配体 免疫逃逸 治疗靶点 靶向药物
下载PDF
肺癌瘤体血液循环及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丹 《安庆医学》 2000年第5期263-263,共1页
关键词 肺癌 血液循环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CAR-T疗法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梁家第 李秋妹 +1 位作者 樊继强 蔡少丽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5期89-95,共7页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疗法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T细胞的新型癌症治疗手段.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使T细胞拥有靶向肿瘤抗原的CAR结构,带有CAR结构的T细胞被过继回输到患者体内时,T细胞能靶向杀伤癌症细胞.目前CAR-T...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疗法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T细胞的新型癌症治疗手段.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使T细胞拥有靶向肿瘤抗原的CAR结构,带有CAR结构的T细胞被过继回输到患者体内时,T细胞能靶向杀伤癌症细胞.目前CAR-T细胞治疗在血液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体瘤与其它复发难治的恶性肿瘤中进展缓慢,并且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肿瘤裂解综合症(tumor lysis syndrome, TLS)和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 ICANS)等诸多挑战.结合近年来CAR-T治疗的临床案例,综述了CAR-T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和挑战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 过继回输 血液瘤 实体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下载PDF
CAR-T免疫疗法用于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明月 张伟 《现代临床医学》 2018年第4期318-320,共3页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血液瘤的治疗中大放异彩,让人们看到了癌症治愈的胜利曙光,开启了CAR-T研究的热潮,本文就CAR-T疗法近年的研究...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血液瘤的治疗中大放异彩,让人们看到了癌症治愈的胜利曙光,开启了CAR-T研究的热潮,本文就CAR-T疗法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 免疫治疗 血液瘤 实体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患者凝血参数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胡国瑜 袁朝晖 邓明扬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7年第12期2133-2135,共3页
【目的】观察40例恶性淋巴瘤(ML)患者化疗期间凝血参数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动态变化,以了解ML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为临床上选择预防ML患者血栓形成的合适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磁珠法原理检测ML患者化疗期间凝血酶原时间(P... 【目的】观察40例恶性淋巴瘤(ML)患者化疗期间凝血参数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动态变化,以了解ML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为临床上选择预防ML患者血栓形成的合适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磁珠法原理检测ML患者化疗期间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及ELISA法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结果】在细胞毒药物应用期间患者血浆中TM浓度进行性增高,PT,APTT,FIB浓度无明显变化,而细胞毒药物结束后TM很快恢复恢复正常水平,而PT,APTT明显缩短,FIB浓度增高,在一周后才恢复正常。【结论】ML患者化疗期间的高凝状态主要发生在细胞毒药物结束后一周以内,这段时间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血液 血液凝固
下载PDF
血管新生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判定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欣 杨光忠 +1 位作者 赵宏颖 陈文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2434-2436,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选取57例新诊断MM患者,在治疗前接受骨髓活检,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骨髓MVD;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4 a以上。结果:新诊断MM患者... 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选取57例新诊断MM患者,在治疗前接受骨髓活检,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骨髓MVD;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4 a以上。结果:新诊断MM患者的骨髓MVD与疾病国际预后分期(ISS)相关,期>期>期(P<0.01);高MVD者预后显著差于低MVD患者。结论:提示血管新生旺盛的MM患者预后不良;通过测定骨髓MVD可以初步评价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血液供给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预后
下载PDF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帮琦 王元利 +5 位作者 张利朝 沈文 胡卫列 华伟 李萍 张源锋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11期1988-1990,1993,共4页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水平(Malondialdehyde,MDA)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及与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手术治疗、并经并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1例,正常健...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水平(Malondialdehyde,MDA)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及与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手术治疗、并经并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1例,正常健康对照者10例,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患者术前、术后7d血清中总SOD(Total SOD,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Zinc SOD,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OD,Mn-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病例组患者术前血清中T-SOD、Mn-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MD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病例组术前与术后相比,T-SOD、MDA、Cu/Zn-SOD、Mn-S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术后T-SOD、Cu/Zn-S0D、Mn-SOD,MD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SOD活性与尿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SOD和MDA随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和切除发生明显改变,这可能说明氧化剂/抗氧化剂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的平衡失调,联合检测SOD、MDA,特别是Mn-SOD,可能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血液 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液 丙二醛/血液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水平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静如 李艳 +2 位作者 张晓东 李亚雄 周蕾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1037-1038,共2页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血液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血液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6、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陆亚岚 陈世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0年第5期804-805,共2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8月至2008年11月本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150例MM患者为治疗组,患者入院治疗当天抽静脉血,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放射...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8月至2008年11月本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150例MM患者为治疗组,患者入院治疗当天抽静脉血,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6和TNF-α.观察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的IL-6、TNF-α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M患者的血清IL-6、TNF-α水平随临床分期增加,其表达水平依次增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有效组治疗前后IL-6,TNF-α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无效组则无差异(P〉0.05);MM患者血清中IL-6与TNF-α呈正相关(γ=0.732,P〈0.01).[结论]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在MM 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可用于MM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疗效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血液 白细胞介素6/A液 坏死因子/血液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微血管密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力今 徐斌 周业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和测定GCT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方法对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并将上述两种研究资料...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和测定GCT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方法对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并将上述两种研究资料与Jeffe分级和外科分期以及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及CD34在34例GCT中均有表达,GCT中VEGF的表达强度与MVD相关(P=0·044),且呈正相关(r=0·347);GCT的外科分期与VEGF的表达强度(P=0·001)和MVD(P=0·003)显著相关;GCT术后复发与VEGF的表达强度(P=0·034)和MVD(P=0·027)相关;而病理分级(Jeffe分级)与VEGF的表达强度和MVD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VEGF、MVD均与GCT外科分期及术后复发有关,而与病理分级无关。VEGF的高表达和高MVD预示GCT预后不良,其可能作为评价GCT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巨细胞 骨/血液供给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Mta-1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永蔚 王丹 谢冬辉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8期1534-1536,共3页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Mta-1)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选择甲状腺肿瘤石蜡组织标本160例,其中甲状腺癌120例和甲状腺腺瘤40例,另选择正常甲状腺组织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Mta-1)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选择甲状腺肿瘤石蜡组织标本160例,其中甲状腺癌120例和甲状腺腺瘤40例,另选择正常甲状腺组织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标本中Mta-1蛋白的表达,并检测其肿瘤微血管计数(MVC),分析Mta-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中Mta-1阳性表达和M VC值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腺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0例甲状腺癌组织中,Mta-1的阳性表达和MVC值均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包膜完整性及 TNM 分期密切相关( P<0.01),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指标无关(P>0.05)。甲状腺癌组织中 Mta-1表达与MVC 值呈正相关(r=0.625,P<0.01)。【结论】Mta-1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浸润、淋巴转移等恶性潜能密切相关,其参与了甲状腺癌组织中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病理学 甲状腺肿/代谢 甲状腺肿/血液供给 阻遏蛋白质类/代谢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代谢 浸润 转移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血清LDH值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关系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存德 江波 +2 位作者 王瑜 刘坤 田青 《肿瘤防治杂志》 2003年第7期730-731,共2页
目的 :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值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病理分型、分期、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乳酸酶为底物的酶促反应法测定 1 0 8例NHL患者血清中LDH值。结果 :1 0 8例患者中低、中度恶性LDH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高度与中... 目的 :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值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病理分型、分期、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乳酸酶为底物的酶促反应法测定 1 0 8例NHL患者血清中LDH值。结果 :1 0 8例患者中低、中度恶性LDH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高度与中度恶性和高度与低度恶性LDH值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Ⅰ +Ⅱ期与Ⅲ +Ⅳ期LDH值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1 0 8例中 95例曾行放疗和 或化疗 ,其中肿瘤负荷明显缩小的 6 3例中 ,治疗前后LDH值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肝脾或骨髓受侵者LDH增高的阳性率较高。生存率可评价 5 6例 ,Ⅰ +Ⅱ期与Ⅲ +Ⅳ期LDH增高与LDH正常的 2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4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血液 淋巴 非霍奇金氏/血液 存活率 预后
下载PDF
APE1表达增强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马法兰耐药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镇洲 王东 +3 位作者 谢家印 向德兵 肖华亮 彭贤贵 《肿瘤防治杂志》 2005年第19期1445-1448,1452,共5页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 ase,APE1)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马法兰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荧光抗体免疫标记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观察KM3细...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 ase,APE1)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马法兰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荧光抗体免疫标记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细胞化学观察KM3细胞、32例MM患者和10例正常自愿者骨髓标本APE1蛋白定位及表达,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0~15 μmol/L马法兰作用KM3细胞1~2 d后APE1表达的变化.结果:APE1和CD38蛋白在MM细胞存在共表达,APE1蛋白表达尤以细胞核周围表达明显;APE1阳性表达在正常对照组、MM初治组和MM复发或难治组间依次增高,P<0.05;马法兰可诱导KM3细胞APE1表达增强,并与其作用时间及剂量成正比.结论:APE1蛋白表达强度与MM疗效有关,且马发兰作用可诱导其表达增强,提示APE1基因表达增强可能在MM对马发兰耐药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血液 多发性骨髓/药理学 DNA-(无嘌呤或无嘧啶位点)裂合酶/遗传学 美法仑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治国 张继红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0年第3期418-420,共3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HCY)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循环酶法检测42例NHL患者PHCY(NHL组)的水平,30例健康人(CON组)及1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组)患者作对照,比较P—HCY水平与...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HCY)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循环酶法检测42例NHL患者PHCY(NHL组)的水平,30例健康人(CON组)及1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组)患者作对照,比较P—HCY水平与NHL患者各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NHL组P—HCY浓度较CON组及RH组明显增高(P〈0.05);P—HCY在低年龄组、低度恶性程度及Ⅰ+Ⅱ期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显著性低于高年龄组、高度恶性组及Ⅲ+Ⅳ期组(P〈0.05)。血清乳酸脱氢酶(S-I,DH)浓度与P—HCY浓度呈正相关。【结论】NHL患者P—HCY的表达,对临床分期、病理恶性程度、肿瘤侵犯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P—HCY和S-LDH的检测对NHL治疗反应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判断恶性淋巴瘤预后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非霍奇金氏/血液 半胱氨酸/血液
下载PDF
人脑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形成与细胞凋亡研究
15
作者 谭占国 宋来君 +2 位作者 杨波 张志强 冯祖荫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1671-1672,共2页
关键词 星形细胞/血液供给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细胞凋亡 脑星形细胞肿 微血管形成 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 幕上星形细胞肿 TUNEL技术 原位末端标记 密度检测
下载PDF
CAR-T细胞治疗肿瘤领域研究进展
16
作者 彭正康 黄育婷 +6 位作者 任瑞 钟渚永 段齐阳 潘家宇 邱黄珺 袁纹秀 李谦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325-330,共6页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通过体外对T细胞进行修饰转基因扩增后输入人体,经过特异性识别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虽然CAR-T细胞治疗在血液瘤中取得显著的疗...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通过体外对T细胞进行修饰转基因扩增后输入人体,经过特异性识别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虽然CAR-T细胞治疗在血液瘤中取得显著的疗效,但在实体瘤中疗效欠佳,文章主要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在血液瘤、实体瘤以及CAR-T联用新技术方面,对其为提高CAR-T治疗效果所做的工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血液瘤 实体 联合治疗 抗体药物 生物纳米材料 病毒
原文传递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Report of 600 Cases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凛 李涛 +1 位作者 李荣 石怀银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5年第4期206-208,共3页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for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PRPT) an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The data of 600 cases of PRPT in General H...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for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PRPT) an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The data of 600 cases of PRPT in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600 cases of PRPT, 546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Among theme 369 were malignant and 177 benign. 366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month to 15 years. The 1-years 3-year, and 5-year survival rate in the patients subject to complete resection was 90.5%, 73.2% and 53.6%, respectively, and that in incomplete resection patients was 70.6%, 32.0%, 5.7% respectively (P〈0.01). The Cox multi-various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showed completeness of tumor resection, sex and histologic type were associated closely with local recurrence. Conclusion: Sufficient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complete tumor resection play important roles for reducing recurrence and improving survi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s surgical procedures operative RECURRENCE
下载PDF
波替单抗: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肇炎 王尔兵 《癌症进展》 2007年第5期455-458,共4页
波替单抗(万珂)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美国FDA和欧盟EMEA已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继续进行中的试验用波替单抗作为一线治疗MM结果令人鼓舞。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攻击性的B-细胞霍奇金淋巴瘤... 波替单抗(万珂)是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美国FDA和欧盟EMEA已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继续进行中的试验用波替单抗作为一线治疗MM结果令人鼓舞。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攻击性的B-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缺乏最佳治疗选择,临床结果证实波替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MCL有效,且有预期和可处理的毒性。波替单抗合并常规药物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和有些实体瘤,如非小细胞肺癌、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证明有化学增敏作用。单用波替单抗或与其他抗肿瘤联合治疗恶性肿瘤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替单抗(万珂) 蛋白酶体抑制剂 血液与实体
下载PDF
Prospective cohort comparison of flavonoi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colorectal cancer to prevent recurrence 被引量:12
19
作者 Harald Hoensch Bertram Groh +1 位作者 Lutz Edler Wilhelm Kirc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2187-2193,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biological prevention with flavonoids the recurrence risk of neoplasia was studied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colorectal cancer and after adenoma polypectomy. METHODS: Eighty-seven patients, 36 pati... AIM: To investigate biological prevention with flavonoids the recurrence risk of neoplasia was studied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colorectal cancer and after adenoma polypectomy. METHODS: Eighty-seven patients, 36 patients with resected colon cancer and 51 patients after polypectomy,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on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 flavonoid mixture (daily standard dose 20 mg apigenin and 20 mg epigallocathechin-gallat, n = 31) and compared with a matched control group (n = 56). Both groups were observed for 3-4 years by surveillance colonoscopy and by questionnaire. RESULTS: Of 87 patients enrolled in this study, 36 had resected colon cancer and 29 of these patients had surveillance colonoscopy. Among the flavonoid-treated patients with resected colon cancer (n = 14), there was no cancer recurrence and one adenoma developed. In contrast the cancer recurrence rate of the 15 matched untreated controls was 20% (3 of 15) and adenomas evolved in 4 of those patients (27%). The combined recurrence rate for neoplasia was 7% (1 of 14) in the treated patients and 47% (7 of 15) in the controls (P = 0.027). CONCLUSION: Sustained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a flavonoid mixture could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colon neoplasia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colon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VONOIDS Colorectal cancer Recurrence risk Intestinal neoplasia Colon polyps
下载PDF
STAT3 as a target for inducing apoptosis in solid and hematological tumors 被引量:72
20
作者 Al-Zaid-Siddiquee,K Turkson,J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54-267,共14页
Studi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have provided compelling evidence for the critical role of aberrant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 i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nd tumorigenesis. Thus, it is... Studi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have provided compelling evidence for the critical role of aberrant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 i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nd tumorigenesis. Thus, it is now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STAT3 is one of the critical players in human cancer formation and represents a valid target for novel anticancer drug desig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aberrant STAT3 and its role in promoting tumor cell survival and sup- porting the malignant phenotype. A brief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trategies targeting STAT3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ticancer agents against human tumors harboring constitutively active STAT3 will also b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3 DNA-BINDING APOPTOSIS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cell growth human tumo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