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科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江明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9期1318-1319,共2页
关键词 血液系统疾病 教学方法 内科学 临床理论课 基层医院 血液系疾病 临床学科 血液
下载PDF
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的类脂质细胞增生症
2
作者 陈晶 赵蓉 +1 位作者 李艳玲 刘咏梅 《贵州医药》 CAS 2007年第1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细胞增生症 血液系统疾病 脂质 继发 血液系疾病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Ⅱ受体表达与血液系肿瘤 被引量:3
3
作者 蒋承勇 唐佩弦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97-200,共4页
随着对白细胞介素Ⅱ受体(IL-2R)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类型的血液系肿瘤细胞表面均有异常的膜 IL-2R 高表达。在这些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可溶性 IL-2R 的浓度亦显著高于正常人。IL-2R 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血液系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 随着对白细胞介素Ⅱ受体(IL-2R)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类型的血液系肿瘤细胞表面均有异常的膜 IL-2R 高表达。在这些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可溶性 IL-2R 的浓度亦显著高于正常人。IL-2R 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血液系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治疗效果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详述了急慢性各种源性的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膜及可溶性 IL-2R 异常高表达的研究近况,介绍了监测 IL-2R 表达水平在血液系肿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 IL-2R 血液系肿瘤
下载PDF
PIC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8
4
作者 李爱春 苏英杰 +1 位作者 李曙光 穆淑敏 《亚太传统医药》 2008年第10期158-159,共2页
目的:探讨PIC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3年6月~2007年12月对158例恶性血液系疾病患者实施PICC技术,进行化疗的资料。结果:本组158例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36~325天,平均108.5天,发生静脉炎13例... 目的:探讨PIC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3年6月~2007年12月对158例恶性血液系疾病患者实施PICC技术,进行化疗的资料。结果:本组158例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36~325天,平均108.5天,发生静脉炎13例,导管堵塞2例,导管折断2例,其余141例病人PICC治疗过程均满意。结论:PIC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优越性,值得推广,在临床上,应注意治疗中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 恶性血液系疾病化疗 护理
下载PDF
肠外营养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恶性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军 史克倩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3年第2期34-35,共2页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PN)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例PBSCT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检例其肝功能、血脂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造血重建时间。结果 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变化...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PN)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例PBSCT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检例其肝功能、血脂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造血重建时间。结果 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变化无明显影内,血清白蛋白维持在治疗前水平,体重较PN支持前增加,CD3、NK细胞增加,造血重建时间10—14天。结论 肠外营养能有效提高或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加快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纠正免疫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营养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系恶性病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血液系肿瘤的药物治疗(二) 被引量:3
6
作者 陆道培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57-258,共2页
关键词 血液系肿瘤 药物 治疗
下载PDF
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血液系恶性疾患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王学文 钱晓萍 +1 位作者 应江山 刘海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6年第1期86-87,共2页
中图法分类号R979.1吡柔比星(pirarubicin),又称吡喃阿霉素(THP-ADM)是阿霉素的衍生物,在阿霉素结构的4-0-位上接上四氢吡喃基,系最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已经临床证实该药抗瘤谱广,疗效高,... 中图法分类号R979.1吡柔比星(pirarubicin),又称吡喃阿霉素(THP-ADM)是阿霉素的衍生物,在阿霉素结构的4-0-位上接上四氢吡喃基,系最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已经临床证实该药抗瘤谱广,疗效高,毒性低。本科应用吡柔比星治疗19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柔比星 血液系恶性疾患 化学治疗
下载PDF
IL-2/LAK细胞治疗血液系统部分恶性肿瘤初步观察
8
作者 李志强 杨梅如 陆跃华 《临床荟萃》 CAS 1996年第17期802-803,共2页
我院自11994年4月~1995年3月应用IL-2和同种异体外周血诱导的LAK细胞治疗部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8例(共12例次),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血液系肿瘤 白细胞介素 LAK细胞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表现为非血液系症状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潘湘涛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6期1057-1058,共2页
报告15例以非血液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白血病造成临床误诊的原因。
关键词 诊断 急性白血病 血液系症状
下载PDF
氟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继发真菌感染临床观察
10
作者 杨发满 郭杰 +1 位作者 贾乃镛 李湛全 《青海医药杂志》 1995年第6期38-38,共1页
氟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继发真菌感染临床观察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组杨发满,郭杰,贾乃镛,李湛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思者因病细胞的负荷,频繁、强烈的联合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往往导致继发真菌感染,在常... 氟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继发真菌感染临床观察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组杨发满,郭杰,贾乃镛,李湛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思者因病细胞的负荷,频繁、强烈的联合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往往导致继发真菌感染,在常用抗真菌药物无效时氟康唑在临床的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肿瘤 氟康唑 真菌感染 药源性 疾病
下载PDF
端粒及端粒酶与血液系肿瘤
11
作者 谢万灼 《医学综述》 1998年第6期301-303,共3页
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Telomerase)是近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细胞分裂多次后,端粒缩短达到一危机点几(Crisis),触发某一信号,于是细胞不再分裂而衰老、死亡.少数细胞逃逸危机点,激活端粒酶,从而永生化和恶变.端粒和端粒酶系... 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Telomerase)是近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细胞分裂多次后,端粒缩短达到一危机点几(Crisis),触发某一信号,于是细胞不再分裂而衰老、死亡.少数细胞逃逸危机点,激活端粒酶,从而永生化和恶变.端粒和端粒酶系统的研究对阐明细胞衰老和恶变机制,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抗衰老.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就端粒一端粒酶系统及其与一些血液系统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1端粒端粒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是末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该末端DNA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均与其它DNA序列不同.人类染色体端粒由5’→3’方向简单重复的TTAGGG序列组成,重复次数约2000次.人类端粒序列的基本单元可与多种低等及高等生物的中期染色体末端相接合,可见端粒在生物进化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不同细胞的端粒长度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血液系肿瘤
下载PDF
血液系肿瘤的药物治疗(一)
12
作者 陆道培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血液系肿瘤 药物 治疗
下载PDF
组胺为佐剂的免疫治疗及其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
13
作者 董玉君 虞积仁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1年第6期512-513,共2页
肿瘤治疗中单独或联合应用IL-2和TNFα的效果并不理想,可能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反应性氧代谢物有关,消除这些物质或抑制其生成,理论上应能提高IL-2的抗肿瘤活性。组胺在无单核巨噬细胞存在时不影响T/NK细胞的抗肿瘤... 肿瘤治疗中单独或联合应用IL-2和TNFα的效果并不理想,可能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反应性氧代谢物有关,消除这些物质或抑制其生成,理论上应能提高IL-2的抗肿瘤活性。组胺在无单核巨噬细胞存在时不影响T/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有单核巨噬细胞时能有效抑制其中反应性氧代谢物的产生,是IL-2治疗的理想佐剂。体外试验证明,联合应用IL-2和组胺的抗肿瘤作用是肯定的。临床试验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多发性骨髓瘤(MM)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病例数较少,其结论尚需大样本、多中心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白细胞介素-2 免疫治疗 血液系肿瘤
下载PDF
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血液系恶性疾患继发重症感染
14
作者 王学文 应江山 钱晓萍 《山西白血病》 1992年第3期139-142,共4页
23例血液系恶性疾患并发感染(29例次).呼吸道感染(26/29例次,89%)多见,革兰阴性菌居多(13/18例次,72%),以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为主。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二、三线抗生素使用,常用先锋必(22/29疗程,75.86%),其次为复达... 23例血液系恶性疾患并发感染(29例次).呼吸道感染(26/29例次,89%)多见,革兰阴性菌居多(13/18例次,72%),以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为主。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二、三线抗生素使用,常用先锋必(22/29疗程,75.86%),其次为复达欣、菌必治,并配合积极的支持疗法。结果有效19个疗程(65.3%),无效多为化疗后严重持续粒缺、基础病不能有效控制的恶化进展或终末期患者。第三代头抱菌素的使用配合积极的辅助治疗,已使恶性血液疾患继发感染的预后大为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恶性疾患 重症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 素治疗 呼吸道感染 革兰阴性菌 抗生素使用 并发感染 肠杆菌科 不动杆菌 假单胞菌 非发酵菌 有效控制 辅助治疗 使用配合 继发感染 血液疾患 先锋必 复达欣 菌必治 化疗后 终末期
下载PDF
并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复癌(附7例报道)
15
作者 林忠 《中国厂矿医学》 1995年第1期10-11,共2页
并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复癌(附7例报道)广州铁路中心医院肿瘤科(510000)林忠重复癌亦称多原发癌(MPC),是指同一患者同时或先后发生两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随着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生存期延长,发生... 并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复癌(附7例报道)广州铁路中心医院肿瘤科(510000)林忠重复癌亦称多原发癌(MPC),是指同一患者同时或先后发生两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随着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生存期延长,发生率逐渐增高。但并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癌 血液系肿瘤 并发性
下载PDF
端粒生物学与血液系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
16
作者 高举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05-208,共4页
端粒(Telomere)是指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顺序,其生物合成有赖于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端粒酶(telomerase)的参与。近年来,国外对端粒改变与细胞衰老(cell senescence)和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是当前肿瘤分子生物学... 端粒(Telomere)是指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顺序,其生物合成有赖于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端粒酶(telomerase)的参与。近年来,国外对端粒改变与细胞衰老(cell senescence)和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是当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拟就端粒的结构、生物合成、功能及其与细胞衰老和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血液系肿瘤
下载PDF
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血液系恶性疾患继发重症感染
17
作者 王学文 应江山 钱晓萍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1年第4期361-364,427-428,共6页
23例血液系恶性疾患并发感染(29例次),呼吸道感染(26/29例次,89%)多见,革兰阴性菌居多(13/18例次,72%),以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为主。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二、兰线抗生素使用,常用先锋必(22/29疗程,75.86%),其次为复达... 23例血液系恶性疾患并发感染(29例次),呼吸道感染(26/29例次,89%)多见,革兰阴性菌居多(13/18例次,72%),以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为主。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二、兰线抗生素使用,常用先锋必(22/29疗程,75.86%),其次为复达欣、菌必治,并配合积极的支持疗法.结果有效19个疗程(65.3%).无效多为化疗后严重持续粒缺、基础病不能有效控制的恶化进展或终末期患者,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配合积极的辅助治疗,已使恶性血液疾患继发感染的预后大为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头孢菌素 血液系恶性疾患 继发感染
下载PDF
血液系恶性疾患并发毛霉菌病3例
18
作者 王学文 应江山 +1 位作者 钱晓萍 刘海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5年第1期82-83,共2页
最近报道真菌感染占急性白血病患者中致死性感染的20%~30%,其中播散性念珠菌病,尤其是曲菌病及毛霉菌病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现就我院1年多来所见3例血液系恶性疾患并发致死性毛霉菌病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例1,陆某,女,7... 最近报道真菌感染占急性白血病患者中致死性感染的20%~30%,其中播散性念珠菌病,尤其是曲菌病及毛霉菌病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现就我院1年多来所见3例血液系恶性疾患并发致死性毛霉菌病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例1,陆某,女,74岁,因不规则发热,伴头昏乏力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恶性疾患 毛霉菌病
下载PDF
rhG-CSF治疗12例血液系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
19
作者 王春华 何军 《宁夏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314-314,共1页
我科从1997年起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mantHumanGranulocyteStimulatingFactor,rhG-CSF)配合化疗治疗血液系肿瘤(以下简称rhG-CSF)12例,取得... 我科从1997年起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mantHumanGranulocyteStimulatingFactor,rhG-CSF)配合化疗治疗血液系肿瘤(以下简称rhG-CSF)1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肿瘤 药物疗法 白细胞减少 RHG-CSF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P53突变合并髓系恶性转化的SDS 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
作者 马翠萍 陈宇晗 +5 位作者 郎海燕 杨璐 王冲 韩丽珍 陈信义 马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0期3926-3931,共6页
目的:探讨TP53突变合并髓系恶性转化的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hwachman-Diamond syndrome,SDS)患者的病例特征及治疗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通过检索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中有关TP53突变合并髓系恶性转... 目的:探讨TP53突变合并髓系恶性转化的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hwachman-Diamond syndrome,SDS)患者的病例特征及治疗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通过检索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中有关TP53突变合并髓系恶性转化的SDS患者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此类患者的病例特征、治疗过程与预后,分析了1例明确诊断为TP53突变合并AML-MR的SDS患儿的诊治经过。结果:本例SDS患儿血液系统方面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MDS转化,最终进展为AML-MR,体细胞获得性TP53突变可能是其发生髓系恶性转化的驱动因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此类患者的唯一治愈方式,本例患儿在移植前选择阿扎胞苷(Azacitidine,AZA)联合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进行桥接及时控制疾病进展,低强度骨髓预处理方案提升预后,术后恢复良好,然而移植一年后因疾病快速进展而去世。既往报道的10例经过移植的同类患者均未取得良好疗效和预后。结论:TP53突变是本例SDS患儿发生髓系恶性转化的早期驱动因子,且可能在晚期进展中也发挥着驱动作用。在Allo-HSCT前后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可能是提高TP53突变合并髓系恶性转化的SDS患者移植预后的潜在方式。此外,提升对本病的认识及进行及时监测,在发生恶性转化之前进行移植也有助于提升本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 恶性血液 TP53突变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