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粒棘球蚴Eg95重组蛋白表达及其血清学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贾海英 马秀敏 +4 位作者 丁剑冰 曹春宝 朱明 吾拉木·马木提 温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诱导表达和纯化细粒棘球蚴Eg95抗原重组蛋白,对其与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IPTG诱导pET28a-Eg95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和纯化Eg95重组蛋白,SDS-PAGE电泳对其进行初步鉴定,Westernblot法检测其与中间宿主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 目的诱导表达和纯化细粒棘球蚴Eg95抗原重组蛋白,对其与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IPTG诱导pET28a-Eg95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和纯化Eg95重组蛋白,SDS-PAGE电泳对其进行初步鉴定,Westernblot法检测其与中间宿主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况。结果pET28a-Eg95重组蛋白得到成功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相对分子量约为15kDa。Westernblot结果表明,pET28a-Eg95重组蛋白能被CE病人血清识别,11例CE病人血清中8例呈阳性反应。结论细粒棘球蚴Eg95抗原存在于中间宿主CE病人体内,Eg95蛋白作为保护性抗原可能成为CE病人术后辅助性治疗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Eg95重组蛋白 血清学反应
下载PDF
温度对鼠疫菌FraⅠ抗原血清学反应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申晶 杨桂荣 +2 位作者 张芳 宋志忠 刘小倩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04年第1期13-13,共1页
检测鼠疫菌FraⅠ抗原及其抗体是鼠疫诊断的重要依据.目前用于鼠疫血清学诊断方法大都基于检查这两种指标.通常高温处理(>56℃)后的抗原和抗体,其抗原活性及免疫原性会受到很大影响,本文通过间接血凝技术了解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作用后... 检测鼠疫菌FraⅠ抗原及其抗体是鼠疫诊断的重要依据.目前用于鼠疫血清学诊断方法大都基于检查这两种指标.通常高温处理(>56℃)后的抗原和抗体,其抗原活性及免疫原性会受到很大影响,本文通过间接血凝技术了解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作用后鼠疫菌特异性FraⅠ抗原的血清学反应性及免疫原性,以指导实验室质控及现场材料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鼠疫菌 免疫原性 血清学反应 诊断 抗体 不同时间 间作 温度 高温处理
下载PDF
布氏菌病非特异性血清学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尚德秋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48-152,共5页
采用各种特异性血清学方法在确定人畜布病、流行病学调查、进出口家畜检疫、执行控制布病计划以及疫情监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看到了人畜血清对布病呈阳性反应并非均是布氏菌感染引起。这些现象对于布病诊断是属... 采用各种特异性血清学方法在确定人畜布病、流行病学调查、进出口家畜检疫、执行控制布病计划以及疫情监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看到了人畜血清对布病呈阳性反应并非均是布氏菌感染引起。这些现象对于布病诊断是属于非特异性血清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血清学反应 诊断
下载PDF
高龄人群梅毒血清学反应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加村 裴景亮 +2 位作者 陶源勇 李建花 张培森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6年第2期75-,共1页
关键词 高龄人群 群梅毒 血清学反应 临床 梅毒血清检测 梅毒螺旋体 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与治疗 性性传播疾病 心血管系统 螺旋体感染 苍白螺旋体 症状 诊断手段 应用价值 隐性梅毒 相关疾病 三期梅毒 侵犯 潜伏梅毒
下载PDF
灰旱獭实验感染HBV的血清学反应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素元 黄星 +1 位作者 邹樾林 廖立夫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2002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 研究灰旱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 实验前普查 2 8只实验灰旱獭对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的血清学变化 ,选阴性健康旱獭用含HBVDNA的人血清进行皮下、肌内和腹腔多点注射 (4 96× 10 6cop ml× 3ml... 目的 研究灰旱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 实验前普查 2 8只实验灰旱獭对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的血清学变化 ,选阴性健康旱獭用含HBVDNA的人血清进行皮下、肌内和腹腔多点注射 (4 96× 10 6cop ml× 3ml) ,接种后 1~ 8周 (每日 )和 2~ 12个月 (每 1~ 2个月 )观察行为变化 ,检测HBVM ,HBVDNA和ALT AST。结果 攻毒前抗 HBc+率为 7 1% (2 2 8) ,攻毒后抗 HBc+率为 31 8% ,HBsAg+率为 4 3% ,HBVDNA+率为 16 6 % ,ALT一周后开始升高 ,2~ 3个月达高峰 (高于正常 2~ 9倍 )并持续 6个月 ,AST低平曲线高峰迟发一个月。全程死亡 7只 (2 5 % ) ,攻毒后死亡 1只 (1 7)。结论 攻毒后HBV和A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獭属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DNA HBV 实验感染 血清学反应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血清学反应在植物病害检疫上的应用
6
作者 廖太林 刘建峰 叶建仁 《林业科技开发》 2001年第4期3-5,共3页
介绍了血清学反应及其在植物病害检测中运用的一些成功技术 ,主要包括免疫电镜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点免疫结合技术、直接组织斑免疫技术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等。详细介绍了以上技术的基本方法、原理及特点。根据生物学技术发展趋势 。
关键词 血清学反应 植物病害 检疫
下载PDF
粘质赛氏菌S_w—1的分离鉴定与血清学反应
7
作者 董昌金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2期31-33,共3页
分别以黑壤、黄壤、黑黄壤和工业污水为材料,从中分离出了一株野生型的粘质赛氏菌S_w-1菌株,该菌在25℃下为红色菌落,经 M·R试验、V·P试验和血清学反应确定该菌为野生型粘质赛氏菌。
关键词 粘质赛氏菌 分离 鉴定 血清学反应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对苄星青霉素G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学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许叶文 单海东 +1 位作者 王琼 周国儿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3期153-157,共5页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对苄星青霉素G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学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舟山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接受苄星青霉素G治疗的男男性行为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感染HIV分为HIV...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对苄星青霉素G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学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舟山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接受苄星青霉素G治疗的男男性行为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感染HIV分为HIV阴性组(n=59)和HIV阳性组(n=41)。比较两组血清学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根据12个月后血清学固定情况分为固定组(n=19)和未固定组(n=81),经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血清学固定的相关因素。结果HIV阴性组治疗后9个月的血清有效率比HIV阳性组高,治疗后3、6、9、12个月的血清学治愈率均比HIV阳性组高,治疗后12个月的血清固定率比HIV阳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阴性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CD4^(+)、CD4^(+)/CD8^(+)均比HIV阳性组高,CD8^(+)比HIV阳性组低,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比HIV阳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HIV阳性、梅毒分期、基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分布均可能是影响血清学固定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HIV感染可能导致早期梅毒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降低,且是苄星青霉素G治疗后血清学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梅毒伴HIV感染患者经苄星青霉素G治疗后,其免疫功能改善、RPR转阴获益少于单纯早期梅毒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苄星青霉素G 血清学反应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巴基斯坦的流行性戊型肝炎血清学反应的类型及抗HEV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志贤 《传染病信息》 1994年第4期145-145,共1页
作者对巴基斯坦肝炎暴发期间(1987年3月1日至4月22日)临床诊断为肝炎的133例住院患者,采用ELISA法进行了血清杭HEVIgM和IgG的动态观察,其中122例(92%)诊断为戊型肝炎,包括1例乙、戊混合感染。在该122例HEV感染者中,入院前2周血清抗HEV... 作者对巴基斯坦肝炎暴发期间(1987年3月1日至4月22日)临床诊断为肝炎的133例住院患者,采用ELISA法进行了血清杭HEVIgM和IgG的动态观察,其中122例(92%)诊断为戊型肝炎,包括1例乙、戊混合感染。在该122例HEV感染者中,入院前2周血清抗HEVIgM和IgG的阳性率分别为91%和71%(5/7),5~7周达100%。抗体滴度的峰值出现在入院后2~4周,在入院后第20个月,检测33例患者的IgM抗体均阴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HEV 血清学反应 IgG 抗体滴度 混合感染 周达 临床诊断 清抗 原发感染
下载PDF
牛羊口服猪布鲁氏工菌二号菌苗后的血清学反应及其鉴别诊断
10
作者 余勇 《中国牦牛》 1989年第2期4-15,44,共13页
猪型布鲁氏菌二号菌苗(以后简称猪二号菌苗),对山羊、绵羊、牛和猪都有良好的免疫效力;过去常用注射方法接种,现在已经改用口服方法接种。若用注射方法接种家畜,产生的凝集价较高,保持的时间亦较长,改用口服方法接种后,凝集价显著降低,... 猪型布鲁氏菌二号菌苗(以后简称猪二号菌苗),对山羊、绵羊、牛和猪都有良好的免疫效力;过去常用注射方法接种,现在已经改用口服方法接种。若用注射方法接种家畜,产生的凝集价较高,保持的时间亦较长,改用口服方法接种后,凝集价显著降低,保持的时间亦较短。鉴于我省目前正广泛推广应用该苗口服免疫防制牛羊布病,特将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二号菌苗 血清学反应 诊断
下载PDF
血清学反应评估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前的不确定性结肠炎患者的持续性回肠袋炎风险 被引量:1
11
作者 Landers C. Vasiliauskas E. +1 位作者 P. Fleshner 赵萌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5年第11期18-19,共2页
PURPOSE: Although acute pouchitis after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is common and easily treated,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seen clinically as chronic, antibiotic-dependent pouchitis, and/or Crohn’s disease rema... PURPOSE: Although acute pouchitis after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is common and easily treated,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seen clinically as chronic, antibiotic-dependent pouchitis, and/or Crohn’s disease remains a difficult management problem. Compared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indeterminate colitis patients undergoing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have a higher incidence of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which may represent persistent immune reactivity to microbial antigens. Antibody responses to three microbial antigens (oligomannan 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outer membrane porin C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an antigen (I2) from Pseudomonas flourescens) are more commonly seen in Crohn’s disease, whereas antibodies to a cross-reactive antigen (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is more suggestive of ulcerative colitis. We examined whether preoperative serologic responses to these antigens were associated with Crohn’s disease in indeterminate colitis patients after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METHODS: Twenty-eight indeterminate colitis patients undergoing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were prospectively asses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uchitis or Crohn’s disease. Serologic responses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immunofluorescenc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based on four predominant profiles of antibody expression. Antibody profiles were determined before knowledge of clinical outcome. RESULTS: Median follow-up was 38 (range, 3- 75) months. Of 16 patients (61 percent) who developed pouch inflammation, 4 (25 percent) had acute pouchitis and 12 (75 percent) had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9 had chronic pouchitis, 3 had Crohn’s disease). No preoperative clinical factor pred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pouch complications. Overall, 16 patients (57 percent) had a positive antibody reactivity profile. Serologic expression of any marker alone did not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However,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developed in 10 of 16 patients (63 percent) who had a positive antibody reactivity profile compared with only 2 of 12 patients (17 percent) who had a negative antibody reactivity profile (P = 0.015). CONCLUSIONS: Indeterminate colitis patients who have a positive antibody reactivity profile before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after surgery than those with a negative pro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袋 血清学反应 持续性 克罗恩病 荧光抗原 抗体反应 交叉反应抗原 假单胞菌 荧光免疫分析 免疫反应
下载PDF
奥司他韦治疗成人H1N1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学反应
12
作者 张树敬 杨帆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63-363,共1页
H1N1流感暴发流行后一些国家启动了免疫接种程序,引发了关于既往曾感染H1N1流感病毒者是否需要接种疫苗的问题。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台湾大学医院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1试验)分析血清抗体水平。
关键词 感染患者 流感病毒 血清学反应 奥司他韦 血凝抑制试验 成人 治疗 免疫接种程序
下载PDF
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反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金柳 肖文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32期4483-4485,共3页
目的:探讨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123例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9例患者为无症状神经梅毒,21例为隐性梅毒。分析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 RPR 滴度变化,比较滴... 目的:探讨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123例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9例患者为无症状神经梅毒,21例为隐性梅毒。分析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 RPR 滴度变化,比较滴度升高患者与未升高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复查 RPR 滴度,48例患者滴度升高,占31.4%;15例患者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余升高2倍。48例滴度升高的患者,隐性梅毒患者4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例升高,有症状神经梅毒4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治疗1个月后滴度升高比例最高。12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复查脑脊液 RPR,7例患者脑脊液 RPR 滴度升高,占5.7%。男性,年龄36岁~45岁的患者,治疗后 RPR 滴度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lt;0.05或&lt;0.01)。结论晚期梅毒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1个月,有部分患者 RPR 滴度反而上升,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必要时进行重复驱梅治疗,以提高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梅毒 治疗后 血清学反应 RPR 滴度
全文增补中
动物布氏菌病外膜脂蛋白的血清学反应
14
作者 李福兴 徐兴江 《地方病译丛》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7-18,共2页
布氏菌的细胞外膜(OM)由脂多糖(LPS)、磷脂和一些较大分子的蛋白组成。其中包括一种与大肠杆菌的肽糖结合脂蛋白的化学结构完全相似的脂蛋白(LPP)。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外膜脂蛋白 血清学反应
下载PDF
年龄4~8月儿童接种麻疹EZ株疫苗与9~12月儿童接种SW株疫苗血清学反应比较
15
作者 易玲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1995年第4期42-46,共5页
年龄4~8月儿童接种麻疹EZ株疫苗与9~12月儿童接种SW株疫苗血清学反应比较在非洲城市尽管加强了9个月龄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却不能控制其传播,麻疹仍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9个月龄以下的儿童患麻疹者多达5%~10%,... 年龄4~8月儿童接种麻疹EZ株疫苗与9~12月儿童接种SW株疫苗血清学反应比较在非洲城市尽管加强了9个月龄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却不能控制其传播,麻疹仍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9个月龄以下的儿童患麻疹者多达5%~10%,婴儿患病的死亡比年长儿童高,而且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麻疹 EZ株疫苗 SW株疫苗 血清学反应
下载PDF
HIV感染者对隐孢子虫的血清学反应可作为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指标
16
作者 王雪莲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2年第6期284-285,共2页
HIV感染者是感染隐孢子虫的高危人群,其死亡率与隐孢子虫病有关。过去诊断隐孢子虫病主要依靠镜检病原体,而此法受包囊排出时间短、敏感性差、耗时等因素的影响,不适于流行病学研究。目前,血清学方法已成为一引人注目的诊断、监测手段... HIV感染者是感染隐孢子虫的高危人群,其死亡率与隐孢子虫病有关。过去诊断隐孢子虫病主要依靠镜检病原体,而此法受包囊排出时间短、敏感性差、耗时等因素的影响,不适于流行病学研究。目前,血清学方法已成为一引人注目的诊断、监测手段。本文作者就HIV阳性人群能否增强抗体反应以限定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度及其与CD4计数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隐孢子虫 血清学反应 流行病 研究
下载PDF
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近期血清学反应
17
作者 蒋志勤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01年第4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减毒活疫苗 接种 血清学反应
下载PDF
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致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的临床特征及输血策略
18
作者 刘敏 彭涛 +5 位作者 于晶晶 赵瑞娟 房伟伟 蔡鹃 陈思梦 李喜莹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91-494,500,共5页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发生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delayed serologic transfusion reactions,DSTR)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输血策略。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所有输注血小板后,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后发生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delayed serologic transfusion reactions,DSTR)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输血策略。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所有输注血小板后,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DSTR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输血策略。结果本研究共查阅2553名患者6057例次血小板输注。8名患者发生了DSTR,共接受血小板21个治疗量,5名患者后续输注红细胞。检测到Rh系统抗体7名(抗-E 4名,抗-c、E 1名,抗-C 1名和抗-c 1名)和Kell系统抗体1名。结论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也可能发生DSTR,产生红细胞抗体,再次输血时需密切关注抗体情况,进行匹配性输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血小板输注 迟发性血清输血反应
下载PDF
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特征分析——附6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基平 杨光 +1 位作者 练正秋 李玲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880-884,共5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特点,为临床安全有效、科学合理输血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或四川省人民医院申请血型鉴定、意外抗体筛查及输血的患者共6名,鉴定患者ABO和Rh...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特点,为临床安全有效、科学合理输血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或四川省人民医院申请血型鉴定、意外抗体筛查及输血的患者共6名,鉴定患者ABO和RhD血型、意外抗体筛查、交叉合血、抗体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采用微柱法,采用酸放散液鉴定红细胞表面致敏抗体,聚乙二醇增强抗原抗体反应;毛细管高速离心技术分离患者自身红细胞和输入红细胞,血清学方法检测红细胞表面抗原;同时总结患者输入抗原阳性红细胞前后特点。结果 1、2号患者血浆中检出抗-E,红细胞放散液中检出抗-c,-E,而3、4、5、6号患者血浆及红细胞放散液中分别检出抗-C、抗-E、抗-JKa、抗-Fyb,毛细管高速离心后6名患者血液标本远心端检出相应抗原阳性红细胞。结论 对于多次输血且近期有输血史患者,检测到新出现的、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或红细胞抗体筛查阳性而患者无溶血的临床症状,应怀疑发生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并及时启动输血反应调查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抗体 迟发性血清输血反应 双群 混合视野 毛细管离心
下载PDF
重组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学反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敬东 张振书 +1 位作者 张以洋 周高速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6-417,共2页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是SEREX方法筛选大肠癌组织cDNA文库时获得的结肠癌相关抗原基因^[1]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IFITM1编码蛋白并研究该蛋白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的抗...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IFITM1)是SEREX方法筛选大肠癌组织cDNA文库时获得的结肠癌相关抗原基因^[1]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IFITM1编码蛋白并研究该蛋白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的抗血清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干扰素 血清学反应 直肠癌患者 膜蛋白表达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protein SEREX方法 相关抗原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