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FGF23、Klotho与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王一 廖宏伟 《循证医学》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骨转移是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binding protein,VDB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和Klotho蛋白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表... 目的骨转移是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binding protein,VDB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和Klotho蛋白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5例来自本院2019⁃08⁃01至2021⁃08⁃01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方式诊断是否发生骨转移,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36例,非骨转移组5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集患者外周血样本,通过ELISA对血清中VDBP、FGF23和Klotho进行定量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指标间的关联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VDBP、FGF23和Klotho水平预测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价值。结果骨转移和非骨转移乳腺癌病理分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和非骨转移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DBP、FGF23及Klotho的水平依次为:(80.35±29.34)和(115.18±48.69)ng/mL、(658.35±201.19)和(405.36±154.42)pg/mL以及(155.82±40.29)和(229.35±72.46)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骨转移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DBP水平与乳腺癌病理分级相关(P<0.05);FGF23和Klotho水平与病理分级、是否骨痛以及转移部位有关(P<0.05)。VDBP、FGF23和Klotho水平均为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VDBP、FGF23及Klotho预测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33、0.806、0.761,最佳截断值为:81.56 ng/mL、573.501 pg/mL和201.193 pg/mL;3个指标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高于单一指标诊断的曲线下面积。结论血清VDBP、FGF23及Klotho水平可作为乳腺癌骨转移的参考指标,在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上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骨转移 维生素d结合蛋白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KLOTHO
下载PDF
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对急性胰腺炎的预警效应及其变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丁虎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DPB)在急性胰腺炎病人治疗过程中的预警效应,分析其产生相应变化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急性胰腺炎病人治疗方案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急性胰腺炎病人86例,根据就诊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30例... 目的:分析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DPB)在急性胰腺炎病人治疗过程中的预警效应,分析其产生相应变化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急性胰腺炎病人治疗方案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急性胰腺炎病人86例,根据就诊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30例和重度组25例,选取同期健康检查者30名为对照组,比较4组病人就诊后不同时间段的DPB。随着病人病情的发展,对重度胰腺炎或者轻、中度转变为重度急性胰腺炎病人,采用改良Marshall评分系统评价器官功能衰竭程度,比较不同评分病人的DPB水平。结果:急性胰腺炎病人中,重度组病人D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和中度组病人DB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病人治疗1周、2周后DB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和P<0.01);中、重度组病人治疗2周后DB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Marshall评分3~4分病人治疗2周后的DBP水平均高于Marshall评分0分病人(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清DPB水平与病人病情发展存在一定关联,具有一定预警作用和进一步研究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 Marshall评分
下载PDF
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检测对大鼠肝毒性诊断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苗玉发 康慧君 +1 位作者 王超 张河战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6-10,共5页
目的评价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VDBP)用于大鼠肝毒性诊断的价值。方法用酮康唑(ketoconazole,KTZ)、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和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在雄性大鼠中构建3种肝毒性模型,... 目的评价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VDBP)用于大鼠肝毒性诊断的价值。方法用酮康唑(ketoconazole,KTZ)、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和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在雄性大鼠中构建3种肝毒性模型,在不同时间点从腹腔大静脉采集外周血,3 000 r/min离心制备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VDBP含量,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总胆汁酸(total biliary acid,TBA)、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LDH)、5’核苷酸酶(5’-nucleoticlase,5’-NT)、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和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t检验分析,检查指标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CCl_4肝毒性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ALT,AST,TBIL和CHE在CCl_4给药后4 h起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LDH,MAO和MDH在给药后6 h起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KTZ肝毒性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ALT在KTZ给药6天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和TBIL在给药后8天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PAP肝毒性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ALP在APAP给药后4 h和8 h点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在给药后8 h点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和TBIL在给药后24 h点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种肝毒性模型中,VDBP含量在给药后的所有时间点都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VDBP比其它肝功能指标能更灵敏地预测肝毒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结合蛋白 肝功能 肝毒性
下载PDF
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对急性胰腺炎病情与转归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邵颖颖 骆定海 《现代实用医学》 2017年第9期1157-1158,1164,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DPB)在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情与转归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时病情严重程度分成3组,轻度(MAP)组31例,中度(MSAP)组30例和重度(SAP)组25例;同时选取同期进... 目的分析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DPB)在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情与转归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时病情严重程度分成3组,轻度(MAP)组31例,中度(MSAP)组30例和重度(SAP)组25例;同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30例受试者为对照组,对对照组受试者入组后及3组患者就诊后不同时间段的DPB进行检测并比较。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对重度胰腺炎或者轻中度转变为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改良Marshall评分系统对患者的器官功能衰竭程度进行评分,并分别统计不同评分患者就诊后DPB水平变化,分析DPB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警效果。结果 3组AP患者DBP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受试者(均<0.05),轻度组DBP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度组,中度组明显高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Marshall评分越高患者,患者的DBP评分越低,Marshall评分越低者,DBP水平越高;不同Marshall评分的D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DPB和患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 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 预警效应 机制
下载PDF
排针平刺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25羟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吕化伟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35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排针平刺联合天麻钩藤饮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binding Protein,VDBP)、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及甲状旁腺激... 目的:探讨排针平刺联合天麻钩藤饮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binding Protein,VDBP)、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及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PT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青岛市即墨区中医专科医院收治的94例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7例。常规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排针平刺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治疗1个月后比较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头晕残障问卷(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DBP、25(OH)D、PTH水平及骨密度的变化。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头身困重、倦怠乏力以及胸闷纳呆等症状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H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H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DBP、25(OH)D、PTH水平及骨密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DBP和25(OH)D水平及骨密度均分别明显高于常规组,而PTH水平则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针平刺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BPPV患者效果确切;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功能,安全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天麻钩藤饮 排针平刺 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 25羟维生素d
下载PDF
超声结合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周静 程军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相结合用于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急性胰腺炎的彩色多普勒诊断结果和患者入院第1天VDBP水平,并与50名健康成人VDBP水平对比分析。结果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相结合用于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急性胰腺炎的彩色多普勒诊断结果和患者入院第1天VDBP水平,并与50名健康成人VDBP水平对比分析。结果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为76.84%,特异度为78.00%;入院后第1天患者血清VDB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VDBP含量比较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第1天的血清VDBP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结合VDBP蛋白水平降低诊断急性胰腺炎与金标准对比分析,灵敏度为94.74%,特异度为80.00%;单纯超声诊断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超声与VDBP联合诊断为0.878(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对诊断急性胰腺炎具有较高的诊断效力,但仍存在不足,通过结合患者血清VDBP水平能够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多普勒 急性胰腺炎 维生素d结合蛋白
下载PDF
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与慢性肾脏病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彭慧 李屾森 +2 位作者 邢红霞 李汶汶 曹长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0-69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DBP)水平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生的相关性。进一步建立CKD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对CKD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3—9月肾内科住院的患者,酶联...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DBP)水平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生的相关性。进一步建立CKD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对CKD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3—9月肾内科住院的患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DBP水平,分析血清DBP与CKD相关指标的关系,比较高DBP组和低DBP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包含DBP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CKD发生的效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CKD 3期患者相比,CKD 4期和CKD 5期患者血清DBP水平显著降低。血清DBP与CKD相关临床指标及干预措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综合临床风险预测模型A(年龄、性别、尿酸、是否合并瓣膜钙化、高血压、糖尿病)[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17,95%CI:0.849~0.985,P<0.001]相比,综合临床风险预测模型B(年龄、性别、尿酸、DBP、是否合并瓣膜钙化、高血压、糖尿病)(AUC=0.942,95%CI:0.894~0.991,P<0.001)增加了血清DBP这一预测变量,显著改善了预测CK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和特异度。结论:血清DBP水平与CK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增加血清DBP这一预测变量,可显著改善模型预测CKD的效能,有助于筛查CKD的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结合蛋白 慢性肾脏病 肾功能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与SYNTAX评分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琳琳 潘一龙 +1 位作者 谢瑶峰 李晓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VDBP)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生风险的相关性。通过分析VDBP与SYNTAX评分的相关关系,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VDBP)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生风险的相关性。通过分析VDBP与SYNTAX评分的相关关系,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74例STEMI患者,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清VDBP水平,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进行SYNTAX评分。根据SYNTAX评分将试验组分为高危组(SYNTAX≥33分,21例)、中危组(23分≤SYNTAX≤32分,25例)及低危组(SYNTAX≤22分,28例),比较组间VDBP水平差异,并分析VDBP水平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TEMI患者血清VD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43±1.11)μg/ml比(2.28±1.15)μg/ml,P<0.05]。STEMI患者各组间VDBP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F=1.020,P=0.366)。VDBP水平与SYNTAX评分无显著相关关系(r=0.143,P=0.223)。结论STEMI患者的血清VDBP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升高,可能成为临床STEMI诊断的重要指标,但不能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维生素d结合蛋白 SYNTAX评分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与cTnT、BNP水平和SYTNAX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程荣 赵建国 +3 位作者 黎小林 陈礼龙 张建平 张岚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1期1704-1707,共4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与SYT-NAX评分、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B型脑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68例老年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选择同...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与SYT-NAX评分、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B型脑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68例老年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组)。根据SYNTAX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比较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VDBP、BNP、cTnT水平。Pearson相关法分析VDBP水平与cTnT、BNP和SYTNAX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高于对照组,血清cTnT、BNP、VDBP、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受试者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患者血清cTnT、BNP、VD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DBP水平与cTnT水平呈正相关(r=0.599,P<0.001),与BNP水平呈正相关(r=0.699,P<0.001),与SYTNAX评分呈正相关(r=0.613,P<0.001)。【结论】VDBP在STEMI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cTnT、BNP水平和SYTNAX评分呈正相关,据此可为STEMI的诊断及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症 急性病 维生素d结合蛋白质/血液 肌钙蛋白T/血液 利钠肽 脑/血液 老年人
下载PDF
维生素D及二甲双胍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对妊娠结局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影响
10
作者 杨翠玲 田俊红 邹远征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6期38-42,共5页
目的分析维生素D与二甲双胍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2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维生素D治疗... 目的分析维生素D与二甲双胍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2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维生素D治疗。比较2组糖代谢指标、肾功能、血清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内脂素(visfatin)]及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观察2组妊娠结局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TNF-α、RBP4、visfatin、TC、TG、LDL-C低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肌酐、24 h尿蛋白总量及血尿素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巨大儿、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应用维生素D与二甲双胍共同治疗的效果更好,可维持糖代谢和血脂水平,调节肾功能,稳定RBP4水平,从而改善妊娠结局,并控制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维生素d 二甲双胍 妊娠结局 视黄醇结合蛋白4 血糖 血肌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甲状腺癌风险与血浆25-羟基维生素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关系
11
作者 关昊 李宗禹 +1 位作者 赖婧玥 马建仓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0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风险与血浆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9月诊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02例为恶性组,并选择同期诊治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102例为良性组,分析发生甲状腺癌风险的危...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风险与血浆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9月诊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02例为恶性组,并选择同期诊治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102例为良性组,分析发生甲状腺癌风险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浆25(OH)D、VDBP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血浆25(OH)D、VDBP更低(P<0.05),恶性组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尿碘/肌酐值更高(P<0.05),恶性组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组别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经二元Logisic回归分析,高25(OH)D、高VDBP是发生甲状腺癌风险的保护因素(P<0.05),高FT4、高尿碘/肌酐值是发生甲状腺癌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血浆25(OH)D、VDBP、二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癌的AUC分别为0.840、0.811、0.862,敏感度分别为91.2%、93.1%、87.3%,特异度分别为66.7%、60.8%、86.3%。结论发生甲状腺癌风险和血浆25(OH)D、VDBP降低,血清FT4、尿碘/肌酐值升高有关,血浆25(OH)D、VDBP联合对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甲状腺结节 25-羟基维生素d 维生素d结合蛋白
下载PDF
维生素A、D对肉鸡血清钙结合蛋白浓度与胫骨和十二指肠组织中钙结合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郭晓宇 闫素梅 +2 位作者 史彬林 方丽惠 冯永淼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1-578,共8页
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的维生素A、D水平及其相互作用对肉鸡血清钙结合蛋白(CaBP)浓度与十二指肠和胫骨组织中CaBP 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4×4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8日龄健康AA雄性肉鸡384只按体重一致的原则分为16个日粮组,每组3个重... 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的维生素A、D水平及其相互作用对肉鸡血清钙结合蛋白(CaBP)浓度与十二指肠和胫骨组织中CaBP 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4×4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8日龄健康AA雄性肉鸡384只按体重一致的原则分为16个日粮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期5周。维生素A设4个添加水平分别为1500、3000、15000和45000IU/kg,维生素D设4个添加水平分别为500、1250、2500和5000IU/kg。结果表明:1)随着日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的增加,肉鸡血清CaBP含量、十二指肠和胫骨组织中CaBPmRNA表达量均呈现一次线性降低趋势(P=0.091,P=0.012,P=0.110),其中以45000IU/kg维生素A组最低;2)随着日粮维生素D添加水平的增加,肉鸡血清CaBP含量和十二指肠组织中CaBP mRNA的表达呈现一次线性增加趋势(P=0.310,P=0.140),其中以5000IU/kg维生素D组最高;3)维生素A、D相互作用对肉鸡血清CaBP浓度与十二指肠和胫骨组织中CaBP mRNA的表达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试验结果提示,过量维生素A引起肉鸡骨骼代谢异常的机理是过量维生素A抑制了肉鸡组织的CaBP mRNA表达,尤其对十二指肠组织的CaBP mRNA的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引起血清CaBP浓度的降低,进而引起钙磷代谢发生紊乱。过量维生素A对肉鸡组织CaBP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过量维生素A对维生素D的拮抗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维生素d 肉鸡 结合蛋白 基因表达 结合蛋白mRNA
下载PDF
维生素D、血清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新生儿营养评估中的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何霞 卫仙洪 周自城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8年第7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vitamin D,VD)、血清前白蛋白(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在新生儿营养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120例新生儿,其中正常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低营养不良新生儿40例为... 目的探讨维生素D(vitamin D,VD)、血清前白蛋白(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在新生儿营养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120例新生儿,其中正常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低营养不良新生儿40例为观察一组,高营养不良新生儿40例为观察二组。收集各组新生儿血液并检测体内VD、PA和RBP的水平。结果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新生儿患者体重、头围、胸围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新生儿STAM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血清内VD、PA和RBP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情况加重,患者血清内VD、PA和RBP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新生儿患者营养状况与血清VD、PA和RBP蛋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erson相关系数为负值,P<0.01。结论维生素D、血清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营养不良新生儿体内呈异常表达状态;新生儿体内VD、PA和RBP指标变化在新生儿营养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营养评估 维生素d 血清前白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下载PDF
卵巢癌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维生素D结合蛋白与Treg细胞及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崔伟 张静 文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4期487-488,49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在卵巢癌患者中的变化、意义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Treg)和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58例卵巢癌患者,同时选取30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为卵巢良性病变组及3...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在卵巢癌患者中的变化、意义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Treg)和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58例卵巢癌患者,同时选取30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为卵巢良性病变组及30例同期体检健康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化学发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25(OH)D浓度,ELISA法检测VDBP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统计学分析其在三组中的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间的关联。结果:与卵巢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相比,卵巢癌患者血清25(OH)D浓度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血清VDBP浓度与卵巢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卵巢良性病变组其血清25(OH)D浓度相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浓度在不同种病理类型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晚期(Ⅲ期和Ⅳ期)患者血清25(OH)D浓度显著下降,低于Ⅰ期及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血清25(OH)D浓度与Treg细胞比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血清25(OH)D浓度显著下降,并与临床分期及Treg细胞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卵巢良性病变 25-羟基维生素d 维生素d结合蛋白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妊娠期妇女血清铁蛋白、维生素D及骨钙素水平与早产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邱彩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20-0123,共4页
妊娠期妇女,分析血清铁蛋白(SF)、维生素D、骨钙素(BGP)与其早产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妊娠期妇女资料,包含50例早产妊娠期妇女(设为B组)、50例足月妊娠期妇女(设为A组)资料(入组时间:2019.06~2020.06),比较两组SF、维生素D、BG... 妊娠期妇女,分析血清铁蛋白(SF)、维生素D、骨钙素(BGP)与其早产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妊娠期妇女资料,包含50例早产妊娠期妇女(设为B组)、50例足月妊娠期妇女(设为A组)资料(入组时间:2019.06~2020.06),比较两组SF、维生素D、BGP检查结果,分析其与早产相关性。结果 维生素D:B组<A组;SF、BGP:B组>A组(P<0.05);维生素D与早产负相关,SF、BGP与早产正相关(P<0.05);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维生素D、SF、BGP对早产诊断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4.81ng/mL、75.23ng/mL、14.53μg/L;维生素D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6.00%、84.00%。结论 维生素D缺乏,SF、BGP水平升高会增加早产风险,建议加强监测及针对性指导,以保证妊娠质量,降低早产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血清蛋白 早产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徐慧 曹婷婷 葛红山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4期362-366,共5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近年来影响育龄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以高雄激素血症、月经稀发、卵巢多囊样改变及胰岛素抵抗为特征,是由多基因特征和环境因素决定。目前有研究报道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PCOS严重程...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近年来影响育龄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以高雄激素血症、月经稀发、卵巢多囊样改变及胰岛素抵抗为特征,是由多基因特征和环境因素决定。目前有研究报道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PCOS严重程度有关。在维生素D轴上,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结合蛋白(一种由GC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及参与合成的羟化酶在维生素D合成、利用上必不可缺。本文总结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PCOS的研究现状,并对不同基因多态性与PCOS患者内分泌激素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维生素d受体 维生素d结合蛋白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联合25-羟基维生素D指标检测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预测价值
17
作者 王胜 冯益 +6 位作者 侯思雨 董丽 夏敏 郭黎黎 王珏 王金花 李俊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4年第7期40-43,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联合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指标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9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 目的:探究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联合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指标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9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缺铁性贫血婴幼儿60例,并按病例对照1∶4的比例选取具有可比性的240例非缺铁性贫血婴幼儿作为非缺铁性贫血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3组受试儿童的临床资料,并检测其血清SF、TF、25(OH)D等水平。结果:3组受试儿童SF、25(OH)D、T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F值分别为296.290、408.959、1008.023,P<0.05),其中,非缺铁性贫血组与缺铁性贫血组SF、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缺铁性贫血组TF水平高于非缺铁性贫血组和健康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F、25(OH)D、TF水平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风险因素呈正相关。以SF、25(OH)D、TF指标作为检验变量,将缺铁性贫血组和非缺铁性贫血组作为参考标准,制作ROC曲线,其中,SF、25(OH)D、TF的AUC分别为0.613,0.713,0.628,而3个指标联合预测概率AUC为0.848,相较于每个指标均显著提升。结论:SF、25(OH)D、TF联合检测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能够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及预后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蛋白 转铁蛋白 25-羟基维生素d 婴幼儿 缺铁性贫血
下载PDF
维生素D2联合阿奇霉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8
作者 刘维克 王秀贞 +1 位作者 万洁亭 李慧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8期145-147,151,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2联合阿奇霉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80例CA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予... 目的探讨维生素D2联合阿奇霉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80例CA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予以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维生素D2治疗。比较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血清免疫球蛋白、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咳嗽改善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AP患儿中实施维生素D2联合阿奇霉素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机体内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上升,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症状缓解时间,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阿奇霉素 维生素d2 血清免疫球蛋白 炎性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维生素D结合蛋白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与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11
19
作者 舒艳 许学杰 夏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8-83,共6页
目的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水平与复发的关系,及其对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PPV患者318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1周后复查... 目的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水平与复发的关系,及其对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PPV患者318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1周后复查确认治疗成功,并随访1年。根据是否复发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复发组(62例)和未复发组(256例)。另取同期该院3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汉化版眩晕障碍量表(DHI)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受试者眩晕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DBP水平,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DBP与25(OH)D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DBP对BPPV患者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DHI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情感评分、总分)、BBS评分>45分的比例、DBP及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复发组患者血清DBP及25(OH)D水平低于未复发组(P <0.05)。Pearson法结果显示,BPPV患者血清DBP水平与25(OH)D水平呈正相关(r=0.549,P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HI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情感评分、总分)、BBS评分<45分、DBP、25(OH)D是BPPV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2.035(95%CI:1.608,2.575)]、25(OH)D[■=1.679(95%CI:1.271,2.218)]是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截断值为665.320μg/ml时,血清DBP预测BPPV患者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905;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74.1%。结论 BPPV患者血清DBP、25(OH)D水平降低,两者呈正相关,均是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BP对BPPV患者复发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维生素d结合蛋白 25羟基维生素d 复发
下载PDF
血清IgG、白细胞介素-6、维生素D检测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吴汪丽 彭云 +1 位作者 黄焕平 袁宝莉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0期148-150,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维生素D检测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MP感染患儿10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 目的: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维生素D检测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MP感染患儿10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支气管哮喘,分为未合并哮喘组(n=68)及合并哮喘组(n=35).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电化学发光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患儿血清IgG、IL-6、维生素D水平.结果:合并哮喘组血清IgG、IL-6水平高于未合并哮喘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未合并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MP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发生率与血清IgG、IL-6水平呈正相关(r=0.925,P=0.029;r=0.931,P=0.048),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0.964,P=0.021).结论:血清IgG、IL-6、维生素D水平可有效反映MP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病情,为其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免疫球蛋白G 白细胞介素-6 维生素d 肺炎支原体 支气管哮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