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鸡冠花对致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凉血止血效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包贝华 赵显 +3 位作者 曹雨诞 单鸣秋 张丽 丁安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57-1461,共5页
目的研究鸡冠花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初步探讨其止血机制并筛选其凉血止血活性部位。方法建立大鼠致热复合出血模型,监测10 h内大鼠直肠温度变化,测定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 目的研究鸡冠花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初步探讨其止血机制并筛选其凉血止血活性部位。方法建立大鼠致热复合出血模型,监测10 h内大鼠直肠温度变化,测定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24 h内全血黏度的变化,观察对胃、肺、肝及子宫等脏器组织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鸡冠花生品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组均能明显降低干酵母所致大鼠体温升高(P<0.01);鸡冠花炭品、鸡冠花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能不同程度缩短模型大鼠TT、PT、APTT时间(P<0.01或0.05);鸡冠花生品及乙酸乙酯部位组和炭品组均能明显升高大鼠FIB含量(P<0.01)。鸡冠花生品组和炭品组均能降低模型大鼠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P<0.05),鸡冠花正丁醇部位能降低模型大鼠全血的高、中及低切黏度(P<0.05)。结论鸡冠花生品及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具有凉血止血功效,鸡冠花炭品具有止血功效,鸡冠花和鸡冠花炭通过不同环节而发挥止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冠花 鸡冠花炭 活性部位 出血动物模型 作用 机制
下载PDF
小分子阿胶抗疲劳、抗氧化及止血作用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姜一朴 邸志权 +5 位作者 王延涛 安梦培 胡金芳 金涌 张宗鹏 张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探讨小分子阿胶的抗疲劳、抗氧化及止血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复合血虚模型,检测游泳力竭时间、血液学指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水平,... 目的探讨小分子阿胶的抗疲劳、抗氧化及止血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复合血虚模型,检测游泳力竭时间、血液学指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水平,考察小分子阿胶的抗疲劳、抗氧化作用。测定ICR小鼠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建立大鼠血热出血模型和肝素化出血模型,考察小分子阿胶在止血方面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分子阿胶各剂量均明显延长大鼠游泳力竭时间(P<0.05,P<0.01),明显降低血清MDA、LPO含量(P<0.05,P<0.01);小分子阿胶1.500、0.375 g·kg^(-1)明显升高大鼠血中淋巴细胞数量(P<0.05);3.00、1.50 g·kg^(-1)明显缩短小鼠BT和CT(P<0.05);1.500 g·kg^(-1)逆转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P<0.05,P<0.01),逆转血细胞的不良改变。结论小分子阿胶具有抗疲劳、抗氧化、增强耐力的作用,并有止血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阿胶 复合模型 抗疲劳 抗氧化 血热出血模型
下载PDF
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血热出血大鼠模型及初步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段红福 荣春蕾 +1 位作者 张文峰 崔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9-263,共5页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辨证的血热出血大鼠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初步的评价和验证。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内毒素和皮下注射干酵母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血热出血大鼠模型,以体温差、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辨证的血热出血大鼠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初步的评价和验证。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内毒素和皮下注射干酵母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血热出血大鼠模型,以体温差、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病理组织学观察为指标进行初步评价,并以清热凉血药生地黄对此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显著升高(P<0.05),而生地黄高剂量组的体温则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PT延长(P<0.05),FIB升高(P<0.05),TT缩短(P<0.05),生地黄低剂量组可使TT显著延长(P<0.05),使FIB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主要脏器发生明显病理学变化:瘀血、凝血、微血栓,出血等,而生地黄对这些病理变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复合因素造模法可成功建立大鼠血热出血模型,可为血热出血证、清热凉血药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热出血模型 指标 出血
原文传递
黄芩炭对血热出血大鼠止血有效部位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剑 徐丹洋 +2 位作者 陈佩东 张丽 丁安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3-156,共4页
目的:比较黄芩生品、炭品止血效果,筛选黄芩炭有效止血部位,通过血热出血动物模型探讨该部位发挥止血作用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云南白药组、黄芩生品组、黄芩炭品组、黄芩炭氯仿部位组。将... 目的:比较黄芩生品、炭品止血效果,筛选黄芩炭有效止血部位,通过血热出血动物模型探讨该部位发挥止血作用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云南白药组、黄芩生品组、黄芩炭品组、黄芩炭氯仿部位组。将供试品按每日20 mL.g-1的剂量灌胃(ig),1次/d,给药7 d。通过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IB)4项指标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观察黄芩生品、炭品及各部位对模型动物血液系统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显著延长PT(17.26±1.73)s,TT(23.15±1.83)s,APTT(22.43±1.93)s及高切黏度(5.72±0.55)mPa.s,中切黏度(7.44±0.78)mPa.s,低切黏度(6.59±1.10)mPa.s。黄芩炭和黄芩炭氯仿部位能显著缩短血热出血动物模型的PT,TT,APTT。黄芩炭和黄芩炭氯仿部位依次为PT(14.53±1.45)s,(13.24±1.46)s;TT(20.91±1.15)s,(18.70±1.44)s;APTT(18.07±0.75)s,(15.59±1.74)s;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对FIB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黄芩炭氯仿部位为黄芩炭止血的有效部位,止血主要通过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酶及内外源共同途径,与纤维蛋白系统无关。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为止血效果的产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炭 出血动物模型 氯仿部位 作用
原文传递
紫菀丸对血热出血大鼠血液流变性、凝血时间及肺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于生 陈星 单鸣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29-233,共5页
目的:考察紫菀丸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凝血时间及肺部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云南白药组(0.5 g.kg-1),紫菀丸高、中、低(5,2.5,1.25 g.kg-1)剂量组。将供试品按每日20 mL.kg-1的剂量灌... 目的:考察紫菀丸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凝血时间及肺部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云南白药组(0.5 g.kg-1),紫菀丸高、中、低(5,2.5,1.25 g.kg-1)剂量组。将供试品按每日20 mL.kg-1的剂量灌胃(ig),2次/d,给药7 d。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复制血热出血大鼠模型,并比较紫菀丸对其血液流变性、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含量(FIB)以及肺部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明显升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TT,APTT明显延长,PT显著缩短,FIB含量显著增加。紫菀丸中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血热出血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APTT,TT,明显增加FIB的含量。紫菀丸高剂量组能明显缩短TT,紫菀丸低剂量组能显著延长PT。紫菀丸中剂量组依次为全血黏度200 s-1(5.87±0.24)mPa.s,30 s-1(7.60±0.36)mPa.s,5 s-1(13.70±0.51)mPa.s,1 s-1(32.38±2.06)mPa.s,APTT(17.11±0.78)s,TT(30.07±2.00)s,FIB(5.56±0.14)g.L-1;紫菀丸高剂量组为TT(30.74±2.96)s;紫菀丸低剂量组为PT(14.63±1.14)s;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在肺体征方面,紫菀丸能够改善血热出血大鼠肺部损伤的相关症状,中剂量效果最好,其次是高、低剂量。结论:紫菀丸中剂量组能够改善血热出血大鼠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通过影响内、外源性凝血酶及纤维蛋白原来达到止、凝血效果,紫菀丸高剂量组对部分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有一定的效果。紫菀丸剂量组对模型组大鼠肺部的损伤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丸 出血动物模型 液流变性 肺部体征
原文传递
金银花炒炭前后凉血止血作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丹捷 赵鑫 +5 位作者 孙乐 张艳雪 崔月莉 曲丛丛 奚亚亚 张学兰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3-605,共3页
目的研究金银花炒炭前后凉血止血作用的变化。方法采用干酵母结合乙醇建立大鼠血热出血模型,研究金银花生品及其炭品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体重增长率、饮食量、饮水量、粪便含水量、肛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 目的研究金银花炒炭前后凉血止血作用的变化。方法采用干酵母结合乙醇建立大鼠血热出血模型,研究金银花生品及其炭品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体重增长率、饮食量、饮水量、粪便含水量、肛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胃组织出血及胃溃疡情况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减轻,饮水量增加,饮食量和粪便含水量降低,肛温升高,胃组织可见出血点并出现明显胃溃疡,大鼠血浆PT、APTT及TT显著延长;金银花生品及其炭品均可使模型大鼠体重增长,饮食量增加,饮水量减少,粪便含水量增加。金银花生品及其炭品均可显著抑制大鼠体温升高,但金银花生品的降温作用强于炭品;金银花炭品能显著缩短热证大鼠的PT、APTT及TT,金银花生品也有降低PT、APTT及TT的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金银花生品及其炭品均能改善血热出血模型大鼠胃组织出血及胃溃疡情况,但金银花炭品作用更加显著。结论金银花炒炭前后均有凉血止血作用,但炒炭后凉血作用减弱,止血作用增强,其止血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大鼠内外源性凝血系统起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炒炭 血热出血模型大鼠 功能
原文传递
生地黄制炭(炒炭、煅炭)前后凉血止血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祁晓鸣 孟祥龙 +2 位作者 何美菁 王勃 张朔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4-961,共8页
比较生地黄制炭前后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的凉血止血作用。建立大鼠血热出血模型,探讨生地黄及其制炭(炒炭、煅炭品对模型大鼠肛温,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含... 比较生地黄制炭前后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的凉血止血作用。建立大鼠血热出血模型,探讨生地黄及其制炭(炒炭、煅炭品对模型大鼠肛温,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清IL-1,IL-6,IL-10水平,以及肺组织病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肛温升高(P<0. 05),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升高(P<0. 05),全血高、低切还原黏度和相对黏度升高(P<0. 05)。TT,APTT,PT显著延长(P<0. 05),FIB,RBC,Hb,HCT显著升高(P<0. 05)。肺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肺间质出血,血清IL-1和IL-6表达显著增加(P<0. 05)。生地黄及其炒炭品可显著降低大鼠肛温(P<0. 05),降低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P<0. 05),缩短APTT和TT(P<0. 05),降低RBC,Hb,HCT,FIB(P<0. 05)含量,减少肺、胃组织出血性病理损伤。生地黄煅炭品仅可缩短APTT,TT(P<0. 05),对其他指标未有显著改变。结果提示生地黄炒炭前后均具有"凉血止血"作用,生地黄煅炭仅保留"止血"作用,而无显著"凉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地黄 生地黄炒炭 生地黄煅炭 血热出血模型
原文传递
墓头回水提液凉血止血作用及机制评价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宇航 张莉丹 +3 位作者 王伊楠 董征艳 姚隆丹 段秀俊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2-98,共7页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研究及网络药理学探究墓头回水提液对干酵母联合无水乙醇所致血热出血大鼠模型和正常小鼠凝血系统的作用,探究墓头回水提液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断尾法和毛细管法观察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自动凝血分析仪检... 目的:通过体内实验研究及网络药理学探究墓头回水提液对干酵母联合无水乙醇所致血热出血大鼠模型和正常小鼠凝血系统的作用,探究墓头回水提液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断尾法和毛细管法观察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干酵母所致血热出血大鼠凝血四项指标;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干酵母所致血热出血大鼠血常规指标;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墓头回止血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并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验证。结果:墓头回水提液5、10 g/kg组均能显著缩短小鼠出血时间(P<0.05或P<0.01),墓头回水提液5、10、20 g/kg组均能显著缩短小鼠凝血时间(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延长(P<0.01),纤维蛋白原(FIB)均显著增加(P<0.01),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压积(PCT)显著减少(P<0.05或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红蛋白量(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墓头回水提液5、10 g/kg组均能减少血热出血大鼠TT、APTT、PT和FIB(P<0.05或P<0.01);除墓头回5 g/kg大鼠PDW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各剂量墓头回水提液均能显著增加血热出血大鼠PLT和PCT(P<0.01),减少MPV和PDW(P<0.01);墓头回水提液10、20 g/kg组均能降低血热出血大鼠RBC、HCT、MCV、HGB(P<0.01),墓头回5 g/kg能显著降低RBC和HCT(P<0.01)。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槲皮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顺式十八烯-9-酸、反亚油酸甲酯、β-古芸烯和α-古芸烯7个墓头回止血活性成分,STAT3、MMP9、MPO、CCR5和JAK25个止血核心靶点,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道、钙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信号通道、趋化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道等10条信号通道;分子对接结果显示7个活性成分均能与5个核心靶点自发结合。结论:墓头回水提液具有凉血止血作用,能够同时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其机制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信号通道的相关蛋白表达,活性成分主要有槲皮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头回水提液 血热出血模型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