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血通络解毒汤对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疗效及CA125、CRP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赵瑞丽 李琳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5期563-564,共2页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解毒汤对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糖类抗原125(CA125)、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孕三烯酮胶囊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解毒汤对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糖类抗原125(CA125)、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孕三烯酮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活血通络解毒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CA125、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的CA125、CRP水平降低,且观察组CA125、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通络解毒汤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降低患者CA125、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解 血瘀蕴毒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活血通络解毒汤对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功能及血清VEGF、TNF-α、CA125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夏莹 周晓莉 +3 位作者 刘杰 李静 吴绪峰 汪黎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23期2556-2561,共6页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解毒汤对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功能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糖类抗原(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诊治的92例血瘀蕴毒型...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解毒汤对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功能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糖类抗原(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诊治的92例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给予孕三烯酮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活血通络解毒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经行腹痛、非经期下腹痛、性交痛、非经期肛门坠痛)、异位囊肿包块直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卵巢功能指标[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卵巢体积、窦卵泡数量]、血清生化指标(VEGF、TNF-α、CA125)的改善情况,并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经行腹痛、非经期下腹痛、性交痛、非经期肛门坠痛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异位囊肿包块直径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异位囊肿包块直径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FSH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卵巢体积和窦卵泡数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卵巢功能指标改善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VEGF、TNF-α、CA125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3%(42/46),对照组为73.9%(34/4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6/4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9/4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解毒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够显著缓解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症状,下调VEGF、TNF-α、CA125表达水平,改善患者卵巢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瘀蕴毒 通络解 卵巢功能 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糖类抗原
下载PDF
活血通络解毒汤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被引量:5
3
作者 潘群玉 徐宏仙 +1 位作者 许浪萍 莫政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7期775-778,共4页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解毒汤联合孕三烯酮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解毒汤联合孕三烯酮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解毒汤治疗,2组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卵巢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非经期肛门坠痛、非经期下腹痛、经行腹痛、性交.痛评分、中医证候总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活质量调查量表(EPH-5)评分及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窦卵泡数量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卵巢体积增大,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异位囊肿包块直径缩短,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通络解毒汤联合孕三烯酮可明显降低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减轻疼痛程度,增强卵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瘀蕴毒 通络解 孕三烯酮 卵巢功能
下载PDF
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连方 韩春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013-2016,共4页
目的观察祛瘀解毒方对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将70例EM患者随机分为祛瘀解毒方组、散结镇痛胶囊组各35例,另取35例同期在我院因输卵管阻塞行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祛瘀解毒方组予祛瘀解毒方免煎冲... 目的观察祛瘀解毒方对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将70例EM患者随机分为祛瘀解毒方组、散结镇痛胶囊组各35例,另取35例同期在我院因输卵管阻塞行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祛瘀解毒方组予祛瘀解毒方免煎冲剂口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散结镇痛胶囊组给予散结镇痛胶囊,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观察EM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判定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催乳激素(PRL)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检测治疗后腹腔液VEGF水平,并统计EM患者1年内的妊娠率。结果祛瘀解毒方组总有效率82.86%高于散结镇痛胶囊组的77.1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E2、P、PRL、VEG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积分、血清E2、PRL、VEG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祛瘀解毒方组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痛经积分、血清P、VEGF水平、腹腔液VEGF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散结镇痛胶囊组血清VEGF水平及腹腔液VEGF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年后的妊娠率的比较,祛瘀解毒方组不孕症患者15例,妊娠11例占73.33%;散结镇痛胶囊组不孕症患者18例,妊娠5例占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EM患者疗效肯定,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女性激素的分泌功能,降低血清及腹腔液VEGF的水平以减少异位病灶的形成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瘀蕴毒 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的血瘀蕴毒理论概述 被引量:8
5
作者 连方 李婷婷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年第5期472-473,共2页
“血瘀蕴毒”理论认为,“血瘀蕴毒”伤络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气血阴阳失调的根本,血瘀日久,可转化为毒,毒蕴又加重血瘀,令血瘀难消,治宜从瘀毒论治。本文根据有关毒症论及瘀血论的古今文献,介绍基于该理论的自制方药——祛瘀解... “血瘀蕴毒”理论认为,“血瘀蕴毒”伤络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气血阴阳失调的根本,血瘀日久,可转化为毒,毒蕴又加重血瘀,令血瘀难消,治宜从瘀毒论治。本文根据有关毒症论及瘀血论的古今文献,介绍基于该理论的自制方药——祛瘀解毒方之组方理法及试验研究进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瘀蕴毒
原文传递
从毒蕴血瘀论治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 被引量:4
6
作者 马武开 姚血明 +1 位作者 唐芳 黄颖 《四川中医》 2010年第2期18-19,共2页
本文根据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提出"毒蕴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毒蕴血瘀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了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机制,提出治疗应根据"毒蕴"、"血瘀"的偏盛,采用解毒化... 本文根据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提出"毒蕴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毒蕴血瘀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了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机制,提出治疗应根据"毒蕴"、"血瘀"的偏盛,采用解毒化瘀、通络止痛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药疗法 难治性
下载PDF
马武开教授从毒蕴血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拾萃 被引量:18
7
作者 和秀丽 侯雷 +2 位作者 曾苹 王莹 马武开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年第11期38-39,65,共3页
马武开教授认为"瘀毒"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津枯血瘀、燥盛成毒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根本病机,采用生津养血、化瘀通络、清热解毒法治疗干燥综合征,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马武开
下载PDF
基于毒蕴血瘀理论探讨痛风的治疗 被引量:3
8
作者 马武开 曹跃朋 +3 位作者 安阳 刘灿 刘正奇 钟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67-1669,共3页
痛风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本文根据痛风的临床发病特点提出痛风的发病之本在脾肾,因脾主运化,肾司开阖,脾之运化水谷,有赖于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若脾肾亏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水湿停聚,酿生湿浊,形成痛风发病之本... 痛风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本文根据痛风的临床发病特点提出痛风的发病之本在脾肾,因脾主运化,肾司开阖,脾之运化水谷,有赖于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若脾肾亏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水湿停聚,酿生湿浊,形成痛风发病之本。后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膏厚味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痰浊内停成为痛风发病的基础。湿浊停聚,久而蕴热成毒成瘀,终致热毒血瘀互患,故毒蕴血瘀病机理念贯穿于痛风的整个发病过程,是导致痛风发病和加重的主要因素。治疗当标本兼顾,在急性期以解毒化瘀入手,通过清热毒、活血止痛缓解关节疼痛,慢性期以补肾健脾、化湿泻浊治其本,使脾肾功能健全,痰瘀无所留,病情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湿浊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联合祛瘀解毒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齐英华 连方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92-895,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经腹腔镜手术确诊并治疗的血瘀蕴毒型EMs不孕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75例)与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助孕治...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经腹腔镜手术确诊并治疗的血瘀蕴毒型EMs不孕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75例)与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助孕治疗,试验组患者于腹腔镜术后加用祛瘀解毒方颗粒,共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年内妊娠率,术后用药前及用药后3个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endometrium antibody,EMAb)及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125,CA125)水平。结果试验组术后1年内妊娠率(61·33%,46/75)高于对照组(45·45%,2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用药前及用药后3个月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6·07±6·77)分和(7·25±3·27)分,对照组分别为(15·92±7·51)分和(12·73±6·12)分,两组用药后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试验组用药前后积分差值(分,9·12±6·16)大于对照组(3·48±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个月,试验组血清EMAb阳性转阴率(44·44%)明显高于对照组(1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用药前及用药后3个月血清CA125分别为(31·88±15·78)U/mL及(18·82±10·08)U/mL,对照组分别为(30·63±19·28)U/mL及(18·05±11·20)U/mL,两组用药后血清CA125水平均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祛瘀解毒方可有效改善血瘀蕴毒型EMs不孕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血清EMAb转阴,降低血清CA125水平,提高临床妊娠率,是治疗血瘀蕴毒型EMs不孕的有效方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 血瘀蕴毒 抗子宫内膜抗体 癌抗原125
下载PDF
祛瘀解毒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IL-6、IL-13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金龙 连方 +2 位作者 郭琼 宋景艳 齐英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观察祛瘀解毒法治疗中医辨证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队列研究设计,筛选31例未服用祛瘀解毒方而直接经腹腔镜手术确诊的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31例),34例前期服用祛瘀解毒方而随后经腹腔镜手术确... 目的:观察祛瘀解毒法治疗中医辨证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队列研究设计,筛选31例未服用祛瘀解毒方而直接经腹腔镜手术确诊的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31例),34例前期服用祛瘀解毒方而随后经腹腔镜手术确诊的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观察组34例),同期筛选15例因不明原因性不孕症而行腹腔镜手术探查,未见盆腔明显异常的患者(空白组15例)。将观察组按照前期服用祛瘀解毒方时间长度,分为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组,比较各组患者腹腔镜手术中收集腹腔液中的IL-6、IL-13水平。结果:空白组腹腔液中IL-6浓度(20.73±9.86)pg/m L,低于观察组(106.83±34.64)pg/m L和对照组(125.04±49.53)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腔液中IL-6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腹腔液中IL-13浓度(9.51±4.37)pg/m L,高于观察组(4.52±3.24)pg/m L和对照组(3.96±2.01)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腔液中IL-13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组IL-6浓度(pg/m L),分别为115.05±73.19、113.80±67.39、86.83±31.65、98.47±43.58、119.52±60.37、107.31±57.49,1个月组高于另外5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个月组低于2、5、6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个月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6个月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组IL-13浓度(pg/m L),分别为4.33±3.17、5.39±4.73、5.08±4.03、4.05±2.32、3.79±2.19、4.48±3.71,2、3个月组高于1、4、5、6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个月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5、6个月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解毒法可影响中医辨证为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IL-6、IL-13水平,通过抑制非特异性炎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微环境,可能是治疗中医辨证为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瘀蕴毒 白细胞介素-6(IL-6) 白细胞介素-13(IL-13)
下载PDF
毒蕴血瘀理论在风湿免疫病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武开 钟琴 +3 位作者 刘正奇 唐芳 黄颖 姚血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9年第6期38-40,共3页
风湿病是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滑囊、筋膜、韧带、神经等部位,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与自身免疫有关,所以多数疾病缠绵难愈,有的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
关键词 风湿病 风湿免疫病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马武开教授从“毒蕴血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 被引量:26
12
作者 曾苹 和秀丽 +1 位作者 马武开 候雷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3-74,共2页
本论文结总了马武开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提出干燥综合征病程长、燥症顽缠、反复难愈,而"瘀血燥毒"是贯穿于整个疾病始终的学术观点,临床上采用润燥解毒、化瘀通络的基本方法治疗干燥综合征,在缓解患者症状及控制病... 本论文结总了马武开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提出干燥综合征病程长、燥症顽缠、反复难愈,而"瘀血燥毒"是贯穿于整个疾病始终的学术观点,临床上采用润燥解毒、化瘀通络的基本方法治疗干燥综合征,在缓解患者症状及控制病情方面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临床经验
原文传递
基于毒蕴血瘀理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妮娜 凌益 +7 位作者 曾苹 刘灿 马武开 姚血明 侯雷 陆道敏 黄芳琴 黄钊炜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4-8,共5页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以多种自身抗体产生、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中医对本病认识历史悠久,随着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深入挖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对SLE中医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更清...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以多种自身抗体产生、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中医对本病认识历史悠久,随着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深入挖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对SLE中医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更清楚。通过总结该病多年临证经验,我们认识到SLE病机以正虚为发病之本,邪实为致病之标,往往虚实夹杂,毒蕴血瘀贯穿疾病始终。本文通过现代医学研究成果阐述该观点,以期更好地指导SLE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从郁热论治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武开 钟琴 +3 位作者 刘正奇 唐芳 黄颖 姚血明 《光明中医》 2009年第3期448-449,共2页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药疗法 郁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