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取栓联合血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1
作者 张洪淞 刘擎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0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机械取栓联合血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血管介入溶栓治疗,... 目的:观察机械取栓联合血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血管介入溶栓治疗,观察组实施机械取栓联合血管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即刻mTICI血流分级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内径与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TIC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血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脑血管血流状态,扩大血流灌注区域,其效果优于单纯血管介入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溶栓 机械取栓 急性脑梗死 脑动脉内径 血流速度
下载PDF
老年性急性脑梗塞的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郝建忠 邹立秋 +1 位作者 王爱丽 刘宏斌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年第05B期50-51,共2页
目的 详细研究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分类以及神经影像学改变,方法 采用血管内介入超选,应用尿激酶。结果 疗效满意,5例患者恢复正常,1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塞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脑梗塞 血管介入溶栓治疗 尿激酶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及近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4期40-41,共2页
目的探究将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治疗效果,分析近期疗效。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究将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治疗效果,分析近期疗效。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痊愈31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00%;实验组患者痊愈3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近期效果 应用分析
下载PDF
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早期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小锋 逯青丽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5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早期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9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基...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早期机械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神经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9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加早期机械取栓,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施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血流速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低于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高于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的69.39%(P<0.05)。结论介入治疗血管内溶栓联合早期机械取栓可有效改善AIS患者脑部血流状态及神经因子水平,提高血管再通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血管溶栓 早期机械取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动脉 血流速度 神经因子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在急性脑血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盛明 刘慧霞 +1 位作者 完淑梅 张燕柳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2期128-129,共2页
急性脑血栓临床较为常见,一旦脑动脉内出现血栓,患者血液流动受阻或血流灌注减少,最终引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此,临床常给予动脉溶栓治疗,以实现患者闭塞血管再通,恢复并重建缺血脑组织血流,避免梗死范围扩大,减少临床病死率与致残率... 急性脑血栓临床较为常见,一旦脑动脉内出现血栓,患者血液流动受阻或血流灌注减少,最终引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此,临床常给予动脉溶栓治疗,以实现患者闭塞血管再通,恢复并重建缺血脑组织血流,避免梗死范围扩大,减少临床病死率与致残率[1]。本文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动脉溶栓 急性脑血管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昌梁 叶端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31期42-43,共2页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86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标准药物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86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取标准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MBI指数、mR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常(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MBI指数、mR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静脉溶栓治疗桥接血管介入治疗 丁苯酞
下载PDF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措施 被引量:5
7
作者 翟震天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3期648-649,共2页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措施。方法本课题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所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措施。结果 10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颅...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措施。方法本课题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所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措施。结果 10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颅内压增高。其中8例患者临床行低分子肝素治疗,2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临床中多数具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首选治疗方法为抗凝治疗,联合应用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 血管介入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 被引量:9
8
作者 沈蓝 王铁英 +3 位作者 田果 陈桂美 刘锦熹 尹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4期109-111,共3页
目的研究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急诊接受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常规急诊医疗服务的70例患... 目的研究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急诊接受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常规急诊医疗服务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血管介入、静脉溶栓和溶栓桥接血管内介入的治疗情况,溶栓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2组血管介入、溶栓桥接血管内介入的治疗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为2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IS应用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可以优化诊疗流程,缩短患者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绿色通道 静脉溶栓 血管介入 溶栓桥接血管介入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下载PDF
Vascular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prophylactic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internal iliac arteries resolved by successful interventional thrombolysis in a patient with morbidly adherent placenta 被引量:2
9
作者 Ning ZHANG Wei-hua LOU +4 位作者 Xue-bin ZHANG Jia-ning FU Yun-yan CHEN Zhi-guo ZHUANG Jian-hua LI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72-276,共5页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morbidly adherent placenta (MAP) is placing women at a higher risk of life-threatening massive hemorrhage. The involve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to manage this complex condition by ...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morbidly adherent placenta (MAP) is placing women at a higher risk of life-threatening massive hemorrhage. The involve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to manage this complex condition by performing prophylactic lilac artery balloon occlusion has been reported recently.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is technique have not been fully determined. Here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25-year-old woman with placenta increta with preemptive bilateral internal lilac artery balloons who had external lilac artery thrombosis detect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72 h post cesarean section. 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m (DSA) and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were instantly performed followed by supplementary conservative treatments, leading to a desirable resolution, of thrombus without sequela.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s with successful interventional thrombolysis in this setting. Our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prophylactic lilac artery balloon occlusion should be used cautiously in cases of MAP and consideration given to minimizing vascular complications given the hypercoagulable state of pregna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loon catheter Internal iliac artery Placenta accrete Vascular complication Interventional thrombo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