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用数字血管体模的开发与评价
1
作者 王晓玲 杨义强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4期30-34,52,共6页
目的满足医学影像软件的设计验证和评价需要,解决技术审评核查过程中遇到的验证数据缺乏、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方法基于血管解剖特征开发医用数字血管体模,通过GATE工具对其进行CT模拟成像,重建投影图像后得到医学数字成像和传输协... 目的满足医学影像软件的设计验证和评价需要,解决技术审评核查过程中遇到的验证数据缺乏、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方法基于血管解剖特征开发医用数字血管体模,通过GATE工具对其进行CT模拟成像,重建投影图像后得到医学数字成像和传输协议图像。结果CT模拟和实机的图像对比结果表明,在80 kV条件下,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值分别为30.14 dB和0.80,二者的CT值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面面积值显示出良好的相似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CT模拟成像得到的数字血管体模影像数据有望成为医学影像软件评价的新工具,对提高软件产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软件 数字血管体 GATE 医学数字成像和传输协议(DICOM) 有效性评价
下载PDF
预防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后危重患者难免性压疮的护理干预和效果
2
作者 赵康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172-175,共4页
探究预防护理干预对于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后危重患者发生难免性压疮的应用内容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3年1月至5月中,提供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危重症患者6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执行常规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干预,最后... 探究预防护理干预对于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后危重患者发生难免性压疮的应用内容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3年1月至5月中,提供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危重症患者6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执行常规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干预,最后对比两组的干预结果。结果 干预组的难免性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Brade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P<0.05);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后危重患者护理服务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难免性压疮的出现,减少其发生率,降低压疮风险,可以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循环心血管手术 危重患者 难免性压疮 预见性护理干预
下载PDF
远端静脉对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
3
作者 易秋实 蔡志恒 +3 位作者 杨力宏 曾心怡 唐茂林 习珊珊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966-973,共8页
目的探讨远端静脉对SD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只。于大鼠背部切取包含左、右两侧髂腰血管体和左、右两侧肋间后血管体的跨区穿支皮瓣,面积为6 cm×7 cm... 目的探讨远端静脉对SD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只。于大鼠背部切取包含左、右两侧髂腰血管体和左、右两侧肋间后血管体的跨区穿支皮瓣,面积为6 cm×7 cm,对照组保留右侧髂腰动、静脉,实验组保留右侧髂腰动脉和右侧肋间后静脉,2组均将右侧髂腰血管体和右侧肋间后血管体之间切开,最后将皮瓣进行原位缝合。术后6 h及1、3、5、7 d,测量两侧髂腰血管体区和左侧肋间后血管体区的血流灌注量。术后7 d,统计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动脉造影观察皮瓣区动脉扩张情况;取choke2区皮肤组织行HE染色后测量choke动脉内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6 h及1、3、5、7 d,实验组左侧和右侧髂腰血管体区及左侧肋间后血管体区的血流灌注量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2)术后7 d,实验组皮瓣区动脉扩张比对照组明显;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87.6±3.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5.3±3.0)%(P<0.01);实验组choke动脉内径为(49.3±3.1)μm,大于对照组的(35.1±2.3)μm(P<0.01);实验组eNOS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7±0.07,高于对照组的0.50±0.05(P<0.01)。结论SD大鼠背部四血管体跨区穿支皮瓣远端静脉(右侧肋间后静脉)通过对蒂部动脉供血进行直接引导,促进eNOS的表达,扩张皮瓣各区动脉,增加皮瓣远端动脉供血,从而提高皮瓣的成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远端静脉 血管体 跨区穿支皮瓣 动脉供血
原文传递
心血管植介入体表面抗凝涂层近十年进展
4
作者 王禹贺 李燕 +3 位作者 蒙奎霖 满佳 李永健 陈皓生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6-468,共23页
心血管植介入体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然而,植介入体表面和血液之间的接触会导致血栓,进而显著增加了血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降低血栓风险,在植介入体表面修饰抗凝涂层是预防血栓的常用方法.本文中作者综述了近十年中不... 心血管植介入体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然而,植介入体表面和血液之间的接触会导致血栓,进而显著增加了血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降低血栓风险,在植介入体表面修饰抗凝涂层是预防血栓的常用方法.本文中作者综述了近十年中不同心血管植介入体表面的抗凝涂层技术,重点回顾了应用于四种典型的心血管植介入体(包括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支架、心室辅助装置和导管)的抗凝涂层的进展.最后,总结了每种植介入体表面的理想设计,并展望了心血管植介入体表面抗凝涂层技术的未来,对推进心血管植介入体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涂层 血管植介入 人工心脏瓣膜 血管支架 心室辅助装置 导管
下载PDF
皮瓣延迟术对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俊杰 高自勉 +1 位作者 高伟阳 李浙峰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7-343,共7页
目的 观察皮瓣延迟术对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本实验采用大鼠背部右侧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模型,将3个血管体之间的2个交界区域由皮瓣蒂部开始以远依次命名为闭塞区域1、闭塞区域2.按随... 目的 观察皮瓣延迟术对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本实验采用大鼠背部右侧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模型,将3个血管体之间的2个交界区域由皮瓣蒂部开始以远依次命名为闭塞区域1、闭塞区域2.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SD大鼠分为常规皮瓣组40只、单纯延迟组30只、延迟皮瓣组40只,(1)于常规皮瓣组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只大鼠直接行皮瓣手术,术后0(即刻)、1、2、3、7d分别处死6只,取2个闭塞区域全层皮肤组织行HE染色检测血管密度及外径.剩余10只大鼠颈外静脉置管后行皮瓣手术,从术后0d(5只)或术后1d(5只)开始每隔2d注射1.5 mL荧光素钠(100 g/L)观察皮瓣血运变化,每只注射4次;术后7d,计算10只大鼠皮瓣成活率,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法行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内血管形态与分布,(2)单纯延迟组大鼠仅通过局部皮肤小切口手术结扎右侧胸背动脉,术后0(即刻)、1、2、3、7 d分别处死6只大鼠同常规皮瓣组部位取皮肤标本测量血管密度及外径.(3)延迟皮瓣组大鼠按单纯延迟组术式行延迟手术,术后7d按与常规皮瓣组相同的方法选取、分配及处理本组所有大鼠并检测相应指标.对数据行成组样本t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SNK检验, 结果 (1)3组间比较,术后7d闭塞区域1、闭塞区域2血管密度差异均明显(F值分别为2.69、2.76,P值均小于0.05),延迟皮瓣组大鼠术后7d闭塞区域1、闭塞区域2血管密度分别为(29±7)、(31±8)个/mm^2,显著高于常规皮瓣组的(23±5)、(23±3)个/mm2(q值分别为5.67、6.01,P值均小于0.05),且显著高于组内术后0d水平(q值分别为6.42、7.14,P值均小于0.05),术后3、7d,常规皮瓣组、延迟皮瓣组大鼠闭塞区域1血管外径显著高于单纯延迟组(q值为8.15~11.13,P值均小于0.05);延迟皮瓣组术后0、1、2、3、7 d[(65±8)、(63±13)、(69 ±9)、(67±8)、(64±13) μm]及单纯延迟组术后3、7d闭塞区域2Ⅱ血管外径显著高于常规皮瓣组相应时相点血管外径水平[术后0、1、2、3、7d分别为(46±10)、(40 ±9)、(43±13)、(46±12)、(47±11)μm],q值为7.29~10.79,P值均小于0.05.常规皮瓣组、单纯延迟组大鼠术后3、7d以及延迟皮瓣组大鼠术后0、1、2d组内闭塞区域1与闭塞区域2间血管外径比较,差别明显(q值为5.32~9.56,P值均小于0.05),术后3、7d,常规皮瓣组及延迟皮瓣组大鼠闭塞区域1、单纯延迟组大鼠闭塞区域2血管外径显著高于组内术后0d(q值为6.12~8.13,P值均小于0.05),(2)术后7d内,常规皮瓣组、延迟皮瓣组大鼠皮瓣内来自蒂部的血液都顺利通过闭塞区域1覆盖血流动力学供区,术后0d,2组大鼠皮瓣内的血液越过闭塞区域1后均发生持续约3 min的血流阻塞现象,常规皮瓣组出现在闭塞区域2附近,延迟皮瓣组出现在闭塞区域2远端约1 cm处,(3)术后7d,延迟皮瓣组大鼠皮瓣成活率为(95±12)%,显著高于常规皮瓣组的(80±9)%(t=2.91,P <0.01),皮瓣部分坏死仅出现在潜在供区,(4)术后7d,与未行手术的左侧皮肤血管相比,常规皮瓣组大鼠皮瓣内闭塞区域1的血管扩张明显,相邻血管树间界限模糊,而闭塞区域2的血管变化轻微;延迟皮瓣组大鼠皮瓣内2个闭塞区域的血管均明显扩张, 结论 本实验的延迟方法可促进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潜在供区的成活,其主要是通过皮瓣术前扩张闭塞区域2的闭塞血管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闭塞血管 血管体 延迟术
原文传递
高压氧对多个血管体供养皮支皮瓣远端成活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陈一衡 池征璘 +4 位作者 李士 李志杰 杨夏睛 褚庭纲 高伟阳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观察评价高压氧对促进多个血管体供养皮支皮瓣的远端部位成活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2013年3月-2015年10月间,26例带蒂穿支皮瓣或游离皮瓣术后皮瓣出现血供障碍,均及时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所有皮瓣内均包含2个以上血管体,蒂血... 目的观察评价高压氧对促进多个血管体供养皮支皮瓣的远端部位成活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2013年3月-2015年10月间,26例带蒂穿支皮瓣或游离皮瓣术后皮瓣出现血供障碍,均及时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所有皮瓣内均包含2个以上血管体,蒂血管至少跨越了一个血管体的供区来供养皮瓣远端。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77岁(平均42岁)。游离皮瓣9例,带蒂穿支皮瓣17例;修复小腿及足部缺损创面18例,修复前臂及手部缺损创面8例;微循环障碍出现在术后48 h以后,所有皮瓣应用高压氧挽救。观察各皮瓣及距离蒂血管最远端部位最终的成活情况。结果随访1-12个月,3例游离皮瓣和4例带蒂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其中4例切除坏死部分后直接缝合,3例采用全厚或中厚皮植皮。其余皮瓣坏死区域明显较小或消失,外观无明显臃肿,质地良好,无需再次手术。结论高压氧可以有效改善多个血管体供养皮支皮瓣远端部分的微循环障碍,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血管体 外科皮瓣
原文传递
疼痛性椎体血管瘤诊疗进展
7
作者 刘中瑞 刘禄林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033-1036,共4页
椎体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s,V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多数可保守治疗、定期观察。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局部疼痛或伴有脊髓压迫症状。针对有明显症状的VH患者,临床上可采用无水酒精、放疗、血管栓塞术、椎体成... 椎体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s,V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多数可保守治疗、定期观察。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局部疼痛或伴有脊髓压迫症状。针对有明显症状的VH患者,临床上可采用无水酒精、放疗、血管栓塞术、椎体成形等治疗。目前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VH疗效显著且应用广泛,术中大多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骨填充材料,但由于其无法被吸收降解、在椎体内与骨组织的结合会随时间逐渐减弱等,限制了其在VH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中的应用。新一代可吸收骨水泥的临床研究以及应用于疼痛性VH的年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性椎血管 成形术 可吸收骨水泥
下载PDF
轴型皮瓣与血管体区及穿支体区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唐茂林 刘元波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7-853,共7页
在文献复习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轴型皮瓣及皮瓣供区理论,探讨血管体区、穿支体区及其之间的吻合方式、血流动力学特征.表明:(1)基于血管体区或穿支体区均可设计轴型皮瓣,其区别在于血管蒂与轴心血管;(2)多穿支跨区皮瓣,血管蒂宜首... 在文献复习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轴型皮瓣及皮瓣供区理论,探讨血管体区、穿支体区及其之间的吻合方式、血流动力学特征.表明:(1)基于血管体区或穿支体区均可设计轴型皮瓣,其区别在于血管蒂与轴心血管;(2)多穿支跨区皮瓣,血管蒂宜首选中部穿支,且皮瓣的轴向应与源动脉轴向一致;(3)尽可能避免以小带大,即以穿支血管为蒂切取跨血管体区皮瓣;(4)跨区供血皮瓣的血管蒂及静脉引流的位置比血管的粗细与数目更重要.提出改造与重建多穿支跨区皮瓣内的轴心血管以建立新的血液循环体系,提高成活率是目前解剖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需与外科医生密切合作,共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型皮瓣 血管体 穿支 choke血管
原文传递
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7
9
作者 唐茂林 钟桂午 +4 位作者 王国文 蒋穗斌 肖建中 曹朝辉 李素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内踝前动脉构成 ,沿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分布 ,三者密切相关 ,构成一复合体。血管链筋膜皮支分布达外侧 5 .2cm ,内侧 4.0cm。结论 :以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截取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足背及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大隐静脉 隐神经 神经血管复合 岛状皮瓣 外科皮瓣
下载PDF
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10
作者 沈彬 孟阳 +4 位作者 赵卫东 兰俊 李立钧 吴德升 赵定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椎体血管瘤病例,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7~68岁,平均47.1岁。累及椎体共计18个节段,胸椎7个节段,腰椎11个节段。临床症状主要以...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椎体血管瘤病例,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7~68岁,平均47.1岁。累及椎体共计18个节段,胸椎7个节段,腰椎11个节段。临床症状主要以疼痛为主,占77.8%(13/17);伴随神经损害者占22.2%(4/17),Frankel分级2例C级,2例D级;病程8~36个月。影像学上病灶局限于椎体内且仅有疼痛症状者13例,单纯行椎体成形术;呈膨胀性生长合并根性症状者2例,行椎板切除减压辅以术中椎体成形术;累及全椎体伴随严重脊髓压迫者2例,行全椎体切除重建,在行椎体切除之前对所切椎体均行椎体成形处理。应用VAS评分及SF-36量表评价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9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65ml,术后2周内下地自主活动,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15例,毛细血管瘤2例。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2个月,术后疼痛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无需额外服用镇痛药物,术前VAS及SF-36评分分别为7.6±1.3分和45.2±5.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0.8分和89.3±7.2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术前Frankel C级患者及2例D级患者于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平均恢复时间5.4个月。影像学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假关节形成或内固定移位松动。结论:对于不同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椎体成形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其他术式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成形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8
11
作者 菅凤增 陈赞 +1 位作者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通过多途径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效果。方法:症状性胸段椎体血管瘤患者8例,男6例,女2例。表现为单纯疼痛的2例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表现为脊髓压迫的6例患者根据压迫部位的不同分别采用:1)前方经胸腔椎体切...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通过多途径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效果。方法:症状性胸段椎体血管瘤患者8例,男6例,女2例。表现为单纯疼痛的2例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表现为脊髓压迫的6例患者根据压迫部位的不同分别采用:1)前方经胸腔椎体切除+内固定2例;2)后方减压+椎体内骨水泥注射3例;3)后方减压+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后方内固定1例。6例有脊髓压迫患者中5例手术前行脊髓血管造影,4例成功栓塞。结果:随访4 ̄40个月,平均14个月,表现为局部疼痛的2例患者术后第1d症状即完全缓解;脊髓压迫的6例患者术后早期恢复不明显,但无加重,随访期间,除1例手术前即已经完全截瘫的患者外,其余5例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均完全恢复正常。5例患者在随访期间行MRI检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应根据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以改善症状为主,而不是强求肿瘤全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手术 成形术
下载PDF
黑种草子不同组分抑制亚硝酸盐积累、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章丹丹 凌霜 +1 位作者 张洪平 卞卡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76-1380,共5页
目的研究黑种草子不同组分对巨噬细胞活化后含亚硝酸盐量、血小板诱导后聚集、离体血管经苯肾上腺素引起收缩的影响。方法黑种草子醇提物经萃取分别得到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后经大孔树脂纯化分别得到组分Ⅰ(总黄酮... 目的研究黑种草子不同组分对巨噬细胞活化后含亚硝酸盐量、血小板诱导后聚集、离体血管经苯肾上腺素引起收缩的影响。方法黑种草子醇提物经萃取分别得到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后经大孔树脂纯化分别得到组分Ⅰ(总黄酮类成分)、Ⅱ(总皂苷类成分)和Ⅲ(总多糖类成分);组分Ⅳ(总生物碱成分)为黑种草子经酸水提取后乙醇洗脱乙酸乙酯萃取。以脂多糖和干扰素γ诱导小鼠巨噬细胞活化引起细胞上清液中亚硝酸盐累积;以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胶原诱导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以苯肾上腺素引起大鼠离体血管收缩,而后考查黑种草子不同组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组分Ⅰ、Ⅱ和Ⅳ抑制亚硝酸盐形成,组分Ⅰ、Ⅱ和Ⅳ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组分Ⅳ具有部分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活性。结论黑种草子Ⅰ、Ⅱ和Ⅳ组分可干预血管系统中炎症的多个环节,且各有偏重,这是其活血通经药效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种草子 组分 炎症 巨噬细胞 血小板 血管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与血管瘤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爱华 吴中学 +4 位作者 杨新健 李海云 张友平 林欣 王忠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估其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7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腰椎30例,胸椎10例,颈椎2例,40例采用单侧或双侧...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估其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7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腰椎30例,胸椎10例,颈椎2例,40例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2例颈椎血管瘤采用颈椎前外侧入路。注射13%~20%的骨水泥,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铸形。结果42例治疗都获得成功,注射骨水泥0.5~7mL。42例随访3~15个月,33例患者术后3个月疼痛完全缓解,7例明显缓解,2例有所缓解。42例疼痛评分和自理生活能力评分术后均显著下降(P<0.01)。无复发迹象。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术 压缩性骨折 血管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建波 丛培生 +1 位作者 张跃伟 高鹏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16例,共20个椎体,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16例,共20个椎体,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24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2例。未出现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血管瘤无复发。[结论]PVP可以缓解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引起的疼痛,防止复发,增加椎体的稳定性,预防压缩性骨折,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 成形术 血管
下载PDF
O-arm导航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清华 孙旭 +5 位作者 朱泽章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刘臻 邱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PVP 9例(11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临床资料。男3例,女6... 目的:探讨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PVP 9例(11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临床资料。男3例,女6例,年龄(54.7±11.0)岁(36~70岁)。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X线及CT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病椎椎体高度。术前及术后3天、末次随访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单侧椎弓根注射骨水泥7个椎体,双侧椎弓根注射骨水泥4个椎体,每椎骨水泥注射量(3.3±0.7)ml(2.5~4.5 ml),每椎手术时间(38.2±8.1)min(30~50 min)。术后第2天X线、CT显示骨水泥填充病灶良好,分布均匀,1例有病椎前缘少量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6±4.2)月(3~15个月),未发现病椎塌陷和肿瘤复发。术后VAS评分逐渐下降,术前VAS评分(5.9±0.8)分,术后第3天(2.4±1.1)分,末次随访(0.4±0.7)分,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病椎椎体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O-arm导航系统可达到精确经皮穿刺,在其导航下行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rm导航系统 经皮椎成形术 症状性椎血管
下载PDF
新型AT_1受体拮抗剂Ⅰb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玉 王秋娟 +2 位作者 吴锦慧 徐进宜 吴晓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AT1受体拮抗剂Ⅰ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放射性受体配体分析法、家兔离体主动脉环法以及大鼠静脉输注AngⅡ测定血压变化的方法,评价Ⅰb对AngⅡ的拮抗作用。结果:Ⅰb剂量相关性抑制125I-AngⅡ与血管... 目的:研究新型AT1受体拮抗剂Ⅰ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放射性受体配体分析法、家兔离体主动脉环法以及大鼠静脉输注AngⅡ测定血压变化的方法,评价Ⅰb对AngⅡ的拮抗作用。结果:Ⅰb剂量相关性抑制125I-AngⅡ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AT1受体的结合,IC50为0.96nmol/L;Ⅰb(1×10-8.5,1×10-8,1×10-7.5mol/L)可以使AngⅡ的浓度效应曲线向右移动的同时也使最大效应降低,减活指数pD2′为7.29;预先静脉推注化合物Ⅰb(0.01,0.1,1mg/kg)后,AngⅡ的浓度效应曲线右移,ED50分别为1.6μg/kg,1.9μg/kg和2.7μg/kg。结论:化合物Ⅰb对AngⅡ有显著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1受拮抗剂 Ⅰb 放射性配分析 血管 血压
下载PDF
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代志鹏 周燕 +6 位作者 吴强 杨述华 周武 贾杰 冯晓波 邵增务 刘国辉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973-976,共4页
目的脊柱血管瘤是一种常见椎体良性肿瘤,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椎体血管瘤的价值。方法脊柱血管瘤共26例,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1岁;肿瘤来源为:胸椎23椎,腰椎6椎,胸椎合并腰椎3例;... 目的脊柱血管瘤是一种常见椎体良性肿瘤,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椎体血管瘤的价值。方法脊柱血管瘤共26例,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1岁;肿瘤来源为:胸椎23椎,腰椎6椎,胸椎合并腰椎3例;在CT引导下对病变椎体经皮穿刺进入椎体并注入骨水泥。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以及远期疗效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有效率为96.1%。术后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由术前的(7.74±1.19)分降至术后6个月的(0.20±0.17)分,且活动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可有效控制脊柱血管瘤引起的疼痛,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成形术 CT引导
下载PDF
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复合体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光贵 牛朝诗 韩卉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间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20例10%甲醛固定并灌有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去除大脑半球、小脑幕和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照相。方法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血管神经间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20例10%甲醛固定并灌有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去除大脑半球、小脑幕和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照相。方法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岩上静脉、岩上窦等。小脑上动脉主干尾袢及其分叉部附近常压迫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的上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展神经、面听神经和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等。小脑下前动脉常呈折叠状凸入内耳,在折叠端及其附近常发出内听动脉入内耳。下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延髓、后组颅神经、舌下神经、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等。结论责任血管可能不止一根,压迫点可能不止一处,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 血管神经复合 解剖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立建 王树金 +2 位作者 张华俊 高炳俊 荆卫兵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3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血管瘤(VH)的疗效。方法 18例胸腰椎VH患者累及椎体共22个(胸椎8个,腰椎14个),除1例不全截瘫患者(FrankelC级)外均采用经皮椎弓根入路,19个椎体双侧椎弓根、2个椎体单侧椎弓根注射。透视下骨水泥注...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血管瘤(VH)的疗效。方法 18例胸腰椎VH患者累及椎体共22个(胸椎8个,腰椎14个),除1例不全截瘫患者(FrankelC级)外均采用经皮椎弓根入路,19个椎体双侧椎弓根、2个椎体单侧椎弓根注射。透视下骨水泥注入治疗,1例ⅣB型VH辅以无水乙醇注入,1例截瘫患者给予后路切开减压、骨水泥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疼痛和椎体形态的变化。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9个月~3年,平均(23.33±8.02)个月。14例疼痛即刻缓解;1例2d缓解;1例ⅣA型VH术后神经症状明显缓解,6个月时神经症状基本消除;1例术后症状部分缓解,仍有下腰痛,3个月后给予椎间盘造影后,L4~5椎间隙能诱发明显下腰痛,行后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症状完全缓解。1例不全截瘫者3个月后逐步弃拐行走,神经恢复达FrankelE级。未见再发病例。结论 PVP治疗VH可获得即刻稳定和疼痛很快缓解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成形术 脊椎肿瘤 血管 腰背痛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勇 金群华 +2 位作者 郭玉林 李亚平 张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3期421-423,共3页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估其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3例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椎体成形术治疗病例。病椎39个,其中胸椎18个,腰椎21个,36个采用...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估其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3例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椎体成形术治疗病例。病椎39个,其中胸椎18个,腰椎21个,36个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3个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结果:29例治疗均获得成功,注射骨水泥2.5~5.0ml,平均3.2ml。术后随访6~12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微缓解(MR)和无效(NR)例数分别为24、3、2、0,疼痛缓解率93.1%。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疼痛性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术 压缩性骨折 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