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血管活性因子特性探讨从脾论治ITP止血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珺 张雅月 +4 位作者 王佳 王冲 陈科 陈信义 郎海燕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367-372,380,共7页
目的:基于血管活性因子特性探讨“从脾论治”ITP疗效机制。方法:以被动型免疫造模法建立ITP小鼠模型,以强的松、健脾益气方、健脾益气摄血方、归脾汤为干预药物,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模型小鼠血清ET-1、NO、NOS3、TXA2、PGI2、vWF... 目的:基于血管活性因子特性探讨“从脾论治”ITP疗效机制。方法:以被动型免疫造模法建立ITP小鼠模型,以强的松、健脾益气方、健脾益气摄血方、归脾汤为干预药物,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模型小鼠血清ET-1、NO、NOS3、TXA2、PGI2、vWF、VCAM-1、TM含量。结果:1)升血小板疗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注射APS后各组小鼠外周血PLT计数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第8天各组小鼠外周血PLT计数明显升高(P<0.01)。2)止血疗效:给药前除正常对照组外,实验各组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给药第6天、第8天,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出血分级下降(P<0.01)。3)血管促凝因子:与正常组比较,各组ET-1检测值明显下调(P<0.01);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TXA2检测值明显上调(P<0.01);与正常组比较,实验各组vWF检测值明显下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VCAM-1检测值明显下调(P<0.01)。4)血管抗凝因子:与正常组比较,实验各组NO检测值明显下降(P<0.01);除归脾汤组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NOS 3检测值显示明显下调(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PGI 2检测值明显下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TM检测值明显下调(P>0.05)。结论:从脾论治方升高ITP模型小鼠外周血PLT计数以及有效止血与上调血管促凝因子TXA2、VCAM-1,下调PGI 2、TM检测值,平衡促凝与抗凝因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主统血 脾不统血证 从脾论治 健脾益气摄血方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管活性因子 血管促凝因子 血管因子
下载PDF
“从脾论治方”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佳 褚雨霆 +5 位作者 王冲 侯丽 郎海燕 陈科 陈信义 张雅月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1期1702-1707,共6页
目的:观察“从脾论治方”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小鼠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探讨“从脾论治方”的止血效应机制。方法:以被动型免疫造模法建立ITP小鼠模型,以泼尼松、归脾汤、健脾益气方、健脾益气摄血方为干预药物,以ELISA检测模... 目的:观察“从脾论治方”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小鼠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探讨“从脾论治方”的止血效应机制。方法:以被动型免疫造模法建立ITP小鼠模型,以泼尼松、归脾汤、健脾益气方、健脾益气摄血方为干预药物,以ELISA检测模型小鼠血清血管内皮素-1(ET-1)、血栓素A2(TXA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前列腺素(PG)、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3(NOS3)、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结果:1)升血小板疗效:注射APS后第15天(给药第8天),模型对照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PL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2)止血疗效:注射APS后各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药物干预第6天及第8天,各观察组出血等级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3)血管促凝活性因子:实验各组VCAM-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益气组和归脾汤组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和泼尼松组,健脾益气摄血组VCAM-1水平明显高于泼尼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管抗凝活性因子:实验各组TM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健脾益气摄血组TM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脾论治”方可以升高ITP模型小鼠外周血PLT,降低出血分级,并且可以通过上调VCAM-1、下调TM检测值调节促凝与抗凝活性因子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脾论治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管活性因子 血管活性因子 血管活性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