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性癫痫大鼠神经元异常放电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艳辉 刘春苗 +3 位作者 杨国帅 余丹 周律 刘炫军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21期41-44,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性癫痫大鼠神经元异常放电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20只。空白组正常饲养,模型组、亚低温组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抑制剂组均采用颈动脉结扎法制备脑缺血性癫痫... 目的观察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性癫痫大鼠神经元异常放电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20只。空白组正常饲养,模型组、亚低温组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抑制剂组均采用颈动脉结扎法制备脑缺血性癫痫模型;假手术组予以相同手术刺激,不结扎。模型制备成功后组予以亚低温治疗3 h/d,m TOR抑制剂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0.13 mg/(kg·d),均干预3 d。采用脑电图监测大鼠异常放电频率;Longa法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进行评分。5组各取6只大鼠,直接断头取脑,用TTC染色法测算大鼠脑梗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m 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并做相关分析。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元异常放电频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亚低温组、m TOR抑制剂组神经元异常放电频率低(P均<0.05)。模型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布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亚低温组、m TOR抑制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梗死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亚低温组、m TOR抑制剂组脑梗死率低(P均<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1)/AKT1、磷酸化m TOR(p-m TOR)/m 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1(p-S6K1)/S6K1值大(P均<0.05);与亚低温组、m TOR抑制剂组比较,模型组p-AKT1/AKT1、p-m TOR/m TOR及p-S6K1/S6K1值小(P均<0.05)。模型组、亚低温组、m TOR抑制剂组异常放电频率与p-AKT1/AKT1、p-m TOR/m TOR及p-S6K1/S6K1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9、0.884、0.861,P均<0.01)。结论血管内亚低温治疗能够缓解脑缺血性癫痫大鼠神经元异常放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区m TOR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性癫痫 血管内亚低温治疗 雷帕霉素靶蛋白 神经元异常放电 大鼠
下载PDF
关于血管内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临床研究
2
作者 袁晓东 陈世平 +3 位作者 郑安锡 唐文华 黄晓明 张瑜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2年第2期48-50,共3页
目的对血管内降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共30例患者,均于伤后12h内行血管内降温治疗,体内温度控制在33℃~35℃之间,持续4~7d平均(21.5±13.7)h。患者均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 目的对血管内降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共30例患者,均于伤后12h内行血管内降温治疗,体内温度控制在33℃~35℃之间,持续4~7d平均(21.5±13.7)h。患者均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经6个月随访,良好11例,中残5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2例、本组患者没有出现与血管内降温系统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目标温度维持稳定、波动性小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管内亚低温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血管内亚低温联合模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志伟 李保林 +5 位作者 贾宝辉 徐兰娟 李成建 彭月丽 刘静 吴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22期2512-2517,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亚低温联合模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03—2016-03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建档顺序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与支持治疗,有手术指征者采... 目的探讨血管内亚低温联合模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03—2016-03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建档顺序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与支持治疗,有手术指征者采取急诊开颅手术治疗,于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血管内亚低温+模拟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水平,治疗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生活质量评分(SF-36)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观察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较对照组提高,颅内压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随访,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NIHSS、DR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且恢复良好率39. 13%(18/46)高于对照组17. 39%(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2组治疗后12个月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联合采用血管内亚低温与模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改善其颅内压,促进其脑功能与神经功能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良好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血管内亚低温 模拟高压氧 颅内压 神经功能 脑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玉霞 《现代医院》 2015年第4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予以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和相应基础治疗,检测达到目标体温的时间及维持目标体温的稳定性,记录不同时间点的颅内压(ICP)、治疗前后的格拉斯... 目的探讨血管内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予以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和相应基础治疗,检测达到目标体温的时间及维持目标体温的稳定性,记录不同时间点的颅内压(ICP)、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患者达到目标体温的时间为(136±42)min,仅有(6.20±1.68)%的测量值偏离目标体温;患者ICP随温度降低而下降,复温后可保持在正常范围,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GCS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较少且经治疗后均可控制。结论血管内亚低温疗法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目标体温,且稳定性强,能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意识状态,且无严重并发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亚低温 重型颅脑损伤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靶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安全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5
作者 李江 唐邵年 +2 位作者 刘娟丽 颜津津 李雪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68-72,共5页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脑梗塞患者,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再通后,经动脉导管于责任血管内快速给予4℃低温生理盐水诱导亚低温状态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 至2022年7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行动脉取栓治疗并取得TICI分级2B以上血流的急...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脑梗塞患者,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再通后,经动脉导管于责任血管内快速给予4℃低温生理盐水诱导亚低温状态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 至2022年7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行动脉取栓治疗并取得TICI分级2B以上血流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78例 ,其中25例术中于责任血管内给予4℃低温生理盐水500ml诱导亚低温;与其他53例未行亚低温治疗患者按性别、年龄、发病机制及合并基础疾病进行1:1配对,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24小时癫痫,血管痉挛,心衰发作情况,术后7天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24小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2聚体及BNP值;结果 经严格匹配,有20对患者进入最终统计分析比较,(1)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D2聚体数值、PCT、BNP无明显差异;(2)2组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癫痫发作、寒战发作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靶血管内亚低温联合动脉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脑梗塞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血管内亚低温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血管内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早期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徐兰娟 李保林 +2 位作者 沈景桂 彭月丽 李成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1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01—2016-06收入我院ICU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应用血管内降温仪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血管内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01—2016-06收入我院ICU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应用血管内降温仪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体表降温毯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2组相同。记录2组患者达到目标温度所用时间,并分别于入院后0、4、8、12h及24h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浓度,统计2组患者迟发性血肿和脑梗死发生率,3个月后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提前达到目标温度;治疗组治疗4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8h时高凝状态明显改善,12h以后凝血功能趋于稳定;对照组治疗8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12h时高凝状态明显改善,24h时凝血功能趋于稳定;2组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3个月后治疗组GOS评分为1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为4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降温方法较体表降温更早的达到目标温度,可更早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的高凝状态,降低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血管内亚低温治疗 凝血功能
下载PDF
28例重症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静新 周宏珍 +3 位作者 罗冬华 潘速跃 姬仲 吴永明 《护理学报》 2011年第10期44-45,共2页
总结28例重症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患者的护理经验。给予呼吸道护理,改善脑组织缺氧;通过用药护理以控制癫癎抽搐持续或再发生;实施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保护脑细胞,注重导管护理和血压、心律、心电图及体温的监测;实施有创颅内压监测,动态监... 总结28例重症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患者的护理经验。给予呼吸道护理,改善脑组织缺氧;通过用药护理以控制癫癎抽搐持续或再发生;实施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保护脑细胞,注重导管护理和血压、心律、心电图及体温的监测;实施有创颅内压监测,动态监测颅内压,引流管保持连接稳固,观察引流液量及性质;球结膜水肿患者实施预防角膜感染的护理措施。本组11例患者治愈,16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疒间持续状态 血管内亚低温 有创颅内压监测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