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3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马唑仑在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谵妄防治效果
1
作者 樊腾 李晓芳 +3 位作者 张红伟 田建民 马闻苛 岳修勤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0期90-93,共4页
目的 观察瑞马唑仑在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手术(EVT)麻醉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谵妄的防治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62... 目的 观察瑞马唑仑在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手术(EVT)麻醉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谵妄的防治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62例)和试验组(6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EVT治疗,常规组实施常规全身麻醉,试验组采用瑞马唑仑辅助麻醉,比较两组患者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变化情况、清醒后即刻认知功能、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及苏醒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12、24、48 h的GABA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清醒后即刻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谵妄发生率、Ramsay镇静评分(RSS)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苏醒时间、麻醉苏醒室(PACU)留观时间略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瑞马唑仑能改善患者术后即刻认知功能并通过抑制GABA活性而降低术后谵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瑞马唑仑 术后谵妄 Γ-氨基丁酸
下载PDF
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颅内发生高密度影的有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李浩 吴燕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1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颅内高密度影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及高密度影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进行头颅CT... 目的探讨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颅内高密度影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及高密度影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进行头颅CT平扫复查,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高密度影,并将其分为高密度影组(52例)及非高密度影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头颅CT阿尔伯塔脑卒中计划早期诊断评分(ASPECTS)、术中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TIN/SIR)分级、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术后良好预后(mRS≤3分)率等指标。结果纳入研究的100例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良好预后率分别为34.00%、52.00%、54.00%。两组患者术中ASTIN/SIR分级、术后mTICI再通等级及3个月的良好预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术后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术中操作需更加警惕,术后需加强病情关注,并注意影像学复查评估,减少造影剂外渗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 造影剂外渗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和相关因素分析
3
作者 徐渭 鲍翔 +3 位作者 蒋烽烽 刘晓波 陈峰 余丹枫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5期806-808,812,共4页
目的探究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重点讨论时间窗及术前症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51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 目的探究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重点讨论时间窗及术前症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51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on,BA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分为良好预后组(mRS评分≤2分)及不良预后组(mRS评分>2分)。其中发病时间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时间窗(≤6 h,6~12 h,>12 h);术前症状用GCS、NIHSS评分来评估,(GCS 9~15分为轻中度,6~8分为重度,3~5分为特重度);NIHSS评分≥20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BAO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重点探讨时间窗和术前临床症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51例患者血管均再通(100%),术后住院治疗时期4例(7.8%)患者死亡,4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个月,19例(37.2%)预后良好,28例(62.7%)预后不良,其中4例死亡。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症状严重程度(GCS评分、NIHSS评分)为BAO血管内治疗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时间窗≤6 h良好预后率更高,特别对于患者术前症状GCS(3-5)、NIHSS评分≥20分预后往往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介入治疗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郭泳君 李志刚 徐晓冬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744-747,765,共5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28,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和对照组(n=32,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治疗策略,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的足背动脉血流量、踝肱指数(ABI),以及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治疗策略及治疗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36)。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足背动脉血流量和ABI均高于本组术前,且联合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足背动脉血流量和ABI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现状与进展
5
作者 吴文凯 杨堃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43-46,55,共5页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剖结构,传统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难以充分填塞瘤腔与保障流出道的通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如类支架装置、血管内置物和囊内扰流装置等的开发与更新,使WNBA也能得到有效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新的介入技术和设备等内容,阐述血管内介入治疗WNBA的现状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支架辅助栓塞 囊内扰流装置 综述
下载PDF
快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6
作者 王攀君 张晓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2期167-169,共3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应用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实施效果。...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应用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排尿恢复正常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定(FMA)、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患者神经和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快速康复护理
下载PDF
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对AIS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柏杖勇 蒲晓龙 杨丽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3期2130-2135,共6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86例A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86例A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60.33±6.13)岁,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术;观察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59.48±5.29)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替罗非班治疗(治疗2周)。比较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Rankin量表(mRS)]、神经功能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和最大聚集时间)和氧化及炎症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C反应蛋白(CRP)],记录随访3个月的复发、死亡及治疗过程中各类出血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40%(35/43),高于对照组的60.47%(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8,P<0.05);观察组NIHSS和mRS评分低于对照组[(7.48±1.35)分比(9.68±1.89)分、(1.69±0.24)分比(2.06±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1、7.299,均P<0.05);观察组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0.37±0.06)μg/L比(0.46±0.09)μg/L],血清BDNF和NGF水平高于对照组[(43.97±7.92)μg/L比(37.14±6.87)μg/L、(99.38±12.73)ng/L比(86.47±9.5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56、4.272、5.318,均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和最大聚集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26.74±4.93)%比(32.64±5.26)%、(32.35±4.86)%比(38.26±5.38)%、(147.35±21.83)s比(163.67±22.6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67、5.345、3.400,均P<0.05);观察组GSH-Px和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68.97±24.73)U/L比(140.68±20.59)U/L、(86.36±12.79)U/mL比(75.21±11.47)U/mL],MDA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89±1.35)μmol/L比(6.82±1.63)μmol/L、(9.36±3.25)mg/L比(12.18±4.7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65、4.256、5.980、3.213,均P<0.05)。随访3个月,两组所有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复发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替罗非班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显著提高AIS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其神经功能评分,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血管内介入治疗 急性缺血型脑卒中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8
作者 高营礼 贾永林 朱丽娟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静脉溶栓失败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静脉溶栓失败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免疫细胞水平及不良...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静脉溶栓失败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静脉溶栓失败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免疫细胞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治疗显效18例、占比22.50%,好转12例、占比15.00%,无效50例、占比62.50%,总有效率为37.50%。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CD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CD4^(+)、CD4^(+)/CD8^(+)水平较高(P<0.05)。80例患者中,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10例,占比12.50%,血管再闭塞7例,占比为8.75%,短暂性脑缺血5例,发生率为6.25%,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50%。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静脉溶栓失败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可改善神经功能、免疫细胞水平,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功能 免疫细胞
下载PDF
1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脑病患者的护理
9
作者 许彬彬 刘琴琴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8期91-93,共3页
总结回顾1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脑病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早期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造影剂脑病,积极落实对症治疗方案,急性期减轻脑水肿,防止颅内压增高,预防与控制感染发生,营养支持,早期康复锻炼,以叙... 总结回顾1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脑病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早期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造影剂脑病,积极落实对症治疗方案,急性期减轻脑水肿,防止颅内压增高,预防与控制感染发生,营养支持,早期康复锻炼,以叙事护理为基础的心理护理,出院指导与随访,积极预防等。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患者术后8 d步行出院,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造影剂脑病 护理
下载PDF
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与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差异
10
作者 高磊 郑玉梅 《系统医学》 2024年第4期141-143,147,共4页
目的 比较血管内介入治疗与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3年5月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48)采用显微... 目的 比较血管内介入治疗与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3年5月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48)采用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n=49)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6,P=0.012)。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开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治疗比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效果更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王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43-0046,共4页
论证指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群体早期血管内介入处置的作用效能。方法 2021年11月-2023年3月,将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两组,各36例,参照组静脉输注药物溶栓处置,研究组早期血管内介入处置,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计量指征... 论证指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群体早期血管内介入处置的作用效能。方法 2021年11月-2023年3月,将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两组,各36例,参照组静脉输注药物溶栓处置,研究组早期血管内介入处置,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计量指征。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计量指征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指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处置,效能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 静脉输注药物溶栓治疗 临床效果 测算对比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合DSA造影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志安 孙静 +1 位作者 胡莹 康丽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475-478,共4页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将仅采取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30),比较两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DSA造影结果及其与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Fugl-Meyer评测法(FMA)、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关性,同时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联合DSA造影检测对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观察组共检测330支血管,发现完全闭塞血管8支,狭窄率70%~99%血管30支,狭窄率50%~69%血管15支,狭窄率<50%血管27支;对照组共检测330支血管,发现完全闭塞血管18支,狭窄率70%~99%血管52支,狭窄率50%~69%血管33支,狭窄率<50%血管46支;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YP2C19基因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管再通率较高,NHISS评分较低,FMA及FIM评分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DSA造影结果与血管再通率,NIHSS,FMA,FIM,并发症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CYP2C19基因多态性联合DSA造影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合DSA造影检查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可用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基因多态性 DSA造影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及对IGF-1、HCY、Lp-PLA2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士军 刘世雄 宣海龙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8期1344-1347,1352,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及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20年3月—2022年5月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3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及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20年3月—2022年5月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3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血管内介入治疗,n=108)和对照组(药物静脉溶栓治疗,n=9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粘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清IGF-1、HCY、Lp-PLA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96%)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压积水平、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值和高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Lp-PLA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GF-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AIS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及IGF-1、HCY、Lp-PLA2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 IGF-1 HCY LP-PLA2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鹏 马己才 陈俊斌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随访90 d,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随访90 d,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47,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组(n=15,mRS评分≥3分);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重指数(BMI)、复合再通方法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有无脑水肿、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史与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β=2.773,OR=16.000,95%CI=3.713~68.955)、有脑水肿(β=2.942,OR=18.958,95%CI=3.727~96.441)、术前NIHSS评分≥15分(β=2.320,OR=10.175,95%CI=2.662~38.887)、有糖尿病史(β=2.320,OR=10.175,95%CI=2.662~38.887)是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如年龄≥60岁、有脑水肿、术前NIHSS评分≥15分、有糖尿病史,临床需对此种情况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因子水平、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武岳 董芬芬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6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及对神经因子水平、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及对神经因子水平、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因子(GFAP)水平低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高于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ACI的效果满意,可改善神经因子水平,调节凝血纤溶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血管内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颅内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MDT介入治疗与基础药物治疗临床对比观察
16
作者 罗尔敏 朱飞 易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4期22-24,29,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与基础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萍乡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颅内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与基础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萍乡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颅内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MDT评估后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病变动脉狭窄程度及两组的预后、卒中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90d观察组的病变动脉狭窄程度为(13.98±2.11)%,低于治疗前的(81.98±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d、180d、1年时,观察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 scale,MRS)评分为(1.79±0.50)分、(1.62±0.42)分、(1.48±0.5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04±0.46)分、(2.14±0.51)分、(2.21±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卒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T介入治疗颅内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可扩张狭窄血管,降低病变动脉狭窄程度,改善患者预后,且卒中复发率低,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 多学科诊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动脉狭窄程度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预后观察
17
作者 李浩 张佳 张磊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年第4期134-136,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术后的预后,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4例急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术后的预后,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4例急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等;术后复查头颅CT平扫评估脑组织是否存在造影剂外渗、颅内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结果28例患者接受了支架取栓、抽吸取栓治疗,其中19例实现了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为67.9%;32例患者接受了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其中10例实现了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为31.3%;术后24小时有47例患者的NIHSS评分减分率不足18%,占比73.4%。术后3个月随访29例血管再通的患者发现,恢复较好(mRS评分≤2分)的患者有15人,占比51.7%;28例接受了机械取栓的患者有10例在术后即刻复查头颅CT检查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外渗或者颅内出血。结论在开展急诊血管内介入手术时,对于血管再通患者的术后预后不可盲目乐观,还需要谨慎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治疗现状分析
18
作者 李芳 郭廷昊 +4 位作者 王凯 程峙娟 陈未平 殷敏 涂江龙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1-1389,共9页
目的了解现实世界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抽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出院诊断为AIS和心房颤动并采取静脉溶栓(IVT)、血管内取栓(EVT)或IV... 目的了解现实世界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抽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出院诊断为AIS和心房颤动并采取静脉溶栓(IVT)、血管内取栓(EVT)或IVT+EVT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抗凝方案及结果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延迟或未启动抗凝治疗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符合筛选标准的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共189例,其中IVT组86例(45.5%)、EVT组63例(33.3%)、IVT+EVT组40例(21.2%)。18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90±9.23)岁,女性患者有93例(49.2%),36.0%(68/189)的患者在AIS血管再通治疗后14 d内启动抗凝治疗,其中IVT组占58.8%(40/68)、EVT组占22.1%(15/68)、IVT+EVT组占19.1%(13/68),3组之间14 d内启动抗凝治疗的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对血管再通治疗后14 h内启动抗凝治疗患者(68例)与延迟或未启动抗凝治疗患者(121例)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既往脑卒中病史、血管再通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血管再通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特点(病灶靠近皮质、大面积梗死、严重的颅内责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再通治疗方式、血管再通治疗后3 d NIHSS评分、血管再通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通治疗后3 d NIHSS评分高(OR=1.113,95%CI 1.053~1.176,P<0.001)、血管再通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OR=6.098,95%CI 2.004~18.193,P=0.001)的患者不宜进行抗凝治疗。大面积梗死(40.8%)、梗死部位(35.8%)及卒中后出血转化(40.8%)是影响主诊医师启动抗凝治疗的常见原因。在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90 d预后中,6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患者共116例。血管再通治疗后14 d内启动抗凝组90 d预后良好率(89.7%,61/68)高于延迟或未启动抗凝组(45.5%,55/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接受IVT、EVT或IVT+EVT治疗的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在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开始抗凝治疗是安全的,但大多数患者抗凝治疗时机晚于当前推荐的抗凝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心房颤动 静脉溶栓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抗凝
下载PDF
血管介入机器人辅助介入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鉴 高翔 +1 位作者 张峰 毕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9-623,共5页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血管性疾病新型微创治疗方法 ,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脑血管及神经科等学科。然而目前血管介入治疗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如X线辐射、三维成像范围有限等。因此,血管内机器人辅助技术应运而生。与传统介入治疗相比,血管介...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血管性疾病新型微创治疗方法 ,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脑血管及神经科等学科。然而目前血管介入治疗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如X线辐射、三维成像范围有限等。因此,血管内机器人辅助技术应运而生。与传统介入治疗相比,血管介入机器人治疗的主要优势是可提高介入手术和技术准确性,降低医务人员职业X线辐射,实现远程辅助介入手术。本文综述了血管介入机器人组成、国内外发展现状及临床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探讨血管介入机器人治疗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机器人 微创治疗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及24 h双能CT检查对脑出血转化评估的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伟莉 王天宇 +2 位作者 陈青 Sandra Fan 丁忠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29,共7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介入治疗(EVT)术后不同时间段双能量CT(DECT)在鉴别脑出血转化及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不同时间段经DECT诊断的单纯对比剂外渗后续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比例。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介入治疗(EVT)术后不同时间段双能量CT(DECT)在鉴别脑出血转化及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不同时间段经DECT诊断的单纯对比剂外渗后续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比例。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因AIS进行EVT,并于术后即刻(术后0~3 h)和术后24 h[术后(24±6) h]均进行DECT扫描的患者200例,获得混合能量图[MIX相,模拟单能CT(SECT)]、虚拟平扫图像(VNC)和碘叠加图像(IOM),并将其诊断结果(出血转化、单纯对比剂外渗)与术后2~7 d头部SECT的最终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EVT术后即刻和24 h两个时间段DECT检查分别改变了20.5%(41/200)和9.5%(19/200)模拟SECT对于出血转化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P=0.002)。术后即刻DECT预测最终出血转化的敏感度为34.0%(33/97),特异度为100.0%(103/103),阳性预测值为100.0%(33/33),阴性预测值为61.0%(103/167),约登指数为0.34。术后24 h DECT预测最终出血转化的敏感度为82.5%(80/97),特异度为100.0%(103/103),阳性预测值为100.0%(80/80),阴性预测值为86.0%(103/120),约登指数为0.82。术后24 h DECT预测最终出血转化的敏感度、约登指数、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术后即刻DE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82、46.82、20.11,均P<0.01);其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术后即刻DECT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均为0,均P=1.000)。131例术后即刻经DECT诊断为单纯对比剂外渗的患者中有63例(48.1%)在术后2~7 d出现迟发性出血,40例术后24 h经DECT诊断为单纯对比剂外渗患者中,有16例(40.0%)在术后2~7 d出现迟发性出血。结论 AIS患者EVT术后即刻和24 h两个时间段DECT检查均改变了部分MIX相(模拟SECT)对于出血转化的诊断,其中术后即刻DECT检查改变的比例更大;术后24 h相比术后即刻DECT对于最终诊断出血转化预测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均更大;术后即刻与术后24 h DECT诊断的单纯对比剂外渗患者均有不小比例会出现迟发性出血,这可能会影响DECT复查时间的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双能CT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 出血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