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任俊 张洲 +2 位作者 周妙兵 肖红波 张鹏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73-776,781,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直径≤5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2022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再破裂分为再破裂组与未... 目的探讨颅内直径≤5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2022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再破裂分为再破裂组与未再破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113例行血管内治疗术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根据DSA结果,其中术中再破裂11例(9.73%),未再破裂102例(90.27%)。高血压(OR=3.714,95%CI:1.331~6.285)、SBO(OR=4.052,95%CI:1.594~10.602)及重度ACAAS(OR=3.193,95%CI:1.158~16.521)是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预警评分系统预测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0.705~0.906),最佳截断值为6.0分,且预测术后复发的特异度为0.715,敏感度为0.902,Youden指数为0.617。结论对于行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患者,高血压、SBO及重度ACAAS可导致术中再破裂的风险增高。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有助于为临床治疗和短期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术 再破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诊脑血管内治疗术后恶性脑水肿发生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徐瑶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8期48-48,50,共2页
分析行急诊脑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发生恶性脑水肿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40例患有脑血管或颅内伤损,行脑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脑水肿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恶性与非恶性两组,比对两组患者术前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脑侧支循环评分... 分析行急诊脑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发生恶性脑水肿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40例患有脑血管或颅内伤损,行脑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脑水肿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恶性与非恶性两组,比对两组患者术前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脑侧支循环评分、脑血流再通评分。结果:两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值>0.05);恶性组的侧支循环评分、脑血流再通情况评分分别为(1.02±0.56)分和(1.25±0.16)分别,均低于非恶性组的(2.57±0.81)分和(2.75±0.76)分,P值均<0.05,差异显著。结论:侧支循环情况及脑血流再通情况不佳均为导致脑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发生恶性脑水肿的关键影响因素,神经功能受损对是否发生恶性脑水肿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术 脑水肿 侧支循环 脑血流再通
下载PDF
整体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小力 贺婕 +2 位作者 姚淞元 姚伟 李德梅 《职业与健康》 CAS 2014年第16期2362-2365,共4页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ICA)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术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太和医院行EVT的ICA患者29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整体护理组172例与传统护理组126例。对传统护理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ICA)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术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太和医院行EVT的ICA患者29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整体护理组172例与传统护理组126例。对传统护理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对整体护理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状态焦虑水平、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医护配合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整体护理组状态焦虑水平手术当天评分为(53.26±5.47),出院当天评分为(39.66±4.06),与传统护理组评分(71.52±7.09)、(57.65±5.63)分别比较,明显下降(P<0.01);2整体护理组出院时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和医护配合度分别为94.77%、99.42%、97.67%,与传统护理组87.30%、89.68%、86.51%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3整体护理组患者穿刺点局部血肿、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可以降低ICA患者的负性心理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术 整体护理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指标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侯丽敏 刘芳艳 +1 位作者 孟雪 李思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42-46,52,共6页
背景血管内治疗术是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常用手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对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 背景血管内治疗术是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常用手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对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并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133例,根据术后3 d下肢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n=14)和非DVT组(n=11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相关指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下肢DVT的预测价值。结果DVT组患者年龄大于非DVT组,术后首次运动时间长于非DVT组,踝泵运动时间短于非DVT组,术后第1、3天D-二聚体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1,95%CI(1.008,1.138)〕、术后首次运动时间〔OR=1.002,95%CI(1.001,1.003)〕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首次运动时间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5〔95%CI(0.516,0.835)〕、0.866〔95%CI(0.777,0.95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8岁、993 min,灵敏度分别为64.3%、71.4%,特异度分别为68.9%、89.7%。结论年龄、术后首次运动时间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术后首次运动时间对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静脉 脑静脉系统血管 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内治疗术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技术临床应用
5
作者 李展鹏 何炳辉 《肇庆医药》 1999年第1期51-53,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术 栓塞 动脉化疗 神经外科
下载PDF
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毅 郑江华 +1 位作者 程鹏 冯登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58-61,共4页
目的了解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行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B组行普通球... 目的了解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行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B组行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术后即刻评估手术效果,并记录患者术后皮温、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踝肱指数(ABI)。术后3、6个月门诊随访,包括术后血管通畅率(彩超检测)、支架在位情况、ABI、跛行距离以后术后并发症[中性粒细胞计数(紫杉醇不良作用评估)、支架内血栓情况、支架再狭窄、患肢截肢率]。结果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两组患肢皮温升高(t分别为12.46、12.50,P均<0.05),ABI升高(t分别为24.3、22.3,P均<0.05),多数患者可再次触及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ABI及跛行距离比较,P均>0.05。术后6个月,与B组比较,A组ABI高(t=3,P<0.05),跛行距离长(t=2.2,P<0.05)。A组术后3个月再狭窄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6个月,共出现再狭窄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未出现患肢截肢及死亡病例;B组术后3个月再狭窄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术后6个月,再狭窄6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截肢2例及死亡1例;术后3、6个月两组中性粒细胞皆在正常生理范围内。结论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优于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金属裸支架置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紫杉醇药涂球囊扩张成形 球囊扩张成形 金属裸支架置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成功再通后发生恶性脑水肿的相关预测因素及结局分析
7
作者 夏欢 李经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44-549,共6页
目的分析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恶性脑水肿(MBE)的发生率、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因前循环ALVOS行血管内治疗(EVT)后成功再通的患者130例... 目的分析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恶性脑水肿(MBE)的发生率、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因前循环ALVOS行血管内治疗(EVT)后成功再通的患者130例,收集患者详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OVS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临床结局。结果共纳入130例患者(男性62.3%),其中26例(20.0%)发生MBE,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180,95%CI 1.077~1.293,P<0.001)、取栓次数>3次(OR=3.759,95%CI 1.195~11.825,P=0.024)是前循环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独立影响因素。发生MBE是90 d不良功能预后(OR=5.296,95%CI 1.855~15.122,P=0.002)和90 d死亡率(OR=34.850,95%CI 8.330~145.802,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IHSS评分预测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曲线下面积为0.813(95%CI 0.719~0.908,P<0.05),敏感度75.0%,特异度73.1%;取栓次数>3次的曲线下面积为0.721(95%CI 0.605~0.838,P<0.05),敏感度65.4%,特异度78.8%。结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成功再通后发生MBE仍不少见,并与不良的临床结局相关,NIHSS评分和取栓次数>3次是预测MB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塞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术 成功再通 恶性脑水肿
下载PDF
4例下肢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护理体会
8
作者 方晓梅 刘焕萍 王婷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第8期51-54,共4页
本文总结4例下肢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为介入术后的精细化护理提供参考。护理要点包括:实施心理护理,给予术前合理水化、饮食指导,加强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提供营养支持,完善用药护理。2例重症急性... 本文总结4例下肢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为介入术后的精细化护理提供参考。护理要点包括:实施心理护理,给予术前合理水化、饮食指导,加强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提供营养支持,完善用药护理。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1例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转入ICU治疗后出院;2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痊愈。腔内治疗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罕见的血管造影并发症,不易早期发现,当患者在介入手术后出现腹痛、肌酐升高或多器官衰竭时,必须考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提高术后并发症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血管内治疗 并发症 营养支持 心理护理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9
作者 党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9期1-3,共3页
分析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给出预防对策。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0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全部患者都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分析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针对导致患者颅内... 分析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给出预防对策。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0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全部患者都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分析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针对导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共有10例(4.90%)患者出现动脉瘤破裂的情况,在这其中,动脉瘤形状规则组中有2例(1.30%),不规则组动脉瘤破裂8例(16.00%)。经检验,两组动脉瘤破裂情况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过程中,具有相应的动脉瘤破裂情况发生率,动脉瘤所具有的形状和术中动脉瘤破裂情况的发生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更为容易引起术中的破裂,应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术 颅内动脉瘤破裂 因素分析 预防对策
下载PDF
老年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急诊支架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乾晓 冯灵 +3 位作者 孙献坤 汪锐 涂双燕 陈邓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1年第6期1349-1353,共5页
1缺血性脑卒中概述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发、进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极高([1])。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因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近年来,随着生... 1缺血性脑卒中概述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发、进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极高([1])。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因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老龄化加剧等原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卒中 绿色通道 急诊支架血管内治疗术 临床结局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成功再通后发生恶性脑水肿的早期影像学预测因素分析及与临床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欢 李经伦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4年第1期21-27,72,共8页
目的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cute large vascular occlusive stroke,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恶性脑水肿(Malignant brain edema,MBE)的早期影像学预测因素及临床结局。方法纳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成功再通患者149例,术后即刻非... 目的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cute large vascular occlusive stroke,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恶性脑水肿(Malignant brain edema,MBE)的早期影像学预测因素及临床结局。方法纳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成功再通患者149例,术后即刻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NCCT)评估介入后高密度影(Postinterventional cerebral hyperdensities,PCHDs),根据PCHDs的分布特点及范围提出一种征象即绸带征,定义为术后即刻NCCT上最大面积的高密度改变呈沿脑回的带状高密度影;根据术后72 h内是否发生恶性脑水肿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BE的预测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检验绸带征的性能。结果共纳入149例患者(男性60.40%),其中27例(18.12%)发生MBE,108例(72.50%)发生PCHDs,50例(33.60%)发生绸带征;在调整混杂因素后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1.228,95%CI=1.064~1.417,P=0.005)、绸带征(OR=19.007,95%CI=4.123~87.615,P<0.001)、术后白细胞数(OR=1.444,95%CI=1.06~1.966,P=0.020)是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独立危险因素;绸带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15,95%CI=0.726~0.904,P<0.001)对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预测价值高于术后NIHSS评分(AUC=0.812,95%CI=0.722~0.902,P<0.001)和术后白细胞数(AUC=0.719,95%CI=0.620~0.818,P<0.001)。结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成功再通后仍有较高的MBE发生率,并与不良的功能预后相关,绸带征作为术后影像学的标志物是血管内治疗术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的诊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术 成功再通 介入后高密度 恶性脑水肿
原文传递
一站式复合手术在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开通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青 黄亚波 +2 位作者 李波 刘一之 陈罡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43-946,共4页
目的探讨一站式复合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手术)对颈内动脉闭塞开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比较治疗... 目的探讨一站式复合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手术)对颈内动脉闭塞开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Barthel评分以及缺血性事件发生率,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复合手术开通颈动脉成功率90.5%,19例开通成功的病例术前Barthel评分为100(50,100),术前半年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100%,术后随访时评分为100(85,100),术后至随访期间缺血性事件发生率5.3%,术前术后Barthel评分对比以及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为6~32个月不等。开通成功后过度灌注发生率10.5%(2/19),医源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发生率9.5%(2/21),医源性颈动脉夹层4.8%(1/21),支架再狭窄率5.3%,这些并发症均得到妥善治疗。结论对于眼动脉以远显影的伴有相关缺血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病例,一站式复合手术可安全有效开通颈内动脉,恢复正向血流,改善患者预后,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闭塞 颈动脉内膜切除 血管内治疗术 复合手
原文传递
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能用于周围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的诊断吗?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妍姣 唐骁 +4 位作者 周莹 郑寅 陈颖颖 郭大乔 丁峰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38-543,共6页
目的分析腔内治疗周围动脉疾病术后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C)与血清肌酐(Scr)在诊断肾损伤时的符合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研究,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血管外科接受非急诊... 目的分析腔内治疗周围动脉疾病术后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C)与血清肌酐(Scr)在诊断肾损伤时的符合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研究,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血管外科接受非急诊周围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术的住院患者入选。根据造影后Scr升高≥25%标准判断是否发生CIN,分为非CIN组和CIN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液生化指标;行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造影前后Scr和血清CysC变化分布以及两者诊断CIN的符合情况。结果367例患者入选。CIN组并发糖尿病比例、造影剂用量、术前利尿剂合并用药比例均显著高于非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0.01、〈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糖尿病、造影剂用量为CIN的危险因素。采用术后24h血清CysC任何程度的升高、升高≥5%、≥8%、≥10%、≥15%、≥25%及绝对值升高≥0.2mg/L标准预测Scr诊断标准诊断的CIN的灵敏度均较低。维恩图显示两指标诊断肾损伤患者的集合重叠区域均较小。结论造影剂用量、糖尿病为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造影后血清CysC升高标准与Scr标准在诊断肾损伤上符合情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危险因素 血清胱抑素C 造影剂肾病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Vasculogenic mimicr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umor stage
14
作者 Xiangqian Lu Xiao Li +1 位作者 Fangzhen Shen Wenjing Xiao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14年第5期207-211,共5页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vasculogenic mimicry (V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umor stag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Forty-two patients with NSCLC wer...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vasculogenic mimicry (V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umor stag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Forty-two patients with NSCLC were collected, 19 belonged to the early stage (stages Ⅰ +Ⅱ) while 23 were late stage (stages Ⅲ + Ⅳ). Moreover, 20 patients got surgical treat ment and 22 got chemotherapy. W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of VM with stage, chemotherapeutic effect, HIF-la, microves sel density (MVD) and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Results: VM in patients of early stag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late stages (68.4% vs 26.1%, P = 0.006),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VM was proportional to HIF-la (P = 0.034). But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VM and chemotherapeutic effect (14.3% vs 26.7%, P = 1.00) or MVD (P 〉 0.05). Furthermore, we found VM also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distant metastases and lymph nodes metastases (P 〈 0.05) while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with other clinicopathologic. Conclusion: VM was generated during the early stage in NSCLC and correlated with lymph nodes metastases.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d, VM may be replaced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so the late-stage patients especially people with distant metastases had fewer VM. As the main factor produced by hypoxia, HIF-la may make a difference in VM formation. Thus we inferred VM might be a new target for targeted therapy, and could provide help for clinical staging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ogenic mimicry (VM) ANGIOGENESI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targeted therapy microvesseldensity (MVD)
下载PDF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巨大假性动脉瘤栓塞术中致死性鼻出血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爱龙 马廉亭 +1 位作者 余泽 李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2-222,共1页
  患者男性,27岁.2005年6月17日头部外伤后反复鼻腔大出血3次并右眼充血水肿入住我科,在局麻下行脑血管造影+血管内治疗术,术中见右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形成,并伴有巨大假性动脉瘤(约2.5cm×3.Ocm),瘤体突入蝶窦.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巨大假性动脉瘤 鼻出血 致死性 栓塞 血管内治疗术 鼻腔大出血 血管造影 眼充血
原文传递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伴脑动脉炎误诊原因分析
16
作者 王翅鹏 程少容 +2 位作者 阳昱恒 熊飞 谭惠斌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15期77-78,共2页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infectious intracranial aneurysm,IIA)是感染造成脑血管壁破坏后所形成的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瘤中少见,占颅内动脉瘤的2%-6%。大部分IIA与亚急性心内膜炎有关,而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我国并不少见的疾病,其中3%...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infectious intracranial aneurysm,IIA)是感染造成脑血管壁破坏后所形成的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瘤中少见,占颅内动脉瘤的2%-6%。大部分IIA与亚急性心内膜炎有关,而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我国并不少见的疾病,其中3%-10%的患者会并发IIA。其他诱因还包括脑膜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以及脑脓肿等。引起IIA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我们于2012年10月收治1例IlA患者,其实施了血管内治疗术并择期行二期心脏手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颅内动脉瘤 误诊原因分析 脑动脉炎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亚急性心内膜炎 血管内治疗术 I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