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12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谢娟 李正胜 +4 位作者 卢晶晶 王叶 程晓娟 黎利达 张雄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503-1506,共4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致内瘘失功患者12例,B超引导下行PTA,...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致内瘘失功患者12例,B超引导下行PTA,对比手术前后狭窄部位血管直径、透析时血流量变化,定期随访观察动静脉内瘘远期通畅率。结果 12例内瘘失功患者B超检查发现狭窄部位在吻合口及其附近5例,在内瘘静脉透析用穿刺段7例。B超引导下在狭窄部位近心端8 cm处穿刺行PTA,术后B超显示11例血管再通,狭窄<30%,透析中血流量良好;1例术后透析中血流量间断<200 mL/min,静脉压高,血管造影显示上腔静脉狭窄,改为CT血管成像下行PTA。术后随访6个月,11例患者内瘘血流量满足透析所需;1例患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血流量下降,B超显示狭窄部位有纤维环形成,再次行B超引导下PTA治疗,术后透析时血流量>250 mL/min。结论 B超引导PTA无需特殊设备和场地,操作简单,适合内瘘失功处理要求快的特点,同时避免造影剂应用和放射线暴露损伤,具有较好疗效,可作为外周放射介入的替代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狭窄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B超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何凡 蔡进中 +2 位作者 王露平 窦永充 陈旭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超声斑块消融术 球囊成形术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
3
作者 邹中辉 周小平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837-84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部住院并接受PTA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的方式。结果与术前患肢...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部住院并接受PTA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的方式。结果与术前患肢踝肱指数(ABI)相比较,术后患肢ABI显著性升高;36例患者Fontaine分级均至少上升1级;与术前比较,36例手术成功的患者的静息痛、间歇性跋行、患肢局部皮温皮色、患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恢复搏动及患侧足部溃疡愈合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临床总改善率为92.44%;术后1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62%、二期通畅率为100%;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5.37%、二期通畅率为92.68%;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63.64%,二期通畅率为84.85%;术后3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46.15%,二期通畅率为69.23%;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保肢率均为100%,术后12个月的保肢率为96.97%,术后36个月的保肢率为92.31%。保肢率分析(Kaplan-Meier)表明:不同的性别,病程及股浅动脉闭塞长度,其保肢率有一定差异,其中病程亚组间为显著(P<0.05)。结论 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治疗后患者跋行距离明显增加,并且ABI有明显改善,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股浅动脉长段 治疗结果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0
4
作者 章圣泽 周丽娜 +2 位作者 董芍芍 朱源 王牡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8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维持性规律血液透析AVF狭窄病例纳入研究,均在B超引导下实施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比...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维持性规律血液透析AVF狭窄病例纳入研究,均在B超引导下实施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 d、术后3 d内瘘狭窄血管内径(D)、横断面积(S)、狭窄部位峰值流速(Vmax)、肱动脉阻力指数(RI)、手术成功率、术后内径狭窄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相较于手术前,患者术后即刻内瘘狭窄血管D与S明显增加(P<0.05),Vmax、肱动脉RI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与术后3 d内瘘狭窄血管D、S明显大于术后即刻(P<0.05),且刻狭窄部位Vmax、肱动脉RI明显低于术后即刻(P<0.05),术后1 d与术后3 d内瘘狭窄血管D、S、Vmax、肱动脉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为100.00%,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经处理完全消退。结论 B超引导下PTA治疗AVF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特点,能显著改善狭窄处血流速度及管腔直径,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介入治疗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 狭窄
下载PDF
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方军 张胜利 +2 位作者 李国威 张绿甫 张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5期36-38,共3页
目的:对比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1例。A组采用自体大隐静脉... 目的:对比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1例。A组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B组采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失血量较B组少,手术用时较B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低于B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相比,采取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LEAOD患者,可显著优化手术情况,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医院条件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分析
6
作者 崔杰 王豪夫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8期154-155,共2页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研究对象,在B超引导治疗下,记录患者的在治疗之后,其血管内镜、狭窄处峰值及血流量,并与治疗前...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研究对象,在B超引导治疗下,记录患者的在治疗之后,其血管内镜、狭窄处峰值及血流量,并与治疗前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本次实验后发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效果甚佳,治疗前治疗后的结果差距有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血管内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B超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远期并发症的处理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池拽 胡锡祥 +1 位作者 缪健航 师天雄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4期279-281,295,共4页
目的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远期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65例(71例次)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随访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失访14例,死亡9例。余42例随访时间为6~66个月,一期内瘘通畅时间1~51个月,平... 目的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远期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65例(71例次)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随访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失访14例,死亡9例。余42例随访时间为6~66个月,一期内瘘通畅时间1~51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期间内,38例出现内瘘堵塞或流量不足,其中30例患者行人工血管切开取栓术,手术成功率86.7%(26/30),8例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1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其中1例未处理,2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修补术,3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血管吻合+皮瓣转移修复术,6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血管吻合术。1例反复穿刺部位的人工血管失功,1例动脉吻合口严重狭窄,均予以再次造瘘。3例发生人工血管感染,均行人工血管取出术。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远期的并发症主要为内瘘堵塞和假性动脉瘤形成,利用手术和介入的方法可处理人工血管的并发症,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干预可提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并发症 手术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小妹 刘永刚 +3 位作者 赵静 许云鹤 曹姗 任翠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5期25-27,共3页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28例SS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颈...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28例SS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颈部血管彩超(CDU)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随访至2014年1月,观察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TCD、CDU和DSA检查显示,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均为正向血流,临床表现为显著改善,仅3例出现相关并发症,至随访结束时,仅2例出现症状复发。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SS有效、安全,且TCD、CDU可作为随诊常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
9
作者 葛芳芳 俞振飞 卢晓月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8期1429-1432,共4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术式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54例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组、内瘘重建组、双瘘重建组,各18例。...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术式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54例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组、内瘘重建组、双瘘重建组,各18例。三组患者术后均进行12个月的临床随访,详细记录术后3、6、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血肿、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结果双瘘重建组、内瘘重建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均明显高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组(P<0.05),双瘘重建组、内瘘重建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瘘重建组、内瘘重建组患者术后血肿、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组患者,(P<0.05),双瘘重建组、内瘘重建组患者术后血肿、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瘘双瘘重建术、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优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术式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内瘘切除重建术 内瘘双瘘重建术 内瘘通畅率
下载PDF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运重建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闫波 苏少飞 +3 位作者 田玉峰 陈林宝 李全成 何新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64-265,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糖尿病足病患者分别行动脉旁路术、膝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47例糖尿病足病患者静息痛完全缓解,9例截趾术后伤口愈...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糖尿病足病患者分别行动脉旁路术、膝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47例糖尿病足病患者静息痛完全缓解,9例截趾术后伤口愈合,6例仍有间歇性跛行,5例血运重建术无效后行膝下截肢;患者术后ABI 0.62±0.04较术前ABI 0.42±0.048显著增高(P<0.05)。结论通过行动脉旁路术、PTA和自体干细胞移植术等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病,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动脉旁路术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干细胞移植术
下载PDF
内瘘双瘘重建术等3种术式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灵安 胡卫民 +1 位作者 傅雪琴 韩颖敏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632-634,共3页
目的 比较内瘘双瘘重建术等3种术式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80例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32例、内瘘重建(实施内... 目的 比较内瘘双瘘重建术等3种术式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80例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32例、内瘘重建(实施内瘘切除重建术)组28例和双瘘重建(实施内瘘双瘘重建术)组20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结果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发现,双瘘重建组、内瘘重建组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均明显高于PTA组(均P<0.025),而内瘘重建组与双瘘重建组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25)。结论 内瘘双瘘重建术、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明显优于P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狭窄 球囊扩张 内瘘双瘘重建术 内瘘切除重建术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COMBINED INTRAOPERATIVE ILIAC ARTERY STENTS AND FEMORO- POPLITEAL BYPASS FOR MULTILEVEL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12
作者 刘昌伟 管珩 +2 位作者 李拥军 郑曰宏 刘卫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65-168,共4页
Objective. To review our preliminary experience and evaluate our early results of a combined intraoperative iliac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with infrainguinal revascularization in multilevel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 Objective. To review our preliminary experience and evaluate our early results of a combined intraoperative iliac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with infrainguinal revascularization in multilevel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Methods. From July 1999 to April 2000, intraoperative iliac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ombined with simultaneous femoro- popliteal bypass were performed on 12 lower extremities of 10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ultilevel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There were 8 men and 2 women, average 72 years. The indications for procedures included disabling claudication in 3 and rest pain in 7 patients. Results. Eleven iliac angioplasty and stent procedures combined with simultaneous 9 femoro- popliteal bypass and 3 femoro- femoral- popliteal bypass were performed in 12 limbs of 10 patients.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was technically successful in all patients. One contralateral femoral- popliteal bypass was failure after femorofemoral- popliteal bypass. There were no additional instances of procedural or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or mortali- ty. Mean follow- up was 5 months (range 1~ 10 months). During the follow- up period, one femoro- infrapopliteal graft became occluded after 7 months and above- knee amputation was required. The cumulative primary patency rate of stented iliac arteries, femoro- femoral bypass grafts and femoro- popliteal bypass grafts were 100% (11/11), 100% (3/3) and 90.9% (10/11) in the follow- up period, respectively. The amputation rate was 8.3% (1/12). Conclusions. Intraoperative iliac artery PTA and stent placement can be safely and effectively performed simultaneously with infrainguin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multilevel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by skilled vascular surgeon, using a portable C arm fluoroscopy in the operating room. Furthermore, iliac artery PTA and stenting was valuable adjunct to distal bypass either to improve inflow and outflow, or to reduce the extent of traditional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also, any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related complications can be immediately corrected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iliac angioplasty STENTING femoro- popliteal bypass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的多学科治疗 被引量:1
13
作者 M Misra +7 位作者 MS Alp D Hier JI Ausman 曹勇军(译) 刘春风(译)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 2005年第2期180-187,共8页
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缺血,如果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脑梗死。这是多年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后循环缺血更为危重和难以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近年来,人们对多种治疗后循... 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缺血,如果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脑梗死。这是多年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后循环缺血更为危重和难以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近年来,人们对多种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证实对患者的转归有明确的疗效。在经过适当选择的患者中,通过增加有梗死风险的脑组织的血流,能够预防即将发生的脑缺血和梗死。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用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治疗,分别是药物,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最近在技术,诊断和治疗模式上的进展已经明确改善了脑缺血的转归。本文讨论了后循环缺血的多学科治疗方法,另外也对后循环缺血治疗中涉及到的各种术前和术中技术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旁路术 血管再通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动静脉内瘘狭窄PTA术后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653-657,共5页
目的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动静脉内瘘狭窄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后的作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该院行PTA术治疗的100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分为采... 目的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动静脉内瘘狭窄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后的作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该院行PTA术治疗的100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分为采取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组(35例)、采取阿司匹林治疗的阿司匹林组(35例)、采取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联合组(30例),对三组术后作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内瘘功能指标(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清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D-二聚体)、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溶酶体膜糖蛋白、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均较各组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改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组、硫酸氢氯吡格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阿司匹林组、硫酸氢氯吡格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数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动静脉内瘘狭窄PT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阿司匹林组、硫酸氢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硫酸氢氯吡格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瘘狭窄PTA术后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取得的疗效较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用更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狭窄 经皮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硫酸氢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