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超声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术后残余狭窄率的影响
1
作者 谢丽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5期12-14,共3页
目的 探究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对冠心病(CHD)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术后残余狭窄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CHD患者,按照单双数原则,两组轮流抽取,最终各48例。前者、后者分别在冠状动脉造影(CAG)、IVUS... 目的 探究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对冠心病(CHD)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术后残余狭窄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CHD患者,按照单双数原则,两组轮流抽取,最终各48例。前者、后者分别在冠状动脉造影(CAG)、IVUS引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心功能指标、术后相关指标、临床结局。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心功能指标、心肌梗死发生率、再次PCI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最大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均大于对照组,术后残余狭窄率、因心绞痛住院发生率、亚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内超声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甚佳,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术后残余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内超声技术 介入治疗 心功能 术后残留狭窄率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2
作者 蔡柳燕 陈素芹 +1 位作者 张慧 王宝典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4期614-61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CHD病人208例,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接受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引导下PCI治疗的病人93例为IVUS组,接受选...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CHD病人208例,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接受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引导下PCI治疗的病人93例为IVUS组,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引导下PCI治疗的病人115例为CAG组,比较两组血管造影情况、支架置入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IVUS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管腔直径最大获得值及PCI后最小管腔直径均大于CAG组(P<0.05),PCI后残余狭窄率明显小于CAG组(P<0.05)。置入术后分别采用IVUS与CAG检查评价即刻效果,IVUS显示28处支架开放不理想,需再次行高压球囊扩张,CAG显示2处置入不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US组心绞痛住院和亚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AG组(P<0.05)。结论IVUS技术可指导PCI手术获得较大的管腔直径,从而指导球囊选择和介入治疗过程,减轻术后残余狭窄,降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管内超声技术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不良心脏事件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蒋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3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在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在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手术成功率,术后最大扩张压力、最大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残余狭窄率,因心绞痛住院、再次手术、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血清学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为96.00%(24/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1487.24±200.21)kPa、最大管腔直径(2.30±0.23)mm、最小管腔直径(3.09±0.23)mm均大于对照组的(1335.21±173.35)kPa、(2.01±0.21)mm、(2.67±0.21)mm,术后残余狭窄率(7.67±1.23)%小于对照组的(12.35±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因心绞痛住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指标,且可降低术后残余狭窄率和心绞痛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技术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状动脉造影引导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技术用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4
作者 任喜旺 《临床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5-18,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用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在冠状动...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用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CAG)下进行PCI治疗,研究组在IVUS下进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支架置入状况(支架数量、球囊支架直径、最大管腔直径、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残余狭窄率)、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管及斑块状况[最小血管直径(MID)、斑块负荷(PB)、直径狭窄率(DS)]、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球囊支架直径、最大管腔直径、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高于对照组,残余狭窄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LVESD、LVEF、LVEDD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DS、PB低于对照组,MI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98%(3/43),对照组为37.21%(1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US用于冠心病PCI治疗中可获取较大管腔直径,准确指导球囊选择及介入治疗过程,降低残余狭窄率,改善心功能、血管及斑块状况,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管内超声技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5
作者 崔书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96-0099,共4页
分析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样本,以每组4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引导下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通过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 分析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样本,以每组4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引导下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通过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效果。结果 观察组因心绞痛住院发生率低,在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等比较中,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患者,以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技术 冠心病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
6
作者 洪冰 李琪 李娜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5636-5638,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IVUSE)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60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所选对象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与IVUSE检查,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分析上述两...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IVUSE)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60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所选对象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与IVUSE检查,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分析上述两种检查方式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评估价值。结果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60例患者检出68个斑块,其中易损斑块42个,稳定斑块26个。IVUSE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均P<0.05);易损斑块的应变值明显高于稳定斑块,应变率明显低于稳定斑块(均P<0.05);经病理检查发现软斑块16个,硬斑块25个,混合斑块27个,IVUSE检查显示3种斑块应变值、应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弹性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超声检查相比,IVUSE检查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应用价值较高,可通过对斑块应变值与应变率及弹性评分的比较,来反映斑块的性质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超声技术在心血管外科临床中应用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吴建涛 唐国璋 +6 位作者 王英 池一凡 张文锋 牛兆倬 生伟 李好友 尹红 《医学综述》 2018年第15期3071-3075,共5页
超声技术自应用到心脏疾病诊疗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心脏外科超声技术呈现多种形式共同发展,主要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超声造影技术等,这几种形式的超声技术各有利弊及适应证,各种形式之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是... 超声技术自应用到心脏疾病诊疗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心脏外科超声技术呈现多种形式共同发展,主要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超声造影技术等,这几种形式的超声技术各有利弊及适应证,各种形式之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是今后超声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未来的超声技术对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变革将会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甚至可能会出现新的手术方式,如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出现"零射线"杂交手术室。超声技术的进步可为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也是促进心外科临床技术变革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围术期 超声造影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瞬时流量测定技术 血管内超声技术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造影技术 被引量:9
8
作者 徐智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9期811-812,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造影技术 临床应用 造影剂 造影显示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多普勒技术测定下腔静脉和肝右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晤 李东野 +1 位作者 祖茂衡 夏勇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 获取正常的下腔静脉和 (或 )肝右静脉 (IVC/RHV)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生理资料 ,提出一种新的、更可靠的检测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方法。方法 使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对 10例正常人IVC/RHV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进行测定。结果 获取了正常... 目的 获取正常的下腔静脉和 (或 )肝右静脉 (IVC/RHV)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生理资料 ,提出一种新的、更可靠的检测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方法。方法 使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对 10例正常人IVC/RHV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进行测定。结果 获取了正常的生理数据 :平均峰值流速 (APV) :(2 3.6 7± 5 .38)cm/s(IVC) ,(14.73±4 5 2 )cm/s(RHV) ;最大峰值流速 (MPV) :(4 3.2 2± 10 .0 5 )cm/s(IVC) ,(2 5 .19± 8.33)cm/s (RHV) ;血流量 :(385 6 .96± 376 .92 )ml/min (IVC) ,(6 13.0 3± 2 0 8.5 6 )ml/min(RHV)。波形呈三相 ,随心动周期而变化。结论 准确测出正常人IVC/RHV血流速度及血流量 ,为检测静脉血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具有实用性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肝右静脉 血流速度 血流量 血管内超声多普勒技术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书灿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23期88-90,共3页
目的 :分析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滨海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各50例患... 目的 :分析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滨海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试验1组患者进行PCI,对试验2组患者在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的辅助下进行PCI,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的指标及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及术中所用球囊支架的直径相比,P>0.05。与试验1组患者相比,术后试验2组患者病变血管最小管腔的直径较大,术后其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较低,P <0.05。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比,P>0.05。出院后1个月内、3个月内、6个月内试验2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试验1组患者,P <0.05。结论 :在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的辅助下进行PCI可显著扩大患者病变血管管腔的直径,降低其术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并可降低其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脏不良事件
下载PDF
诊断冠心病的新武器——血管内超声多普勒技术
11
作者 徐世坤 葛均波 《健康促进》 2003年第3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诊断 冠心病 血管内超声多普勒技术 超声 多普勒效应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保玲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0年第5期766-768,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超声与弹性成像检查。记录所有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类型及不同斑块图像...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超声与弹性成像检查。记录所有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类型及不同斑块图像特征及对应的弹性评分、应变率比值,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100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有78例,其中低回声斑56个,混合回声斑48个,强回声斑27个;强回声斑弹性评分、B/A值>混合回声斑>低回声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类型与弹性评分、斑块类型与B/A比值、弹性评分与B/A比值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斑块稳定性判断中应用性良好,对血管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准确、客观的依据,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弹性图的构建原理和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鹏飞 张运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3-166,共4页
血管内超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评价血管和斑块断面信息的手段 ,但却不能准确反映粥样斑块的生物物理属性。血管内超声弹性图通过描述血管壁径向的应变情况 ,再现了管壁和斑块的生物弹性特征 ,可以分辨不稳定斑块、预测斑块破裂并能反映斑... 血管内超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评价血管和斑块断面信息的手段 ,但却不能准确反映粥样斑块的生物物理属性。血管内超声弹性图通过描述血管壁径向的应变情况 ,再现了管壁和斑块的生物弹性特征 ,可以分辨不稳定斑块、预测斑块破裂并能反映斑块成分 ;结果也较之单纯血管内超声显像更为客观。我们对该项技术的构建原理和临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指出了该项技术目前存在的缺点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技术 弹性图 临床应用 血管 仿真血管 冠状动脉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临床疗效探讨
14
作者 丁成彦 《智慧健康》 2020年第18期1-2,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出50例自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数均为25,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经皮冠状...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出50例自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数均为25,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实验组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比,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治疗的实验组手术的成功率(96.00)和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2.00%)明显优于对照组(60.00%、28.00%),同时实验组患者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92.00%)也高于对照组(52.00%),以上三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通过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通过技术 冠状动脉 慢性闭塞性病变
下载PDF
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过云峰 郭素峡 +2 位作者 杨颖 羊镇宇 王强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6期576-58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为稳定性斑块的135例患者,分为3组:辛伐他汀20 mg组47例,阿托伐他汀20 mg组45例,瑞舒伐他汀10 mg组43例。随访3~6个月,观察给予不同他...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为稳定性斑块的135例患者,分为3组:辛伐他汀20 mg组47例,阿托伐他汀20 mg组45例,瑞舒伐他汀10 mg组43例。随访3~6个月,观察给予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的3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浓度变化及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斑块体积的动态变化。结果3组血清LDL-C、HDL-C、hs-CRP浓度及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斑块体积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个月后,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治疗的3组血清LDL-C浓度与基线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均达标(P<0.01),且瑞舒伐他汀最优,阿托伐他汀其次,辛伐他汀最后(P均<0.01)。辛伐他汀组血清HDL-C浓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明显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8),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辛伐他汀组血清hs-CRP浓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ntravascular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IVUS-VH)检测,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在辛伐他汀组明显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3%±15.38%vs.7.87%±1.04%,P<0.01);阿托伐汀组治疗后与基线相比,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4%±3.25%vs.7.91%±1.27%,P=0.007);瑞舒伐他汀组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斑块体积在辛伐他汀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斑块体积明显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65±10.77)mm3vs.(33.31±10.75)mm3,P=0.041;(30.69±8.12)mm3vs.(36.337±12.15)mm3,P=0.013],且治疗后两组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2)。结论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疗效不同:对于LDL-C,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标准剂量治疗后均可达标;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能升高HDL-C,降低hs-CRP;辛伐他汀无遏制斑块向不稳定进展的作用,阿托伐他汀有促进斑块稳定,逆转斑块的作用,瑞舒伐他汀可阻止斑块进展及逆转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斑块 辛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血脂 高敏C反应蛋白 斑块体积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春光 黄宇玲 +6 位作者 刘杰 朱柏霖 孙淑娴 亢小丽 马威 刘帆 纪征 《当代医学》 2018年第34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按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唐山工人医院心内一科住院并且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及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资料...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按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唐山工人医院心内一科住院并且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及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资料完整者共163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斑块的IVUS-VH特征分为两组:稳定型斑块组(33例)及易损斑块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FIB、HCY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两组间的FIB、HCY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的FIB、HCY水平呈上升趋势。(2)FIB、HCY对易损斑块的发生均有预测诊断价值,FIB、HCY预测易损斑块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83 g/L、11.80 umol/L,敏感性分别为68.46%、79.23%,特异性分别为84.85%、72.73%。(3)FIB≥3.83 g/L相较于FIB<3.83 g/L,HCY≥11.80 umol/L相较于HCY<11.80 umol/L,均增加了发生易损斑块的风险(OR=10.13,8.00,95%CI:3.88~26.44,3.45~18.56)。结论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易损斑块的发生有关,对易损斑块有预测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易损斑块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IVUS-VH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冠脉狭窄病人斑块性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亮亮 卫海松 +1 位作者 高海旺 牛振山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2期185-186,共2页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冠脉狭窄病人斑块性质的疗效。方法通过造影及冠脉超声诊断为轻中度狭窄后,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冠心病及高血压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 目的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轻中度冠脉狭窄病人斑块性质的疗效。方法通过造影及冠脉超声诊断为轻中度狭窄后,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冠心病及高血压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干预,3个月后通过冠脉超声观察病人斑块的变化。结果通过IVUS-VH的评价,两组治疗前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IVUS-VH的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改善轻中度冠脉狭窄病人斑块成分,降低易损斑块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中度冠脉狭窄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斑块性质
下载PDF
OCT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郝刚 于熙滢 +2 位作者 李晓光 刘洋 魏林 《中国伤残医学》 2010年第3期184-186,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OCT 相关病变 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价值 应用 检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