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性疾病介入中血管再通顺应性及术后生化指标的对比研究
1
作者 于宏彬 崔云峰 +6 位作者 王文静 赵丽莉 王文月 卫铁军 苏彬 盛强 刘小双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6期705-70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血管再通顺应性及术后生化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341例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出现早期支架贴壁不良(ESM)将患者分为ESM组(n=35)、无ESM组(n=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血管再通顺应性及术后生化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341例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出现早期支架贴壁不良(ESM)将患者分为ESM组(n=35)、无ESM组(n=306),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支架内表面与所在血管内表面距离、偏心指数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PAR)、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抑制率(PIR)、D-二聚体(D-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早期与晚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ESM组支架内表面与所在血管内表面距离、偏心指数高于无ESM组(P<0.05);两组PCI后与PCI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M组PCI后PAR高于PCI前,ATⅢ低于PCI前(P<0.05);无ESM组PCI后PAR低于PCI前,PIR高于PCI前(P<0.05);无ESM组PCI后PAR低于ESM组,ATⅢ、PIR高于ESM组(P<0.05);两组PCI即刻TIMI血流分级及早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ESM组26例ESM消失,9例ESM持续存在;无ESM组出现15例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与无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SM)患者相比,LSM患者远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PCI术后ESM发生率较高,可影响凝血功能指标,但不会影响短期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ESM随访中可消失,也可持续存在,无ESM患者术后亦存在发生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的风险,ESM持续存在及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将明显增加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管再通顺应性 血液流变学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