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臂丛阻滞用于上肢显微血管吻合手术的体会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世明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2年第2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上肢显微血管吻合手术 连续臂丛阻滞麻醉 套管针 腋路穿刺法 肌间沟穿刺法
下载PDF
血管吻合显微外科手术的术后观察及护理
2
作者 杨会东 赵秀琳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4年第7期534-535,共2页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再植或组织移植术,仅给修复肢体功能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开端,术后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成功。我院2001-01/2001-12共进行吻合血管显微外科手术16例。术后细致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排除...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再植或组织移植术,仅给修复肢体功能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开端,术后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成功。我院2001-01/2001-12共进行吻合血管显微外科手术16例。术后细致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排除了血管危象等并发症,现将术后观察和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吻合手术 术后护理 显微外科 吻合血管组织块 血循环危象
下载PDF
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行臂丛神经阻滞在手外科血管吻合术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凯 王圣文 《江西医药》 CAS 2013年第9期816-817,共2页
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行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手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手外科血管吻合手术麻醉30例,随机均分成A、B两组,每组15例。A组为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臂丛神经阻滞组。结... 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行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手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手外科血管吻合手术麻醉30例,随机均分成A、B两组,每组15例。A组为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臂丛神经阻滞组。结果 A组臂丛阻滞时间为(156.8±6.1)min,B组臂丛阻滞时间为(225.2±3.1)min,A组臂丛阻滞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A组和B组麻醉后镇痛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并发血管危象的病人A组6例,B组1例。结论臂丛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应用于手外科血管吻合手术,能明显延长麻醉时效,减轻术后疼痛,满足预防手外科手术吻合血管后发生血管危象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0 5%罗哌卡因 臂丛神经阻滞 手外科血管吻合手术
下载PDF
血管吻合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4
作者 邢丽娜 《中国民康医学》 2008年第16期1883-1883,共1页
关键词 血管吻合 临床观察 护理 血管吻合手术 治疗方法 术后观察 足外科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肢微血管吻合术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吕杰 《浙江创伤外科》 2005年第4期298-299,共2页
关键词 术后镇痛效果 血管吻合 麻醉方法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血管吻合手术 长时间手术 上肢手术 血管痉挛 组织灌注 生理干扰 麻醉效果 导管置入 并发症 失败率 硬膜外 哌替啶 单次
下载PDF
灭滴灵预防口腔颌面血管手术后感染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李慧增 杨光玉 +2 位作者 孙远 樊东力 杨道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1期50-52,共3页
口腔颌面部吻合血管手术后感染多与厌氧菌有关。我科于1985年按病员收治顺序随机分为术前用灭滴灵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病种、游离皮瓣类型、术前感染、平均年龄、待手术日及手术时间等相关因素基本相同。用药组术后感染率6.06%,对照组... 口腔颌面部吻合血管手术后感染多与厌氧菌有关。我科于1985年按病员收治顺序随机分为术前用灭滴灵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病种、游离皮瓣类型、术前感染、平均年龄、待手术日及手术时间等相关因素基本相同。用药组术后感染率6.06%,对照组为25.00%(P<0.05),两组差别显著。两组术后皮瓣成活率分别为100%和96.87%(P>0.05),差别不显著,表明用药有效。但用药及感染与否对皮瓣成活率影响不大。文中讨论了该部位此种手术术后感染率高的原因及处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滴灵 口腔颌面部 吻合血管手术
下载PDF
吻合指掌侧浅静脉的断指再植
7
作者 王快胜 柴益民 +4 位作者 陈彦堃 林崇正 邱勋永 王清 陈汉东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602-602,604,共2页
目的 总结吻合指掌侧浅静脉断指再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吻合指背静脉 +指掌浅静脉、吻合指掌侧浅静脉重建静脉回流 ;采用指掌侧浅静脉动脉化法解决动脉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 5 2例 64指 ,其中重建静脉回流 48例 60指 ,... 目的 总结吻合指掌侧浅静脉断指再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吻合指背静脉 +指掌浅静脉、吻合指掌侧浅静脉重建静脉回流 ;采用指掌侧浅静脉动脉化法解决动脉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 5 2例 64指 ,其中重建静脉回流 48例 60指 ,静脉动脉化 4例 4指 ,成活 62指 ,成活率 96 9%。结论 吻合指掌侧浅静脉可作为吻合指背静脉的补充 ,又可完全替代指背静脉 ,是重建再植指静脉回流的有效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吻合手术 指掌侧浅静脉 断指再植手术 指背静脉
下载PDF
吻合指动脉末节断指再植探讨
8
作者 宋艳东 李雪波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指动脉 断指再植手术 放血疗法 血管吻合手术
下载PDF
结肠中动脉与髂内动脉吻合治疗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一例
9
作者 荚卫东 许戈良 胡荷节 《解剖与临床》 1998年第1期40-40,共1页
患者,男,24岁。1991年4月因急性低位肠梗阻在某院急诊剖腹探查。术中发现为先天性巨结肠,即行横结肠双口造痿术,术后半年,再次行巨结肠根治性切除,因右半横结肠与低位直肠无法直接吻合而间置回肠,术后情况良好。
关键词 结肠 中动脉 髂内动脉 血管吻合手术 成年 先天性巨结肠 病例报告
全文增补中
Moyamoya病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新宇 杨树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9-240,共2页
按照临床发病的不同表现,Moyamoya病可主要分为缺血型和出血型两种。一般缺血型多见于儿童,出血型多见于成人。对儿童型Moyamoya病患者进行血管吻合手术已被普遍接受,该类手术能增加脑供血,改善临床症状,减缓或停止病变的进行性发... 按照临床发病的不同表现,Moyamoya病可主要分为缺血型和出血型两种。一般缺血型多见于儿童,出血型多见于成人。对儿童型Moyamoya病患者进行血管吻合手术已被普遍接受,该类手术能增加脑供血,改善临床症状,减缓或停止病变的进行性发展。在手术方式上,目前有很多技术上的变化,但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手术来提高脑组织的供血量,减轻Moyamoya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张力。对于出血型Moyamoya病进行血管吻合手术是否有利于预后目前仍在探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型Moyamoya病 手术治疗 血管吻合手术 临床症状 血流动力学 手术方式 缺血型 儿童型
原文传递
基于临床真实场景的新型显微外科模拟训练平台的初步教学应用效果
11
作者 崔蕾 韩岩 +5 位作者 王昱婷 张泽亚 杨国珺 谭兆琦 宿红刚 韩愚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8-324,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真实场景的新型显微外科模拟训练平台的有效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为受训对象,给予基于临床真实...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真实场景的新型显微外科模拟训练平台的有效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为受训对象,给予基于临床真实场景的新型显微外科模拟培训。该训练平台由研究小组设计,装置构成包括:(1)血液灌注系统,用于模拟活体动物血管;(2)内限制挡杆系统,用于模拟在深部腔隙中操作;(3)外限制挡杆系统,用于模拟困难体位下的操作;(4)蠕动平台系统,用于模拟呼吸运动影响下的显微操作。将受训者完全随机分配入对照组(传统显微外科进阶训练组)和实验组(使用该模拟训练装置进行进阶训练)。经过4周的显微外科培训,受训者被安排进行2次操作技能考核,第1次考核使用活体动物模型,进行鼠尾动脉的端对端吻合,第2次考核在真实病例中进行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动脉的端对端吻合。采用显微外科GRS评分量表和手术时间作为评价指标比较2组的显微外科技能训练效果。GRS评分量表包括灵活性、视觉空间能力、手术流畅程度、判断力4项,评分越高表明该项技能掌握越好。卡方检验分析2组受训者性别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的GRS分数,采用独立t检验分析2组受训者年龄、手术时间。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8名受训者,其中对照组10名,男6名,女4名,年龄(27.80±1.87)岁;实验组8名,男4名,女4名,年龄(28.10±1.56)岁。2组受训者的年龄、性别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第1次(活体动物模型)考核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GRS量表各项目评分、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第2次(真实病例)考核中,实验组的GRS量表各项目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时长较对照组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传统的显微外科培训方法相比,使用基于临床真实场景的新型显微外科培训平台进行显微操作训练,可以有效缩短学习曲线,使受训者更快地掌握复杂的显微操作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血管吻合 模拟训练 教学材料 装备设计
原文传递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wo anastomoses of lacrimal passage on canalicular laceration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遵敬 孔庆兰 +1 位作者 谢迎宾 李廷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8年第6期347-351,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wo anastomoses (canaliculus-to-lacrimal sac anastomosis and end-to-end anastomosis) on nasolacrimal laceration for over 7 mm from the broken end to the dacryon. Me...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wo anastomoses (canaliculus-to-lacrimal sac anastomosis and end-to-end anastomosis) on nasolacrimal laceration for over 7 mm from the broken end to the dacryon. Methods: A total of 71 patients (44 males and 27 females, aged 16-55 years, mean=34.32 years) with fresh canalicular laceration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03 to April 2008. Under a microscope, 37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lacrimal sac anastomosi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34 with end-to-end anastomosis (the control group), detaining silicone tubes till 3 months later. Results: The cur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89.19%)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5.56%). Class I cure rates were 70.2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47.06 %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0.05).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reaction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two kinds of anastomosing method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s: When the distance from the broken end to the dacryon is over 7 mm, especially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the paranasal broken end of the lacrimal canaliculus with dacryocystotomy, canaliculus-to-lacrimal sac anastomosis is a better treatment method than end-to-end anastomosis for laceration of lacrimal canalicu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ERATIONS Lacrimal apparatus Anastomosis surgic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