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蛋白血管外循环与胆固醇逆向转运
1
作者 蓝德宾 傅明德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1997年第3期160-164,共5页
胆固醇逆向转运是机体周围组织细胞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转化排泄的重要生理过程,它在维持机体胆固醇平衡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脂蛋白是胆固醇的载体,血浆脂蛋白可以透过血管壁进入间质组织,通过与组织... 胆固醇逆向转运是机体周围组织细胞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转化排泄的重要生理过程,它在维持机体胆固醇平衡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脂蛋白是胆固醇的载体,血浆脂蛋白可以透过血管壁进入间质组织,通过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接受细胞释出的胆固醇,再经淋巴液或直接返回血浆,并运至肝脏代谢。因此,脂蛋白血管外循环是胆固醇逆向转运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脂蛋白血管外循环的过程、特征以及代谢变化的规律,对心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逆向转运 脂蛋白 血管外循环 血管疾病
下载PDF
预防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后危重患者难免性压疮的护理干预和效果
2
作者 赵康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72-0175,共4页
探究预防护理干预对于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后危重患者发生难免性压疮的应用内容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3年1月至5月中,提供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危重症患者6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执行常规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干预,最后... 探究预防护理干预对于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后危重患者发生难免性压疮的应用内容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3年1月至5月中,提供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危重症患者6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执行常规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干预,最后对比两组的干预结果。结果 干预组的难免性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Brade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P<0.05);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后危重患者护理服务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难免性压疮的出现,减少其发生率,降低压疮风险,可以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血管手术 危重患者 难免性压疮 预见性护理干预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围术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卢家凯 董秀华 +8 位作者 卿恩明 王义军 任发成 王学勇 梁孝平 吴宪宏 王成彬 王慧敏 王嵘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8-413,共6页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麻醉科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麻醉科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资料,将与术中及术后10 d内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患者32例,病死率为1.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应用透析(P<0.01,OR=23.791)、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40%(P<0.001,OR=6.903)、术中室颤(P<0.025,OR=5.292)、急诊手术(P=0.009,OR=4.539)、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P=0.009,OR=4.488)、性别(P=0.018,OR=2.312)、术前心肌梗死史(P=0.025,OR=2.180)与年龄(P=0.027)为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男性19/1 830,女性13/54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应用透析(P<0.001,OR=26.141)、术前射血分数<40%(P<0.001,OR=8.436)、急诊手术(P=0.003,OR=5.039)与性别(P=0.026,OR=0.418)为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透析治疗、性别、术前EF<40%和急诊手术是OPCABG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术期肾保护、积极维护心功能、提高急诊和女性OPCABG患者围术期处理水平,有利于控制OPCABG围术期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 术后病死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运用气相色谱法评价体外循环一次性血管路中2-氯乙醇残留量的安全性 被引量:9
4
作者 付步芳 冯晓明 《中国药物警戒》 2009年第6期332-334,共3页
目的建立评价体外循环一次性血管路中2-氯乙醇残留量安全性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体外循环一次性血管路中2-氯乙醇残留量进行测定,优化各种检测条件。结果该法的分离度在3.0以上,理论塔板数在10000以上,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0... 目的建立评价体外循环一次性血管路中2-氯乙醇残留量安全性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体外循环一次性血管路中2-氯乙醇残留量进行测定,优化各种检测条件。结果该法的分离度在3.0以上,理论塔板数在10000以上,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0.9996,精密度试验的RSD为3.68%,重复性试验的RSD为3.1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5%(RSD=4.12%)。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简便可行,可有效地评价该类产品2-氯乙醇残留量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一次性血管 2-氯乙醇 气相色谱法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脑血管功能影响的实验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志永 《中外医疗》 2012年第18期25-25,共1页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对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大鼠实验的方法,对不同模式的体外循环进行比较研究。选取24只大鼠,将其平均分为4组,要求每组大鼠的平均体重相近,大鼠的平均体重为496.3g。4组大鼠分别建立不同的体外循环分为常温转...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对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大鼠实验的方法,对不同模式的体外循环进行比较研究。选取24只大鼠,将其平均分为4组,要求每组大鼠的平均体重相近,大鼠的平均体重为496.3g。4组大鼠分别建立不同的体外循环分为常温转流120min(A组)、深低温低流量60min(B组)、深低温停循环60min(C组)和空白对照(D组)进行体外循环实验研究。实验对大鼠进行胸闭合体外循环的不同模式,体外循环插管选取大鼠右侧颈动脉灌注,右侧外静脉与右心房之间建立起胸外闭合体外循环,实验过程中对大鼠的血管舒张反应、炎症因子以及血管的血气分析进行观察。结果实验中的大鼠全部成功建立循环模式并成功脱离体外循环。A、B、C组的血管舒张反应强度较对照组均受到影响,血浆中一氧化氮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炎症因子数量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数据有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后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对血管舒张功能的损伤,而炎症反应是引起这一影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脑血管 影响
下载PDF
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正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7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PCABG)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9例危重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采用OPCABG治疗,使用舒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药物,观察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患...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PCABG)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9例危重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采用OPCABG治疗,使用舒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药物,观察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患者开胸后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与诱导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搭桥后1 min及术终心脏指数(CI)与插管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的心率(HR)、MAP、CI、中心静脉压(CVP)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在OPCABG治疗中应用舒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少,治疗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非体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 危重心脏病
下载PDF
舒芬太尼用于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韩劲松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17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在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PCABG)麻醉中应用舒芬太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OPCABG的58例危重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芬太尼麻醉,观... 目的探讨在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PCABG)麻醉中应用舒芬太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OPCABG的58例危重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芬太尼麻醉,观察组选用舒芬太尼诱导麻醉,术后24 h比较两组手术用时、术前苏醒时间及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差异。结果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经及手术用时等一般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24 h平均清醒时间和平均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OPCABG的危重心脏病患者行舒芬太尼诱导麻醉与芬太尼有相似的疗效,但相比之下舒芬太尼麻醉后手术术后清醒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更短,可作为快速通道麻醉的理想镇痛药物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 危重心脏病 舒芬太尼 麻醉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梁秋娴 卢翠环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4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为改善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因心脏大血管疾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为改善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因心脏大血管疾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情况分为两组,正常组(21例,术中未发生低体温,术中患者机体温度≥36℃)和低体温组(31例,术中发生低体温,术中患者机体温度<36℃)。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的预测价值,并据此构建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低体温组患者年龄≥65岁、BMI>24 kg/m2、基础体温<36.5℃、术中未复合保温、手术室温度<22℃、麻醉时间≥120 min占比均高于正常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BMI>24 kg/m2、基础体温<36.5℃、术中未复合保温、手术室温度<22℃、麻醉时间≥120 min是导致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BMI、基础体温、复合保温、手术室温度、麻醉时间预测患者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3、0.697、0.689、0.666、0.697、0.674,分析约登指数认为,BMI、是否复合保温、麻醉时间的诊断价值相对较高,据此构建相关预测模型,并经ROC曲线分析验证显示,预测模型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AUC为0.942,表示模型区分度较好,使用Bootstrap内部验证,AUC为0.863,表示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结论年龄≥65岁、BMI>24 kg/m2、基础体温<36.5℃、术中未复合保温、手术室温度<22℃、麻醉时间≥120 min均是导致非体外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相关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较高,因此临床进行非体外循环大血管手术术前应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并给予措施,以进一步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循环下大血管手术 低体温 模型建构
下载PDF
LISA技术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9
作者 唐克卉 梁莉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7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2021年8月~2023年8月收治于我院儿科的88例极早产儿RDS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2021年8月~2023年8月收治于我院儿科的88例极早产儿RDS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INSURE)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LISA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血气指标、肺循环功能、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水平、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肺血管阻力(PVR)、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管外肺水含量(EVLW)低于对照组,右室每搏做功指数(RVSW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8-OHdG、AOPP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A技术治疗RDS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血气指标和肺循环功能,调节血清8-OHdG、AOPPs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 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血管肺水含量肺循环功能 不良事件
下载PDF
血管内体外循环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程小玲 陈文清 +2 位作者 焦丰 黎爱玲 曹宗妹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第4期78-79,共2页
目的:探究血管内体外循环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心外科接收并行微创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实施股动脉插管与二级股静脉插管,构建循环回路,在必要时可用上腔静脉插管引流... 目的:探究血管内体外循环在微创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心外科接收并行微创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实施股动脉插管与二级股静脉插管,构建循环回路,在必要时可用上腔静脉插管引流。部分患者可采用股动脉插管即同侧股静脉插管、上腔静脉插管,以构建体外循环回路。除了心脏不停跳术式外,在升主动脉后后要顺行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予以心肌保护,并行浅低温或是中低温高流量灌注。所有患者均实施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及常规超滤。在体位循环建立完成后,需要在股动脉插管处重建,并压迫止血。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体外循环流量时间为(80.4±21.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6.7±19.26)min,超滤量在1124~3500m 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4.6±1.02)h;胸腔引流量为(161.2±33.24)m L,住院时间为(8.7±2.26)d。仅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无死亡病例。结论:在微创心脏手术中,进行有效的血管内体外循环管理,不仅可以保证预后效果,而且能够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体循环 微创心脏手术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