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F和Notch信号在血管形态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互调节 被引量:1
1
作者 卿恺(综述) 陈芳源(审校)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89-92,共4页
血管形态发生是一个动态调节的形态变化过程,包括内皮细胞的变化、小管的相互连接并最后形成血管网络。这个复杂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多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协调的信号通路。新的毛细血管的形成,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迁移、对... 血管形态发生是一个动态调节的形态变化过程,包括内皮细胞的变化、小管的相互连接并最后形成血管网络。这个复杂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多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协调的信号通路。新的毛细血管的形成,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迁移、对齐的方式、增殖、管形成、分支、吻合和细胞间的连接及周边的基底膜的成熟。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otch信号通路中已知的或未知的基因密切相关。VEGF是血管开始萌芽的必须因子,还可调节毛细管顶端细胞迁移和血管基干细胞的增殖。Notch参与了血管形成,尤其是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和顶端细胞与基干细胞表型的选择。现将主要对VEGF和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形态发生中的作用及相互调节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NOTCH 血管形态发生
原文传递
细胞支架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修复大鼠股骨缺损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晓峰 徐成振 +3 位作者 马鹏 李阳 钱栋 崔学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3052-3057,共6页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深入,细胞因子对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和对骨愈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复合骨髓间...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深入,细胞因子对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和对骨愈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纳米晶胶原基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复合物修复大鼠股骨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12/2008-08在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将培养的第3代大鼠MSCs密度调整为5×109L-1,接种到nHAC材料表面,制成MSCs/nHAC复合支架。取复合培养的支架分别与BMP混悬液、聚乙烯吡咯烷酮、VEGF溶液混匀,负压下真空抽吸,冻干24h备用(每鼠所植入支架含BMP15mg,VEGF0.8μg)。方法:将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制成股骨缺损模型:单纯nHAC组骨缺损处单纯植入nHAC;MSCs/nHAC组植入MSCs/nHAC复合物;VEGF/BMP/MSCs/nHAC组植入VEGF/BMP/MSCs/nHAC复合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12周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术后12周行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①各时间点动物均未出现排斥及炎症反应,创口愈合良好。②术后各时间点VEGF/BMP/MSCs/nHAC组放射学评分高于与其余2组(P<0.05)。③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MSCs/nHAC组、VEGF/BMP/MSCs/nHAC组较单纯nHAC组能更快的促进大鼠股骨缺损处骨再生;VEGF/BMP/MSCs/nHAC组的促进作用更明显。④术后12周扫描电镜观察单纯nHAC组骨纤维排列不规则,可见大量骨陷窝;MSCs/nHAC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中量骨小梁结构,但仍可见间隙;VEGF/BMP/MSCs/nHAC组可见哈佛系统,大量骨小梁排列规则。结论:VEGF/BMP/MSCs/nHAC复合物较单纯nHAC或MSCs/nHAC复合物有更好的成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发生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纳米晶胶原基骨 骨缺损 组织工程骨
下载PDF
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的体外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肖飞 焦竞 +3 位作者 黄玉成 徐海军 左伟 王俊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92-1296,共5页
目的观察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的体外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以原代分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将重组质粒pIRES-BMP2-VE... 目的观察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的体外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以原代分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将重组质粒pIRES-BMP2-VEGF165转染至细胞中,采用G418体外筛选稳转细胞株,且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分别检测转染效果。继续培养稳转细胞株,细胞分:空质粒pIRES组、pIRES-BMP2-VEGF165转染组以及成骨诱导剂组;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培养7d和21d后各组细胞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骨钙素(OCN)蛋白表达水平;培养14d后,采用Gomori改良钙钴法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培养21d后,采用茜素红法钙质染色检测各组细胞钙化结节情况。结果与空质粒pIRES组比较,pIRES-BMP2-VEGF165质粒组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检测到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VEGF165的表达;与空质粒组及成骨诱导剂组比较,重组质粒pIRES-BMP2-VEGF165组细胞ColⅠ和OC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提升(ColⅠ:0.597±0.040比0.230±0.020,P=0.000;0.597±0.040比0.457±0.035,P=0.005:OCN:0.433±0.038比0.083±0.021,P=0.000;0.433±0.038比0.350±0.036,P=0.046);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区域占比均显著增加I(69.000±5.568)%比(18.333±3.056)%,P=0.000;(69.000±5.568)%比(43.333±5.508)%,P=0.002],钙化结节阳性区域占比均明显增加[(37.747±3.763)%比(1.587±0.972)%,P=0.000;(37.747±3.763)%比(19.330±4.033)%,P=0.008]。结论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IRES-BMP2-VEGF165成功转染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且与成骨诱导剂比较,重组质粒pIRES-BMP2-VEGF165对该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IRES-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质粒 体外转染 形态发生蛋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原文传递
抗CMG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蔡瑞丽 王帅 +2 位作者 缪静雅 崔有宏 孔祥复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30-635,共6页
目的制备鼠抗人毛细血管形态发生基因2(CMG2)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初步应用于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CMG2表达的检测。方法重组表达CMG2胞外区肽段,免疫Balb/c小鼠,常规制备杂交瘤细胞,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目标克隆,制备小鼠腹水并经蛋白A亲... 目的制备鼠抗人毛细血管形态发生基因2(CMG2)单克隆抗体,并将其初步应用于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CMG2表达的检测。方法重组表达CMG2胞外区肽段,免疫Balb/c小鼠,常规制备杂交瘤细胞,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目标克隆,制备小鼠腹水并经蛋白A亲和纯化获得相应抗体。间接ELISA法鉴定抗体的亚类类型及亲和力;抗原竞争性抑制实验鉴定抗体的特异性。用候选抗体建立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初步应用于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CMG2表达的检测。结果共获得3株针对CMG2胞外区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以8F3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最好,亚型为Ig G1。8F3单抗能用于胃癌细胞株CMG2表达的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检测以及胃癌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论成功制备出高效价高特异性的鼠抗人CMG2单克隆抗体,为CMG2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形态发生基因2 单克隆抗体 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自制稀土永磁夹板对骨折愈合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任前贵 马志新 李晓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07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目的观察稀土永磁夹板对家兔骨折愈合质量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磁场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家兔50只,建立双前肢桡骨中段骨折模型。左侧用稀土永磁... 目的观察稀土永磁夹板对家兔骨折愈合质量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磁场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家兔50只,建立双前肢桡骨中段骨折模型。左侧用稀土永磁夹板固定,作为实验侧;右侧用内镶铅片小夹板固定,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1、2、3、4、6周摄双前肢X线片后取材,进行HE及BMP-2、VEGF免疫组化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结果X线片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比较,实验侧愈合明显快于对照侧。两侧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侧在1、2、3、4周VEGF的表达均比对照侧强,两侧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侧在2、3、4周BMP-2的表达均比对照侧强,两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静磁场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加强BMP-2、VEGF的表达。自制稀土永磁夹板对实验性骨折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永磁夹板 静磁场 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类 骨折愈合
下载PDF
Fabrication of open-cellular(porous) titanium alloy implants: osseointegration, vascularization and preliminary human trials 被引量:12
6
作者 Shujun Li Xiaokang Li +7 位作者 Wentao Hou Krishna C. Nune R. Devesh K. Misra Victor L. Correa-Rodriguez Zheng Guo Yulin Hao Rui Yang Lawrence E. Murr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4期525-536,共12页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 the fabrication of a variety of open-cellular titanium alloy(Ti-6 Al-4 V) implants,both reticular mesh and foam structures, using electron beam melting(EBM). These structures allow for th...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 the fabrication of a variety of open-cellular titanium alloy(Ti-6 Al-4 V) implants,both reticular mesh and foam structures, using electron beam melting(EBM). These structures allow for the elimination of stress shielding by adjusting the porosity(or density) to produce an elastic modulus(or stiffness) to match that of both soft(trabecular) and hard(cortical) bone, as well as allowing for bone cell ingrowth, increased cell density, and all-matrix interactions; the latter involv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 and osteoblast functions. The early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lementary vascular structures in an aqueous hydrogel matrix are illustrated.Preliminary results for both animal(sheep) and human trials for a number of EBM-fabricated, and often patient-specific Tialloy implants are also present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ults, while preliminary, support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successful, porous, engineered "living" im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implant fabrication OSSEOINTEGRATION VASCULARIZATION animal and clinical human tria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