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彩超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及对诊断率的影响
1
作者 卢李华 李仙 周聃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及对诊断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接收的血管性痴呆患者53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53名作为对照组,通过病理诊断对患者病情进行初...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及对诊断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接收的血管性痴呆患者53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53名作为对照组,通过病理诊断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确诊后,应用高频彩超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分析影像结果的诊断率,通过高频超声对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状况进行准确探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以及颈动脉分叉处的IMT增厚程度均较高(P<0.05);研究组敏感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检出斑块总数45处,对照组检出斑块总数13处,研究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较高(P<0.05)。通过斑块分布位置可以发现,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数量明显高于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处斑块数量(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所含斑块数量明显较多(P<0.05),且研究组检出斑块中软斑的数量明显高于混合斑及硬斑数量(P<0.05);经高频彩超辅助检查后诊断率得到明显提升(P<0.05)。结论应用高频彩超诊断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提升诊断率,能明确了解患者疾病的不同状态,有效反映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及病程进展情况,同时能为疾病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彩超 诊断 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诊断率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微 李佩云 +4 位作者 戴萍 孙凤琴 李词 戚玲 李劲涛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确诊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09例,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3组,无斑块组(22例),稳定斑块组(5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32例),比较3组之间血脂水...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确诊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09例,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3组,无斑块组(22例),稳定斑块组(5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32例),比较3组之间血脂水平;然后将所以标本再分为血脂正常组,血脂异常组,比较2组间双侧颈动脉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厚度.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血脂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血脂水平组IMT厚度(1.91±0.19)mm,高于血脂水平正常组IMT厚度(1.19±0.17)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随血脂水平的增高而加重;且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对血管性痴呆高血脂患者应尽早干预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44
3
作者 马勋龙 刘洋贝 +1 位作者 刘荣雁 杨秋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血管性痴呆105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血管性痴呆105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颈动脉硬化斑块大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MMSE、一氧化氮(NO)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ADL评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O水平高于对照组,ADL评分、TC、TG、LDL-C、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具有较好的调脂作用,还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颈动脉硬化斑块缩小,有利于患者认知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依达拉奉 阿托伐他汀钙 血液流变学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
下载PDF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徐东升 殷晓菁 胡玲玲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55-155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93例VCI患者(VCI组)和93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VCI组、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93例VCI患者(VCI组)和93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VCI组、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V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无斑块组(40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7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6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V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VCI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也较无斑块组有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要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RBP水平与DD呈正相关(r=0.460,P<0.05),与UA、Fib水平无相关性(r=0.095,0.13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OR=2.409,95%CI 0.351~0.719)。结论血清RBP可能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它可能是V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视黄醇结合蛋白 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血脂水平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斌 张淑玲 付胜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设为观察组,抽取同期进行体检的一般资料与观察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名设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设为观察组,抽取同期进行体检的一般资料与观察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名设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内径,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分析斑块性质,检测患者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一中膜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O.01),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28.0%)(P〈0.01),粥样硬化硬斑、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及血脂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或0.01)。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血脂水平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 记忆障碍 智能障碍 精神与行为症状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韩东亮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111-112,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商丘市睢县中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A组(无斑块)20例,B组(稳定斑块)20例,C组(斑块不稳定...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商丘市睢县中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A组(无斑块)20例,B组(稳定斑块)20例,C组(斑块不稳定)21例,根据血脂水平分为高血脂组26例与血脂正常组35例,并分析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A组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水平低于B组、C组,B组TG、TCh水平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正常组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CA-IMT)、颈总动脉厚度(CCA-IMT)和及交叉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水平低于高血脂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血脂水平有密切关系,且血脂水平升高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
下载PDF
Lp(a)、ApoB及Apelin-13与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英慧 陈天伦 沈青青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1期41-45,51,共6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B(ApoB)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样1受体内源性配体13(Apelin-13)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18例老年CHD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B(ApoB)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样1受体内源性配体13(Apelin-13)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18例老年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患者分为斑块组(87例)和非斑块组(3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组患者血清Lp(a)、ApoB及Apelin-13水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CHD患者CAS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根据半定量法将斑块组患者分为Ⅰ级(24例)、Ⅱ级(49例)和Ⅲ级(14例),比较不同斑块严重程度患者血清Lp(a)、ApoB及Apelin-13水平,分析血清Lp(a)、ApoB及Apelin-13与CAS斑块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BMI)、CHD病程、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患高血压比例、患高脂血症比例、饮酒比例、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非斑块组,合并糖尿病和吸烟的比例高于非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血清Lp(a)、ApoB水平高于非斑块组,Apelin-13水平低于非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Lp(a)、ApoB是CHD患者CAS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Apelin-13是CHD患者CAS斑块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不同斑块严重程度患者血清Lp(a)、ApoB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Ⅲ级、Ⅱ级、Ⅰ级,血清Apelin-13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Ⅰ级、Ⅱ级、Ⅲ级;不同斑块严重程度患者血清Lp(a)、ApoB、Apelin-13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892、27.082、21.705,均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HD患者血清Lp(a)、ApoB与CAS斑块分级呈正相关(r_(s)=0.453、0.617,均P<0.001),Apelin-13与CAS斑块分级呈负相关(r_(s)=-0.467,P<0.001)。结论血清Lp(a)、ApoB及Apelin-13表达水平与老年CHD患者CAS斑块形成及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临床应重点关注血清Lp(a)、ApoB、Apelin-13表达异常的老年CHD患者,及早干预治疗,以延缓CAS斑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老年患者 脂蛋白A 载脂蛋白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样1受体内源性配体1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德光 黄纪昌 +3 位作者 刘泽 王莎莎 王鲁妮 黄翠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949-950,共2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 5 7名住院老年人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同时采用长谷川量表简易表行痴呆评分 ,并统计年龄及脑梗塞情况 ,从流行病学角度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血管性痴呆...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 5 7名住院老年人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同时采用长谷川量表简易表行痴呆评分 ,并统计年龄及脑梗塞情况 ,从流行病学角度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结果 :分组中颈动脉硬化积分、痴呆评分及两组患病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均为P <0 0 1)。经过年龄和脑梗塞因素校正后 ,颈动脉硬化积分与痴呆评分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62 9,P <0 0 1)。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老年痴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颈动脉超声又是目前最简便、易于重复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凡是血脂高、有动脉硬化证据及老年痴呆临床表现的老年人 ,都应该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 ,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预防和治疗也会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性痴呆 相关性 老年人 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萍 安中平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2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对61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VaD组)及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高频超声检查,测定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内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及斑块性质,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对61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VaD组)及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高频超声检查,测定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内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及斑块性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TC、TG、HDL-C及LDL-C水平。结果 VaD组颈总动脉IMT及颈内动脉IMT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VaD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VaD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斑块 血脂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钟跃 邱伟 +2 位作者 廖珍兰 张灌生 王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9期69-72,154,共5页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超声和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ICS患者CAS斑块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超声和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ICS患者CAS斑块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和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并对两种检查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48例患者斑块阳性,42例患者斑块阴性,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斑块显示阳性预测值95.7%,阴性预测值93.0%。CT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比较阳性预测值93.8%,阴性预测值95.2%,kappa值为0.872,调整一致性为0.942,约登指数为0.871。kappa值>0.75,两种方式一致性较高。糖尿病、高血脂、年龄三项危险因素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血脂为ICS患者出现CAS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CS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效果与CT血管造影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检查 CT血管造影 影像表现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国卫 刘欣 +2 位作者 王新成 杨帆 郭达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5年第8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为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68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为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68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及血脂水平情况。结果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抗动脉硬化治疗有利于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老年血管性痴呆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森 胡敬 崔蓓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8期83-84,共2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5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内径、颈动...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5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内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斑块性质和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内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性痴呆 相关性
下载PDF
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振坤 栾瑞芝 王威岩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0年第4期372-372,共1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疾病患者 缺血性 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脂 针刺 临床资料
下载PDF
3.0TMRI与血清miR-34a在评估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价值研究
14
作者 解俊 黄君文 叶靖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5期842-846,859,共6页
目的:探讨3.0T MRI联合血清miR-34a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研究组,所有受检者经修正的AH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分级标准为准,行DCE-MRI... 目的:探讨3.0T MRI联合血清miR-34a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研究组,所有受检者经修正的AH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分级标准为准,行DCE-MRI成像及血清miR-34a检测,比较联合检测在斑块是否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结果:80例患者以最严重斑块进行分析共选取80个斑块,稳定斑块23个(Ⅲ型斑块17个、Ⅶ型斑块6个),不稳定斑块57个(Ⅳ型斑块12个,Ⅴ型15个,Ⅵ型30个)。稳定斑块组DCE-MRI参数中Ktrans、kep等参数均显著低于不稳定型斑块组,且血清miR-34a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Ktrans、kep参数与血清miR-34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ve、vp与血清miR-34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PER的AUC最高[0.856(0.752-0.960)],且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3.0TMRI定量参数联合血清miR-34a检测可以提升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核磁共振成像 micro RNA-34a
下载PDF
分析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15
作者 刘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7期16-19,共4页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脑梗死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间老年脑梗塞患者400名,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2组20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脑梗死后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间老年脑梗塞患者400名,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2组20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颈动脉中层厚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LDL, HDL,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等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各项化验指标和评分更好,总有效率更高。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常规药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于老年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胆固醇水平,并改善神经功能,缩小斑块,延缓疾病进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老年脑梗死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影响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肖展翅 陈洪汉 +2 位作者 李钢 付金凤 黄虎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及性质。选取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可溶性血管...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及性质。选取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指标。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浆中vWF与sEPCR含量。根据颈动脉彩超的结果,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并选取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行简单相关分析。结果不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血浆中vWF与sEPCR含量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P<0.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vWF及sEPCR呈负相关(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越严重,则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越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斑块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下载PDF
超声评价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临床意义
17
作者 伏焱 《中外医疗》 2010年第4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临床确诊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55例,对照组58例。利用高频超声探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老年血管性痴呆组的IMT、斑块发...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临床确诊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55例,对照组58例。利用高频超声探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老年血管性痴呆组的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血管性痴呆组中软斑检出率高于硬斑及混合斑(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检出斑块中软斑占优势。高频超声是检测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世英 刘昊 +1 位作者 刘斌 王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5-135,共1页
关键词 血清C-反应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患者 蛋白水平 斑块形成 ACI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振清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7期753-75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痴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 目的探讨血管痴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Hcy升高,并且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20
作者 窦萍 张淑敏 +1 位作者 尹建华 董来成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3年第3期281-282,共2页
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加剧,脑梗死患者人群逐年增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 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加剧,脑梗死患者人群逐年增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类型密切相关[1,2]。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可以较早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有效评价斑块位置、大小、回声特点,对于不稳定斑块尚未出现脑梗死的患者可以临床用药干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本研究对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其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分布特点,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以期阐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脑梗死诊断及预防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脑梗死患者 诊断价值 缺血性脑血管 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动脉斑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