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
1
作者 王子堂 张凌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7期91-94,共4页
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山东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疑似头颈部动脉狭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 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山东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疑似头颈部动脉狭窄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作为参照,随后再依次开展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MR-VWI)、头颈CT血管成像(CTA)诊断。对比分析不同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头颈血管CTA诊断(P<0.05)。两种诊断方法的漏诊率、误诊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狭窄程度、鉴别斑块性质结果对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头颈部动脉狭窄诊断期间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其诊断结果接近于金标准,其临床应用可保障诊断结果准确性,明确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为后期临床诊疗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狭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头颈CT血管成像诊断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2
作者 颜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25-0028,共4页
评估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诊断中价值。方法 42例2022年7月-2023年7月就诊CSA患者纳入A组,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纳入B组,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 A组椎动脉正常4例、其余均存在管腔直径异常;A组各椎动... 评估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诊断中价值。方法 42例2022年7月-2023年7月就诊CSA患者纳入A组,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纳入B组,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结果 A组椎动脉正常4例、其余均存在管腔直径异常;A组各椎动脉直径较B组小,P<0.05;A组横突孔正常率较B组低,P<0.05。结论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CSA具有重要价值,可显示椎管直径变化、横突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 椎动脉型 颈椎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程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45-0048,共4页
探析于脑血管病症诊断进程中施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的效能及实践价值。方法:将脑血管疾病患者(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为节点)视为是研究核心,归纳病例数120例,均对其施以MRA、CT检查,视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进行单一MRA、CT... 探析于脑血管病症诊断进程中施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的效能及实践价值。方法:将脑血管疾病患者(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为节点)视为是研究核心,归纳病例数120例,均对其施以MRA、CT检查,视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进行单一MRA、CT检查及联合诊断结果的分析与观察。结果 DSA检出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瘤48例、30例、42例,联合诊断(CT+MRA)于上述疾病检出率方面较单一CT/MR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瘤中检出准确率、总检出准确率方面,联合诊断(CT+MRA)较单一CT/MR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效果显著,可进行疾病诊断准确率的强化,清晰显像出脑部病变状况,协助临床早期拟定诊疗方案,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效果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周立强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6期1615-161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AD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扫描AD。结果:40例AD患者中Stanford A型12例(30.00%)B型28例(70.00%);AD真腔组平...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AD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扫描AD。结果:40例AD患者中Stanford A型12例(30.00%)B型28例(70.00%);AD真腔组平均强化值278.94 0±47.93HU,明显高于假腔组平均强化值261.89±49.5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例(82.50%)AD患者明确可见第一破口,7例(17.50%)未显示第破口者均为Stanford A型,25其中例(63.50%)仅1个第一破口,155例(36.50%)存在2个或者多个第一破口。30例(75.00%)存在再破口,其中28例(70.00%)存在2个或者2个以上再破口,再破口多是散在分布于主动脉各段。真腔强化值大于假腔强化值33例(82.50%)第一破口大小为12.56±6.68 mm;真腔强化值与假腔强化值25例(62.50%),内膜第一破口大小200.56±8.56 mm。真腔密度大于假腔密度者第1破大小明显低于真假腔密度(P<0.05)。假腔累及IA5例(12.5%)、ICA4例(10.00%)、CA18例(45.00%)、SMA13例(13.00%)、LRA12例(30.00%)、LCIA24例(60.00%)、RCIA26例(65.00%);假腔出发IA1例(2.5%)、ICA2例(5.0%)、CA2例(5.0%)、SMA4例(1.00%)、LRA3例(7.5%)、LCIA5例(12.50%)、RCIA7例(17.50%)。假腔累及情况明显高于假腔出发情况(P<0.05)。内破口MPR33例(82.50%)、MIP1例(2.50%)、CRP23例(57.50%)、CTVE24例(60.00%)、VR1例(2.50%);内膜瓣MPR39例(97.50%)、MIP1例(2.50%)、CRP28例(70.00%)、CTVE31例(77.50%)、VR36例(90.00%);真假腔MPR40例(100.00%)、MIP33例(82.50%)、CRP33例(82.50%)、CTVE6例(15.00%)、VR39例(97.50%)。结论: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较高,可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诊断性能
下载PDF
探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许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5期1243-1245,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研究组25例ADA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检查,对照组25例ADA患者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ADA患者的动脉壁钙化、夹层血栓、ADA累及分为、破口位置、主动脉破口数以及AD分型等指标差异。结果:两组ADA患者的破口位置、主动脉破口数以及ADA分型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研究组25例ADA患者的动脉壁钙化、夹层血栓以及ADS累及分支范围的阳性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诊断工作中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诊断 应用
下载PDF
超声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量化技术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筛查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磊 邓克学 +2 位作者 隋秀芳 张杰 张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309-2313,共5页
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超声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量化技术和超微血管成像(SMI)检查是早期乳腺癌的常用筛查诊断手段,但二者各具优缺点,超声ARFI量化技术联合SMI检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诊断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超声ARFI... 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超声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量化技术和超微血管成像(SMI)检查是早期乳腺癌的常用筛查诊断手段,但二者各具优缺点,超声ARFI量化技术联合SMI检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诊断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超声ARFI量化技术联合SMI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筛查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ARFI和SMI检查,其中ARFI采用量化技术进行处理,ARFI和SMI检查之后行病理检查。分别比较ARFI检查、SMI检查、ARFI+SMI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6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乳腺癌124例、良性病变36例;早期乳腺癌确诊率为72.3%。ARFI检查、SMI检查、ARFI+SMI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程度分别为中、中、优(Kappa=0.569、0.529、0.880,P<0.05)。ARFI检查筛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9.8%和88.9%,SMI检查筛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2%和86.1%,ARFI+SMI检查筛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2%和97.2%。不同检查方法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查方法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ARFI+SMI检查的灵敏度高于ARFI、SMI检查(P<0.05)。结论ARFI检查和SMI检查均是早期乳腺癌筛查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而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早期乳腺癌筛查诊断的灵敏度,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ARFI量化技术联合SMI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进行筛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乳房 弹性成像技术 超微血管造影 筛查诊断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4类乳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茂谊 罗琴音 +5 位作者 陈琛 李旭祥 覃罗平 吕季戏 向靖华 罗涵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1902-190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56个病灶)行乳腺肿块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乳腺肿块,均行...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56个病灶)行乳腺肿块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乳腺肿块,均行SMI检查与病理诊断。比较良性与恶性病灶SMI血流Adler分级的差异。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SMI技术对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与恶性病灶的SMI血流Adler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SMI血流Adler分级高于良性病灶;其中良性肿物的血流分级均以Adler 0级为主,而恶性肿物以AdlerⅠ级与Ⅱ级为主。在BI-RADS 4类乳腺肿块中,SMI检查诊断恶性肿块的灵敏度为94.87%,特异度为84.62%,准确率为92.31%,阳性预测值为94.87%,阴性预测值为84.62%。结论针对BI-RADS 4类乳腺肿块,SMI检测能够清晰显示恶性肿块的血流情况,并对其良恶性具有较高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 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定性诊断 血流分级
下载PDF
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1例报告 被引量:8
8
作者 陈盈 王丽娟 +1 位作者 周杨杨 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6-467,共2页
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但起决定作用的多非粥样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而是粥样斑块的性质。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及破溃脱落的血栓碎片导致栓塞才是脑梗死发生最重要的病理基础。有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可... 脑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但起决定作用的多非粥样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而是粥样斑块的性质。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及破溃脱落的血栓碎片导致栓塞才是脑梗死发生最重要的病理基础。有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可以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与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目前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主要方法是超声对比增强造影成像(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内新生血管 易损斑块破裂 血流成像 SMI 颈动脉斑块 技术诊断 粥样硬化斑块 微栓子信号 进展性卒中 造影成像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血液显像与超细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病变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娟 王泽 +5 位作者 李芳 温鸿雁 王彩虹 谢戬芳 陈俊伟 白丽霞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7期2927-2928,共2页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病因不清的、主要累及大动脉及其分支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受累血管可以发生狭窄或闭塞并出现相应脏器的缺血表现,属于一种比较少见的自身免疫病[1]。临床上对于TA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的治疗方...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病因不清的、主要累及大动脉及其分支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受累血管可以发生狭窄或闭塞并出现相应脏器的缺血表现,属于一种比较少见的自身免疫病[1]。临床上对于TA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的治疗方法不同,因此,对于TA疾病的诊断及患者是否处于活动性的监测和判定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超细微血流成像(SWI)技术诊断多发性TA血管病变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非活动期 自身免疫病 受累血管 技术诊断 血管病变 微血流成像技术 狭窄或闭塞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10
作者 萧剑彬 林少芒 +3 位作者 张智辉 李强 艾文佳 刘金铃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3期1-3,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矢状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并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血管狭窄程度;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MSCTA进行对比,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按照国际常用的外周血管狭窄分级方法分别对DSA和MSCTA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级,通过比较MSCTA与DSA的吻合度,评估MSCTA对糖尿病ASO的诊断效果。结果 62例患者的MSCTA的图像质量均较为理想。通过MSCTA共发现411个狭窄及闭塞,其中Ⅰ级狭窄128个,Ⅱ级狭窄158个,Ⅲ级狭窄84个,Ⅳ级狭窄41个;采用MSCTA与DSA对ASO诊断,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MSCTA对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以及闭塞的诊断吻合率达到97.1%,对血管不同病变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80%。结论 MSCTA可以清晰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以及程度,与DSA具有相当的效能,可以作为糖尿病ASO术前评价和筛选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型糖尿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烟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技术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龙波 池琦 +1 位作者 张玲玲 王兆永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12期2091-2093,共3页
烟雾病典型特征是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的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同时颅内侧支血管广泛的代偿。临床上通常采用血管造影(DSA)进行诊断[1]。伴随着MRI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扫描序列被逐渐应用,即3D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 烟雾病典型特征是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的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同时颅内侧支血管广泛的代偿。临床上通常采用血管造影(DSA)进行诊断[1]。伴随着MRI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扫描序列被逐渐应用,即3D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ime Of Flight-MRA,3D TOF-MRA)。它具有无创性、无对比剂副作用、无辐射的特点,逐渐代替了DSA成为诊断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影像学诊断 烟雾病 时间飞跃法 进行性狭窄 动脉起始段 MRI技术 颈内动脉
下载PDF
利用窄带成像技术观察毛细血管形态在结直肠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晶 江学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3-478,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imaging,NBI)观察毛细血管形态(capillarypatterns,CP)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75例患者接受NBI结肠镜检查共发现病变部位116处.根据Yoshiki的分型方法,将结直肠病变的CP分为6种:... 目的:探讨利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imaging,NBI)观察毛细血管形态(capillarypatterns,CP)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75例患者接受NBI结肠镜检查共发现病变部位116处.根据Yoshiki的分型方法,将结直肠病变的CP分为6种:蜂窝状结构型、模糊结构型、网状结构型、密度增高型、不规则结构型、稀疏结构型.利用NBI下观察到的CP进行鉴别诊断,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判定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在116例结直肠病变中增生性息肉毛细血管形态多表现为模糊结构型,而腺瘤性息肉的毛细血管形态表现为网状结构型和密度增高型,癌症的毛细血管形态多表现为不规则型和稀疏结构型.利用此分型方法鉴别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4.6%和78.6%,准确性88.8%,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88.6%,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value,NPV)89.2%(P<0.01).同样,对于腺瘤性息肉和癌症的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0%和87.5%,准确性91.4%(P<0.01).将直径<10 mm的小息肉按毛细血管的有无进行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9.7%和80.5%,PPV81.4%,NPV89.2%,准确性85.0%(P<0.01).结论:NBI结肠镜观察结直肠病变CP对于鉴别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以及腺瘤性息肉与癌症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对于直径<10 m m小息肉的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方面NBI结肠镜也具有很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技术 毛细血管形态 结直肠病变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血管CTA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其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3
作者 廖文彬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9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脑出血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螺旋CT平扫,对45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将诊断的结果与DSA全脑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45例脑出血患者中,通过对其进行MSCTA检查,...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脑出血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螺旋CT平扫,对45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将诊断的结果与DSA全脑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45例脑出血患者中,通过对其进行MSCTA检查,结果发现29例患者为脑动脉瘤,9例患者为动静脉畸型,2例患者为烟雾病,3例患者为静脉性血管畸型,2例患者原因不明。病理检出脑动脉瘤30例,SCTA显示动脉瘤29,检出率为96.67%,4例患者肿瘤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9例患者肿瘤位于前交通动脉、4例患者肿瘤位于大脑前动脉、3例患者肿瘤位于椎基动脉、9例患者肿瘤位于大脑中动脉。结论血管CTA成像技术是一种安全、无创、可靠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可作为脑出血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CTA成像技术 脑出血 早期诊断 病因判断 应用
下载PDF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连涛 吴建发 黄永础 《中外医疗》 2019年第11期187-189,共3页
目的研究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方便选择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17年12月—2018年8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 目的研究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方便选择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17年12月—2018年8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对比其两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准确率96.00%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P<0.05)。观察组脑血管疾病患者误诊率2.00%、漏诊率2.00%,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5.98;P<0.05)。结论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十分显著,同时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血管疾病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实时复合成像技术在外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奕文 李家淑 +5 位作者 刘亚宁 王伟 郑颖 唐波 方超 金正吉 《上海医学影像》 2003年第2期112-113,134,共3页
目的 探讨实时复合成像技术在外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50例颈动脉、下肢血管分别应用实时复合成像技术与常规超声进行对比检查。 结果 与传统声像图比较,血管腔内的混响伪像明显减少,提高动脉前壁软斑及内膜-中层(IMT)... 目的 探讨实时复合成像技术在外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50例颈动脉、下肢血管分别应用实时复合成像技术与常规超声进行对比检查。 结果 与传统声像图比较,血管腔内的混响伪像明显减少,提高动脉前壁软斑及内膜-中层(IMT)的显示率,容易显示血管壁微小斑块并与内膜钙化鉴别,钙化斑块显示更完整并缩小了后方声影的范围,可直接显示闭塞小动脉管壁、斑块及血栓,对静脉血栓和管腔内混响干扰容易鉴别。 结论 实时复合成像技术抑制了声像图的混响伪像,能完整地显示各种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缩小后方声影的遮掩干扰,改善二维图像质量,可减少外周血管疾病的漏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复合成像技术 外周血管 诊断 声像图 血管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脑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时玉春 陈淑宽 张海豹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8年第1期75-76,共2页
CT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诊断技术,不仅具有无创、便捷等优势,还能通过对血管信息的表达帮助临床诊断。而CT血管成像技术则结合了CT增强扫描、快速扫描等技术,使扫描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能多层扫描,后期还能通过对图像进行三维成像处理来全... CT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诊断技术,不仅具有无创、便捷等优势,还能通过对血管信息的表达帮助临床诊断。而CT血管成像技术则结合了CT增强扫描、快速扫描等技术,使扫描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能多层扫描,后期还能通过对图像进行三维成像处理来全方位深度反映血管细节,为各类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高价值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 血管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 价值分析 病变诊断 颅脑 影像学资料 诊断技术
下载PDF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观察胃表面微血管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素琴 《当代医学》 2018年第22期50-52,共3页
目的研究在诊断早期胃癌时观察胃表面微血管中采取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纳入且参与诊治的40例行常规胃镜检查显示可疑病灶的患者所有数据资料,对所有患者均开展普通白光... 目的研究在诊断早期胃癌时观察胃表面微血管中采取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纳入且参与诊治的40例行常规胃镜检查显示可疑病灶的患者所有数据资料,对所有患者均开展普通白光内镜诊断和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诊断,诊断金标准为病理组织学验证结果,分析比较普通白光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诊断之后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结果本次分析40例行常规胃镜检查显示可疑病灶的患者,总共包括病灶50处,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96.00%、敏感性66.67%、特异性97.87%、假阳性率2.12%、假阴性率33.33%显著高于普通白光胃镜诊断符合率52.00%、敏感性33.33%、特异性51.06%、假阳性率49.96%、假阴性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诊断中普通白光内镜诊断是一种首选措施,通过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技术进一步观察可疑病灶,同时结合组织病理学,可将诊断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 放大内镜技术 胃表面微血管 早期胃癌 诊断作用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卫中 柳尧林 +3 位作者 江志勇 李国岩 曲同峰 栾建奎 《实用医技杂志》 2009年第3期200-201,共2页
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危重的心血管疾病,若不及时诊断治疗,临床病死率甚高。本文收集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间经16层螺旋CT造影成像技术诊断,临床或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以... 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危重的心血管疾病,若不及时诊断治疗,临床病死率甚高。本文收集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间经16层螺旋CT造影成像技术诊断,临床或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螺旋CT血管造影 成像技术 诊断价值 血管疾病 诊断治疗 技术诊断 CT造影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病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彦峰 邹淑伟 王宝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9期1164-1166,共3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病良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乳腺结节病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并采用微血管成像技术对病灶内血管及血流参数进行观察,与...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病良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乳腺结节病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并采用微血管成像技术对病灶内血管及血流参数进行观察,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良性组患者弹性最小值、弹性最大值、弹性平均值均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并且良性组患者AveR/kPa、AveT1/kPa、Ratiol参数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良恶性组患者微血管成像血流分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灶内微血管血管条数、血管最大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纯微血管成像、弹性成像(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可通过结节的弹性参数及病灶内血管血流参数,准确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的良恶性质,为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具有客观证据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血管成像技术 乳腺良恶性结节 鉴别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春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2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 目的: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阳性占比88%、阴性占比12%,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阳性占比80%、阴性占比20%,金标准检查阳性占比90.67%、阴性占比9.33%,三者对比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灵敏度95.59%、特异度85.74%、阳性预测值98.48%、阴性预测值66.67%均显著高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灵敏度79.41%、特异度14.29%、阳性预测值90%和阴性预测值6.67%,两者之间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前者的诊断效能明显更高于后者,临床诊断优势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血管造影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