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血液凝固性和血管活性激素的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沈志祥 叶成夫 +3 位作者 杨立忠 费云捷 支立民 黄霞萍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95-97,共3页
作者观察了130例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激素和止凝血1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促凝物质Ⅷ:C和ⅧR:Ag增加,AT-Ⅲ:Ag和PC:Ag降低。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倾向和多种促血栓形成因素。在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Ⅷ:... 作者观察了130例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激素和止凝血1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促凝物质Ⅷ:C和ⅧR:Ag增加,AT-Ⅲ:Ag和PC:Ag降低。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倾向和多种促血栓形成因素。在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Ⅷ:c、ⅧR:Ag、ET和AT-Ⅱ增高更为显著,并伴有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和ⅧR:Ag/Ⅷ:c比值增高(>1),与稳定型心绞痛和隐性冠心病患者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冠心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的存在,同时伴有血管活性激素异常,而且与临床病情相一致.从而提示:二者均为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活性激素 血液凝固性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液凝固性和血管活性激素异常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杨立忠 童平 +5 位作者 费云捷 支立民 黄霞萍 沈志祥 邵慧珍 王鸿利 《血栓与止血学》 1996年第4期164-166,共3页
近年来,血管活性激素和血液凝固性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临床资料表明,它们与心肌缺血和血栓形成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观察了130例冠心病人血管活性激素和出凝血14项指标的变化,以探计其在不同类型心绞痛发病中的意义。
关键词 血管活性激素 不稳定心绞痛 冠心病患者 临床观察 血液凝固性 血小板聚集功能 血栓形成 肌梗塞 心肌缺血 全血比粘度
下载PDF
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 被引量:18
3
作者 Ramón C. Hermida Diana E. Ayala +2 位作者 Michael H. Smolensky Francesco Portaluppi 赵子彦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20-622,共3页
关键词 高血压 时间治疗学 自主神经张力 血管活性激素 环境温度 作息规律 膳食成分 肾脏变化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血凝状态及内皮功能变化的观察和治疗探讨
4
作者 杨立忠 费云捷 +2 位作者 任月莉 沈志祥 支立民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7年第2期100-103,共4页
为探讨心力衰竭(CHF)时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内皮功能和缩血管活性激素的发病学意义,本研究观察了28例CHF患者血浆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变化,结果显示,CH... 为探讨心力衰竭(CHF)时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内皮功能和缩血管活性激素的发病学意义,本研究观察了28例CHF患者血浆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变化,结果显示,CHF组较正常组血浆ⅧR:Ag、ET和ATⅡ水平明显增高(P分别<0.05和0.01),ET分别与ⅧR:Ag和ATⅡ显著正相关,提示CHF患者有凝血因子、内皮功能和缩血管活性激素的异常,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并共同参与高凝倾向和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卡托普利治疗可使CHF患者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ATⅡ下降,但同时又使血浆ET和ⅧR:Ag水平显著下降,此可能是其发挥良好的血液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效应、改善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血液高凝状态的另一重要参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内皮功能 治疗 血管活性激素 高凝状态 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