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血管源学说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宇叶 赖小燕 +1 位作者 吴双 兰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5-308,共4页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的神经血管疾患,多以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特征。针刺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血管源学说是目前最具公信力的偏头痛发病机制学说,...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的神经血管疾患,多以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特征。针刺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血管源学说是目前最具公信力的偏头痛发病机制学说,文中现就近年来基于血管源学说采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行探讨,为临床施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源学说 针刺 偏头痛 机制研究
下载PDF
偏头痛患者脑电图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斌 卫青云 +1 位作者 姚凤春 席刚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偏头痛患者 脑电图 临床特点 血管源学说 发病机理 神经学说 常见疾病 神经系统
下载PDF
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3
作者 刘若卓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25-228,共4页
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至今尚无定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 ,同时原有的理论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神经源学说、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等。本文仅对近... 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至今尚无定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 ,同时原有的理论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神经源学说、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等。本文仅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发病机理 研究进展 血管源学说
下载PDF
不同参数电刺激上矢状窦对大鼠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董钊 于生元 +5 位作者 赵秀梅 姜磊 李凤鹏 邱恩超 韩岳 刘秀华 《微循环学杂志》 2008年第1期13-14,1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参数电刺激上矢状窦对大鼠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方法:使用L9(34)正交表,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立电刺激参数为频率、脉宽、电压,每个因素各分为3个实验水平,分别是1Hz、5Hz、30Hz,250μs、500μs、1000μs和3V、6V、9V。暴露S... 目的:比较不同参数电刺激上矢状窦对大鼠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方法:使用L9(34)正交表,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立电刺激参数为频率、脉宽、电压,每个因素各分为3个实验水平,分别是1Hz、5Hz、30Hz,250μs、500μs、1000μs和3V、6V、9V。暴露SD大鼠上矢状窦旁硬脑膜,按照正交表的刺激参数组合顺序刺激硬脑膜建立偏头痛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定硬脑膜血流量,比较不同实验组血流量较基线的增加比率。结果:3种水平刺激参数对硬脑膜血流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频率、脉宽、电压,只有频率对硬膜血流量的影响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F=27.728,P<0.05),而脉宽(F=2.855,P>0.05)和电压(F=2.418,P>0.05)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刺激频率是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偏头痛模型的3种参数中影响硬膜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脑膜血流量 上矢状窦 神经性炎症 血管源学说 大鼠 炎症反应学说 病理生理过程
下载PDF
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席刚明 岳炫烨 +3 位作者 叶飞 张迎春 张琼 聂森 《微循环学杂志》 2007年第2期28-29,32,F0004,共4页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偏头痛的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8例偏头痛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脑血管的发育、变异情况,并进行分类;经颅多谱勒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大...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偏头痛的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8例偏头痛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脑血管的发育、变异情况,并进行分类;经颅多谱勒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大脑后动脉发育异常29例,大脑前动脉发育异常17例,颈内动脉发育异常2例;总变异率为70.59%。经颅多谱勒显示发育异常侧脑血流速度减慢。结论:脑动脉变异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导致偏头痛发生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患者 血流动力学特征 脑动脉变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源学说 发病机理 神经学说 神经血管
下载PDF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敏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0年第9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发病机制 偏头痛 皮层扩散性抑制 血管源学说 神经元活动 皮层神经元 血管神经 血管扩张
下载PDF
逍遥散加味治疗偏头痛49例临床观察
7
作者 穆雪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年第4期366-366,共1页
关键词 典型偏头痛 加味治疗 逍遥散 临床观察 周期性发作疾病 家族发病 颅内动脉 血管源学说 血流减少 视觉改变
下载PDF
偏头痛药物的临床选择(上)
8
作者 王怀良 《中国社区医师》 2004年第11期22-24,共3页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其治疗却一直十分棘手,许多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常服用镇痛片,暂时缓解疼痛。这种不合理的用药方法不但不利于治疗,还容易产生药物依赖。从本期起王怀良教授将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入手为您介绍如何选...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其治疗却一直十分棘手,许多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常服用镇痛片,暂时缓解疼痛。这种不合理的用药方法不但不利于治疗,还容易产生药物依赖。从本期起王怀良教授将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入手为您介绍如何选用治疗偏头痛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 分类 血管学说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食物不耐受与偏头痛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丽贞 韩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24期73-75,共3页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无确切定论,遗传、饮食、内分泌以及精神因素等与偏头痛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神经源学说、生化因素和遗传因素等。最近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体内可检...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无确切定论,遗传、饮食、内分泌以及精神因素等与偏头痛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神经源学说、生化因素和遗传因素等。最近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体内可检测出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提出这些IgG抗体可能介导食物不耐受,导致偏头痛症状出现。因此,近年来被称为食物不耐受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研究偏头痛病因的热点之一。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患者 食物不耐受 特异性IGG抗体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血管源学说 神经学说
原文传递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概况
10
作者 许彦来 李富玉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第6期552-554,共3页
偏头痛临床多呈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疼痛剧烈时常伴有头昏、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发作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现代医学认为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神经源学说... 偏头痛临床多呈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疼痛剧烈时常伴有头昏、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发作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现代医学认为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神经源学说、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等。该病属中医“头痛”、“头风”等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 偏头痛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精神功能障碍 血管源学说 神经学说 反复发作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