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瘤细胞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孙强 赵静 +4 位作者 杜爱英 吴学君 金星 张尚立 苗俊英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5期307-308,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瘤·细胞培养·因子ⅷ·细胞分裂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活动与缓解期具有不同的促血管生成能力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香丽 张小影 +1 位作者 臧立 王晓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7期5935-5941,共7页
背景:活动期和缓解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有无差异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活动期及缓解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差异。方法:抽取1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和4个周期治疗后的骨髓... 背景:活动期和缓解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有无差异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活动期及缓解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差异。方法:抽取1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和4个周期治疗后的骨髓,分离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ELISA方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MTT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通过人工基底膜实验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促血管生成和成管能力。结果与结论:活动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活动期明显强于缓解期(P<0.05);活动期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作用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具有明显成血管作用,活动期明显强于缓解期(P<0.05)。结果提示多发性骨髓瘤活动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大于缓解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骨髓干细胞 多发性骨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上清液 细胞迁移 直接成管能力 血管生成能力 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因子 活动期 缓解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反义VEGF基因转染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罗丹 方玉华 彭洁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研究以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反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转染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中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基因治疗RB的新方法。方法将一定量的反义VEGF基因转染到RB细胞系H... 目的研究以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反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转染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中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基因治疗RB的新方法。方法将一定量的反义VEGF基因转染到RB细胞系HXORb44细胞,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和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转染前后HXORb44细胞中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显示VEGF蛋白在反义VEGF基因转染后的HXORb44细胞胞浆中的染色强度明显减弱,转染前的VEGF蛋白的灰度值为172.86±15.56,转染后的灰度值为243.41±18.62(灰度值与免疫染色强度成反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半定量RTPCR表明VEGFmRNA在转染后的HXORb44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428±0.05,和转染前的表达量0.952±0.0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反义VEGF基因能显著抑制HXORb44细胞中VEGF的表达,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反义基因 细胞培养
下载PDF
普萘洛尔对体外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魏珩 俞松 +5 位作者 姜富贵 李堂江 谢祎 罗宇 彭刚 徐艳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对体外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的影响,探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机制。方法用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并用第Ⅷ凝血因子相关抗原进行鉴定。待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对体外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的影响,探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机制。方法用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并用第Ⅷ凝血因子相关抗原进行鉴定。待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换无血清培养基孵育48h使细胞同步化,然后分别加入0.5μmol/L和1μmol/L的普萘洛尔作为干预组,而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因素,继续孵育24h,用Real—time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水平,同期检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并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结果0.5μmol/L普萘洛尔组和1.0μmol/L普萘洛尔组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2.42±0.83)%,(24.36±1.42)%,比对照组(15.72±0.59)%明显升高(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42、0.93±0.22,比对照组1.61±0.52降低(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2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7±0.18、0.67±0.27,比对照组1.47±0.57降低(P〈0.05),但0.5μmol/L普萘洛尔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RNA与1.0μmol/L普萘洛尔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血管瘤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细胞培养 普萘洛尔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原文传递
VEGF及IGF-1对Py-4-1细胞的增殖作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唐震 周中华 徐晓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16-916,919,共2页
关键词 内皮生长因子 胰素样生长因子1 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血管
下载PDF
淋巴瘤血管内皮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后男 李玉林 申哲洙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试图揭示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的表达规律,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法应用HLA-DR和FⅧRAg的抗血清,对39例淋巴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异质性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试图揭示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的表达规律,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方法应用HLA-DR和FⅧRAg的抗血清,对39例淋巴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异质性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形态定量研究,同时取新生儿、成人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做对照。结果新生儿、成人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内各类血管内皮细胞对HLA-DR、FⅧRAg均呈阳性,其中高内皮后微静脉(HEV)呈强阳性;Hodgkin病和T细胞淋巴瘤中血管多数是HEV样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HLA-DR及FⅧRAg;B细胞淋巴瘤中血管多数是毛细血管样血管,内皮细胞很少表达或不表达HLA-DR,只表达FⅧRAg。结论说明Hodgkin病和T细胞淋巴瘤中血管内皮细胞既参与免疫调节过程,又参与凝血过程;而B细胞淋巴瘤内血管内皮细胞只参与凝血过程,不参与免疫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血管内皮 α白细胞 DR抗原 因子
原文传递
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对培养C_6胶质瘤细胞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卫国 李志强 +1 位作者 袁先厚 曹长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4-275,共2页
目的 研究反义脱氧寡核苷酸 (AODN)对培养C6 细胞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自身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 (1 .0、2 .5、5 .0、1 0 .0 μmol/L)经硫代修饰的正义、反义、错义寡核苷酸分别加入培养的C6 细胞中 ,采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 研究反义脱氧寡核苷酸 (AODN)对培养C6 细胞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自身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 (1 .0、2 .5、5 .0、1 0 .0 μmol/L)经硫代修饰的正义、反义、错义寡核苷酸分别加入培养的C6 细胞中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6 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 ,并用噻唑蓝 (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 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C6 细胞VEGF蛋白的表达 ,其抑制作用随AODN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错义和正义寡核苷酸却无此作用。其中 ,对照组和浓度为 1 .0、2 .5、5 .0、1 0 .0 μmol/LAODN的VEGF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82 .1 0 %、73 .1 0 %、70 .0 0 %、57.85 %和 53 .2 0 %。但 3种寡核苷酸对C6 细胞增殖均不发生影响。结论 VEGF AODN药物能抑制VEGF蛋白的产生和分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脱氧寡核苷酸 C6胶质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增殖 影响 细胞培养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孙春艳 胡豫 +2 位作者 吴涛 王雅丹 何文娟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02-606,共5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检测MM细胞系KM3、RPMI8226细胞BDNF的表达及分泌。采用MTT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检测MM细胞系KM3、RPMI8226细胞BDNF的表达及分泌。采用MTT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作用;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HUVEC迁移的影响;采用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HUVEC分化的影响。结果KM3、RPMI8226细胞不仅表达BDNF mRNA,也表达和分泌BDNF蛋白,BDNF的基础分泌水平在其生物学作用范围内。KM3、RPMI8226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可明显促进HUVEC增殖,含50.0%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和完全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85±0.23)倍和(2.16±0.29)倍(P<0.05),抗人类BDNF中和抗体可部分抑制其促增殖活性;含50.0%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迁移指数为1.85±0.23,完全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迁移指数为2.16±0.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可明显促进基质胶中网状毛细血管形成(P<0.01),抗BDNF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其作用。结论MM细胞表达和分泌BDNF,BDNF可能参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管新生 多发性骨髓细胞 细胞培养上清液 BDNF蛋白 HUVEC ELISA法检测 BOYDEN小室 RT-PCR法
原文传递
前额迟发性小汗腺血管瘤性错构瘤
9
作者 Jeong E. Park H.J. +1 位作者 Oh S.T. 李政霄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8期38-38,共1页
A 71-year-old Korean man presented with a solitary erythematous plaque on his forehead (Fig. 1). It was first noticed by the patient 1 year previously and had slowly increased in size over that time. Physical examinat... A 71-year-old Korean man presented with a solitary erythematous plaque on his forehead (Fig. 1). It was first noticed by the patient 1 year previously and had slowly increased in size over that time. Phys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 slightly elevated, 1.5 cm × 1.5 cm erythematous plaque on the upper midline of the forehead. Sweating was not evoked by physical work or emotional stress. There was no pain or tenderness associated with the lesion. The patient had no history of trauma to the forehead.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of the lesion showed increased numbers of eccrine glands, as well as dilated vascular channels in the deep dermis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Fig. 2). 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showed that these eccrine glands stained positively for S- 100 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and the vascular channels for the antifactor VIII-related antigens.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eccrine angiomatous hamartoma. There was no change in the lesion during the 1-year follow-up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错构 小汗腺 前额 迟发性 癌胚抗原(CEA) 因子相关抗原 组织病理检查 免疫组化检查 外分泌腺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共培养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雅丹 胡豫 +2 位作者 孙春艳 何文娟 张小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5-378,共4页
目的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内皮细胞分化为管状结构的影响及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的初步机制。方法采用人 MM 细胞系 RPMI8226细胞或原代 MM 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混合共培养和隔离共培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 目的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内皮细胞分化为管状结构的影响及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泌的初步机制。方法采用人 MM 细胞系 RPMI8226细胞或原代 MM 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混合共培养和隔离共培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 HUVEC 为对照,对与MM 细胞共培养的 HUVEC 进行 Matrigel 基质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评价 MM 细胞对 HUVEC 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两种共培养体系培养上清中 BDNF 的含量;用抗人 CD29和 CD18的单克隆抗体(单抗)对 MM 细胞进行预处理后,在混合共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并检测培养上清中 BDNF 的含量。结果与同期单独培养的 HUVEC 相比,与 RPMI8226细胞隔离共培养的HUVEC 形成的管状结构数量明显增多,但增加幅度(约75%)低于混合共培养体系(约113%)。原代MM 细胞促 HUVEC 管状结构形成效应在隔离共培养体系和混合共培养体系分别为138%与188%。HUVEC 单独培养上清中 BDNF 的含量为(12.4±5.1)ng/ml,RPMI8226细胞混合共培养上清和隔离共培养上清的 BDNF 含量分别为(38.5±8.2)ng/ml 和(31.6±7.2)ng/ml;原代 MM 细胞混合共培养上清和隔离共培养上清的 BDNF 含量分别为(37.1±8.7)ng/ml 和(27.9±7.6)ng/ml。两种黏附分子抗体能不同程度地阻断混合共培养体系中 MM 细胞促 HUVEC 管状结构形成效应,并抑制 BDNF 的分泌。结论 MM 细胞可刺激共培养 HUVEC 分化为管状结构;并受到 MM 细胞与 HUVEC 间可溶性细胞因子和黏附作用的共同调控,其调控机制与 BDNF 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培养 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激活内皮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自分泌环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雅丹 胡豫 +2 位作者 孙春艳 何文娟 张小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在体外共培养体系中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正常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人MM细胞株RPMI8226与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体外共培养体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为对照,对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的HUVEC进行脑源性... 目的在体外共培养体系中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正常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人MM细胞株RPMI8226与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体外共培养体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为对照,对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的HUVEC进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特异性受体TrkB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和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共培养体系培养上清中BDNF的含量;在转换共培养实验的基础上应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网状结构形成实验评价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激活的HUVEC对正常HUVEC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经共培养后的HUVEC不仅上清中BDNF的含量增加[分别为(12.4±5.1)ng/ml和(31.6±7.2)ng/ml,P〈0.05],RT-PCR结果显示HUVEC常规表达BDNF,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后HUVEC BDNF表达量约为前者的1.7倍(P〈0.05);单独培养的HUVEC几乎不表达TrkB,共培养的RPMI8226细胞明显上调HUVEC TrkB的表达(为前者的4.4倍,P〈0.05),Western blot结果与上述结果相符;经RPMI8226细胞活化的内皮细胞可明显促进HUVEC迁移和网状结构形成,与未活化的内皮细胞相比迁移指数和网状结构数量分别增加了99%和72%,抗BDNF抗体可部分抑制其活性。结论MM细胞通过可溶性的细胞因子介导,激活内皮细胞的BDNF/TrkB自分泌环,继而实现内皮细胞的自促进血管新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细胞培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管新生
原文传递
肝海绵状血管瘤组织来源的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国威 王志亮 +2 位作者 杨少毅 孙晓力 陈明霞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0-21,共2页
为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组织来源,通过对10例组织块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研究,对8例切除CHL组织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10例FⅧRAg阳性表达。电镜发现血窦壁厚25nm左右,血窦腔大小为30~300μm。血窦壁有完整内皮细... 为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组织来源,通过对10例组织块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研究,对8例切除CHL组织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10例FⅧRAg阳性表达。电镜发现血窦壁厚25nm左右,血窦腔大小为30~300μm。血窦壁有完整内皮细胞,其下有丰富弹力纤维,中膜层有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间质中有极丰富和广泛分布的胶原纤维,造成内、中、外膜层界限不清及弹力纤维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可填充血窦腔,内皮细胞程度不等肿胀,甚至半脱落、脱落状;红细胞可大量渗出至间质中。从而证实了CHL为肝动脉末梢的微动脉畸形病变,胶原纤维大量增生是CHL纤维化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 组织 海绵状血管 因子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66
13
作者 陆磊 陈仁贵 +1 位作者 李小秋 王坚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9例Kimura病和3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UCHL-1)、... 目的探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9例Kimura病和3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UCHL-1)、CD20、CD79α、Ki-67、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D68(KP1)和细胞角蛋白(AE1/AE3)。结果临床上,Kimura病多见于男性患者,而上皮样血管瘤多见于女性。两者均好发于头颈部,但Kimura病多表现为皮下多发性结节或局部肿胀,部分病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而上皮样血管瘤则多表现为皮肤单发的小结节或丘疹样病变。组织学上,两者均可位于真皮内或皮下,但Kimura病均以增生的淋巴组织为主,其中7例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其内皮呈肿胀状或扁平状,血管周围和滤泡旁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例内可见嗜酸性微脓疡形成。3例上皮样血管瘤均以成簇增生的血管为主,其中2例为毛细血管型,1例为小至中等大的血管型。血管内衬胞质丰富、深嗜伊红染的上皮样内皮细胞。除内衬管腔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周围呈实性片状增生或排列成条索状,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拟形成原始血管腔。2例的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反应,但不见淋巴滤泡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也远不如Kimura病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imura病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而上皮样血管瘤中的内皮细胞强阳性表达CD31和FⅧRAg等内皮标记。结论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种,前者是一种淋巴组织的增生,而后者则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掌握两者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避免将两者相互混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病 上皮样血管 临床病理学观察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因子相关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滤泡形成 临床病理学特征 组织学形态 内皮细胞 炎症细胞反应 CD31 淋巴组织 血管周围 免疫学表型 Ki-67 细胞角蛋白 多发性结节
原文传递
人类肝门部胆管癌裸鼠瘤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丛超 吴小鹏 孙文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03-406,共4页
目的建立人肝门部胆管癌裸鼠瘤株模型。方法将人肝门部胆管癌标本进行细胞培养,传代。收集第40代、50代瘤细胞接种于4只裸小鼠皮下,并传至5代。各代瘤株行系列检查并与人肝门部胆管癌标本进行比较,观察肿瘤病理结构;采用实体肿瘤体外直... 目的建立人肝门部胆管癌裸鼠瘤株模型。方法将人肝门部胆管癌标本进行细胞培养,传代。收集第40代、50代瘤细胞接种于4只裸小鼠皮下,并传至5代。各代瘤株行系列检查并与人肝门部胆管癌标本进行比较,观察肿瘤病理结构;采用实体肿瘤体外直接分散法制备染色体;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癌细胞超微结构特点;酶联免疫定量检测法检测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及甲胎蛋白(AFP);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子(bF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及P53蛋白。结果原代移植成功率为25%(1/4),传代移植成功率为100%。各代肿瘤外观与原代移植瘤相同,呈低分化腺癌表现。染色体主流范围为69~81条。电子显微镜显示符合恶性肿瘤的特点。细胞内CA19-9>240U/ml,CA125>500U/ml,CEA为54.23ng/ml,AFP为13.92ng/ml,血清中此四项均为阴性。VEGF、bFGF、PCNA、bcl-2及P53蛋白表达强度均为“++”。结论第5代肝门部胆管癌裸鼠瘤株可以作为人肝门部胆管癌的动物模型,为胆管癌的基础研究及治疗提供了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生物学特性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裸鼠 癌胚抗原(CEA) 碱性成纤维细胞 P53蛋白表达 bcl-2 人类 免疫组织化学 直接分散法 低分化腺癌 电子显微镜 细胞培养 细胞接种 病理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