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徐亮 吴鹏波 谭诗云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5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开腹手术确诊为肠坏死组28例...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开腹手术确诊为肠坏死组28例和非肠坏死组47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MI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腹膜刺激征、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yl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腹腔游离液体、肠壁积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尿素氮水平升高、腹腔游离液体及肠壁积气是AMI发生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上述指标及四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95%CI:0.656~0.857)、0.728(95%CI:0.613~0.825)、0.715(95%CI:0.600~0.814)、0.729(95%CI:0.614~0.825)、0.922(95%CI:0.837~0.972),四者联合预测肠坏死的敏感度为92.9%,特异性为83.0%。结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尿素氮水平升高、腹腔游离液体和肠壁积气是AMI患者发生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四者联合对发生肠坏死具有较高的诊断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肠坏死 预测因素
下载PDF
恩格列净诱导的线粒体稳态显著减轻小鼠心脏微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
2
作者 宋陈芳 黄镇河 +4 位作者 陈维 王芳 蔡梁凌 赵斐 赵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6-1144,共9页
目的探究恩格列净(EMPA)在缓解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期间的微血管和内皮损伤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一组小鼠按照每只10 mg·kg^(-1)·d^(-1) EMPA辅以饲料和蒸馏水连续喂养7 d,作为I/R+EMPA组备用。其余两... 目的探究恩格列净(EMPA)在缓解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期间的微血管和内皮损伤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一组小鼠按照每只10 mg·kg^(-1)·d^(-1) EMPA辅以饲料和蒸馏水连续喂养7 d,作为I/R+EMPA组备用。其余两组(I/R组和sham组)以普通饲料和蒸馏水连续喂养7 d后进行造模。I/R组和I/R+EMPA组小鼠开胸手术以暴露心脏,并用丝线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45 min以诱导缺血,随后松开再灌注2 h;假手术(Sham)组小鼠仅开胸后将线穿过前降支、不结扎。在体外诱导sI/R损伤前12 h,将10μmol/L的EMPA添加到HCAEC中作为sI/R+EMPA组备用,然后将sI/R组和sI/R+EMPA组细胞置于缺氧孵箱中孵育45 min,随后在正常培养条件下恢复2 h,以模拟缺氧后复氧的培养环境改变。对照组HCAECs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培养。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测心脏微血管的结构改变,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微血管中的纤维蛋白积累和内皮细胞相应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促炎细胞因子等方法,检测EMPA是否可以减轻心脏I/R损伤期间的微血管损伤和内皮损伤。结果电子显微镜检测I/R组小鼠的微血管壁显著增厚,管腔变窄;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纤维蛋白的表达I/R组中的纤维蛋白积聚情况比Sham组和I/R+EMPA组更明显(P<0.05)。I/R组小鼠微血管表面ICAM1的表达以及IL-6、TNF-α和MCP1的mRNA表达水平相比于Sham组和I/R+EMPA组明显增加(P<0.05),恩格列净减轻了I/R损伤诱导的微血管闭塞和微血栓形成。在细胞层面,sI/R组除了ET-1相对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I/R+EMPA组外,其余p-eNOS、Fak和Src激酶的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I/R+EMPA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和sI/R+EMPA组,在sI/R组HCAEC中剩余的FITC-葡聚糖含量升高,而TER值降低(P<0.05)。sI/R损伤降低了HCAEC中的线粒体DNA复制数和转录,而EMPA治疗提高了线粒体DNA复制和转录情况(P<0.05)。sI/R组Cox-Ⅰ和Cox-Ⅱ的表达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显著降低,但在sI/R+EMPA有明显回升(P<0.05)。结论EMPA可以在心肌I/R损伤期间通过维持线粒体稳态来减轻心脏微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微血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列净 线粒体稳态 心脏微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附67例报告)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斯 陈旭岩 +1 位作者 印建中 刘玉村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临床特点,总结此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1993~201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明确诊断的6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共死亡15例... 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临床特点,总结此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1993~201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明确诊断的6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共死亡15例。初步诊断正确的患者死亡率低(25.5%VS40.0%,P=0.051)。手术治疗52例,死亡12例,术后并发症16例,包括短肠综合征2例。经手术证实肠坏死50例患者中,术前没有明确腹膜炎体征的有14例(28.0%)。非手术治疗15例,死亡3例。88.9%患者D-二聚体升高。32.4%患者血淀粉酶升高。超声探及血管血流异常的敏感率41.7%,发现肠壁增厚、腹腔积液等间接征象的总敏感率81.3%。CT对AMI的直、间接征象的总敏感率90.9%。血管造影敏感率100.0%。存在“症状重、体征轻”特点的患者自出现症状到就诊的时间间隔短[(1.4±0.6)dVS(4.2±4.1)d,P=0.041]。肠壁全层坏死的患者腹腔积液为脓性或血性的比例高(92.6%VS66.7%,P=0.031)。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患者中突发剧烈腹痛、房颤、年龄大于60岁(含60岁)的比例高于静脉缺血患者,而静脉缺血患者中持续性腹痛、伴有肝硬化的比例更高。年龄大于60岁、有腹腔积液和大便有血的患者死亡率高。结论初步诊断正确的患者死亡率低。没有腹膜炎体征不能除外肠坏死。“症状重、体征轻”的特点多见于发病早期。对疑似患者及时行腹部超声及CT检查有助于及早诊断。对有腹腔积液的疑似患者,应积极行诊断性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早期诊断 急腹症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54例报告) 被引量:4
4
作者 卫勃 陈凛 +4 位作者 唐云 吕伟 张大伟 何志国 郝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9-411,共3页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4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患者,根据术前肠系膜血管的CTA检查和术中探查情况,采取全身抗凝、血管支架、插管溶栓等序贯治疗方案,出现急性腹膜炎作为...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4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患者,根据术前肠系膜血管的CTA检查和术中探查情况,采取全身抗凝、血管支架、插管溶栓等序贯治疗方案,出现急性腹膜炎作为手术探查的适应证。结果本组6例患者放弃治疗,9例全身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6例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后治愈或好转,13例通过肠系膜上动脉行插管溶栓治疗。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9例采用了损伤控制外科方法(包括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肠管远近端外置,补片暂时性关腹等),11例常规手术治疗。本组总死亡率18.5%(10/54),手术死亡率20%(4/2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5%(9/20),损伤控制外科组和常规治疗组死亡率分别为1/9和3/11(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和10/11(P<0.05)。结论CTA可作为大多数病例确诊的首选检查和诊断依据,序贯性治疗可降低本病的死亡率,而损伤控制性手术可有效减少其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损伤控制外科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切除的手术时机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魏志成 王春喜 +2 位作者 张薇薇 张娜 王鲁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切除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2013年10月9日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65例以急诊入院,接受手术且诊断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T检查为主要分析处理因素,结合...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肠切除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2013年10月9日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65例以急诊入院,接受手术且诊断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T检查为主要分析处理因素,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及术中探查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影像肠壁积气、腹腔积气及常见临床症状(急性腹膜炎体征、呕血、血便、血性腹水、白细胞>18×109/L)≥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坏死可能性大。结论在CT影像中观察到肠壁积气和腹腔积气,对判断肠是否坏死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有急性腹膜炎体征、呕血、血便、血性腹水、白细胞>18×109/L任意3项及3项以上时,应立即行肠切除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肠切除 CT 肠坏死
下载PDF
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CYP2C19基因突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林乐健 唐发宽 +4 位作者 华宁 唐雪正 邸春霞 田玲 岳清如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年第9期647-651,共5页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CYP2C19基因突变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择期行PCI手术的CYP2C19突变型患者,采...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和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对CYP2C19基因突变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以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择期行PCI手术的CYP2C19突变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每组120例。氯吡格雷组服用阿司匹林及双倍剂量的硫酸氢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组服用阿司匹林以及替格瑞洛。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和院外12个月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患者的反应时间[(24.2±2.8)vs(15.3±2.4)s]和血凝块形成时间[(13.4±2.6)vs(6.6±1.8)s]显著增高,而最大幅度[(46.2±2.1)vs(69.5±3.2)mm]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格瑞洛组患者MACEs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13.3%(16/120)vs 32.5%(39/120),P<0.01];但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YP2C19基因突变患者,双倍剂量硫酸氢氯吡格雷可以使血小板抑制效果达标,但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替格瑞洛能够有效减低药物抵抗发生率,进一步改善血小板抑制效果,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硫酸氢氯吡格雷 血栓弹力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缺血事件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演变及治疗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猛 田昭春 +1 位作者 王彬 张云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76-178,共3页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部分。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病变,是由于肠系膜动脉的慢性阻塞性疾病导致的以间歇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通常被称为“腹部间歇性跛行”、“肠型心绞痛”,其病变发展变化可分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络...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部分。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病变,是由于肠系膜动脉的慢性阻塞性疾病导致的以间歇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通常被称为“腹部间歇性跛行”、“肠型心绞痛”,其病变发展变化可分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络脉拘急四个阶段,符合络病理论。治疗上,根据病变阶段分别运用行气通络、活血化瘀通络、以补为通、驱邪解除拘急之法,以“络以通为用”为基本治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病 络脉 通络 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病变 腹痛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2
8
作者 叶林 黄鸿标 《临床外科杂志》 1998年第3期163-16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 肠系膜血管缺血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长期负荷量硫酸氢氯吡格雷显著降低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 被引量:4
9
作者 林乐健 唐发宽 +2 位作者 华宁 陆宏 唐雪正 《心脏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708-711,共4页
目的观察长期负荷量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对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栓弹力仪检测硫酸氢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筛选PCI术后对硫酸氢氯吡格雷药物不敏感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 目的观察长期负荷量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对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PCI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栓弹力仪检测硫酸氢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筛选PCI术后对硫酸氢氯吡格雷药物不敏感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药组,每组患者各60例,对照组每天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试药组服用100 mg阿司匹林以及15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检测6个月后硫酸氢氯吡格雷的药物效果,同时观察两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6个月内试药组心血管病病死率、支架内血栓再形成率、再发心肌梗死和再发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0%、10%、23%以及6%,对照组为3%、20%、36%以及17%,试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试药组硫酸氢氯吡格雷所致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出血风险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长期加倍剂量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可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氢氯吡格雷 血栓弹力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缺血事件
下载PDF
肠系膜血管缺血外科诊治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晓东 孙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00-1405,共6页
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潜在致命的血管性急腹症.死亡率很高,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形成AMI的原因是多样的,临床经过和预后取决于基础的病理状态.尽管对肠系膜缺血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治疗方法上的改进,存活... 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潜在致命的血管性急腹症.死亡率很高,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形成AMI的原因是多样的,临床经过和预后取决于基础的病理状态.尽管对肠系膜缺血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治疗方法上的改进,存活率没有显著的提高.AMI仍然存在诊断上的挑战,延误诊断会提高死亡率.临床表现在大多数病例没有特征性.当肠缺血迅速的发展为不可逆的肠坏死,随后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最后发展成为多器官功能不全以致死亡.及时地诊断和处理,快速有效地恢复肠系膜血流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闭塞 肠系膜血管缺血 外科
下载PDF
腹腔镜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京安 梁杰雄 +4 位作者 王宇夫 何力生 郭洋 李华志 张雅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8年1月11例术前检查不能明确的可疑AMI患者资料,均行腹腔镜探查。结果8例(72. 7%)术中证实为急性肠...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8年1月11例术前检查不能明确的可疑AMI患者资料,均行腹腔镜探查。结果8例(72. 7%)术中证实为急性肠缺血坏死,均中转开腹手术切除坏死段肠管,其中7例行Ⅰ期吻合,1例因缺血坏死肠管广泛,结肠内容物较多,腹腔污染严重而行远段小肠造瘘术,术后2天因腹痛剧烈不缓解再次行腹腔镜探查,发现部分残余小肠肠管呈渐进性缺血坏死,再次行坏死小肠切除+小肠造瘘术,平均手术时间110 min(78~185 min),平均出血量95 ml (40~210 ml),平均住院时间11 d(7~28 d),8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均于门诊定期复诊6个月,未再次出现明显腹痛、腹胀等症状,进食正常,大便良好,其中二次手术者术后3个月行小肠造瘘还纳,术后恢复良好。另3例探查术中见肠管远端存在不同程度粘连,血运、蠕动正常,无明显出血、坏死表现,行肠粘连松解术。结论对于腹部症状和体征不相符,伴有急性肠梗阻的可疑AMI患者,在严格掌握探查指征以及手术时机情况下,腹腔镜技术可有效地用于AMI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腹腔镜 早期诊断 肠坏死 腹腔镜二次探查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附14例报告)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宏宇 章希炜 陈国玉 《消化外科》 CSCD 2003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198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6例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3例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4例 ,...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198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6例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3例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4例 ,非血管阻塞性急性肠缺血 1例 ,均经病理证实。 10例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 ,6例存在慢性肠缺血表现。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 1例 ,CT确诊 2例 ,11例为术中发现。 14例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均行溶栓、抗凝治疗 ,9例治愈 ,5例死亡。结论 ①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与腹部不相符的剧烈腹痛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②选择性动脉造影和CT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③血管的再管化、必要的肠切除和术前、后抗凝及溶栓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 ;④出现慢性肠缺血表现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早期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治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冲 房学东 +2 位作者 吕国庆 李小平 何尔斯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0年第6期262-26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65~1999年急性肠系膜血管缺 血性疾病的39例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 ...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65~1999年急性肠系膜血管缺 血性疾病的39例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 剧烈腹痛,应首先考虑肠系膜血管缺血。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和给药是早期诊断、治疗最有价值的方法,血D-Dimer是实验 室检查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及早应用抗凝、溶栓和罂粟硷等药物是避免手术治疗和预防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选择性动脉造影 D-二聚体
下载PDF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7
14
作者 沈璟 李幼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3-5,共3页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肠管球死 腹膜炎 肠梗阻 放射性肠炎
下载PDF
腹腔镜探查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招才 赵国发 +2 位作者 栗彦琪 崔广 张琨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例行腹腔镜探查的AMI临床资料,对其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病例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2例,急性肠系膜...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例行腹腔镜探查的AMI临床资料,对其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病例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3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1例,无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诊断病例。6例行腹腔镜探查病例中,镜下肠切除吻合4例,因肠管广泛坏死或需行肠造瘘术而中转开腹2例。经治疗,4例治愈出院,1例因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经住院治疗92d后好转出院,1例术后发生肠瘘或因脓毒血症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而死亡。结论:在疑似AMI病例中尽早运用腹腔镜探查,可提高AMI的整体诊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腹腔镜探查术 诊断治疗
下载PDF
复方当归注射液在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汤轶波 杜庆红 +2 位作者 李卫红 任丽薇 陈梦 《中医药导报》 2017年第20期115-117,共3页
就近年来复方当归注射液在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认为复方当归注射液具有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对脑梗死及颈源性眩晕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复方当归注射液 缺血性损伤
下载PDF
抗磷脂抗体在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芳 童丽萍 +1 位作者 任双凤 李明慧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07-709,共3页
目的 研究抗磷脂抗体 (APA)在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与脑梗死各 30例 ,60例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各 30例 )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 ... 目的 研究抗磷脂抗体 (APA)在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与脑梗死各 30例 ,60例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各 30例 )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 (ACA) ,包括ACA -IgG及ACA -IgM ,并与 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①本组 1 2 0例心脑缺血性疾病患者中ACA阳性率 34 1 7%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 6 7% (P <0 0 5)。②ACA阳性患者脑卒中复发率与多灶率明显高于ACA阴性患者 (P <0 0 5)。③ACA阳性与是否有心律失常无关 (P >0 0 5)。④ACA阳性患者血液黏稠度明显高于ACA阴性患者 ,并有微循环指标异常。⑤ACA -IgG于发病 1周内增高明显。结论 APA在心脑缺血性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其能够诱发血液高凝状态 ,引起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心肌缺血 血栓形成 抗磷脂抗体 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10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贺德龙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诊断 治疗 病例分析
下载PDF
活血通络丸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缺血性病变50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辉 原焕勇 +1 位作者 索芳芳 李晓华 《中医研究》 2021年第6期33-36,共4页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丸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缺血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安阳市脉管炎医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缺血性病变患者按掷币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降压、降糖、糖尿病宣教、活...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丸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缺血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安阳市脉管炎医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缺血性病变患者按掷币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降压、降糖、糖尿病宣教、活动锻炼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5μg加入10 mL生理盐水中,直接入壶缓慢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通络丸(黄芪、守宫、鳖甲、水蛭、牛膝、地龙、蜈蚣、三七、延胡索、钩藤、天麻、牡蛎)治疗,1袋/次,2次/d,口服。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积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各项指标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活血通络丸能够有效调节糖尿病下肢血管缺血性病变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斑块及硬化程度,缓解患者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血管缺血性病变 糖尿病 活血通络丸 前列地尔注射液
下载PDF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误诊2例报告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国光 王桂彬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27期29-29,共1页
1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46岁,1993年11月5日晚饭后突然发作上腹部剧痛,呈持续性,伴腹胀、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既往风心病20年。查体:T 37.3℃,心率96次/min。脐上轻压痛,肠鸣音活跃。白细胞:18.0×109/L,血淀粉... 1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46岁,1993年11月5日晚饭后突然发作上腹部剧痛,呈持续性,伴腹胀、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既往风心病20年。查体:T 37.3℃,心率96次/min。脐上轻压痛,肠鸣音活跃。白细胞:18.0×109/L,血淀粉酶:32 U/L,心电图示房颤。以腹痛待查保守治疗3 d,腹痛腹胀加重,出现休克及全腹膜炎体征,便潜血强阳性,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见肠扭转及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十二指肠韧带以下至回肠中段肠坏死。探查肠系膜上动脉,见其主干栓塞,行坏死小肠切除肠吻合后关腹。术后休克加重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误诊 急性坏死性肠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