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开窗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现状
1
作者 朱锡梦 李明亮 +1 位作者 杨霞 程可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07-312,共6页
胸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由于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常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近年来,TEVAR常联合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分支技术、杂交技术等治疗TBAD。本综述将从原位开窗的方式、入路途径、器械、术后并... 胸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由于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常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近年来,TEVAR常联合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分支技术、杂交技术等治疗TBAD。本综述将从原位开窗的方式、入路途径、器械、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处理措施、局限性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原位开窗技 血管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3 位作者 李天晓 史帅涛 张克伟 李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分析治疗术后中、远...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分析治疗术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32个月(3~63个月),随访率71.43%(135/189),失访率28.57%(54/189)。术后中、远期随访,19例(19/135,14.07%)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死亡8例(8/135,5.93%),截瘫2例(2/135,1.48%),Stanford B型夹层转为逆行性Stanford A型夹层2例(2/135,1.48%),严重内瘘7例(7/135,5.19%)。结论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与外科手术相比较有重要意义,但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夹层 血管腔内修复术 并发症 支架
下载PDF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逆行性A型夹层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国权 翟水亭 +3 位作者 李天晓 史帅涛 张克伟 李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0-943,共4页
目的重视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年龄26~78岁,平均(51.2±13.5)岁。135例随访3... 目的重视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年龄26~78岁,平均(51.2±13.5)岁。135例随访3~63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率71.43%,54例失访,失访率28.57%。统计TEVAR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率,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结果 TEVAR术后2例(1.48%)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均为男性患者,其中1例发生于围手术期,拒绝外科手术,保守治疗超过3年,目前存活。另1例发生于TEVAR术后1个月,急诊实施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目前存活。结论覆膜支架系统、术中相关操作对血管壁的作用以及血管壁自身病变是TEVAR术后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的重要原因。其中,支架对血管壁的直接作用而诱发的A型夹层,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性A型夹层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 严重并发症
下载PDF
分析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颖 杨鑫 李正茂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8期1573-1574,共2页
目的对比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和开腹手术治疗高危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近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危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48例行开腹手术,52例行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实施情况... 目的对比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和开腹手术治疗高危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近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危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48例行开腹手术,52例行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实施情况、围手术期情况、近期随访情况,术后1个月内及随访6个月的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腔内修复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明显低于开腹组;腔内修复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总发生率(11.54%)明显低于开腹组(4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6个月内全部获得随访,无异常情况发生。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近期效果较好,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型腹主动脉瘤 血管腔内修复术 并发症 临床 随访
下载PDF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效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祥 姚碧 +2 位作者 李庆臣 倪良春 刘高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2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3例,动脉瘤位于降主动脉,动脉瘤直径18.2-65.7 mm,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结果术中经血管腔内植入覆膜支架后,主动脉破口被立即隔绝,...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3例,动脉瘤位于降主动脉,动脉瘤直径18.2-65.7 mm,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结果术中经血管腔内植入覆膜支架后,主动脉破口被立即隔绝,无内漏、截瘫等并发症,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3-35个月,除1例失访外,其余12例随访结果良好,支架无狭窄、移位、内漏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手术创伤小、近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主动脉 外伤 血管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经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的5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冀东 杨文钢 +2 位作者 顾剑民 薛松 刘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11期993-997,共5页
目的评估Stanford B型症状性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行血管腔内修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118例,并进行了血管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 目的评估Stanford B型症状性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行血管腔内修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118例,并进行了血管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其中,28例患者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为B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合并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术后定期行CTA随访评估。所有28例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保存60个月。结果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合并壁间血肿(IMH)的患者在发病14 d后仍有可能继续进展。28例患者通过股动脉入路行TEVAR,成功率100%。1例患者置入了2个大血管支架。26例患者接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3~42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率达到92.8%,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4个月和第16个月失随访。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无胸背疼痛。随访中2例左锁骨下动脉被支架覆盖的吸烟史患者在复吸时出现一过性眩晕。2例患者出现Ⅱ型内漏但不伴主动脉扩张,所有患者未再进行主动脉相关介入干预治疗。1例患者在术后42个月因车祸死亡。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接受过非心血管类手术。术后1年,2年和5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和96.1%。结论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行血管腔内修复术微创、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结果满意,可能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术后严格随访,血压控制是保证远期效果的关键措施。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修复术 Stanford B型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壁间血肿
下载PDF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腘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护理
7
作者 冯素敏 罗玉贤 +3 位作者 李丽宏 刘军利 胡雅萍 顾福杭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对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术的口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50例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的口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患者跛行距离入院时平均为(24...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对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术的口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50例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的口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预后。结果患者跛行距离入院时平均为(24.00±14.75)m,3个月时提高到(642.00±224.10)m(P=0.004),12个月时为(406.00±155.34)m(P=0.006)。踝肱指数(ABI)入院时为0.60±0.07,腔内治疗3个月后提高到0.84±0.11(P=0.009),6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8±0.08(P=0.009),12个月时继续下降,为0.70±0.07(P=0.034),但仍略高于入院时的水平。结论腔内修复术结合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促进下肢血供改善,降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截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修复术 动脉闭塞 护理 糖尿病
下载PDF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梁永福 史艳艳 司华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1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8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01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8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药物治疗,观察组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1β)、γ-干扰素(IEF-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再次介入手术率以及生活质量QLQC-30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IL-1β、IEF-γ以及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L-1β、IEF-γ、VEGF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再次介入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再次介入手术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 Stanford B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下载PDF
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军科 葛圣金 陈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筛选出相关术前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 896例择期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与手术后各种... 目的分析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筛选出相关术前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 896例择期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与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相关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共148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包括住院期间2例死亡。年龄>75岁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史的患者和ASA分级>Ⅱ级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8.1%、14.3%、8.0%、29.7%和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Ⅱ级均是血管外科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29(95%CI:22.51~83.28,P=0.000)、3.822(95%CI:2.37~6.16,P=0.000)、1.714(95%CI:1.07~2.75,P=0.025)、2.692(95%CI:1.19~6.07,P=0.017)、7.158(95%CI:3.83~13.37,P=0.000)和27.77(95%CI:13.79~55.93,P=0.000)。结论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大于Ⅱ级均是血管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修复术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相关逆行性A型夹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国权 史帅涛 +4 位作者 韩文豪 李晓健 王琼 牛浩 翟水亭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84-789,共6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相关逆行性A型夹层(RTA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实施TEVAR的1688例胸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分类...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相关逆行性A型夹层(RTA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实施TEVAR的1688例胸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分类包括主动脉夹层1592例,其他胸主动脉疾病96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EVAR相关RTA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发现18例RTAD,整体发生率为1.1%(18/1688),均发生于主动脉夹层患者。调整混杂因素后,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支架放大率≤10%作为对照组,支架放大率在11%~20%时,RTAD发生率明显降低(OR=0.27,95%CI 0.07~0.96,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升主动脉直径以<40 mm作为对照组,≥40 mm组与对照组相比RTAD发生率(OR=2.71,95%CI 0.94~7.84,P=0.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夹层较其他胸主动脉疾病更容易发生RTAD。适当的支架放大率能够降低RTAD的发生,不建议设置过小的支架放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腔内修复术 逆行性A型夹层
原文传递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陈 莫瑾青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202-208,共7页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是目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和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可提高患者的早期生存率[1]。内漏是血管腔内修复术特有且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均有影响,是目前EVAR治疗腹...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是目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和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可提高患者的早期生存率[1]。内漏是血管腔内修复术特有且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均有影响,是目前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难点。根据术后瘤腔血流来源,可将内漏分为Ⅰ~Ⅴ型[2]。本文将对各型内漏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作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修复 腹主动脉瘤 内漏 血管腔内修复术 传统的开放手 AORTIC 发生的原因 EVAR
下载PDF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83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翟心明 薛松 +5 位作者 刘沙 刘冀东 徐根兴 黄日太 胡振雷 连峰 《中国综合临床》 2011年第12期1246-1248,共3页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对我院腔内治疗的83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手术成功,2例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昏迷,无截瘫发生。结论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对我院腔内治疗的83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手术成功,2例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昏迷,无截瘫发生。结论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支架 血管腔内修复术
原文传递
Stanford B型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围术期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帅涛 翟水亭 +7 位作者 李天晓 王国权 张志东 梁凯 符晓阳 张克伟 李坤 逯党辉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4年第4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后围术期患者死亡情况及可能的死亡原因。方法 2004年2月—2012年9月,254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本中心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性21...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后围术期患者死亡情况及可能的死亡原因。方法 2004年2月—2012年9月,254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本中心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性214例,女性40例,平均(51.5±12.5)岁。统计TEVAR术后围术期患者死亡情况,并分析可能的死亡原因。结果 TEVAR术后围术期患者死亡7例(7/254,2.76﹪),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可能的死亡原因中,破裂所致死亡3例(3/254,1.18﹪),肠道缺血死亡2例(2/254,0.79﹪),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1/254,0.39﹪),心源性猝死1例(1/254,0.39﹪)。结论 TEVAR术治疗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TEVAR术后围术期患者死亡情况仍需重视,在引起死亡的各种原因中,破裂和肠道缺血引起的死亡尤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夹层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 期死亡率
原文传递
CTA与DSA-DYNA-CT融合图像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凯 饶圣祥 +1 位作者 顾君英 曾蒙苏 《中国临床医学》 2012年第6期697-699,共3页
目的:评价利用CTA与DSA-DYNA-CT的融合图像作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三维血管路径图的可行性。方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15例,术前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术中在腹主动脉瘤部位行数字平板DSA结合旋转断层重组技术所获得的CT样图... 目的:评价利用CTA与DSA-DYNA-CT的融合图像作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三维血管路径图的可行性。方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15例,术前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术中在腹主动脉瘤部位行数字平板DSA结合旋转断层重组技术所获得的CT样图像(DSA-DYNA-CT)的数据采集,在工作站中利用"syngo inspace 3D-fusion"功能进行两者图像融合,作为实时透视过程中的三维血管路径图。结果:CTA与DSA-DYNA-CT在融合过程中,10例骨性错位<2 mm,余5例手动调节后均骨性对位满意;肾动脉融合图像与实时透视的图像的位移较大,其中46.7%(7/15)的患者上下位移>2 mm),66.7%(10/15)的患者左右位移>2 mm。结论:将CTA与DSA-DYNA-CT的融合图像作为大血管的DSA三维血管路径图,在不用造影剂的情况下,可以在术中多角度观察导丝及支架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像融合技 血管腔内修复术 腹主动脉瘤
下载PDF
血管内修复术后植入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杨霞 李明亮 +2 位作者 朱锡梦 朱德旺 程可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动脉瘤是继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二大主动脉疾病,血管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治疗其的一线方法。相对于传统开放性手术而言,腔内修复术的最大优势在于侵入性较小,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早期死亡率。随着技术的成熟及普及,临床医... 动脉瘤是继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二大主动脉疾病,血管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治疗其的一线方法。相对于传统开放性手术而言,腔内修复术的最大优势在于侵入性较小,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早期死亡率。随着技术的成熟及普及,临床医生逐渐重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相较于动脉瘤而言,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血流速度更快、病情更紧急、炎症反应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几乎在所有接受TEVAR后的患者都观察到以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白细胞计数(WBC)升高为特征的术后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当血管内修复术后早期出现发热,应尽早识别、准确鉴别发热的原因,做出正确的临床干预,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患者术后康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植入后综合征(PIS)的影响因素、临床常用的炎症指标及目前的治疗进展和预后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主动脉内修复 胸主动脉内修复 植入后综合征
下载PDF
激光原位开窗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重建髂内动脉的初步应用
16
作者 刘晓兵 胡佳腾 +6 位作者 黄晟 刘光 王瑞华 李维敏 殷敏毅 叶开创 陆信武 《上海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704-707,共4页
目的探讨激光原位开窗重建髂内动脉技术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激光原位开窗技术重建髂内动脉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患者16例。收集患者的一... 目的探讨激光原位开窗重建髂内动脉技术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激光原位开窗技术重建髂内动脉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患者1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主动脉支架型号、手术时间、髂内动脉重建时间,分析患者手术成功率和30 d死亡率。结果激光原位开窗技术重建髂内动脉的技术成功率为16/16,随访时间范围为4~24个月,30 d死亡率为0。16例患者术后均无下肢缺血、结肠缺血、脊髓缺血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发生髂内动脉闭塞和Ⅱ型内漏,上述并发症均于随访过程中自行消失。结论激光原位开窗技术的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项重建髂内动脉血运可行、有效、安全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开窗 主动脉瘤 髂内动脉重建 血管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20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友传 乔彤 +3 位作者 司春强 薛清泉 梁双超 冯桂林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558-560,56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5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20例EVAR术后的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Ⅰ型内漏3例,Ⅲ型内漏2例,经球扩后明显改善。...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5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20例EVAR术后的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Ⅰ型内漏3例,Ⅲ型内漏2例,经球扩后明显改善。术后出现臀部疼痛1例,随访6个月后臀部缺血症状基本改善。无瘤体破裂及死亡病例。结论:EVAR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近期效果良好等优点,但远期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的观察、随访并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血管腔内修复术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覆膜支架体外预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
18
作者 姜鹏 李裕 梅菲 《巴楚医学》 2024年第2期21-23,共3页
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主动脉疾病患者,尤其是在累及弓部及弓上分支的情况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胸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是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3D打印技术的支持下,进行覆膜支架体外预开窗技术,有助于TE... 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主动脉疾病患者,尤其是在累及弓部及弓上分支的情况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胸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是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3D打印技术的支持下,进行覆膜支架体外预开窗技术,有助于TEVAR术中的准确定位,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快。本文将详细介绍覆膜支架体外预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详细操作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部疾病 胸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 预开窗技 3D打印技
下载PDF
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在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彦舫 孔健 +4 位作者 窦永充 杨超 周均 柏骏 曲乐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2,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13年3月应用Powerlink一体式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7例,术中均置入一体式覆膜支架,并采用骑跨状将其固定于腹主动脉分叉处,称为“解剖固... 目的探讨应用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2013年3月应用Powerlink一体式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7例,术中均置入一体式覆膜支架,并采用骑跨状将其固定于腹主动脉分叉处,称为“解剖固定”方式。分别于出院前,出院后1、6个月和1年,以及每年定期行增强CT检查支架在位情况。结果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l例术中加用左侧髂动脉延长支架,术中造影检查显示支架近端发生I型内漏,加用近端Cuff后内漏消失;2例患者术中分别加用双侧髂动脉延长支架和右侧髂动脉延长支架;1例患者在术中造影检查发现左侧髂腿分支末端扩张不全而加用远端裸支架;3例患者植入单独的一体式覆膜支架即能完全修复病变。出院前行增强CT检查见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均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期间定期行增强CT检查见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均正常,无1例患者发生内漏和支架移位,且无动脉瘤破裂。结论采用一体式覆膜支架的解剖固定方式治疗腹主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修复术 腹主动脉瘤 一体式覆膜支架 解剖固定
下载PDF
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33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邱罕凡 林峰 +2 位作者 曹华 陈良万 陈道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454-1457,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对33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其中男性24例,女...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对33例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其中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28~81(61.3±19.5)岁,包括累及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19例,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3例,主动脉弓穿透性溃疡3例,主动脉食管瘘1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血管腔内修复,其中12例先进行解剖外旁路手术,16例1期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2例使用覆膜支架近端开槽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3例使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或左颈总动脉。结果全组均取得技术成功。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其余均痊愈出院。30例随访2~52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3例出现头晕等窃血表现,在1个月内缓解。术后随访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示:主动脉支架无移位,6例原有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及"烟囱"支架通畅。结论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有满意的近期疗效,是治疗此类病变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血管腔内修复术 旁路手 烟囱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